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点击查看
近年来,儿童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取一个独特、个性的名字,却忽略了名字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儿童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父母的引导。一个怪异的名字可能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名字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家长为了追求独特,给孩子取一些寓意不明的名字,这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困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为孩子取一个既独特又健康的名字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选择寓意积极的名字。名字是孩子的第一张名片,家长应该选择寓意积极、向上的名字,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避免使用生僻字。生僻字可能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3. 尊重传统文化。名字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文化底蕴,家长在取名时可以参考传统文化,选择一些经典的名字。4. 适度追求个性。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适度追求个性,为孩子取一个独特、好听的名字。总之,给孩子取名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家长应该综合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发展等因素,为孩子取一个既独特又健康的名字。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不打不成器’这句话深入人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的谚语,‘打’似乎成为了世界家长教育孩子的共识。其中,‘打屁股’这种看似轻微的教育方式,却常常被家长们心安理得地采用。 然而,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约80%的家长都曾打过孩子的屁股。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教育方式,却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崔永华指出,打屁股这种体罚方式,会导致孩子心理易发生变化,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培养出攻击性人格。长期体罚会让孩子心理异化,产生更强的攻击性,将怨气投射到他人身上。 除了打屁股,恐吓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认为‘只吓不打’的教育方式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实际上,恐吓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懦弱、胆小等。 教育专家崔永华认为,教育的初心是引导而非惩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行为契约’,约定好犯错应怎样处理的方法,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承担和负责。 惩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内化为自身道德准则,对所出现的不良行为能自动修正。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儿童暴力问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显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儿童暴力的发生及其对儿童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 在墨西哥,国家福利部门平均每天就接到4份虐待儿童的报告。英国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了引起社会对虐待儿童问题的重视,英国甚至专门制作了公益广告进行宣传。 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WHO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遭受过暴力的人,成年后,6%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12%的人会滥用酒精和药物、8%的人会产生自杀意图、10%的人会出现精神紊乱、27%的人会因曾经受到的创伤而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在预防儿童暴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墨西哥,卫生部专门发布了《有关暴力与健康的国家报告》,对暴力伤害情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建议政府制定一个国家行动计划,预防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害。同时,卫生部还承诺建立一个制止暴力伤害的国家级健康中心。此外,巴西对300多个暴力预防项目进行了登记。马来西亚则更关注受虐儿童,建立了危机中心为受虐儿童提供援助。 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儿童暴力问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儿童保护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了儿童保护机制。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儿童暴力问题的认识,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昨晚,孩子突然哭了起来,说生活乏味,放假天天去托管班。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我了解到,孩子经历了一二三四五年级,这段时间一定是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孩子不让爸爸知道自己情绪不好,一进房间就用被子盖住脸,装作开心的语气和爸爸说话。她只让我一个人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我意识到她可能是厌学了。她不跟她爸沟通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只让我一个人知道。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之前对她的严厉管教有关。我要求她学课外知识,这让她感到很累。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错误。我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让她爸爸和她沟通一下,解开这个扣,不能压抑,要让她爸爸知道这个问题,而不是装作不知道。孩子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怀和支持,这对她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我很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倾听。我会认真执行医生的建议,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情绪障碍的时期。
点击查看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刻不容缓。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为爱发声”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凝聚社会爱心、整合专家资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爱发声”活动包括“家长分享会”、“爱心护照”等多个主题,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更多社交活动,打破封闭,融入社会。同时,活动还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加强对自闭症的认知,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因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帮扶中来。北京语言大学康复科学学院教授高立群表示,我国自闭症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的语言师和康复治疗师极其匮乏。中国儿基会“为爱发声”专项基金的成立,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关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自闭症救助事业中来,推动我国自闭症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为爱发声,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未来。
