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下口底一侧浅紫蓝色肿物,壁薄质软有波动感
- 囊肿较大时会影响吞咽、言语和呼吸
- 手术切除舌下腺及囊肿后可治愈,术后复发率较小
简介
舌下腺位于口底舌下,是唾液腺的一种,主要分泌黏液。舌下腺有很多小而细的导管,有些导管直接开口于口底,有些与下颌下腺导管(下颌下腺是口腔三大唾液腺之一,位于下颌骨下缘、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三角内)相通。
当外伤导致舌下腺导管损伤破裂,黏液溢入周围组织中,或舌下腺导管本身发生阻塞,导致黏液潴留,都会形成囊肿,即舌下腺囊肿,常见于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囊肿位于舌下口底一侧,壁薄质软,表面呈浅紫蓝色,轻触有波动感,似蛤蟆气囊,俗称蛤蟆肿。大多数舌下腺囊肿无明显症状,若囊肿较大,会影响患者进食、呼吸和言语,需要尽早治疗。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及舌下腺,可以根治[1]。
症状表现:
舌下腺囊肿一般无明显的症状,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影响咀嚼和言语,当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疼痛、肿胀等。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粘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囊肿又长大如前。
诊断依据: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观察病变部位,穿刺出蛋清样粘稠液体,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影像学检查主要是用于明确囊肿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如B超检查可以测定囊肿的大小、CT检查可以明确囊肿的范围、MRI检查可以判断囊肿与下颌舌骨肌(口腔底部肌肉之一,位于下颌骨与舌骨之间)之间的关系。
舌下腺囊肿有哪些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 单纯型
- 口外型
- 哑铃型
根据病因和病理表现可分为:
- 外渗型
- 潴留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在临床口腔科中,舌下腺囊肿属于发病率较高的涎腺囊肿之一,其高发人群为儿童、青少年[2]。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通过手术治疗(舌下腺囊肿切除术)可治愈本病。若全身情况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婴幼儿,可以先行保守治疗,待全身情况好转、婴儿4~5岁后再行手术[1]。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梁发雅
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秦帅华
主治医师
口腔综合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晓晨
主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