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肾病

肾病

别名:肾脏疾病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肾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干货!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症状

一、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 在糖尿病病友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34.7%,一般起病比较隐匿。糖尿病肾病的这3个早期症状你得知道: 1、泡沫尿 我们知道,正常新鲜尿液为清澈透明、淡黄色的,这是因为尿液的表面张力很低,较少形成泡沫。尿中糖分、蛋白的增加,使得液体表面张力升高,尿液张力升高,从而出现泡沫尿,经久不散的泡沫尿,糖尿病病友要当心,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尿常规,排除泌尿系感染后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2、水肿 这是因为当发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通过双肾的血流较少,肾脏缺血、缺氧,使肾素增加,导致肾小管对水和钠的吸收增加,使组织间隙的水增加,从而引起水肿。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由于尿中蛋白增加,导致血中的蛋白减少,也会引起浮肿。 3、血压不易控制 当糖尿病病友出现高血压或在口服多种降压药后,血压还不容易控制时,要警惕糖尿病肾病,因为并发肾病时,由于水钠潴留及一些激素的分泌,会引起血压升高。血压高不容小觑,血压控制不好,也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早期症状 1、视力下降 糖尿病病友视力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血糖太高时,葡萄糖及代谢物进入眼球晶状体,屈光力增强,形成过性近视,当血糖平稳后,即可恢复视力。 2、视物不清 另一个不太乐观的原因是,当视网膜发生早期的非增殖性病变时,由于眼底视网膜出现出血、渗出,当渗出的血液恰好挡住物体的影像时,就会出现视物不清,甚至感觉眼前有东西挥之不去。若治疗及时,随着眼底血液的吸收,症状也会有所改善。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早期 1、感觉异常 一般表现为四肢有麻木感,对冷热不敏感,痛觉迟钝;有的甚至会出现皮肤表面烧灼感、深部刺痛、感觉减退、接触性感觉不适,通常在夜间更明显。这是由于发生了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从而导致感觉异常。 2、恶心、腹胀 恶心、腹胀、食欲不振、餐后不适等症状也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症状,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发生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胃轻瘫”。 3、尿不尽 很多糖尿病病友会出现尿不尽的情况,这预示着发生了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这属于早期症状。如果不引起重视,会发展成尿潴留,甚至尿失禁。 4、皮肤干燥、瘙痒 皮肤干燥和瘙痒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常见症状,原因很多,但有学者认为与神经病变有关系,因为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纤维不同程度的萎缩,引起神经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皮肤的异常反应,例如皮肤干燥、瘙痒甚至斑疹等。 5、阴茎勃起障碍 这也是糖尿病神经病病变的常见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积极控制好血糖,必要时需要到医院治疗。 四、糖尿病病足的早期症状 1、下肢发凉 在糖尿病足早期,因为最先累及的是膝关节以下的血管,血运不足。但足背动脉可触摸到,表现为足底发紧、皮肤感觉异常、下肢发凉等。 2、间歇性跛行 通常病友诉膝关节以下疼痛,特点是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疼痛,继续行走时加重并被迫止步,休息几分钟后疼痛缓解。这提示并发了下肢血管病变,需要及时就医。 3、足和足趾无毛发 当出现了这种情况时,常提示足部皮肤和皮下脂肪营养改变,皮下脂肪组织萎缩,皮肤变薄等。 4、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出现这种情况常提示下肢血管发生了病变,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预警信号,应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足部受伤。故而建议糖尿病病友每天晚上可以检查足背动脉。 五、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1、胸闷、气短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早期,由于心脏血管的病变,会引起心肌缺血等,使得病友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此时,应该及时就医,做心血管方面的检查。 2、下肢水肿 当发生心功能不全时,也会出现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六、低血糖昏迷的早期症状 1、冷汗、乏力、头晕、心慌 低血糖昏迷是急性并发症,是由于血糖波动过大、药物原因等因素引起的,早期的反应有出冷汗、乏力、头晕、心慌等不适,当出现这些情况时,糖尿病病友应立即测血糖,可含服糖块等,效果不佳时立即就医。 如上都是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能够给糖尿病病友提供预警信息,当及早发现这些症状时,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引起重视。让糖尿病并发症这个可怕的“敌人”离我们越来越远。

