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易复发,但早期发现可治愈。通过及时规范化的治疗可以改善或治愈患者耳鸣、耳痛等症状,预后良好。
治疗目标
缓解耳鸣、耳痛等症状。
药物治疗
1.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1)鼻腔收缩剂:如麻黄素制剂 、盐酸羟甲唑啉。副作用:易有药物依赖,过度使用引发药物性鼻炎。麻黄素类鼻腔收缩剂能升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重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慎用。
(2)黏液促排剂:促进黏膜纤毛运动,加快排出积液。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偶有皮疹、恶心、胃痛、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3)口服糖皮质激素: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该类药物,如泼尼松,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副作用: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出血、便血)、骨质疏松、血糖增高、满月脸、水牛背等。对这类药物有过敏史患者禁用。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顺利引流的,应首先使用局部用药。
(1)抗生素溶液、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用于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常用药物:0.3%氧氟沙星滴耳液、2%氯霉素甘油滴耳液,孕妇、哺乳期、过敏者慎用,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2)乙醇或甘油制剂:常用药物:3%~4%硼酸酒精,适用于脓液少、鼓室潮湿时,使用时可有短时间的刺痛感,过敏慎用。
(3)粉剂:常用药物:硼酸粉。适用于大穿孔、分泌物少或乳突术后换药,穿孔小、脓液多暂时忌用。粉剂的质地要细腻、容易溶解,一次不能多用,在外耳道、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
手术治疗
1.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保守治疗不理想时,考虑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鼓膜穿刺抽出积液,适用于经过保守治疗,中耳积液仍不消失者。
过程:麻醉(成人局麻、小儿全麻)→消毒→暴露鼓膜→鼓膜穿刺抽出积液,穿刺部位在鼓膜的前下方或正下方→注入少许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视情况而定)。
优点:小手术,无需住院,随做随走,不耽误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
缺点:治标不治本,只是将积液排出。
(2)鼓膜切开术:适用于液体黏稠,鼓膜穿刺时不能吸尽积液者;经反复穿刺,在抽吸后液体又迅速生成积聚的患者;全麻下做鼓膜穿刺术的小儿。
过程:麻醉→消毒→暴露鼓膜→切开鼓膜(位置同鼓膜穿刺术),清除血液或脓液,脓液送检→滴入或注入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优点:操作简便。
缺点:操作不当,易引起听小骨损伤。
(3)鼓膜切开置管术:适用于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积液粘稠不易排出的患者。
过程:麻醉→消毒→吸出药液→切开鼓膜→吸出积液→放置通气管。
优点:有效解除鼓室负压,减少积液。
缺点:需定期复查,确保管子的通畅,治疗后出现较多的鼓膜病理改变后遗症。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鼓室成形术:适用于穿孔不愈合者。
优点:修复听骨链、重建听力、伤害小、并发症少、效果好。
缺点:部分患者可能遗有耳内特殊声响,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者会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
中医治疗
1.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属于耳胀、闭范畴,证型不同,治法不同,可用疏风散邪、清泻肝胆、健脾利湿、行气活血等法则治疗。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属于脓耳范畴,治疗中常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清肝泻火,解毒排脓等法则。
其它治疗
1.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捏鼻鼓气法,小儿用波氏球法,成人用导管法,并向咽鼓管口吹入空气。
2.相关疾病的治疗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3岁以上的儿童)、鼻中隔矫正术等。
治疗周期
若及时治疗,效果良好,严重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轻者可痊愈,若患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导致反复发作,甚至会出现永久性听力下降、颅内、颅外并发症。
多长时间复诊?
手术治疗的中耳炎患者应在出院后第3周、第4周、第3个月、第6个月以及往后的每年定期复诊。
梁发雅
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高昆
副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
山东省立医院
党华
副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