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有哪些?如何分类?
血液科医生李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衰竭的疾病。除了 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外还有很多已知、未知的病因,这就决定了治疗方法形形总总,初看貌似杂乱,现在就系统的概括一下再障的治疗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指导治疗。主要有三种:造血重建;造血修复;造血刺激。
造血重建:顾名思义,通过人为干预,重新为患者建立造血系统,也就是我们说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种治疗,可以不考虑患者的病因是不是造血干细胞病变、是不是淋巴细胞异常导致或其他原因,只需要将患者的造血组织清除后,更换为健康匹配的正常人骨髓即可。当然现实不是那么完美,虽然对于一些并发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小部分移植患者,生活质量不理想。
造血修复:也就是通过药物,将患者受损的造血系统修复,使其重新恢复原来的造血机能。最常见的就是 ATG+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将患者体内功能过于强大的 T 淋巴细胞抑制或清除,这样就去除了造血干细胞减少的病因,使得残留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得以恢复。这种疗法要求疾病的原因是免疫因素的,同时要求残留的造血组织不能太少,两者缺一不可。虽然费用比造血干细胞移植略少,但是面临着部分患者无效、复发的可能。
造血刺激:就是单纯的通过药物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并不去除再障的病因。通过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都不会明显的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而近年出现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或艾曲波帕、罗米司汀不仅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增殖,还有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作用,目前已投入临床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当中。
副主任医师李洋
文章 养鸡场不红火?--再障治疗无效的原因分析
血液科医生李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病征,目前明确的主要的发病机制为 T 细胞功能亢进——细胞毒性 T 细胞攻击造血干细胞,出现造血功能衰竭而引发再障。虽然免疫抑制治疗 ATG+环孢素能使 60~70%的重型再障患者治疗有效,但仍有约 30%的患者治疗后仍然有持续的全血细胞减少。
治疗无效的可能原因有:患者体内残存的造血干细胞极少;患者的发病病因并非免疫功能异常;ATG+环孢素治疗强度不够。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01
体内残存造血干细胞极少。最典型的疾病就是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了。前面的推文《血液病的猛虎——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详细描述了这类疾病的诊断、危害及治疗方法。这种疾病因为体内造血干细胞极少,即使应用了标准的甚至高强度的免疫抑制治疗,现存很少的造血干细胞也难以增殖;即使能够增殖,速度也非常缓慢,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 1 年甚至 1 年以上时间血象才能逐渐恢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把造血干细胞比作养鸡场内的鸡,把骨髓比作养鸡场。如果养鸡场有 10 只鸡,我们可以多喂饲料、定期检疫防病,不用多久这些鸡就会鸡生蛋、蛋生鸡,很快达到 100 只鸡的数量;如果鸡场只有 2 只鸡,那想实现 100 只鸡的数目就会很非常难,也许根本就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想让鸡场由 2 只鸡变成 100 只鸡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别的鸡场抓十几只几十只过来,再不断繁殖,很快就能达到 100 只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02
病因并非免疫功能异常。如果再障的发病原因不是免疫功能异常,那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当然效果不好。这类情况,包括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基因存在缺陷(如 DNA 修复缺陷、端粒/端粒酶异常等),可能导致干细胞复制、分化异常,最终干细胞逐渐死掉(医学上叫做凋亡);也可能将来这类异常的干细胞会演变成白血病细胞,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小部分再障患者会演变成 MDS 或者白血病。对于这类造血干细胞,好比养鸡场里的病鸡,数目再多,养鸡场也不会发展壮大,鸡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出现变异的鸡。治疗这种病因的再障,要杀死病鸡,引进健康的鸡,仍需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03
免疫抑制强度不够。虽然患者病因是免疫因素介导的,但如果治疗不正规,ATG 或环孢素治疗不规范,同样也会导致治疗失败。就如同养鸡场饲料不足、喂养不规律,鸡一样不能很好的生长。不过这种情况在正规医院比较少见。
由于再障的发病原因复杂,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就出现了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 ATG+环孢素治疗之外的其他方法,如环磷酰胺(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双刃剑》一文)、雄激素(康力龙、安雄,达那唑)、左旋咪唑、TPO、艾曲波帕、中药、特殊的食物(如花生衣)等等,它们能否对大部分难治的再障产生确定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副主任医师李洋
文章 环孢素应用经验谈
环孢素是药物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第二主角,它与第一主角 ATG 联用称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疗法。