健康学堂

268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者控制血糖的5大妙招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 (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人群高。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3)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如袜子或手套分布,伴麻木、烧灼、针刺感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 (4)糖尿病足: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病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诱因有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致皮肤溃破、水疱破裂、烫伤、碰撞伤、修脚伤及新鞋磨破等。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并不难。对于目前尚未患病的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的措施,主要有: (一)三餐中的主食不要过多,甜食要尽量禁掉。血糖是糖和淀粉(统称为碳水化合物)带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越大,升糖的潜力就越大。所以,控制血糖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 (二)降低白米白面主食的比例,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来替代一半主食。不同的淀粉类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差异很大。比如说大米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比较容易消化。而相比之下,绿豆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比较慢。除了粘性食物之外,大部分杂粮、杂豆、薯类,都较白米白面的血糖反应低。 (三)聪明选择烹调加工方法,给食物留点需要咀嚼的天然口感。一般来说,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比如说,白馒头、白面包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反,烹煮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烹调方法,比如弹性很强的通心粉,有利于保持餐后血糖水平的稳定。 (四)改变进食顺序,先吃菜,后吃饭,菜肴要比饭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餐时的顺序和配合很重要。先吃不升血糖的食物,后吃淀粉类主食,就能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 (五)改变烹调方法,少放油,多放醋。研究发现,大量脂肪的饮食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就餐时配合醋和其他酸味调味品能够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所以,尽量采取少油烹调,比如用蒸煮、凉拌替代爆炒、油炸,买个不粘锅来替代普通炒锅,都能轻松降低烹调油的用量。 当然,控制血糖只是维护健康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无论是否需要控制血糖,都要把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吃够。健康饮食的秘诀是少油少盐,新鲜天然,提高单位重量食物中的营养质量,切不可为控制血糖而让自己陷入饥饿痛苦中。要记得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持续低血糖状态不仅损伤大脑,而且可能导致意外事故而造成伤害。

健康学堂

269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友患上并发症,都是这句话害的

"我虽然血糖高,但没哪里不舒服,为什么要治疗?"在了解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之前,很多人这样想,也会这样去做。 这就是对糖尿病的无知,70%的糖尿病患者患并发症就是被这句话给害的。 4年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四期 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个32岁的小伙子,身高1米8左右,不瘦,也不胖。他推门进入诊室的时候,还拉着行李箱,看上去健健康康的,随时准备出差。 问诊得知:小伙子确诊糖尿病4年,肌酐260umol/L,肾病四期,腿上水肿得厉害。 患病4年,病情为何如此严重呢? 原来,4年前小伙子体检发现高血糖,后来检查确诊了糖尿病。当时身体没有哪里不舒服,也没有重视治疗,依然生活不规律,经常出差,血糖控制得非常差。 没想到,仅仅4年,糖尿病肾病就已经四期。糖尿病肾病四期是什么概念?肾脏疾病分五期,四期以后疾病很难逆转,会继续恶化进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肾衰竭。临床也有通过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治疗,将这个过程减缓、甚至停止。 但是这个小伙子工作强度太大,影响了饮食和运动处方的执行,只能药物控制,预后并不乐观。 高血糖不筛查,会有什么后果 单纯高血糖情况下,如果没有并发症情况,身体跟正常人一样,不会有哪不舒服。人们常常会忽视高血糖,不去控制和干预,也不重视。 这也是糖尿病早期漏诊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等到出现了并发症,才查出血糖问题。对于糖尿病肾病来说,很多人出现了尿中大量泡沫、下肢水肿的情况,才去肾内科就诊,这时候通常都是肾病4-5期了。 糖尿病为什么危害这么大? 很多人听着糖尿病,不像失明、肾衰竭、截肢……听着可怕。但实际上,长期高血糖,血糖不受控制不达标,5-10年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将发生病变,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都会严重影响生活治疗,甚至致残、致死。 而糖尿病并发症,基本上都不可逆,会给生活和家庭带来很大的麻烦和经济负担。 如何正确对待高血糖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应该遵循"五驾马车"的原则: 1. 均衡饮食 定时定量进餐,保持食物多样化,均衡膳食,同时进行总热量控制。注意限盐、限酒、戒烟、少食多餐。 2. 适宜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上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 合理用药 遵医嘱合理用药,平稳降糖。不能私自调整药物,以免出现低血糖等问题。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血糖、血压、血脂均要治疗,且要达标。 4.监测血糖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和病情变化。 不同年龄和病情的人目标不同。 就医时,一定要带上自己日常的血糖记录。 5.学习糖尿病知识 多学习糖尿病知识,科学地自我管理血糖;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并发症筛查不能省 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去做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查,对于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免受其害。 对待高血糖,一定要重视! 等到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 后悔已经晚了。 糖尿病不可怕,关键是预防并发症 点击下图咨询详情

