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点击查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困扰。尤其是孩子的坏毛病,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孩子就是改不掉。这种屡教不改的现象是否也困扰着你?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一、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二、别只盯着孩子缺点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兴趣班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解释,并给予合理的指导,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惩罚。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点击查看
新买的电子产品没几天就被拆得支离破碎、新买的书籍被撕成碎片……有些孩子,不管什么物品,只要到他手里就立马变成废品。家长们不禁疑惑,孩子为何不知道珍惜东西呢? 从孩子独有的心理特点来分析,首先,孩子摆弄物品时也是在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探索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大人看来他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孩子拆解手机,多出于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让手机运作等。他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其次,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和知识有限,事与愿违。比如把猫咪关在笼子里,可能是怕它跑丢;把花盆里的土倒掉,可能是觉得有点脏,想清洗干净。 第三,幼儿喜欢模仿,常把大人的行为当榜样。比如看见妈妈化妆,就给自己涂个大花脸;看到爸爸玩手机,也模仿着操作一番。 第四,部分孩子故意损坏东西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比如为了买玩具而故意弄坏家里的物品;爸妈忙工作不陪自己,就把他们的手机摔坏等。这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 第五,不排除某些孩子是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比如哥哥给弟弟买了新玩具,自己没得到,就故意摔坏;被同学欺负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他的书包等,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归根结底,幼儿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针对上述原因,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首先,父母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不可以做的事,要说明道理,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提问题让孩子去想。如手表指针为什么会走,然后找个旧手表跟孩子一起拆开,主动带他们从“破坏”中找答案。其次,像撕书折纸、乱涂乱画等明显错误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可给孩子买彩纸来折、找一块黑板给他涂鸦等。再次,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家长要给他补充相关知识,比如猫咪不能离开主人;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模仿,哪些不能。最后,遇到不可原谅的破坏行为,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和批评,还要找到原因。
点击查看
儿童时期是孩子们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然而,许多孩子却陷入了贪求玩具的怪圈,让家长头疼不已。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玩具的过度依赖,让他们健康成长呢?以下提供9个有效方法,帮助宝贝不再贪求玩具。 1.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对玩具的贪求往往源于无聊和寻求刺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让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乐趣,从而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2.提供多样化的活动 除了兴趣爱好,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充实生活,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3.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玩具,让他们体会到与朋友共同玩耍的乐趣。此外,分享还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育孩子珍惜玩具 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玩具,让他们明白玩具并非生活的全部,要学会珍惜现有的玩具,并学会感恩。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玩具。 6.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7.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贪求玩具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爱。 8.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家长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对玩具的依赖过于严重,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可能会遇到孩子脾气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打人、咬人、推人或乱扔东西等暴力行为,这让家长们既担心又困惑,不知该如何应对。 孩子暴躁、爱打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 1.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孩子年龄较小,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 2. **缺乏沟通能力**:孩子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表达。 3. **模仿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周围人的不良行为,如家长打骂他人等。 4. **寻求关注**:孩子可能通过打人等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5. **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关系紧张等原因,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暴躁、爱打人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暴躁、爱打人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情绪安抚**: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激化矛盾。 2. **沟通引导**: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并教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 4.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5. **建立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问题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点击查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可能在幼儿园里交了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有不良的言行举止,孩子也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孩子之间的人际交往往往比较直接,不良行为更容易被模仿。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加强亲子沟通。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家长也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减少受到不良影响的机会。 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受到同伴不良影响的问题时,要保持耐心和冷静,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随着暑假的到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也进入高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近期收治了多例意外伤害患儿,其中包括中毒、车祸、高坠伤和异物吸入等。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大慈公益基金合作,启动了“生命护航—儿童意外伤害救助基金”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儿童和家庭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该救助基金主要分为紧急救助和后续治疗支持两部分。紧急救助部分能够为患儿家庭提供及时的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后续治疗支持则根据疾病危重度和需要使用特殊技术的情况进行基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帮助14名患儿,资助金额近10余万元。专家提醒,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们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注意孩子的安全,尤其是防止车祸和高坠伤等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建议:1. 加强安全意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2. 教育孩子识别危险,学会自我保护。3.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教授孩子如何应对紧急情况。4. 定期检查家中设施,确保安全。5.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点击查看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抱怨孩子作息不规律,晚上不按时睡觉,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事件来记忆时间。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吃完晚饭、完成作业后,他们会期待下一个活动,如洗澡、睡觉。这种通过事件来记忆时间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生活习惯。 然而,当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如父母加班回家晚,打破了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时间混淆”,从而影响他们的作息。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按时让孩子完成各项任务。 避免频繁改变孩子的作息时间,以免造成“时间混淆”。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尽量保持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如提前准备孩子喜欢的读物,陪伴孩子度过。 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耐心引导孩子,让他们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时间规律的生活。 总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爱。通过科学的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儿童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外,受害者往往还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本文将探讨儿童性侵犯的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一、儿童性侵犯的心理问题1. 焦虑: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2. 抑郁: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愧、自责或无助而出现抑郁情绪。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4. 自我伤害:一些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痛苦。5. 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二、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策略1. 心理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受害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4.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三、预防儿童性侵犯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不当行为。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和打击力度。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保护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性侵犯行为。
近日,一起互联网公司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幼师将女童的书包摔在地上,并推搡孩子,致其撞到桌子角。其他两位老师似乎习以为常。 更令人痛心的是,老师还往孩子们嘴里塞入不明食物,导致孩子们大哭不止。经家长指出,老师给孩子喂的是芥末。 除了喂食芥末,老师们还给孩子喂安眠药、用栅栏关在角落、冲眼睛和嘴里喷消毒水等,导致一名2岁孩子产生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涉事老师下跪道歉,但难以平复众怒。家长们纷纷表示愤怒和质疑。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见不鲜,虐童方式也不断翻新,令人痛心。 如何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专家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会识别孩子遭受欺凌的迹象,并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上学、情绪低落,要警惕孩子是否遭受欺凌。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不明伤痕、头痛、胃痛等症状,要尽快带孩子就医。 此外,家长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遇到欺凌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点击查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抢玩具的情况。这不,妈妈带着4岁的小强到楼下玩,小强又把3岁的小雅的电动老虎抢走了。面对这种“霸道”的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1. **冷静观察**:家长可以先在旁边冷静观察,不急于干涉,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家长再适时介入,保护受到攻击的孩子。 2. **引导换位思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突然抢走他的玩具,并告诉他:“我抢了你的玩具,你不高兴。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会怎么想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被抢的消极情绪,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3. **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如果想玩,可以和别人商量,得到允许才能玩。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抢人家玩具一次,没收他一件玩具,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4. **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果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家长可以告诉他合理的方法:指导他学会与人商量,在玩具主人休息时借给自己玩一下;也可以让孩子与人商量互换玩具,这样一个人可以玩两种玩具;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玩,其他孩子受影响,也会主动拿出玩具分享,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人际互动的快乐,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或者教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借回家玩,也可用互借法,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对方回家玩,但要告诉孩子,借东西要文明礼貌,用语言打动对方,而不能强求。 5. **抓住教育时机**:孩子第一次抢玩具的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要把孩子抢东西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多次强化形成不良习惯。 除了以上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抢玩具的行为: -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或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分享。 - **教会孩子表达需求**: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抢夺来实现。 - **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户外活动,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总之,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行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