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表现为心跳过速、压痛、发热
- 常导致胎膜早破、早产、对新生儿危害大
- 经药物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良好
简介
绒毛膜羊膜炎属于一般急性病,发生几率不算高,但也不罕见,是指胎膜出现炎症,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主要表现为心跳过速、压痛、发热,经药物治疗后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心跳过速、压痛、发热。
诊断依据:
通过体格检查出患者体温升高,组织病理检测出患者白细胞高于常人,并伴有心跳加速的症状,符合上述三点即可判定患者为绒毛膜羊膜炎。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
否
是否可以治愈?
是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35周+3天早产,有绒毛膜羊膜炎症状。询问早产原因、对宝宝的影响及病症起因。患者女性7天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37
怀孕14周,羊膜绒毛膜未融合,无不适症状。患者女性25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17
我想了解慢性绒毛膜羊膜炎的病理报告,之前产检彩超显示胎盘增厚,担心对我和孩子的影响。患者女性26岁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29
文章 孕34周早产原因是什么
妊娠期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被称为早产。早产是临床常见的现象,其症状包括子宫收缩、出血等。据统计,中国早产的发生率在5%至15%之间,其中约15%的早产儿可能在新生儿期死亡。虽然孕34周早产相对较轻,但仍需引起重视。本文将详细介绍早产的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早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胎膜早破:胎膜是保护胎儿的重要屏障,一旦破裂,可能导致绒毛膜羊膜炎,进而引发早产。
2. 绒毛膜羊膜炎:羊水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引发早产。
3. 下生殖道及泌尿系感染:感染可导致子宫收缩,引发早产。
4. 子宫畸形:子宫畸形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引发早产。
5. 宫颈内口松弛:宫颈内口松弛可能导致胎儿早产。
早产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密切观察孕妇的生理特征。
2. 药物治疗:使用宫缩抑制剂,预防感染,避免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3. 分娩处理:胎儿出生后,谨慎使用呼吸中枢抑制药,避免新生儿颅内出血。
为了预防早产,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注意生活卫生,避免各种类型的感染。对于有宫颈内口松弛的孕妇,应在怀孕14至18周期间进行宫颈内口环扎术。
文章 绒毛膜羊膜炎对胎儿的危害
孕期,孕妇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阴道分泌物变化。异常分泌物可能导致细菌上行感染子宫,引发绒毛膜羊膜炎,危害胎儿健康。本文将介绍绒毛膜羊膜炎的病因、症状、危害及预防措施,帮助孕妇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宝宝。
绒毛膜羊膜炎是一种孕期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子宫感染,引发绒毛膜和羊膜发炎。常见症状包括发烧、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早产、胎儿感染、胎儿死亡等严重后果。
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细菌经阴道上行进入子宫;二是母体存在其他感染,如肺炎、肾炎等,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胎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孕妇需定期进行产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预防绒毛膜羊膜炎的关键在于加强孕期保健,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避免接触感染源。若出现发热、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治疗绒毛膜羊膜炎的主要方法为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孕妇需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此外,孕妇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文章 孕30周白细胞不正常,会影响宝宝吗?
我是孕30周的准妈妈,自从6月份开始,我的白细胞就一直不正常。作为一个有过不良孕产史的母亲,这让我非常担心。我的第一胎在39周+1天见红入院,经过一晚的等待后,胎停引产。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导致了母体炎性反应。第一胎时,我的白细胞也偏高。现在,我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生帮助,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功能,我联系到了几位专家。他们详细询问了我的病史和症状,并查看了我提供的上一胎住院的病历。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他们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它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孕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和感染风险,真的非常重要。
通过这次经历,我也意识到了自我管理和健康监测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准妈妈,我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及时就医,并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王磊
主治医师
中医皮肤科
中日友好医院
冯爱平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田微
副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