京东互联网医院

219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友患上并发症,都是这句话害的

"我虽然血糖高,但没哪里不舒服,为什么要治疗?"在了解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之前,很多人这样想,也会这样去做。 这就是对糖尿病的无知,70%的糖尿病患者患并发症就是被这句话给害的。 4年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四期 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个32岁的小伙子,身高1米8左右,不瘦,也不胖。他推门进入诊室的时候,还拉着行李箱,看上去健健康康的,随时准备出差。 问诊得知:小伙子确诊糖尿病4年,肌酐260umol/L,肾病四期,腿上水肿得厉害。 患病4年,病情为何如此严重呢? 原来,4年前小伙子体检发现高血糖,后来检查确诊了糖尿病。当时身体没有哪里不舒服,也没有重视治疗,依然生活不规律,经常出差,血糖控制得非常差。 没想到,仅仅4年,糖尿病肾病就已经四期。糖尿病肾病四期是什么概念?肾脏疾病分五期,四期以后疾病很难逆转,会继续恶化进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肾衰竭。临床也有通过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治疗,将这个过程减缓、甚至停止。 但是这个小伙子工作强度太大,影响了饮食和运动处方的执行,只能药物控制,预后并不乐观。 高血糖不筛查,会有什么后果 单纯高血糖情况下,如果没有并发症情况,身体跟正常人一样,不会有哪不舒服。人们常常会忽视高血糖,不去控制和干预,也不重视。 这也是糖尿病早期漏诊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等到出现了并发症,才查出血糖问题。对于糖尿病肾病来说,很多人出现了尿中大量泡沫、下肢水肿的情况,才去肾内科就诊,这时候通常都是肾病4-5期了。 糖尿病为什么危害这么大? 很多人听着糖尿病,不像失明、肾衰竭、截肢……听着可怕。但实际上,长期高血糖,血糖不受控制不达标,5-10年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将发生病变,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都会严重影响生活治疗,甚至致残、致死。 而糖尿病并发症,基本上都不可逆,会给生活和家庭带来很大的麻烦和经济负担。 如何正确对待高血糖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应该遵循"五驾马车"的原则: 1. 均衡饮食 定时定量进餐,保持食物多样化,均衡膳食,同时进行总热量控制。注意限盐、限酒、戒烟、少食多餐。 2. 适宜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上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 合理用药 遵医嘱合理用药,平稳降糖。不能私自调整药物,以免出现低血糖等问题。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血糖、血压、血脂均要治疗,且要达标。 4.监测血糖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和病情变化。 不同年龄和病情的人目标不同。 就医时,一定要带上自己日常的血糖记录。 5.学习糖尿病知识 多学习糖尿病知识,科学地自我管理血糖;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并发症筛查不能省 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去做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查,对于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免受其害。 对待高血糖,一定要重视! 等到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 后悔已经晚了。 糖尿病不可怕,关键是预防并发症 点击下图咨询详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东互联网医院

221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肾病会影响夫妻生活么?

王碧洋

16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检测早期肾损伤,这个检验指标为什么备受推崇?

