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我家宝宝3岁9个月,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很是困扰。因为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一直由外公照顾孩子,但最近发现孩子对外公的依赖性特别强。比如小便,一定要外公在旁边陪伴,并且点赞才肯尿,其他人在都不行,宁愿哭闹1小时尿裤子,也不肯单独去马桶小便,已经持续了3个月,特别是上幼儿园后更严重,已戒尿布半年现在幼儿园又重新穿上尿布。家长用奖励,读绘本,讲危害等各种手法试了都没效果,请问医生这种情况是正常吗,该用什么方法处理?
点击查看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抱怨孩子作息不规律,晚上不按时睡觉,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事件来记忆时间。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吃完晚饭、完成作业后,他们会期待下一个活动,如洗澡、睡觉。这种通过事件来记忆时间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生活习惯。 然而,当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如父母加班回家晚,打破了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时间混淆”,从而影响他们的作息。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按时让孩子完成各项任务。 避免频繁改变孩子的作息时间,以免造成“时间混淆”。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尽量保持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如提前准备孩子喜欢的读物,陪伴孩子度过。 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耐心引导孩子,让他们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时间规律的生活。 总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爱。通过科学的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夹腿综合征这一疾病逐渐引起家长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夹腿综合征?它有哪些表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夹腿综合征,又称情感性交叉擦腿发作,是指儿童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通过摩擦会阴部获得快感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在2-3岁的幼女中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夹腿行为并不算作夹腿综合征,只有病程持续一周以上才能被诊断为夹腿综合征。夹腿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作环境:患儿多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发作;发作表现:双下肢夹紧或交叉,身体扭动致会阴部摩擦,面色微红,出汗;持续时间:持续 1-3分钟,随后疲倦入睡,亦有连续发作半小时;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一天数次;伴随症状:可伴有屏气、咬牙、发作后两腿无力易跌倒等;意识状态:发作期间呼之能应答或交谈,阻止其发作会哭闹不休,玩耍及睡眠中均无发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夹腿综合征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局部刺激过多:包括清洁护理擦洗过频、裤子太紧;病理因素:如蛲虫病、外阴湿疹等;心理因素:个别儿童因缺乏关爱或受歧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宣泄,也可产生夹腿动作。面对夹腿综合征,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解除不良刺激:若患有蛲虫病、湿疹等,应及时医治;尽量避免给小儿穿紧身裤,最好穿纯棉内衣。培养作息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醒后也不要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机会。营造良好环境:父母尽量保持感情和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尽量减少一个人玩耍。增加亲情交流:家长有意识地通过抚摸小儿的感性器官,如头、耳、口、鼻、皮肤等,做温和刺激,多拥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做出肯定;多跟孩子沟通、玩游戏。转移注意力:当夹腿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不要批评,给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逗乐,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采用讲道理、分析后果的认知疗法进行干预。
点击查看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刻不容缓。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为爱发声”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凝聚社会爱心、整合专家资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爱发声”活动包括“家长分享会”、“爱心护照”等多个主题,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更多社交活动,打破封闭,融入社会。同时,活动还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加强对自闭症的认知,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因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帮扶中来。北京语言大学康复科学学院教授高立群表示,我国自闭症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的语言师和康复治疗师极其匮乏。中国儿基会“为爱发声”专项基金的成立,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关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自闭症救助事业中来,推动我国自闭症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为爱发声,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未来。
点击查看
儿童时期是孩子们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然而,许多孩子却陷入了贪求玩具的怪圈,让家长头疼不已。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玩具的过度依赖,让他们健康成长呢?以下提供9个有效方法,帮助宝贝不再贪求玩具。 1.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对玩具的贪求往往源于无聊和寻求刺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让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乐趣,从而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2.提供多样化的活动 除了兴趣爱好,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充实生活,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3.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玩具,让他们体会到与朋友共同玩耍的乐趣。此外,分享还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育孩子珍惜玩具 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玩具,让他们明白玩具并非生活的全部,要学会珍惜现有的玩具,并学会感恩。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玩具。 6.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7.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贪求玩具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爱。 8.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家长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对玩具的依赖过于严重,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点击查看
