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我家宝宝3岁9个月,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很是困扰。因为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一直由外公照顾孩子,但最近发现孩子对外公的依赖性特别强。比如小便,一定要外公在旁边陪伴,并且点赞才肯尿,其他人在都不行,宁愿哭闹1小时尿裤子,也不肯单独去马桶小便,已经持续了3个月,特别是上幼儿园后更严重,已戒尿布半年现在幼儿园又重新穿上尿布。家长用奖励,读绘本,讲危害等各种手法试了都没效果,请问医生这种情况是正常吗,该用什么方法处理?
点击查看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刻不容缓。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为爱发声”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凝聚社会爱心、整合专家资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爱发声”活动包括“家长分享会”、“爱心护照”等多个主题,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更多社交活动,打破封闭,融入社会。同时,活动还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加强对自闭症的认知,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因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帮扶中来。北京语言大学康复科学学院教授高立群表示,我国自闭症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的语言师和康复治疗师极其匮乏。中国儿基会“为爱发声”专项基金的成立,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关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自闭症救助事业中来,推动我国自闭症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为爱发声,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未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可能会遇到孩子脾气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打人、咬人、推人或乱扔东西等暴力行为,这让家长们既担心又困惑,不知该如何应对。 孩子暴躁、爱打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 1.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孩子年龄较小,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 2. **缺乏沟通能力**:孩子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表达。 3. **模仿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周围人的不良行为,如家长打骂他人等。 4. **寻求关注**:孩子可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5. **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关系紧张等原因,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暴躁、爱打人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情绪安抚**: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激化矛盾。 2. **沟通引导**: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并教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 4.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5. **建立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问题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点击查看
儿童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外,受害者往往还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本文将探讨儿童性侵犯的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一、儿童性侵犯的心理问题1. 焦虑: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2. 抑郁: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愧、自责或无助而出现抑郁情绪。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4. 自我伤害:一些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痛苦。5. 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二、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策略1. 心理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受害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4.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三、预防儿童性侵犯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不当行为。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和打击力度。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保护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性侵犯行为。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儿童暴力问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显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儿童暴力的发生及其对儿童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 在墨西哥,国家福利部门平均每天就接到4份虐待儿童的报告。英国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了引起社会对虐待儿童问题的重视,英国甚至专门制作了公益广告进行宣传。 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WHO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遭受过暴力的人,成年后,6%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12%的人会滥用酒精和药物、8%的人会产生自杀意图、10%的人会出现精神紊乱、27%的人会因曾经受到的创伤而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在预防儿童暴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墨西哥,卫生部专门发布了《有关暴力与健康的国家报告》,对暴力伤害情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建议政府制定一个国家行动计划,预防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害。同时,卫生部还承诺建立一个制止暴力伤害的国家级健康中心。此外,巴西对300多个暴力预防项目进行了登记。马来西亚则更关注受虐儿童,建立了危机中心为受虐儿童提供援助。 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儿童暴力问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儿童保护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了儿童保护机制。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儿童暴力问题的认识,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夹腿综合征这一疾病逐渐引起家长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夹腿综合征?它有哪些表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夹腿综合征,又称情感性交叉擦腿发作,是指儿童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通过摩擦会阴部获得快感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在2-3岁的幼女中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夹腿行为并不算作夹腿综合征,只有病程持续一周以上才能被诊断为夹腿综合征。