一、什么是UACR? UACR是一个比值,是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是检测早期肾损伤的推荐指标。 UACR(mg/g)= 尿微量白蛋白 (mg/L) /尿肌酐 (g/L) 计算公式中尿肌酐检测方法同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是一项特殊的生化检测项目。 二、 什么是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准确地说,应该是尿白蛋白检测,“微量”是检测后的一个等级,按检测结果分正常、微量、大量。 1、正常人的尿白蛋白量:< 30 mg/天; 2、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天。 3、大量白蛋白尿: >300 mg/天。 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概念:指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在30~300 mg/天范围内,即已超出正常上限(30 mg/天),但尚未达临床蛋白尿( >300 mg/天)水平的中间阶段。 三、为什么要做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 因为常用的尿素(UREA)、肌酐(CREA)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50%时才会明显上升,早期或轻度肾功能损害时,由于肾的储备力和代偿力很强,尿素和肌酐可以表现为正常,尿素和肌酐是肾损伤中晚期的监测指标。 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30~300mg/天范围内,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一般肾功能是正常的,尿常规检查蛋白多是阴性,如果患者能够自主经过规范治疗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300mg/天时,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尿微量白蛋白能够较准确定量评估蛋白尿的排泄[1]。病理性增高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尿白蛋白在微量阶段(30~300mg/天)范围内是肾病发生的早期信号和预兆,此时肾脏损害处在尚可逆转的时期,如能及时治疗,可以终止或逆转肾病的发展进程。 四、尿常规试纸条能不能检测出尿微量白蛋白? 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检测的也是白蛋白,但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是一项特殊的生化检测项目,普通的尿常规检查是测不出尿微量白蛋白,普通尿常规所测的蛋白尿是“临床蛋白尿”,而非“微量蛋白尿”。一旦普通尿常规查出临床蛋白尿,说明病人肾功能损害已不是早期,病情往往很难逆转。尿常规中尿蛋白测定是试带法,根据pH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在pH3.2条件下,酸碱指示剂四溴酚蓝产生的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进一步电离,使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试带法用于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对白蛋白灵敏,对球蛋白不敏感,且可漏检本周蛋白。尿蛋白试纸所反映的尿蛋白总量,其实是以白蛋白的量去推测预估。下图中±~++++指总蛋白,相对应的100mg/L~10000mg/L指白蛋白。 从图中可以看出尿试纸条出现一个(+)阳性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已大于300mg/L,已达到大量白蛋白尿,这样的灵敏度,检测不出早期肾损伤。因为早期肾脏病变的尿液白蛋白排出量,处在微量白蛋白尿的阶段(即30~300mg/L之间),虽然尿试纸条出现(±)弱阳性,尿白蛋白排出量是“微量”,但弱阳性会因为喝水多尿液被稀释或试纸条不敏感而忽略,所以,尿常规试纸条不适合用来筛检早期肾损伤。 五、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与现常用的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什么区别?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的是尿总蛋白,尿白蛋白是尿总蛋白的一部分,以下是尿总蛋白质的组成部分: 1、白蛋白,大约占20%; 2、肾组织Tamm-Horsfall蛋白; 3、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 4、其他(包括转铁蛋白、尿a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 从上文可以看出,尿白蛋白是尿总蛋白的主要成分(这一点不难理解,血清总蛋白主要成分也是白蛋白,而尿液是由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的)。但即使尿白蛋白占到总蛋白的20%,正常人其实每天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量很少,原因在于肾小球滤过膜的两个选择性屏障: 1、肾小球滤过膜的筛网选择性屏障:滤过膜的膜孔直径为5.5 nm(为了容易理解,这里用了平均值,以下同理)。白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其直径为7.2 nm,正常状态下白蛋白很难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的病变,均可导致白蛋白的排出。 2、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选择性屏障:正常人肾小球基底膜带有一负电荷层,因而血液里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质负电荷离子不易通过。白蛋白的pI为4.7,在pH7.4的血浆环境下带有大量负电荷而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因此,正常时白蛋白不易通过肾小球滤过,并被肾小管几乎全部吸收。 所以,正常人的尿白蛋白量 < 30 mg/天。肾损伤最早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以后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开始出现微量白蛋白(mAlb),病人肾小球滤过率尚在正常范围,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此阶段即“早期肾损伤”。 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增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出现大量蛋白尿,同时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血尿素、肌酐开始升高,病人开始出现浮肿及血压升高,此阶段即为“临床肾病期”。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肾功能衰竭,即“终末期肾病”,此时治疗将会非常困难。 二者的正常参考范围: 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150mg/天。 尿白蛋白定量:<30mg/天(可以用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数值估出:150mg/天*20%=30mg/天。) 二者适用情况: 24小时尿总蛋白:收集24小时尿液,操作比较繁琐。 若尿常规试纸条检测时尿蛋白呈现(+)以上的明显阳性,建议做尿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采用随机尿,取样方便。 尿常规试纸条检测尿蛋白阴性或者弱阳性,患者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怀疑有早期肾损伤,建议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六、为什么不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代替UACR?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测尿总蛋白质的金标准,但操作繁琐,24 小时并非短时间,在此时间内的每次尿液都要收集,并且要求留后不留前,可能会因为患者的错误理解或疏忽,发生错误计量或漏采情形,而做出一个不正确的结果。 