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抑郁”-2
前边我们了解了病态的抑郁情绪和正常的抑郁情绪的区别,知道了达到抑郁发作的程度,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寻求医学帮助。我们也告诉大家,导致抑郁发作的情况是很多的,需要在医院就诊,由医生进一步检查确诊。但是往往大家对待抑郁障碍存在许许多多的误区,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
常见误区一:抑郁是由于过于“矫情”。很多人都会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抑郁的人,认为他们不够坚强、不够大度,认为他们抑郁是由于过于矫情。事实上对于达到抑郁发作的患者而言,不是由于这些导致了抑郁,而恰恰是相反:是因为抑郁导致了他们变得敏感、脆弱、消极悲观。这就和一个人醉酒后性情大变是一个道理,是醉酒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才有了醉酒后的一系列言行失常;抑郁障碍也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行为变化。
常见误区二:抑郁是由于外界的心理打击、压力导致。我们总想找到导致抑郁的外界原因,是不是失恋了?是不是没考好?是不是失业了?是不是被欺负了?是的,外界的压力和应激是可以导致抑郁的情绪,但不都达到抑郁发作的标准。达到抑郁发作程度的也并非都能找到外界刺激的原因。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抑郁发作,都是找不到外界刺激的原因的,发作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每隔一段时间,患者就会莫名其妙进入情绪的低谷,没有原因、没有征兆。
常见误区三:散散心、开导开导就好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像试图去通过开导让一个醉酒的人恢复正常一样:醉酒的人需要的是醒酒,醒酒了也就恢复正常了;处于抑郁发作状态的人,也是需要通过治疗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旅游散心、娱乐活动非但不能改变严重的抑郁,反倒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因为他们体验不到正常的快乐;我们的一句“想开点”、“别多想”也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的孤独,觉得不被理解。
常见误区四:只有心理治疗能治疗抑郁。很多人认为普通人劝不了抑郁障碍的患者,心理治疗师可以,似乎心理治疗师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他们带着自己因为抑郁不能上学的孩子来找心理治疗师,希望心理治疗师通过一两次开导就让孩子脱胎换骨、回心转意,就能立刻背上书包回去上学。可是当心理治疗师告诉孩子得了抑郁症,需要休息、治疗,对孩子的很多“不听话”行为给予理解的时候,家长就不干了。殊不知,在抑郁严重的时候,不管谁劝,谁做心理治疗都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都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
常见误区五:不能坚持服药。有很多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了症状,病情稍有缓解,便自行停药。有些家长这个时候会说自己的孩子不是抑郁,不需要吃药,结局往往是不久便病情复发加重。似乎他们的逻辑是吃药治疗就是有病,不吃药就是没病,逻辑混乱。事实是,因为有病才吃药,而不是吃药才有病。另外,抑郁发作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是症状改善、缓解,治疗就可以结束了。
常见误区六:误把躁狂当超常。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从原本抑郁的状态走出来了,并且变得非常的自信、积极、努力,似乎变得非常聪明,每天学习到深夜,不知疲倦,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并因此暗自高兴。殊不知这种跟抑郁完全相反的状态,超出自己平时表现的状态,也是一种异常的表现,称之为躁狂或者轻躁狂。不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促进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上的表现,但是往往不持久,会很快转入更深度的抑郁,或者加重变为严重的躁狂,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以上跟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抑郁障碍常见的误区,希望大家尽量避雷、少踩坑,有任何疑问,去咨询专业的医生,听取专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