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蜈蚣蜇伤

蜈蚣蜇伤

别名:蜈蚣咬伤,百足虫咬伤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蜈蚣蜇伤介绍
  • 被蜈蚣咬伤后引发的疾病
  • 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头晕、恶心
  • 治疗上采用急救处理、药物治疗,预后较好

简介

蜈蚣蛰伤,是指被蜈蚣咬伤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该病的发作与蜈蚣咬伤有关。临床表现包括伤口红肿、疼痛、头晕、恶心等。治疗上采取急救处理、药物治疗。预后情况良好。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伤口红肿、疼痛、头晕、恶心。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伤口红肿、疼痛、头晕、恶心等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表现为有蜈蚣接触史,伤口有两个大而深的齿痕;血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升高,可明确诊断。

蜈蚣蛰伤有哪些类型?

根据病情严重缓急程度,该病可分为:

  • 轻度蜈蚣蛰伤
  • 重度蜈蚣蛰伤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不常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没有明确的患病率,多发生于南方夏秋季,农村、偏远山区好发[1]。

是否可以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蜈蚣蜇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医生的 我与各路大虫的人虫大战

作为一名医生,我在从医的生涯中,见过无数的患者,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例。其中,有一些病例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各类虫咬伤。这些虫咬伤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几个典型的虫咬伤病例,并介绍一些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是一种常见的虫咬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隐翅虫是一种体长1-2毫米的小虫,其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当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时,人们往往会拍打或压碎它,导致毒液流出,从而引发皮炎。

隐翅虫皮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好发于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
  • 接触毒素数小时到2日出现皮炎,皮损为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
  • 自觉搔痒、灼痛和灼热感。
  • 严重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

治疗隐翅虫皮炎的方法主要有:

  • 局部湿敷:可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或聚维酮碘溶液等。
  • 此外可选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霜剂、蛇药片加水调成糊状外用。
  • 严重者可短期内服糖皮质激素。

二、毛虫皮炎

毛虫皮炎是由于毛虫的毒毛或刺毛刺伤皮肤后由其毒液引起的搔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致病毛虫有桑毛虫、松毛虫和刺毛虫。活虫与虫尸毒毛均可致病。

毛虫皮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好发于5~10月,干燥、大风季节易流行。
  • 先有剧痒,皮疹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红斑、斑丘疹,呈淡红色或红色,中央常有一较针头略大的黑色或深红色吸吮点。
  • 皮疹可数个、数十个、数百个不等,常成批出现。
  • 病程一般1周左右,如反复接触毒毛或搔抓,可长达2~3周。
  • 松毛虫引起皮炎的同时可引起骨关节炎。

治疗毛虫皮炎的方法主要有:

  • 原则是尽可能去除毒毛,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 可用透明胶带反复粘贴皮损部位以粘除毒毛,再用肥皂、草木灰等碱性溶液擦洗干净。
  • 局部外擦止痒、保护性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
  • 皮损广泛剧痒者,可内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内服糖皮质激素。
  • 松毛虫所致骨关节炎治疗予以消炎止痛,防止关节残废为主。

三、蝎子蜇伤

蝎子是滋生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蜘蛛纲节枝动物,喜在气温高、天气干燥炎热的季节出来活动。人不小心触及之,便可受其袭击。有时,蝎子爬进人们挂在墙壁上的衣服中,如穿上这样的衣服,便会受其蜇伤。

蝎子蜇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蝎子蜇人时先用强有力的钳形足夹住人的皮肤,然后刺入尾端的刺,注入毒液--蝎毒。
  • 蝎毒是一种神经毒,其强度因蝎子种类而不同。
  • 人被其蜇伤之后,伤口有剧痛,且持续达数小时之久。
  • 局部出现肿胀、发黑,有时引起水疱、血疱和坏死。
  • 与伤口部位相应的局部淋巴管和淋巴结肿痛发炎。

治疗蝎子蜇伤的方法主要有:

  • 处理原则基本同毒蛇咬伤,包括受伤后立即进行近心侧绑扎、冷(冰)敷、封闭疗法、口服或局部应用蛇药片,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等。
  • 如有条件可应用抗蝎子毒血清。
  • 切开局部伤口,拔出毒针,用弱碱性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或用口吮或火罐拔毒。

四、蜈蚣蜇伤

蜈蚣又名百足虫,为多足类节肢动物。其头部第一对步脚演变成钩状的腮脚,有毒腺开口于钩端。

蜈蚣蜇刺人时毒液便由此注入人体内。

蜈蚣蜇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局部感觉有如被烧红的铁针刺入样,灼痛难忍。
  • 剧痛者彻夜不宁,甚至抱头大哭。
  • 个别患者局部皮肤坏死,可有发冷发热,相应部位淋巴结肿痛等表现。

治疗蜈蚣蜇伤的方法主要有:

  • 患者被蜈蚣蜇伤后,即拔火罐拔出毒液,用弱碱性液洗涤伤口和冷敷。
  • 疼痛较剧者可注射杜冷丁、吗啡等止痛或局部封闭治疗。
  • 严重者可予蛇药片内服或外敷。
  • 局部坏死感染,或有急性淋巴管炎者,应加用抗菌药物。

五、蜂类蜇伤

蜂类蜇伤主要包括蜜蜂和黄蜂(又名“胡蜂”或“马蜂”)等。

蜂毒主要成分为神经毒、蚁酸、蛋白质与组胺。

有特异性过敏体质者被蜂蜇伤后,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蜂蜇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无论蜜蜂或黄蜂蜇伤(尾刺刺入皮内),一般只表现局部红肿和疼痛,数小时后即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
  • 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在红肿的中心可见一黑色小点),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
  • 黄蜂蜇伤的局部症状较重。
  • 如果被群蜂蜇伤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出现休克、昏迷或迅速死亡;有的可发生血红蛋白尿,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 在过敏病人,即使是单一蜂蜇伤也可发生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治疗蜂类蜇伤的方法主要有:

  • 切勿挤压蜇伤口,以免更多的毒液进入血内,散布全身,加重病情。
  • 如伤口有刺针残留,立即拔除之。
  • 局部宜即用拔火罐方法吸出毒液。
  • 蜜蜂蜇伤后,可用弱碱性液(5%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或3%氨水)洗涤以中和酸性毒液。
  • 黄蜂蜇伤则用弱酸性液(3%硼酸水、1%醋酸或稀食醋)中和。
  • 局部疼痛剧烈者作封闭治疗。
  • 亦可给予镇痛剂口服。
  • 全身症状轻者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10 %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并口服蛇药等。
  • 重症者1:1000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肌注。
  • 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静注或静滴,1日量用至200~300mg;或地塞米松20~30mg,分次静注。
  • 发生血红蛋白尿者,除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乳酸钠溶液)碱化尿液,并适当增大补液量以增加尿量外,并可采用20%甘露醇等以利尿。
  • 如己发生少尿或无尿,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 对休克病人,除输液等抗休克措施外,可适当选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等。
  • 此外,对群蜂蜇伤或伤口已有化脓迹象者,应加用抗菌药物。

以上就是我对各类虫咬伤的一些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故事汇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