此外,一般患者并不具有防污染及无菌观念,自行收集长时间尿液,常发生尿液保存不当及滋生细菌等情形,某些患者基于环境或个人条件限制,收集 24 小时尿液确实不方便。 七、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类型? 1、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指标。 2、24小时尿白蛋白检测。 3、8小时尿白蛋白检测。 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检测用随机尿,为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推荐指标;后两个都涉及到总尿量收集,不推荐。 八、目前诊断早期肾损伤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肾穿刺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早期肾损伤,但因创伤性而难以普及。 2、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注意:这里指的是尿白蛋白而非尿总蛋白)。 3、肾小球滤过率:计算比较麻烦,常用于肾损伤诊断后的分期,共分为5期。 4、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诊断早期肾损伤的推荐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 >30mg/g,定义为肾损伤[2]。 九、为什么要计算UACR (尿白蛋白肌酐比), 而不是直接报告mALB(尿微量白蛋白)? 由于单次随机尿液的检测容易受喝水量的影响,尿中成份可能被稀释或浓缩,因此单纯的以随机尿中的白蛋白浓度,来对照正常参考值,并不客观,而且容易发生不同时间的采样,白蛋白浓度相差较大。 人体的肌酐属于肌肉代谢的产物,通常会以平稳的速率释放到血液当中,一旦喝水量较多时,尿中的肌酐也会被水稀释而浓度降低;反之,喝水量少时浓度升高。因此,二者的比值能抵消喝水造成的稀释或浓缩效应,能较客观的评估白蛋白的排出量。这样即使不同时间采集的尿液,差异性也不会很大,而且能相互比较[3]。 UACR目前已成为诊断早期肾脏病变的金标准。常用于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用来监控是否有早期肾损伤,尤其是这些患者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呈现阴性反应时,更需加做此项目,以确认尿中是否存在微量白蛋白。 十、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 检测的临床意义? 1、UACR测定的临床意义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反映早期肾病、肾损伤情况。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妊娠子痫前期、原发性肾病(如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早期糖尿病肾损害检查一般肾功能可能是正常的,尿常规检查蛋白多是阴性的,此时病理改变大多是可逆性。到了糖尿病肾病期可表现为持续蛋白尿,此时的治疗只可能延缓而不大能阻止向终末期肾病进展。故糖尿病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是决定其预后的关键。 2、鉴别诊断肾小球与肾小管损伤:尿液中白蛋白含量升高多见于肾小球损伤,而肾小管损伤是以尿中β2-微球蛋白升高为主。 十一、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的参考范围? 正常:UACR < 30 mg/g; 微量白蛋白尿:UACR 30~300 mg/g ,提示早期肾损伤: 大量白蛋白尿:UACR > 300 mg/g[4],提示中期或重度肾损伤。 十二、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的不适用性? 若尿常规试纸条检测时尿蛋白呈现(+)以上的明显阳性,表示受检者尿中的白蛋白已达大量白蛋白水平,也就是说受检者肾脏病变已超越肾损伤早期。 此时并不适合检测UACR,原因有两点: 1、 患者此时已无须评估是否发生早期肾损伤; 2、 此时尿白蛋白的浓度过高,容易超出生化仪器的检测线性范围,增加定量的困难度。 在此情况下,应改以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肌酐、尿素检测做为监控肾损伤的方式。 十三、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如何留取标本? 最理想的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尿液,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所以随机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 推荐方法:晨尿并且是清洁中段尿。 十四、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UACR检测? 尿蛋白检查原则上还是以尿液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试纸法为最初筛检。若尿蛋白试纸法为 (-)或(±),受检者为潜在肾脏病变的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加做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检测后,计算出 UACR 值,以评估是否存在早期肾脏病变。若尿蛋白试纸法为 (+)或更高,应做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 十五、本文中出现了三种单位: mg/天,mg/L,mg/g,有何区别? mg/天=mg/24h:收集24小时尿液,并量出总尿量。检测结果*总尿量=报告结果。 mg/L:随机尿检测,仪器检测结果=报告结果。 mg/g:为UACR比值,随机尿检测,UACR(mg/g)= 尿白蛋白(mg/L) ,尿肌酐(g/L)。 十六、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的频率? 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相当重要,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对糖尿病人而言,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立即筛查微量蛋白尿,以后每年筛查一次;已增高的患者应至少每3个月检测一次,以便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十七、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升高如何治疗? 一般来说,控制原发病,控制血压,控制蛋白尿,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轻微的尿微量蛋白,先定期观察就可以。如果尿中微量蛋白较高,或者合并有高血压,可以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这两类降压药在降血压的同时,具有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脏作用。 合理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升高患者控制血糖,如果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达标,推荐口服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这一类药物在降糖的同时亦有肾脏保护作用;此类药物还具有降低血压和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因此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及肥胖患者。 但应用SGLT2抑制剂应及时监测肾功能及LDL-C, 因SGLT2抑制剂的降糖作用随肾功能减退而下降,同时有升高LDL-C副作用。另外应嘱患者适当增加饮水及保持外阴清洁以减少泌尿生殖系感染风险。对SGLT2抑制剂不耐受或过敏患者,也可以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这一类药在降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5]。 饮食控制及改善生活方式:除了众所周知的糖尿病饮食及优质蛋白摄入外,还需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减少高嘌呤食物和高脂食物的摄入,减轻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项目:昆明市卫生科技人才培养(千工程后备人选)技术推广项目