虽然环孢素地位不如 ATG 或干细胞移植重要和吸睛,但是药物应用时间长,个体疗效及副反应差异大,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问题及疑问。下面仅依据说明书、文献及个人经验就常见问题做一个简答,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环孢素的应用有一个初步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将另文表述。
1、环孢素的适应症问题:
环孢素首先是作为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患者抗外来器官)和抗 GVHD(外来器官抗患者)预防和治疗的药物,也用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部分种类的药物说明书未提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但该药治疗再障在国内和国际已经很成熟并列入治疗指南,不必疑问。目前部分省市医保是可以对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报销的。
2、环孢素剂型问题:
环孢素目前有胶囊和口服液两种剂型,胶囊有新山地明、田可、丽珠环明、新赛四平等产品,口服液有川抗制药的口服液,成分和疗效相当,目前感觉没有明显差异。如遇到浓度不理想、副反应较大等情况,可以考虑更换剂型或品牌,试试无妨,万一合适呢。。
3、环孢素治疗方案问题:
单独应用环孢素治疗重型或极重型(中性粒细胞<0.2)再生障碍性贫血,仅小部分患者有效果,而且多为部分缓解(也就是指仅能够脱离输血或血象略升高);国内外文献报道环孢素联合 ATG 治疗重型再障疗效要比单药环孢素要高的多,故一般只要经济情况允许,都建议进行两药联合治疗。
4、环孢素治疗浓度问题:
环孢素治疗有效药物浓度依据血药浓度判断,分为谷值(C0)和峰值(C2)。谷值为服药前最低的血药浓度,峰值一般指服药后 2 小时的血药浓度,即一天内最高值,所以患者血药浓度 24 小时内理论上是应该在 C0 至 C2 之间波动。C0 一般维持在 150-250NG/ML 为宜,C2 一般在 700-1000NG/ML 为宜(各医生说法略有出入,文献报道也略有不同),具体标准还应结合患者疗效、副反应综合判断,不能过于机械,所以就出现了 A 医生提供 A 方案、B 医生提供 B 方案,而 A 不等于 B、患者产生疑惑的情况。例 1:患者治疗效果好,3 月内血象升高脱离输血,此时虽然患者环孢素浓度虽然偏低,但已经取得不错疗效,药物可不加量或略增加(增加原因将单文表述)。例 2:患者 6-12 月内疗效不好,环孢素浓度理想,但无干细胞移植条件,建议无明显副作用基础上可加量以适当超越浓度要求(C0 接近 250,C2 可略超越 1000),但需要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例 3:减药期间,血药浓度不是必查项目(药都减了,浓度会随减药逐渐下降很正常吧?)注意!!这里的减药不是指调整药物,而是指应用环孢素 1 年后有计划的持续减药。
5、环孢素用药频次问题:
具体是间隔 12 小时还是间隔 8 小时应用的问题。当然间隔 8 小时会对患者生活起居有不利影响,但这是根据血药浓度变化决定的。如果间隔 6 小时服药是不是有些过分?所以这种情况很少。举例:患者甲 C0=100,C2=1100,此时环孢素适宜改为三次,单次剂量<原来单次剂量;患者乙日服药三次,C0=300,C2=400,就合适改为日 2 次用药,单次用药>原单次剂量;患者丙 C0=100,C2=400,当然先加量再说啦!患者丁日两次用药,C0=300,C2=350,没法调,难不成改成日单次用药?还是换个牌子看看吧。
6、环孢素浓度异常问题:
我院出现过 C0>C2 的情况,患者问医生原因,医生无语。如果真是这样吃药做甚???也就此问题反复和检验科沟通,答复经质检显示机器检测过程无异常,汗。。。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于部分患者吸收药物峰值不在服药后 2 小时,而是提前或滞后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如果有意可进行全日 24 小时浓度动态监测(1-2 小时复查一次),可客观评估其浓度变化,缺点有 2: 1 是疼很多次;2 是 300 的单次浓度费用×N。
本来觉得没啥好说的,一说起来也没完了。其他关于环孢素的事项再单列专题吧。
副主任医师李洋
文章 环磷酰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双刃剑
最近碰到几个患者效果不好的:有用完 ATG 效果不好、血象一直不涨的;也有血象本来恢复的挺好、后来没有原因的下降又复发的。这些患者,往往建议首先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执行力度不大,原因有三: 1、如果能移植,早在初治时就已经选择了,不会拖到现在才做,还是担心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问题;2、经过 ATG 治疗,花费已经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移植或二次 ATG 了。所以,在此有必要把环磷酰胺单独提出来,这可能给上述患者提供一个治疗的途径。
很多再障患者对环磷酰胺可能比较陌生。环磷酰胺是一种最常见的化疗药物,在白血病的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说明书确实也是这样记载的“该品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此处省略 N 个字),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临床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但是,不能据此就片面的认为环磷酰胺只能治疗肿瘤,因为说明书后面还有内容,“此外本品还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也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儿童肾病综合征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这说明,环磷酰胺和 ATG、环孢素一样也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是可以用于非肿瘤性疾病的,这是环磷酰胺可能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础。
很多年前(long long ago),医生曾将环磷酰胺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移植预处理过程,不幸的是移植失败了,也就是说供者提供的正常造血干细胞没有成功植入患者体内。按道理患者体内既没有自己的骨髓,也没有供者的骨髓,血象本不应该恢复;但奇迹是患者自身的骨髓开始恢复了,这使得医生们考虑,是不是单用环磷酰胺也可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呢?
