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病毒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

别名:病毒性传染病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病毒性感染治疗

由于病毒的生命过程需要寄生在细胞内完成,而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其携带的核酸物质结构与人体细胞的核酸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对于大多数病毒性感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多数病毒性感染为自限性疾病,故针对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支持为主,如流行性感冒等。也正因为如此,对病毒性感染的预防重于治疗。同时,对于部分病毒性感染疾病,已开发了一些抗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的各个生物学阶段,可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IDS的治疗。此外,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目前也开发出了小干扰RNA等新型抗病毒药物,未来可能步入临床应用。病毒性感染疾病的预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既与病毒种类、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机体病变相关,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身体一般状况、以及器官功能的损伤及修复的斗争过程相关。某些急性病毒性感染可能自愈,如流行性感冒;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多为慢性,且机体终生与病毒处于共生状态,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虽然少见,但是一旦确诊、死亡率极高,如狂犬病等[1,2]

治疗目标[2]

病毒性感染的治疗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学治疗并重是主要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1,2]

病毒感染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随着科学发展进步,目前已开发出部分抗病毒药物:

1、抗病毒的化学药物:

(1)核苷类化合物: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异常嘧啶、以取代病毒前体DNA的胸腺嘧啶,即可干扰病毒基因的合成与表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或迫使病毒复制出异常的子代个体,从而无法进一步感染其它细胞。常用的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HIV感染等。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皮疹、偶见幻觉等,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倦、头晕、失眠等,齐多夫定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乳酸中毒、肝功能损伤等。上述药物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非核苷类化合物:可抑制DNA聚合酶或RNA反转录酶的活性,干扰病毒基因的复制,主要包括:

① 膦甲酸钠:为焦磷酸化合物,可抑制疱疹病毒科各种病毒的DNA聚合酶,也对HIV的反转录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肾功能损害,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

② 奈韦拉平、吡啶酮、地拉韦啶:这些药物都是非核苷类RNA反转录酶抑制剂,可结合于RNA反转录酶的活性部位附近,导致酶蛋白变构、从而降低酶的活性,现已用于AIDS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肝功能损害、乏力等,禁用于对本品过敏或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3)蛋白酶抑制剂:此类药物作用于与病毒复制相关的蛋白酶,导致病毒基因复制障碍,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① 沙奎那韦:能抑制HIV复制周期中、晚期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前体结构蛋白裂解,减少形成成熟病毒体的核心成分,从而抑制HIV病毒。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包括腹泻、腹部不适、恶心等,禁用于对本品过敏、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孕妇。

② 茚地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此类药物通过肽键与HIV的蛋白酶结合,抑制蛋白酶活性,已用于HIV感染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疲乏、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厌食、胃肠不适等,禁用于对本品过敏和孕妇。

(4)病毒基质蛋白M2、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在流感病毒的结构中,其表面镶嵌有NA等物质,且流感病毒的外壳骨架包含M2蛋白等物质,这些成分均与流感病毒的侵袭和感染能力相关,抑制这些蛋白质成分可影响病毒的活性:

① M2蛋白抑制剂:主要为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通过阻断病毒的M2蛋白而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使病毒的早期复制被中断,从而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在老年人中常见,包括幻觉、精神改变等,哺乳期妇女禁用。

②  NA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奥司他韦,此类药物可抑制流感病毒的NA,进而阻止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向外释放,故能够防止病毒在人体被感染的细胞之间扩散,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毒在人群之间的传播能力。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

2、干扰素(INF):是由病毒及其它诱生剂刺激人体后,由机体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类功能性糖蛋白,INF本身不具有杀伤病毒的作用,但它可与靶细胞(即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断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此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为类流感综合征,包括发热、寒战、肌肉疼痛、注射部位红斑等,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禁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妊娠和哺乳患者。

3、新抗生素类药物:过去认为抗生素类药物仅针对细菌类微生物存在抑制和杀灭作用,近期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发现了一些具有抗HIV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因此目前认为抗生素类药物同样具有治疗病毒性感染的作用。例如放线菌素是从放线菌发酵物中提取的抗生素,临床用于抗肿瘤治疗,后来发现此药物能够影响HIV的复制与整合;又如新霉素B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目前发现该药也可作用于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因子,阻断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干扰病毒RNA的复制。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损伤肝肾功能等,孕妇、哺乳期妇女和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4、糖皮质激素:又称为类固醇激素,并不属于抗病毒药物。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主要用于缓解病毒性感染引起的重症反应,如暴发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故应慎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患者,仅在重症患者中应用,长期应用可导致向心性肥胖及继发感染等。

一般治疗[2]

对于病毒性感染疾病而言,目前临床可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限,故针对此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包括充分休息、避免继发感染,重症患者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呼吸困难或缺氧患者予以吸氧,如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应注意补液以避免脱水,保证充分的能量摄入等。如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时,应予以辅助生命支持,如呼吸机等。

中医治疗

目前认为多种中药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如黄连、板蓝根、鱼腥草等,不同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其具体有效成分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治疗周期[2]

不同种类病毒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症状和病程长短各不相同,故病毒性感染的治疗周期难以一概而论。例如流行性感冒轻症型患者可于1-2周后好转,而AIDS患者则需要终生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2]

由于不同类型病毒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点,且病毒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故不同病毒性感染对治疗的反应性亦有差异:

  • 多数病毒性感染为自限性疾病,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总病程约1周左右,对于轻症患者,只要予以对症处理即可自愈。
  • 部分病毒性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如流感染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在青年人中大多表现为单纯性流感,一般治疗效果较好;而在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则死亡率相对增高。
  • 部分病毒性感染为预后凶险的疾病,预防重于治疗,如狂犬病患者一旦确诊,其死亡率为100%。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2]

  • 对于急性胃肠炎等自限性病毒性感染,可于症状消失后1-2周复诊,如无复发则无需长期随诊。
  • 对于乙型病毒性感染、AIDS等慢性感染患者,应当定期复诊,复诊频率随患者个体差异而不同,应当与临床医师共同商定个性化随诊方案。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