杨利军

副主任医师

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

159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肥胖相关性肾病如何治疗?

在临床上肥胖相关性的肾病也是非常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同时也属于肾内科疾病,肥胖相关性的肾脏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肥胖为诱因,导致了肾小球不断地肥大,肾脏同时也不断的肥大,致使肾小球滤过率出现异常和蛋白尿的发生,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少量的血尿。 肥胖相关性肾病与普通肾病并不相同,就拿普通肾炎来说,治疗的方法主要以免疫为改变的治疗方式,大多数会选择激素冲击治疗,而肥胖相关性肾病是代谢的原因,代谢障碍引起肥胖从而引起肾损伤,临床上很少应用激素来进行治疗,这是有很大区别的,肥胖相关性肾病发病的机制当中往往包括:肥胖症、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跃兴奋等情况都是导致肾损伤的机制。 具体治疗的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控制体重,控制体重主要是以清淡饮食配合运动的形式,多吃一些绿叶蔬菜,少吃一些主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同时配合一些有氧的运动每日坚持,如果体重能够下降肾脏的负担也会减少,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应用一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剂,在临床上常常会选择蒙诺普利、卡托普利、赖诺普利以及缬沙坦、替米沙坦这样的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尿蛋白而减少肾损害。 应用一些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可以服用一些保护肾脏的中成药,比如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颗粒等药物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喜玉

主治医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57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梗塞的元凶隐藏在一种特殊的肾病里