答案是肯定的。
将环磷酰胺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一部分患者确实有效,但也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患者无效或者死亡了。因此 2016 年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发布了《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提出“不推荐中/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它治疗难治性再障有效率达到 50%,但它可能使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严重真菌感染发生及死亡率的升高。”
这个结论,貌似将环磷酰胺治疗再障的路堵死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经过我科张凤奎主任等的研究,认为国外环磷酰胺 45-50mg/kg×4 天的剂量过大,从而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加、粒细胞恢复缓慢,如果我们适当降低环磷酰胺的剂量,是不是既能减低毒性,又能起到治疗作用呢?
答案是乐观的。
我科既往统计的 48 例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 CTX 治疗,治疗 1 年总有效率达 73%,同期 ATG 为 78%;CTX 组早期死亡率 4.2%,而 ATG 组为 8.1%,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别,说明减低剂量后环磷酰胺同样能有效的治疗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此同时,这种方法也推广到全国各地,报纸、文章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
环磷酰胺治疗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取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应用仍需慎重。这是因为:
- 即使减低了药物剂量,仍有可能存在粒细胞恢复时间延长、感染增加的风险,仍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患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风险担当;
- 指南首先推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为同胞供者 HLA 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或 ATG+CSA 免疫抑制治疗,CTX 并不列于一线治疗;
- 虽然环磷酰胺单药费用比干细胞移植和 ATG 低,但其如果合并严重感染或治疗无效,费用同样会明显增加。因此,个人认为(不代表他人意见),环磷酰胺可以用于年轻成人患者(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差,并发症多,不推荐),包括以下情况:
- 初诊无并发症,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 ATG 治疗的、有积极治疗意愿的;
- ATG 治疗曾经有效,复发后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二次 ATG 治疗的;
- ATG 治疗无效,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这种情况选择环磷酰胺要更为慎重);
妊娠和哺乳期禁用。
总之,环磷酰胺不论是治疗肿瘤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是一把双刃剑,小心使用就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副主任医师李洋
文章 网织红细胞在血液病中的意义
网织红细胞,英文缩写 Ret,是可以包含在血常规里面的检测项目。接诊过很多外地患者,带来的血常规化验单往往缺乏 Ret 的检测;很多血液科医生,也没有对网织红细胞提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它是除了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之外的最重要的检测项目。
网织红细胞,是骨髓中的幼红细胞发育为成熟红细胞的中间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新生的”红细胞。幼红细胞脱掉细胞核后,细胞内还残留有少量核糖体 RNA,经过特殊染色,表现出蓝绿色网格或颗粒,故称之为“网织红”。它们在骨髓中短暂的停留 2-3 天后入血液,再经过 1 天,变成成熟红细胞。
由于网织红是由骨髓幼稚红细胞发育而成的新生红细胞,所以它的多少,反映了骨髓红细胞生成能力的大小,同时也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具有提示意义。
血常规中关于网织红的主要指标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后者更为客观重要。因为网织红百分比=网织红绝对值/红细胞总数,所以当患者贫血重时,红细胞总数减少,也就是说分母减小,那得出的商(即网织红百分比)自然就会升高。所以对某些贫血很重的患者的患者,骨髓造血还没有经过治疗恢复,但是网织红细胞比例并不低,给人一种造血恢复的假象;这时他的网织红绝对值是低的,能够客观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一些患者,由于输注红细胞后,红细胞总数较以前增加,也就是分母增加,使得原来相对高的百分比因为输血降低了(其中还有其他原因)。
网织红细胞明显降低——多见于重型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往往绝对值<20×109/L。由于患者同时伴有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所以网织红明显减少不仅提示红系造血差,也预示着粒系和巨核系(产血小板)可能同样造血不佳。这类患者如果经过 ATG 和(或)环孢素治疗后如果有效,网织红细胞往往会逐渐升高。个人认为,网织红细胞比例持续>3%、网织红绝对值>70-80×109/L 且伴随着输血间隔的逐步延长,提示治疗有效。
网织红降低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再障的区别是血常规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反映在骨髓表现为单纯的红系增生不良,粒系和巨核系无明显异常。
