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胚胎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胃黏膜出现在食管上段
- 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
- 经药物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简介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在食管上段。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而引起的。
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仅有少数会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
症状表现: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患者绝大部分表现为无症状,仅有少数会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可参考,因为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症状,仅部分有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来确诊,X线钡餐检查食管有圆形的龛影和皱襞集中,胃镜检查食管病变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白光内镜下病变为橘红色等,提示食管内存在胃黏膜组织,可诊断。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不常见。我国本病发病率约为0.1%~1%,且本病与年龄、性别无关[ 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经过及时有效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不及时规范治疗,病情会加重,导致溃疡、食管狭窄、瘘管等一系列并发症。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河南郑州消化内科线上问诊:专业医生,贴心服务,让健康触手可及
今天,我如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进入了我的线上问诊平台。我的症状已经困扰我好一段时间了,特别是嗓子像卡着东西,胸口及胸口窝的灼烧感(应该是烧心)。我选择了消化内科,等待着医生助理的回复。
很快,医生助理就联系了我,他们告诉我医生助理会辅助医生了解我的病情,方便医生更快地给出诊疗建议。我理解地点了点头,并开始详细描述我的病情。
不久后,一位来自消化内科的主治医师与我进行了交流。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包括是否有反酸烧心、消化不良、长期饮酒或服药的情况、体重变化、腹部不适等。我一一回答了医生的问题,并提供了之前做的胃镜报告。
医生根据我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我可能患有胃食管反流,并建议我注意饮食,避免增大腹压的因素,并口服伏诺拉生、艾司奥美拉唑等药物。同时,医生告诉我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生理性变异,没有什么危害,让我不必担心。
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感到非常安心。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对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非常感谢医生和医生助理的帮助,也感谢这个便捷的线上问诊平台。
AI医疗先锋
文章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怎么办?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不适感,会引发一场大病的诊断。四年前,我被诊断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但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最近胃部不适感加剧,才去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
我开始感到恐慌和无助,担心这会对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与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进行了交流。
在我们的对话中,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通过对我的舌苔照片的分析,医生判断我存在胃热脾虚的状况。针对我的情况,医生推荐了中药调理方案,并强调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例如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改善睡眠质量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中药治疗,并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地,我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胃部不适感减轻了许多。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及早就医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健康饮食指南
文章 探索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病因、诊断和治疗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通常发生在食管的任何部位,尤其是上1/3段,接近环咽肌水平。该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食管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由复层鳞状上皮替换,如果这个替换过程不完全,就可能导致胚胎性胃黏膜残留在食管中,引发食管胃黏膜异位症。
许多患者同时患有胃酸过度分泌的疾病,并且Barrett食管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食管胃黏膜异位症可能是一种双重病因的疾病,在潜在的先天胚胎发育异常的基础上,由合并后天的酸反流刺激等因素引起。随着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和检查和治疗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发现了更多的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病例,国内外报道的内镜检出率为4.9%~10%。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吞咽不适。内镜检查通常可以发现食管上段的橘红色黏膜,病理活检可以确认胃底腺体含泌酸细胞。虽然大多数患者在镜检时偶然发现该病,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出现酸相关症状,如胸骨后不适和吞咽疼痛等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咽喉炎、口水多等症状。
治疗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方法包括无需特殊处理的无症状者、合并反流症状进行抑酸治疗以及症状频繁时进行内镜下治疗。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暂不进行特殊治疗,但由于异位胃黏膜具有泌酸功能,可能引起食管溃疡、出血或并发胃食管反流病。因此,可以使用耐信或玻利特等PPI制剂进行抑酸治疗。对于症状频繁、患者心理负担重或可疑癌变的患者,可以考虑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激光、氩气刀及高频电灼等,必要时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对于伴有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精准医疗探秘
李开国
主治医师
肿瘤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川
主治医师
胸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黄世威
副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