老刘今年79岁了,身体原本一直很硬朗,却因三个月前的一个早上,突发脑梗,如今自理能力降低了一大半,只能依靠保姆照顾生活起居。 老刘的脑梗来势汹汹? 脑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又称缺血性卒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后形成血栓,逐渐变大阻塞脑血管,从而突发脑梗塞。老刘就是这样,清晨起床,突然感觉身体一侧麻木无力,还没反应过来,就丧失了语言能力,重新瘫倒在床上…… 受机体动脉血压的影响,清晨更容易发生脑梗。如果能在6小时之内通过溶栓等方法治疗,病人可能完全恢复。而老刘等到家人发现,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脑梗应该警惕哪些疾病风险呢?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都很容易引发脑梗,我们对此毋庸置疑。然而当医生说老刘的脑梗很有可能与肾脏有关时,家人都吃惊了。 脑梗不可忽略的因素——肾脏疾病。 引起脑梗的是一种叫做“膜性肾病”的疾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由于这种病会出现大量尿蛋白的情况,因此使得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低,继而引起血黏度升高,于是形成血栓或栓塞。当血栓或栓塞阻塞脑血管时,就会发生脑梗。 为什么脑梗逃不开后遗症 由于我们对疾病早期识别认知度低,导致救治延误,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出现“半身不遂”等现象。在发病3小时内到达医院急诊的患者只有21.5%。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会引发脑梗的原发疾病,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分夺秒守护健康。 卒中中心,提升脑梗救治效率 卒中中心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中心,多科室共同参与,为脑梗患者建立绿色通道,提供快速、高质量、标准化的治疗;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后遗症。 脑梗成为中老年健康的极大威胁。我们保持健康饮食、作息规律、适当运动,警惕三高以外,还要注意肾脏健康。身体犹如一个大化工厂,每个部位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牵动其他器官的病变。早关注、早筛查,才能健康常伴,安心生活。 参考文献: 1.孙海欣, 王文志. 中国60万人群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2): 83-88. 2.王拥军. 卒中:回眸2016[J]. 中国卒中杂志, 2017, 12(1): 1-11. 3.尹勇. 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治[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 40(5): 99-101. 4.陈坚, 肖建友. 肾病综合征与脑梗塞[J]. 广州医药, 1997, 28(1): 28-29. 5.王四安, 刘国权. 肾病综合征并脑梗死11例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0): 78-79. 6.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 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9): 956-967.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京东健康

15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肾病的男人不行?5个重点,可千万牢记

医生:腿肿,尿里有蛋白,你这是糖尿病肾病呀! 小王:医生,那我的,我的,性生活是不是会更不行了? 仅仅糖尿病3年,传说中的糖尿病肾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小王还有个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夫妻生活不和谐。难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 其实他担心的对,也不对,这个得详细说一说。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相关检查常表现为尿白蛋白阳性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部分患者会出现贫血现象,且常合并其他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如果糖尿病人出现以上症状,都需要警惕是不是发生了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减退会导致性功能减退么? 饮食男女,性生活和谐与否关系重大。众多男同志都认为肾功能减退等同于性功能减退,而刚刚提到的糖尿病肾病并不包含性功能减退。 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清晰两个概念: 什么是肾功能减退? 我们平时筛查肾功能,主要看的检查指标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其中“肾功能减退”多指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的升高。 什么是性功能减退? 这个很多人都很懂的,诊室或病房经常遇到糖尿病患者悄悄问医生:“医生,我那方面越来越不行了,和我的血糖有关系么?”看着他们一脸真诚的模样,我知道这绝对不是耍流氓。 从症状上来说,性功能减退在男性多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减退,而女性多表现为性欲冷淡。 划重点:肾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 糖尿病患者性功能减退很常见,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损伤神经和血管导致,但和糖尿病肾病没有关系。 糖尿病肾病,是长期的高血糖对肾小球肾小管造成的损伤,而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性功能减退,是性腺的问题,是性腺的神经和血管出现问题。 所以,肾功能减退和性功能减退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说到这里,需要说点专业知识了,各位糖友耐心一读,划重点啦~ 性功能下降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性功能下降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所致。 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引起阴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腔明显狭窄, 血管钙化以及血管内膜改变,这些原因都可能影响阴茎的血液供应而发生阳痿。 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使一氧化氮(NO)释放减少,环尿甘酸(CGMP)生成不足,以至于阴茎不能勃起或硬度不足难以完成性交。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想那“稳稳的性福”,控制血糖,保护好神经及血管是最最重要的。 糖尿病肾病只有男性会得吗? 糖尿病肾病和性别无关,不只有男性,女性糖尿病患者同样可能患上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也是一样的。 由于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病率原本就高于女性,所以从概率上来算男性患者会偏多,但不代表这是男性专属。 得了糖尿病肾病怎么办? 八字箴言:重在预防,早期干预。 1. 改变生活方式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能明显的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戒烟及合理控制体重等。延缓肾病发展,适量进食优质蛋白是最佳选择,可选用鸡蛋、牛奶、瘦肉、鱼等动物蛋白,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 推荐每日蛋白摄入量为0.8g/kg体重。 2. 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延缓其发展。肾功能不全的糖友可优选从肾脏排泄较少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糖友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3. 控制血压 糖尿病肾病常常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显著减慢肾病的发展。减少尿白蛋白排泄量,延缓肾功能恶化。 糖友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 控制血脂 高血脂也会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硬化,严格的控制血脂可减轻或者延缓肾脏的损伤。 糖友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重点监测低密度脂蛋白,并将其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则更严格,控制在1.8mmol/L以下。 5. 避免肾损害 感染(尤其泌尿系感染)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恶化,因此,一旦有感染证据,即应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另外,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很多糖友认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确保不出并发症,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只有采取综合治理才能防治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对于我们开篇提到的患者小王,通过检查肾功能,并且采取持续积极降糖、降脂等治疗,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又重新找到了那“稳稳的性福”。 作者 | 赵永才 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 | 大洋