网织红降低还可见于因为造血原料缺乏导致的贫血,也可表现为网织红数值正常,主要原因是铁缺乏和叶酸维生素 B12 缺乏。骨髓中由于没有足够原料生成红细胞,所以网织红减少。这类患者经过补充造血原料后,骨髓红系造血迅速恢复,网织红在 1 周内升高,后面随着贫血逐渐纠正,网织红会降到正常范围。
还有一类疾病,代表了骨髓无效造血,意即骨髓细胞增生虽然活跃,但由于发育障碍,细胞在分化成熟入血之前就在骨髓内破坏掉了,从而表现为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无效造血,使得患者虽然贫血重,但网织红绝对值并未出现反应性的升高,而是降低或仅维持正常水平。
网织红升高主要是因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的结果。最常见的是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因为患者骨髓造血无障碍,当表现出贫血时,缺氧刺激 EPO 产生增多,从而刺激骨髓加速红细胞生成,使得网织红升高。同时如果溶血性贫血经治疗有效,患者贫血纠正后,网织红也会下降至正常水平。还有前面提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治疗有效,红系造血恢复,网织红细胞同样也会升高。
综上,网织红对于红细胞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营养性贫血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患者及家属在诊治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病情变化。
副主任医师李洋
文章 环孢素的好兄弟--他克莫司
环孢素目前在血液病的治疗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与 ATG 联用)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与雄激素等联用),也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的治疗。由于服用环孢素是一个长达数月或数年的过程,因此其副反应可能表现的比较明显(如牙龈增生、肾功能损害),使患者苦恼并影响其生活质量;另有一些患者,屡次复查环孢素血药浓度都不理想,或血象没有明显恢复迹象,没有更合适的药物替代。其实,环孢素的同门兄弟——他克莫司是一个可能的替代药物。由于它不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角,即使在各种治疗指南中也偶有提及,现在就来介绍一下。
他克莫司(Tacrolimus)又名 FK506(进口剂型商品名为普乐可复),是从链霉菌属中分离出的发酵产物,是一种强力免疫抑制剂,比环孢素免疫抑制效果强 70~100 倍。它和环孢素一样,通过抑制白介素-2(IL-2)的释放,全面抑制 T 淋巴细胞而达到免疫抑制的作用。它主要是作为肝、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线用药,目前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药理作用:他克莫司与 FK506 结合蛋白(FKBP12)相结合形成 FKBP12-他克莫司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会专一地结合并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环孢素也有相似作用),阻止活化 T 细胞核转录因子(NF-AT,它启动基因转录形成淋巴因子如 IL-2,γ干扰素)的去磷酸化和易位,从而达到抑制 IL-2 等淋巴因子释放的目的。而 IL-2、γ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淋巴因子,就是抑制骨髓造血的关键所在。
国内外多个临床试验表明:他克莫司在体外能够有效的抑制 T 淋巴细胞、减少 IL-2 的产生;用它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着和环孢素接近的疗效。
根据个人临床经验,他克莫司的起始剂量以每日 0.05~0.1mg/kg 为宜,分 2 次间隔 12 小时服用,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临床研究表明,健康人他克莫司半衰期为 43 小时,而肝肾移植患者半衰期大约为 11~15 小时,因此建议规律服药 3 天后(最好 1 周)进行血药浓度的检测。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维持在 20ng/ml 以下,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出于治疗有效性和副反应的考虑,个人建议药物浓度在 8~15ng/ml 为宜。
他克莫司不愧是环孢素的好兄弟,同样具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食欲不振甚至呕吐、腹痛等症状;也具有肝肾毒性,和环孢素一样需要保肝治疗,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可以出现高血压、高血糖、头痛、震颤、关节痛等副反应,也和环孢素类似。
但是,药物的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一名特定的患者,服用环孢素出现的副反应,不一定会出现在服用他克莫司时。这就为更换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
他克莫司出现牙龈增生少见,因此牙龈增生严重的患者,可以将环孢素更换为他克莫司。
从目前来看,他克莫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确切的,但它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环孢素。对于因各种原因不适合继续应用环孢素、但仍需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他克莫司的治疗,为疾病的康复开辟一条可能的新途径。
副主任医师李洋
文章 咋就贫血了?如何诊断贫血?贫血有什么症状表现?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贫血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
血红蛋白正常值低于以下数值可诊断为贫血:
-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
-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 10g/L。
- 孕妇血红蛋白<100g/L 。
- 6 个月到 6 岁儿童<1 10g/L,6-14 岁儿童<120g/L。