点击查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可能在幼儿园里交了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有不良的言行举止,孩子也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孩子之间的人际交往往往比较直接,不良行为更容易被模仿。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加强亲子沟通。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家长也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减少受到不良影响的机会。 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受到同伴不良影响的问题时,要保持耐心和冷静,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新买的电子产品没几天就被拆得支离破碎、新买的书籍被撕成碎片……有些孩子,不管什么物品,只要到他手里就立马变成废品。家长们不禁疑惑,孩子为何不知道珍惜东西呢? 从孩子独有的心理特点来分析,首先,孩子摆弄物品时也是在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探索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大人看来他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孩子拆解手机,多出于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让手机运作等。他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其次,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和知识有限,事与愿违。比如把猫咪关在笼子里,可能是怕它跑丢;把花盆里的土倒掉,可能是觉得有点脏,想清洗干净。 第三,幼儿喜欢模仿,常把大人的行为当榜样。比如看见妈妈化妆,就给自己涂个大花脸;看到爸爸玩手机,也模仿着操作一番。 第四,部分孩子故意损坏东西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比如为了买玩具而故意弄坏家里的物品;爸妈忙工作不陪自己,就把他们的手机摔坏等。这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 第五,不排除某些孩子是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比如哥哥给弟弟买了新玩具,自己没得到,就故意摔坏;被同学欺负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他的书包等,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归根结底,幼儿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针对上述原因,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首先,父母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不可以做的事,要说明道理,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提问题让孩子去想。如手表指针为什么会走,然后找个旧手表跟孩子一起拆开,主动带他们从“破坏”中找答案。其次,像撕书折纸、乱涂乱画等明显错误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可给孩子买彩纸来折、找一块黑板给他涂鸦等。再次,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家长要给他补充相关知识,比如猫咪不能离开主人;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模仿,哪些不能。最后,遇到不可原谅的破坏行为,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和批评,还要找到原因。
点击查看
儿童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外,受害者往往还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本文将探讨儿童性侵犯的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一、儿童性侵犯的心理问题1. 焦虑: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2. 抑郁: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愧、自责或无助而出现抑郁情绪。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4. 自我伤害:一些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痛苦。5. 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二、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策略1. 心理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受害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4.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三、预防儿童性侵犯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不当行为。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和打击力度。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保护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性侵犯行为。
点击查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抢玩具的情况。这不,妈妈带着4岁的小强到楼下玩,小强又把3岁的小雅的电动老虎抢走了。面对这种“霸道”的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1. **冷静观察**:家长可以先在旁边冷静观察,不急于干涉,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家长再适时介入,保护受到攻击的孩子。 2. **引导换位思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突然抢走他的玩具,并告诉他:“我抢了你的玩具,你不高兴。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会怎么想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被抢的消极情绪,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3. **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如果想玩,可以和别人商量,得到允许才能玩。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抢人家玩具一次,没收他一件玩具,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4. **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果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家长可以告诉他合理的方法:指导他学会与人商量,在玩具主人休息时借给自己玩一下;也可以让孩子与人商量互换玩具,这样一个人可以玩两种玩具;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玩,其他孩子受影响,也会主动拿出玩具分享,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人际互动的快乐,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或者教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借回家玩,也可用互借法,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对方回家玩,但要告诉孩子,借东西要文明礼貌,用语言打动对方,而不能强求。 5. **抓住教育时机**:孩子第一次抢玩具的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要把孩子抢东西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多次强化形成不良习惯。 除了以上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抢玩具的行为: -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或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分享。 - **教会孩子表达需求**: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抢夺来实现。 - **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户外活动,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总之,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行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可能会遇到孩子脾气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打人、咬人、推人或乱扔东西等暴力行为,这让家长们既担心又困惑,不知该如何应对。 孩子暴躁、爱打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 1.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孩子年龄较小,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 2. **缺乏沟通能力**:孩子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表达。 3. **模仿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周围人的不良行为,如家长打骂他人等。 4. **寻求关注**:孩子可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5. **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关系紧张等原因,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暴躁、爱打人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情绪安抚**: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激化矛盾。 2. **沟通引导**: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并教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 4.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5. **建立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问题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