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发作的腹胀和(或)腹部膨胀
- 表现为腹部胀满感、压迫感、和(或)腹围增大等
- 治愈较困难,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简介
功能性腹胀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国内研究显示:功能性腹胀患病率约22.25%,且女性多见,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
功能性腹胀是指反复发作的腹部胀满感、压迫感或者气体堵胀感,和(或)可观测到的腹围增大(腹部膨胀)。典型的症状是腹胀和(或)腹部膨胀,白天逐渐加重,晚上减轻,较少发生腹泻,偶有腹痛。
本病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纠正内脏感觉过敏、改善情志、调节肠道菌群等方法进行治疗,西医目前无特效药物,中医药治疗比较有优势。本病治愈较困难,常反复发作。如不及时治疗,腹胀可逐渐加重,导致肠黏膜屏障防御功能下降,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肺疾患。
症状表现:
功能性腹胀主要表现为腹胀和(或)腹部膨胀,白天逐渐加重,晚上减轻。
诊断依据:
依据患者反复出现腹胀和(或)腹部膨胀,平均至少每周1日;腹胀和(或)腹部膨胀较其他症状突出的特点,结合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便潜血实验、结肠镜、胃镜、影像学等检查,可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或餐后不适综合征等,综合判断后可确诊。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是消化科常见病。国内研究显示:功能性腹胀患病率约22.25%,且女性多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1]。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治愈较困难,常反复发作。西医目前无特效药物,中医药治疗比较有优势。如不及时治疗,腹胀可逐渐加重,肠黏膜屏障防御功能下降,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肺疾患。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肠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肠功能紊乱,一个看似普通的名词,却困扰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肠功能紊乱是指人体小肠、大肠等肠道组织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与失调,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一、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1. 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是指肠道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出现的腹泻症状。患者常伴有腹痛、肠道疼痛等不适。
2.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肠蠕动能力下降的表现,表现为排便费力、大便干燥、排便时阻塞感、下腹部疼痛或下坠感等。
3. 功能性腹胀气:功能性腹胀气常见于女性患者,表现为下腹部饱满、腹胀感明显。
4.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表现为排便异常、腹痛、腹胀等症状。
二、肠功能紊乱的原因
1. 饮食因素: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导致肠功能紊乱。
2. 情绪因素:长期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肠道功能。
3.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导致肠功能紊乱。
三、肠功能紊乱的防治方法
1. 调整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粗粮,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适当运动:坚持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
4.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5. 及时就医:若出现肠功能紊乱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运动与健康
文章 腹胀未必是消化不良
腹胀,这一常见的症状,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很多人会认为腹胀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然而,实际上,腹胀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腹胀的分类。根据病因,腹胀可以分为功能性、生理性和病理性三种。
功能性腹胀,主要与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工作繁忙、熬夜、暴饮暴食、吃油腻食物、喝酒、情绪紧张等都可能导致功能性腹胀。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功能减弱,也容易导致功能性腹胀。
生理性腹胀,多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这与肠管平滑肌及腹壁肌薄弱、消化道发育不成熟有关。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性腹胀会逐渐缓解。
病理性腹胀,则是由多种腹腔器官病变引起的。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便秘、胆管疾病、胰腺病变、胃肠道肿瘤等消化道疾病,又或是泌尿道、生殖道感染及肿瘤都可能引起病理性腹胀。
那么,如何判断腹胀的病因呢?专家建议,首先,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功能性腹胀和生理性腹胀相对容易解决,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即可缓解。而病理性腹胀,特别是肿瘤等严重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对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专家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大便潜血和大肠镜检查,以排查肿瘤等疾病。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对消化道的伤害,如避免挑食、少喝水、少吃水果等纤维素多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零食、冰冻食物,避免空腹喝茶等。
总之,腹胀并非小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出现腹胀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健康百科
文章 不容易饿是什么原因
标题:不容易饿是什么原因
摘要:不容易饿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本文将详细解析不容易饿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正文:
1. 不容易饿的原因
(1)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食欲不振等症状。患者可能不会感到饥饿,或者食欲明显下降。
(2)功能性腹胀:功能性腹胀是指由于肠道功能异常导致腹胀、腹痛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饱胀,但食欲并不明显。
(3)饮食结构不合理:经常暴饮暴食、食用油腻食物、摄入过多难以消化吸收的食物,可能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出现不容易饥饿的症状。
(4)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影响食物消化吸收,从而出现不容易饥饿的表现。
2. 预防和治疗建议
(1)改善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2)增加运动量: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
(4)药物治疗: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腹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消化药物、止吐药物等。
5. 前往医院就诊:如果长时间出现不容易饥饿的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总结:不容易饿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症状。
精准医疗探秘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南阳市中心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方霖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