需要注意的是,在妊娠、心力衰竭时血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脱水失血时血液被浓缩,都会影响血红蛋白含量,贫血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贫血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 造血原料的缺乏,比如铁元素、叶酸、维生素 B12,这些造血原料缺乏时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 骨髓造血机制的下降,这些主要的疾病可以是血液病、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促红细胞生长因子的缺乏,主要见于肾性贫血、尿毒症的患者。
- 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破坏增多。可以见到的是地中海性贫血、镰刀形红细胞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病人,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
- 失血性贫血,比如有消化道溃疡或者是发生了车祸,各方面的外科性的失血,这都属于失血性的贫血。
- 消耗性的疾病,比如肿瘤、比较严重的感染,造成消耗性增大发生的贫血。
贫血一旦发生,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贫血的症状轻重与否与贫血程度有关。贫血发生越急,贫血越重,症状越明显。
- 脸色苍白
- 容易疲劳
- 头晕耳鸣
- 胸闷呼吸不畅
- 食欲不振
- 手脚冰冷
- 月经量减少
皮肤、粘膜苍白 贫血的病人一般面色灰暗苍白,没有血色,且皮肤和头发干燥、无光泽。一般认为睑结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软弱无力 贫血病人时常觉得疲乏、困倦,这是因肌肉缺血缺氧所致。走路、爬楼腿上像灌了铅一样,疲乏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嗜睡多梦等均为常见症状。急性贫血或者重度贫血患者可出现突发晕厥,意识不清,特别是老年患者。
心血管系统: 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器官处于缺氧状态,体力活动后就感到心悸、气促,重度贫血的人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的,感觉到胸闷、呼吸不畅。长期贫血还会引起贫血性心脏病。
消化系统:贫血病人由于消化系统缺血缺氧,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便秘等症状。
末梢循环差 贫血病人由于红细胞低下,所携带的大部分氧气需要供应内脏器官及大脑,导致末梢循环较差,出现手脚冰凉、手脚麻木、针刺感,贫血病人时常感觉到怕冷。
生殖系统:妇女患者中常有月经失调,如月经过少甚至闭经。
贫血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人体组织器官需要的氧气,是通过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运输的,所以,贫血会对身体各个脏器的功能都会产生影响。
检查是否贫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血常规,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贫血发生时,重点是找出贫血原因,然后对因治疗。缺铁性贫血者用铁剂治疗、缺乏维生素 B12 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者补充维生素 B12 或叶酸,肾性贫血者用红细胞生成素;再生障碍性贫血使用骨髓移植等等。
如果身体有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去做检查,虽然说多数都为缺铁性贫血,但需要排除了是否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后,才能确定为缺铁性贫血
主治医师侯争飞
文章 自己如何判断是否贫血
-
贫血的病因;
-
贫血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
-
贫血时血容量下降的程度;
- 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和耐受能力。
主治医师林汛格
文章 贫血吃水果有用吗
贫血的患者吃水果对于改善贫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贫血的患者如果程度较重,是需要输血支持治疗的。不管是什么程度的贫血病人,均需要明确导致贫血的病因是什么,对因治疗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贫血,提升血红蛋白。
如果是缺铁性贫血,需要补铁治疗。如果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则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支持治疗。如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则需要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以及促造血药物如雄激素等。如果是白血病、骨髓瘤所导致的贫血,则是需要进行化疗。如果是溶血性贫血,则需要应用激素等控制溶血发作。
主治医师肖楠平
文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可能是由于放射线所导致的,可能是由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抗生素所导致的。临床上仍然有大部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因是不明确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造血衰竭性疾病,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从而带来感染,贫血和出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重症感染的时候可以累及多脏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贫血严重的时候可以出现晕厥,心功能不全。而出血可轻可重,重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脏器出血,甚至是脑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主治医师肖楠平
何良志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钱瑞琴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颖飞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