夹腿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作环境:患儿多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发作;发作表现:双下肢夹紧或交叉,身体扭动致会阴部摩擦,面色微红,出汗;持续时间:持续 1-3分钟,随后疲倦入睡,亦有连续发作半小时;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一天数次;伴随症状:可伴有屏气、咬牙、发作后两腿无力易跌倒等;意识状态:发作期间呼之能应答或交谈,阻止其发作会哭闹不休,玩耍及睡眠中均无发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夹腿综合征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局部刺激过多:包括清洁护理擦洗过频、裤子太紧;病理因素:如蛲虫病、外阴湿疹等;心理因素:个别儿童因缺乏关爱或受歧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宣泄,也可产生夹腿动作。面对夹腿综合征,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解除不良刺激:若患有蛲虫病、湿疹等,应及时医治;尽量避免给小儿穿紧身裤,最好穿纯棉内衣。培养作息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醒后也不要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机会。营造良好环境:父母尽量保持感情和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尽量减少一个人玩耍。增加亲情交流:家长有意识地通过抚摸小儿的感性器官,如头、耳、口、鼻、皮肤等,做温和刺激,多拥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做出肯定;多跟孩子沟通、玩游戏。转移注意力:当夹腿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不要批评,给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逗乐,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采用讲道理、分析后果的认知疗法进行干预。
近日,一起互联网公司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幼师将女童的书包摔在地上,并推搡孩子,致其撞到桌子角。其他两位老师似乎习以为常。 更令人痛心的是,老师还往孩子们嘴里塞入不明食物,导致孩子们大哭不止。经家长指出,老师给孩子喂的是芥末。 除了喂食芥末,老师们还给孩子喂安眠药、用栅栏关在角落、冲眼睛和嘴里喷消毒水等,导致一名2岁孩子产生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涉事老师下跪道歉,但难以平复众怒。家长们纷纷表示愤怒和质疑。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见不鲜,虐童方式也不断翻新,令人痛心。 如何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专家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会识别孩子遭受欺凌的迹象,并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上学、情绪低落,要警惕孩子是否遭受欺凌。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不明伤痕、头痛、胃痛等症状,要尽快带孩子就医。 此外,家长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遇到欺凌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点击查看
近年来,儿童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取一个独特、个性的名字,却忽略了名字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儿童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父母的引导。一个怪异的名字可能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名字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家长为了追求独特,给孩子取一些寓意不明的名字,这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困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为孩子取一个既独特又健康的名字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选择寓意积极的名字。名字是孩子的第一张名片,家长应该选择寓意积极、向上的名字,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避免使用生僻字。生僻字可能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3. 尊重传统文化。名字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文化底蕴,家长在取名时可以参考传统文化,选择一些经典的名字。4. 适度追求个性。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适度追求个性,为孩子取一个独特、好听的名字。总之,给孩子取名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家长应该综合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发展等因素,为孩子取一个既独特又健康的名字。
点击查看
在儿科病房,小宇是个乖巧的孩子。其他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小宇总是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无论打针、吃药还是输液,他都很配合。甚至在做手术之前,他都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和恐惧。“看人家小哥哥多勇敢,你哭什么哭!”每当有妈妈抱着哭闹的孩子把小宇当成榜样的时候,我都会想提醒他们:先抱抱孩子吧!其实,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才会更加勇敢。我们常常被告诫,对孩子不能溺爱。抱多了会抱坏,爱多了会宠坏。但有没有想过,什么才算多,什么才算少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获得安全感;8次拥抱,才能健康成长;16次拥抱,才能建立自信。孩子一岁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妈妈的拥抱,就像渴望生命一样。一岁之后,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又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每一次拥抱,都像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岁之后,孩子开始独立面对世界。每一次回头,他们都会期待妈妈的怀抱,那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孩子长大成人后,拥抱会变成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时间是这世上最公平的法官,它无情地夺走了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别等到错过了,才后悔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
点击查看
随着暑假的到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也进入高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近期收治了多例意外伤害患儿,其中包括中毒、车祸、高坠伤和异物吸入等。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大慈公益基金合作,启动了“生命护航—儿童意外伤害救助基金”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儿童和家庭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该救助基金主要分为紧急救助和后续治疗支持两部分。紧急救助部分能够为患儿家庭提供及时的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后续治疗支持则根据疾病危重度和需要使用特殊技术的情况进行基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帮助14名患儿,资助金额近10余万元。专家提醒,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们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注意孩子的安全,尤其是防止车祸和高坠伤等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建议:1. 加强安全意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2. 教育孩子识别危险,学会自我保护。3.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教授孩子如何应对紧急情况。4. 定期检查家中设施,确保安全。5.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