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儿童和青少年比较多见
- 类似白血病,伴有原发肿瘤症状
- 针对原发病治疗,治疗后类白血病反应可以消失
简介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造血组织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其血象类似白血病但非白血病,故称类白血病反应(类白反应)。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外伤、过敏,临床表现是会出现发热、皮疹、原发肿瘤症状等。该病部分患者可以治愈,治疗上一般通过放疗或者培美曲塞等化学药物来治疗,使患者寿命延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使病情加重、影响生活,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若是原发疾病为肿瘤的患者,虽然能够纠正类白血病反应,但是仍旧可能由于肿瘤进展而缩短寿命。
症状表现
类白血病反应患者无特异性症状,常见症状是因感染、过敏等导致的发热、皮疹等,并可伴发原发肿瘤症状等(如咳嗽、腹泻等)。
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病因: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11.0×109以上,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3.可出现血象变化不正常:与周围血象变化表现不同。
4.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
5.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9以上,单核细胞30%。
6.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
7.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
8.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有哪些类型?
依据异常升高的细胞种类可分为:
1.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2.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3.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4.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不常见。好发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2.76人发病。【 1 】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类白血病反应大多是由于原发病导致的,随着原发病治疗好转,刺激因素消除,类白血病反应也就随之消失。但是原发疾病为肿瘤的患者,虽然能够纠正类白血病反应,但是仍旧可能由于肿瘤进展而缩短寿命。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小儿白血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儿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血液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由于小儿白血病与一些其他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容易造成混淆,延误诊断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儿白血病混淆疾病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1.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非白血病性血液病,常见于感染、中毒、肿瘤等情况。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幼稚细胞等。鉴别要点包括: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红细胞及血小板不受影响,骨髓无白血病样改变,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
2.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的贫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贫血、出血、发热等。鉴别要点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脾、淋巴结不肿大,骨髓增生低下而无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增高现象。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鉴别要点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恢复快,骨髓象无原幼淋巴细胞出现,检测EBV特异性抗体如EBV-VCA-IgM等可确诊。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因造血干细胞受损而致骨髓病态造血和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鉴别要点包括:MDS骨髓象呈现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的病态造血,但原始细胞(或原单+幼单)的比例<30%,因而不能诊为急性白血病。
5. 骨髓纤维化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纤维化组织过度增生导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鉴别要点包括:骨髓纤维化骨髓活检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且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6. 大理石骨病
大理石骨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鉴别要点包括:大理石骨病骨骼X光片可见骨骼硬化,且伴有骨骼畸形。
7.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与小儿白血病相似,如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鉴别要点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影像学检查可见肿瘤位于肾上腺、腹膜后等部位。
医疗故事汇
文章 类白血病反应是什么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非白血病的血液学异常,其临床表现与白血病相似,但并非真正的白血病。根据不同的白细胞类型,类白血病反应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嗜酸粒细胞型和单核细胞型。
中性粒细胞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且伴有核左移现象。这种类型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中毒、急性溶血或大出血等情况。
淋巴细胞型则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这种类型多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风疹等。
嗜酸粒细胞型以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征,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
单核细胞型表现为单核细胞分类异常,常见于巨噬细胞系统受刺激或活性增强的情况。
对于类白血病反应,患者应尽快就医,明确病因,排除白血病可能性,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全球医疗视野
文章 如何鉴别类白血病反应和白血病
在临床医学中,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诊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两种疾病虽然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围绕类白血病反应和白血病的鉴别要点展开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疾病。
首先,类白血病反应和白血病的鉴别主要依赖于骨髓中的原始及幼稚粒细胞的比例。类白血病反应通常继发于感染、肿瘤、大出血等原发病,骨髓中以成熟粒细胞为主,外周血中可见少量未成熟粒细胞,但一般看不到原始细胞。而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常出现大量的原始细胞,一般在20%以上。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主要由不同阶段的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
此外,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类白血病反应患者通常无肝脾肿大,且血象改变主要限于白细胞系列,一般不影响红细胞系列和巨核细胞系列,临床上一般没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而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骨痛等症状。
在治疗方法上,类白血病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和好转,血象可恢复正常。而白血病的治疗则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化疗、放疗、干细胞移植等方案。
最后,对于疑似病例,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加强患者的日常保养,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
绿色医疗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