赵永才

主任医师

沧州市中心医院

15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浮肿怕冷居然还可以导致心肌梗塞?

怕冷?有可能是体质虚,容易感冒的。 这个结论貌似并不稀奇,但是,“怕冷,后来得了心梗”,是不是很意外? 隔壁的崔大爷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出院。此前,他就是怕冷,甚至五月份都要盖棉被,并且身上还出现了浮肿。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就是,膜性肾病。由它引起的浮肿怕冷是会引起心肌梗塞的。 膜性肾病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因为患者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上沉积大量免疫复合物,像包了一层“膜”,所以被称为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四大“魔性” 1. 大量蛋白尿 膜性肾病的典型症状就是大量蛋白尿,这是因为患者肾小球滤过屏障被破坏,就像“渔网”被戳了很多“大洞”,这使本该重新吸收回血液的白蛋白像“漏网之鱼”一样,“泄露”到了尿液排出体外。 当尿液里的蛋白含量超过150mg/d,就被称为“蛋白尿”,而膜性肾病患者的尿液蛋白则会超过3.5g/d,是标准的23倍! 如果尿液中有“持久泡沫”就有可能含有大量不该出现的蛋白质。 2. 低蛋白血症 当大量白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会导致血管里的白蛋白减少。而白蛋白之于血液就如同盐之于盐水,因此,白蛋白流失会造成低蛋白血症。 3. 高度水肿 血液白蛋白降低,“盐水”变淡,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液里的水分跑到组织间隙里,造成双下肢或颜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同时血液变粘稠,流速减慢,易形成静脉血栓,当栓子阻塞心脏血管时,就会导致心肌梗塞。 4. 高脂血症 膜性肾病患者常伴有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这是由于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多,外周组织利用和分解减少造成的。这也是膜性肾病的“预警信号”之一。 三大高危因素容易引发膜性肾病 1. 长期素食 节食、吃素,简直就是肾脏的“悲歌”。一方面植物性蛋白是非优质蛋白,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较多的代谢垃圾,增加肾脏的排泄负担,另一方面当人体内没有摄入足够量的脂肪时,蛋白质就会作为能量被身体代谢,产生氨,氨可直接伤害肾脏。我国营养专家建议成人一般一天摄入25g左右油脂为宜。 2. 久坐憋尿 憋尿使尿素尿酸等有害物质长期在膀胱停留,尿液中细菌大量繁殖容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尿路感染还会向上蔓延到肾脏,引起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危及生命。 3. 高嘌呤饮食习惯 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经肾脏滤过排出体外。肉类中嘌呤含量高,经人体代谢产生大量尿酸,加重肾脏负担,一旦“过载”,就会出现高尿酸血症,导致各种各样的肾病。 并不是所有浮肿怕冷的症状都是膜性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都有浮肿怕冷的症状,但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常识,及时引起注意,初步鉴别,并及时到医院做全面检查,赶走疾病隐患,稳固健康常态。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京东健康

156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00条记录共30页
...
...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