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点击查看
孩子生病后,药物成为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往往无法像成人一样自觉克服药物带来的不适。这导致许多孩子无法按照医嘱用药,甚至出现药物摄入不足的情况,最终影响治疗效果。 到医院接受治疗,尤其是打针和强制服药的经历,往往会让孩子们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让孩子一提到医院就产生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孩子依从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药物剂型和口味不符合孩子的特点,家长过于焦虑导致用药过于频繁,或者药物选择不当等。 为了提高孩子的依从性,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与孩子沟通,解释药物的重要性以及不按时用药的后果;其次,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药物剂型,如颗粒剂或糖浆;最后,避免频繁带孩子去医院,以免造成孩子对医院的恐惧。 除了药物,日常保养也是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保持孩子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并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带孩子就医。 总之,提高孩子的依从性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用药方法和良好的沟通,相信孩子们能够战胜疾病,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在妊娠期间和分娩后,母亲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可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这些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和西酞普兰等。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ADAC)近期的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药物戒断症状、喂养困难、张力过低、嗜睡、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研究显示,在妊娠末三个月服用SSRI类药物的母亲,其新生儿发生药物戒断症状的比例较高。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服用帕罗西汀的母亲所生新生儿中,有22%因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窘迫、低血糖症、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黄疸和喂养问题等。 此外,通过乳汁摄入药物也是导致新生儿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发现,通过乳汁摄入药物的婴儿可能会出现警觉状态、嗜睡和易激惹等症状。 为了减少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建议孕妇在服用SSRI类药物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考虑改用配方奶粉喂养,以避免通过乳汁摄入药物。 总之,孕妇在服用SSRI类药物时应谨慎,并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如有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最近,我家宝宝出现了不好好喝奶的情况,让我有些担心。她最近精神状态还算不错,能够睡个好觉,但就是不太愿意吃奶,有时候还会呛奶。这让我有些困惑,不知道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决定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医生进行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专业建议。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我宝宝最近的情况,询问了她是否有感冒发烧的症状,以及是否打过疫苗。通过血常规检查,医生发现可能和最近打疫苗有关系,但问题不大,也提到了可能是处于厌奶期。医生建议我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情况持续,可以尝试一些增进食欲助消化的药物,比如醒脾养儿颗粒或益生菌。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知道了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经过和医生的交流,我对宝宝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知道了如何正确处理。感谢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更加放心。
点击查看
为婴幼儿喂药一直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针对1岁以下的小儿,喂药更是需要讲究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1岁以下小儿喂药的科普知识,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照顾宝宝。1. 1岁以下小儿胃容量较小,药物应浓煎至50~70毫升,每次10毫升,分5~6次喂服。这时的小儿其味觉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将中药汤液装在奶瓶里,让患儿吸吮。一般应先喂药后再喂奶。对于体质差的小儿,也可用鱼肝油滴管慢慢滴入。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差,吞咽动作慢,喂服时要耐心、细致,并注意观察面色和呼吸,防止药物呛入气管。2. 1~3岁的小儿,每天的中药量约150毫升,每次30~40毫升,分4~5次服用。这个时期的小儿味觉非常敏感,对苦味特别反感,往往食入即吐。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情况下,可在药物内加入白糖、冰糖等调味品,以减轻其苦味。其喂服方法,一般采用被动给药法,即将病儿抱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软管吸满中药,将管口放在病儿口腔黏膜与臼齿间慢慢挤滴;因体位的作用,药液会慢慢进入口内而咽下。如果小儿含在口中不肯吞下,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儿两颊,以促使其吞咽。喂服药液时,应注意小儿吞咽速度,若出现呛咳,要立即停服,并抱起病孩轻拍背部,以使药液咳出气管。3. 3岁以上的小儿,每天的中药量为300~400毫升,每次80~100毫升,分3~4次服完。这时小儿的思维已较成熟,大多数都具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对这类小儿主要在于循循诱导、耐心解释,不要轻易打骂患儿,以免使患儿产生对抗情绪。要积极鼓励患儿吃药,并在服药后奖赏一些平时喜爱吃的食品,使小儿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若经耐心劝说无效,也可采用被动给药法。应当指出的是,被动给药时不能采用捏鼻子硬灌或将药液与乳汁混在一起服用。因为捏鼻子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药物与乳汁混在一起,很易产生凝结现象,降低药物的疗效。此外,让妈妈替孩子吃药的“过奶”方法也不科学,因为从奶汁中分泌的药物成分非常少,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用药领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儿童用药,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将于6月1日正式面世。据悉,我国儿童用药形势严峻。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高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这主要是因为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需要将药片平均分成2份、4份或更多份使用,导致用药量不准确、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以及药品浪费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全国150余名儿科著名医药学专家开始编写该处方集的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儿童版。该处方集以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8岁,涉及234种儿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案,收录药品822种。此外,该处方集还针对新生儿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权威的用药指导。儿童用药安全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的正式面世,相信将有助于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点击查看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在给宝宝用药时需要格外谨慎。以下五项原则,是确保宝宝用药安全的关键。 1. 不自行服用药物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是自己以前用过的药物,或者是亲戚朋友剩下的药物,就可以给宝宝使用。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不同的宝宝体质不同,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且,药物也可能出现过期、变质等问题,自行用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宝宝的生命。 2. 使用方法经医师确认 婴幼儿用药与成人用药有很大区别,具体的使用方法需要经过医师的确认。