在儿科病房,小宇是个乖巧的孩子。其他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小宇总是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无论打针、吃药还是输液,他都很配合。甚至在做手术之前,他都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和恐惧。“看人家小哥哥多勇敢,你哭什么哭!”每当有妈妈抱着哭闹的孩子把小宇当成榜样的时候,我都会想提醒他们:先抱抱孩子吧!其实,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才会更加勇敢。我们常常被告诫,对孩子不能溺爱。抱多了会抱坏,爱多了会宠坏。但有没有想过,什么才算多,什么才算少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获得安全感;8次拥抱,才能健康成长;16次拥抱,才能建立自信。孩子一岁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妈妈的拥抱,就像渴望生命一样。一岁之后,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又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每一次拥抱,都像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岁之后,孩子开始独立面对世界。每一次回头,他们都会期待妈妈的怀抱,那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孩子长大成人后,拥抱会变成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时间是这世上最公平的法官,它无情地夺走了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别等到错过了,才后悔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
点击查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溺爱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育儿教育中尤为明显,也被称为隔代教育。老人溺爱孩子,一方面体现了对孙辈的关爱,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那么,作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深入了解溺爱的危害:溺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特点。此外,溺爱还可能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影响其未来的社交和人际关系。2. 与老人沟通: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关爱方式,并指出溺爱的危害。同时,要尊重老人的意见,寻求共同的教育理念。3. 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向老人传授科学的育儿方法,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4.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5. 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在医疗行业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对待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既要尊重老人的关爱,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点击查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错误的批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日本幼儿教育专家立石美津子在其著作《幼儿学前阶段家长禁做的115件事》中,提出了四种常见的错误批评模式,家长们需要引以为戒。 首先,态度不认真是许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批评时心不在焉,或者语气平淡,都无法引起孩子的重视。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在孩子犯错误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 其次,批评后心软也是家长常犯的错误。孩子受到批评后,可能会表现出委屈和害怕,这时家长容易心软,改变态度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第三,光说不“惩罚”也是许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威胁孩子,却无法真正执行惩罚措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软弱,无法约束自己。 最后,只骂不夸赞也是错误的批评方式。只关注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他们的优点,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无法建立自信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避免这四种错误的批评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抢玩具的情况。这不,妈妈带着4岁的小强到楼下玩,小强又把3岁的小雅的电动老虎抢走了。面对这种“霸道”的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1. **冷静观察**:家长可以先在旁边冷静观察,不急于干涉,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家长再适时介入,保护受到攻击的孩子。 2. **引导换位思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突然抢走他的玩具,并告诉他:“我抢了你的玩具,你不高兴。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会怎么想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被抢的消极情绪,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3. **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如果想玩,可以和别人商量,得到允许才能玩。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抢人家玩具一次,没收他一件玩具,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4. **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果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家长可以告诉他合理的方法:指导他学会与人商量,在玩具主人休息时借给自己玩一下;也可以让孩子与人商量互换玩具,这样一个人可以玩两种玩具;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玩,其他孩子受影响,也会主动拿出玩具分享,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人际互动的快乐,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或者教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借回家玩,也可用互借法,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对方回家玩,但要告诉孩子,借东西要文明礼貌,用语言打动对方,而不能强求。 5. **抓住教育时机**:孩子第一次抢玩具的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要把孩子抢东西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多次强化形成不良习惯。 除了以上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抢玩具的行为: -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或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分享。 - **教会孩子表达需求**: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抢夺来实现。 - **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户外活动,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总之,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行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昨晚,孩子突然哭了起来,说生活乏味,放假天天去托管班。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我了解到,孩子经历了一二三四五年级,这段时间一定是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孩子不让爸爸知道自己情绪不好,一进房间就用被子盖住脸,装作开心的语气和爸爸说话。她只让我一个人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我意识到她可能是厌学了。她不跟她爸沟通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只让我一个人知道。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之前对她的严厉管教有关。我要求她学课外知识,这让她感到很累。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错误。我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让她爸爸和她沟通一下,解开这个扣,不能压抑,要让她爸爸知道这个问题,而不是装作不知道。孩子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怀和支持,这对她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我很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倾听。我会认真执行医生的建议,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情绪障碍的时期。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