- 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真菌病性疾病。
- 表现为发烧、 盗汗、 体重减轻。
- 治疗上一般药物治疗。
简介
组织胞浆菌病,是指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转至皮肤及其他单核巨噬系统如肝、脾,也可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该病的发作与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包括发烧、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治疗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经过正确规范治疗后,预后情况尚可。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发烧、盗汗、体重减轻等。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发烧、盗汗、体重减轻等表现,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在白细胞或巨噬细胞中发现似有荚膜的酵母菌,可明确诊断。
组织胞浆菌病有哪些类型?
根据疾病是否原发,该病可分为:
- 无症状型;
- 急性肺型;
- 慢性肺型;
- 播散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通过呼吸道方式传染,通过避免接触感染人群的方式可以防止传染。
是否常见?
本病较常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没有明确的患病率,好发于美洲等地[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大多数患者通过对原发病等治疗,使原发疾病得到缓解,病情稳定,部分患者可治愈。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出现咳脓痰、咯血等其他症状。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我想了解氟康唑是否可以替代伊曲康唑用于芽生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11
我患有芽生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之前用伊曲康唑治疗,但还没有完全治愈,想知道如何继续治疗和是否需要更换其他药物?患者男性34岁
就诊科室: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31
肖佐环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脚部瘙痒,疑似脚气,询问治疗方法。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0
文章 组织胞浆菌病会传染家人吗
组织胞浆菌病,一种令人担忧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胞浆菌病的传染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传染途径
组织胞浆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会散布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便可能感染。此外,皮肤黏膜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尘埃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二、临床表现
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原发性和播散性两种类型。原发性感染通常表现为肺部症状,如咳嗽、咳痰、胸痛等。播散性感染则可能侵犯多个器官,如皮肤、肝脏、脾脏、肾脏等,导致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
三、治疗方案
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播散性感染,首选药物为两性霉素B,辅以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对于局限性感染,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切除受损器官。
四、预防措施
为预防组织胞浆菌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 避免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尘埃等。
- 外出时佩戴口罩,尤其是在花草茂盛的地方。
-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如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五、医院和科室
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在医院感染科或真菌科进行。如怀疑感染,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医疗科普小站
文章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如何做诊断鉴别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杜波组织胞浆菌引起的肉芽肿性疾病,其症状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相似,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一、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与诊断
1. 症状: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盗汗、消瘦、乏力、咳嗽、胸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
2. 诊断: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二、杜波组织胞浆菌病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区别
1. 病原体不同: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原体是杜波组织胞浆菌,而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病原体是荚膜组织胞浆菌。
2. 症状不同: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以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而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以肺部症状为主,如咳嗽、胸痛等。
3. 诊断方法不同: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而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三、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1. 抗真菌药物治疗: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2. 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补液、营养支持等。
四、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
1. 避免接触病原体: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病原体,如不接触土壤、灰尘等。
2.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运动与健康
文章 纵隔炎怎样引起的
纵隔炎是一种涉及纵隔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肺结核、放线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梅毒、结节病、创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
其中,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当结核杆菌侵犯纵隔组织时,可引发纵隔炎。放线菌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放线菌可侵犯纵隔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纵隔炎的发生。梅毒和结节病等疾病,也可能引发纵隔炎。
此外,创伤后纵隔出血和药物中毒也是常见的病因。创伤后纵隔出血可能由于胸部创伤导致纵隔内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至纵隔组织,引发炎症。药物中毒可能由于某些药物副作用导致纵隔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
纵隔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吸氧等,旨在缓解症状。抗感染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纵隔切开术和纵隔引流术。纵隔切开术适用于纵隔炎症严重、出现纵隔压迫症状的患者。纵隔引流术适用于纵隔脓肿形成、需要引流脓液的患者。
预防纵隔炎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相关疾病,如肺结核、梅毒等。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原体,也是预防纵隔炎的重要措施。
生命守护者联盟
王虹
副主任医师
血液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静
副主任医师
血液科
烟台毓璜顶医院
丁辉
主任医师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