例如,某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而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此外,医师还会根据宝宝的体重、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确保用药安全。 3. 不混合用药 某些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将抗生素与抗过敏药物混合使用,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避免混合用药。 4. 用法用量要精准 婴幼儿用药的剂量与成人用药有很大差异,过量用药可能导致中毒,剂量过小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好用药剂量和频率。 5. 吃药前5项检查 在给宝宝用药前,家长需要进行以下五项检查: 检查药物种类是否正确 检查药物是否标示有特殊注意事项 检查药物是否仍在保质期 检查药量是否正确无误 检查大人双手是否清洗干净 通过以上五项检查,可以确保宝宝用药安全。 总之,宝宝用药需要谨慎,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则,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肝肾功能尚不完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用药需格外小心。以下是一些新生儿和婴幼儿用药需要注意的问题:1. 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如氟哌酸,此类药物可能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2. 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可能引起球后视神经炎,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3. 滴鼻净等药物可能引起中毒,婴幼儿鼻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应禁用。4. 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贫血,婴幼儿使用时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结晶尿。5. 退热药应避免过量使用,吃退烧药二次的间隔时间应有4~5个小时。6. 止咳药如复方甘草合剂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可能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7. 铁剂和钙剂应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和钙的吸收。8. 锌制剂过量给药可能引起中毒,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9. 维生素A和维生素D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维生素过多症和高血钙。10. 保健品如人参蜂王浆等可能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11. 新生儿、未成熟儿、重危病儿不宜给丸、片剂型药,应研磨成粉或调配成液体,用滴管慢慢喂服。12. 外用药物如皮炎激素软膏等可能引起严重副反应,新生儿大面积使用可引起全身性水肿。13. 不能乱用成人药,小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
点击查看
新生儿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详细介绍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特点,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保障儿童的用药安全。一、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娇嫩,局部用药吸收较快,容易引起中毒。口服药物吸收差异较大,如氯霉素吸收较慢,而磺胺药则可全部吸收。注射给药由于血液循环不足,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可靠。磺胺药可加重新生儿黄疸,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因此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婴幼儿吞咽能力差,口服药物容易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腹泻时不宜过早使用止泻剂,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较大。三、儿童期用药特点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耐受性较大,酸碱类药物容易发生酸碱血症,利尿药容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四环素会影响牙齿发育。四、新生儿禁用药物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伯氨喹啉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点击查看
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与成人相比存在许多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在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每个阶段的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有所不同,因此,药物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药物吸收与分布1. 吸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有影响。口服给药受胃肠道生理功能的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胃酸、消化酶分泌和胃排空时间与成人不同,影响药物吸收。肌内注射受肌肉丰满程度、血流量等因素影响,新生儿肌肉较少,药物吸收不可靠。皮下注射因皮下脂肪组织较少,血流缓慢,不适宜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直肠给药可避免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较高。2. 分布:药物的分布受药物理化性质、蛋白结合率、体液量、血脑屏障等因素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蛋白结合率低,未结合药物比例高,易产生中毒。体液量较大,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可能降低血药浓度。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药物进入脑的量可能增加,应尽量避免使用中枢抑制药物。3. 代谢: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肝脏酶活性较低,代谢药物能力较差,易出现不良反应。细胞色素P-450酶在新生儿、婴幼儿体内氧化能力较低,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低,应加以考虑。4. 排泄:肾脏是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新生儿的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应减少用量和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二、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1. 选用儿童易于接受的剂型和用药途径。2. 减少用药次数和缩短用药疗程。3. 家长密切配合。三、遵守用药原则1. 诊断正确。2. 选药适当。3. 剂量准确,用法合适。4. 密切观察。四、切忌滥用药物1. 抗生素:选药不当、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不当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聋哑、肾脏损害等。2. 激素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不当可产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萎缩等严重后果。3. 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滥用可引起胃肠道严重损害、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肾脏损害等。4. 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类:过量摄取可造成机体损伤,如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四肢疼痛、皮肤瘙痒等。
我家宝宝最近胃口不太好,一直不太爱吃奶,着实让我有些担心。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建议。医生助理很快就与我联系,告诉我问诊已开始,并且可以持续2天,这让我感到很贴心。我告诉医生,宝宝以前喝900ml奶,现在只有700ml。医生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宝宝最近是否生病,大便是否正常等。我回答说宝宝一切都很正常,只是最近吃的有些少。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宝宝进入了厌奶期,还提醒我不要给宝宝带太热的东西,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食欲。医生建议我口服点化积口服液和益生菌,每次一半,一天3次。我询问了一些具体的药品,医生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问诊结束时,医生还提醒我可以食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给予了我很多专业的建议,让我对宝宝的情况更加有把握。患者已用完所有沟通机会,本次问诊结束。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