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介入的神秘面纱
——《铅衣人手记》
读后感
《铅衣人手记》这本书问世不久,我有幸得到了郑大一附院介入老师们的签名赠书,才刚看了一点就按耐不住要写点东西,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也许因为同是“铅衣人”的缘故,见到书的封面都会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我了解介入技术的好,更深知介入技术推广之难,所以我必须做点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现代医学的进步让微创诊疗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从最初的开放式外科手术,到现今各科备受推崇的内镜治疗,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获取高质量健康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大环境下,介入医学应运而生,1953年,瑞典放射医师Seldinger首创经皮血管穿刺术插管,奠定了介入基础。1964年,美国Dotter医生完成第一例下肢动脉下肢球囊扩张术,开启介入治疗先河。20世纪80年代,介入放射学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全身上下,由里到外,没有哪个脏器都可以离开血管的供养,也就是说无论哪种病也跟血管脱不开关系。介入技术的巧妙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血管、消化道、呼吸道等自然腔道,通过各种导管、导丝准确送达病灶开展各种治疗,且大多在局麻下即可完成。介入治疗风险更低、损伤更小、疼痛更轻、疗效更显著,和曾今的开刀手术相比简直再轻松不过了。
曾经,心梗只能开胸,术后长达20厘米的大伤口还是让人恐惧,而当我知道心脏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而不用开刀时,便暗自为患者朋友庆幸,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以免于承受那种难以想象的痛苦。
曾经,肝癌还是不治之症,反复的化疗、手术仍不能挽救那么多鲜活的生命,直到介入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介入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粒子植入,一步一步,一次一次,再没有开刀的痛苦,再没有不治的绝望。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同样推而广之,我们已经不再依赖单一的手术去解除病痛。
曾经,产后出血是多少孕妈的生命的最大杀手,当我们的产后出血救治体系建立后,及时的子宫切除挽救了很多性命和家庭,但那些被舍弃的子宫也成了幸存者的噩梦。直到介入技术在产科得以推广,我们不再惧怕产后出血,甚至我们可以提前止血,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子宫动脉栓塞间的默契配合已经给了中央型前置胎盘等病情凶险的孕妈妈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和子宫,这种安稳是不可言喻的。同时,对于肌瘤、腺肌症、卵巢囊肿、输卵管堵塞以及慢性盆腔疼痛等,介入都是良好的适应症。
儿科疾病数百种,我们现已开展了各种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管囊肿及肝肾母细胞瘤等的治疗。但在我与内外科及耳鼻喉等科室同事的沟通中发现,还有很多的疾病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比如特殊部位的囊肿、窦道、狭窄等,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高,这时候介入就是更好的选择。
近年来,在国家卫健委的要求下,全国县级以上医院都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出血中心,这在没有介入的年代这是不可想象的。心梗、脑梗、脑出血、动脉瘤等要命的急症现在可以“打一针”就治好了,当然可不是普通的一针,这一针充满神奇,这一针饱含了无数“铅衣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无数相关人士的智慧结晶。
介入成名于急救,但不仅限于急救。在各种良恶性肿瘤、腔道狭窄/闭锁、各部位囊肿/脓肿等等,我无法说出介入的极限在哪里。但就像腹腔镜问世之初不被认可一样,现在妇科95%以上的手术需要通过腹腔镜完成。所以,作为更为微创的诊疗方式,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介入未来的潜力,更没有理由怀疑介入在妇产及儿科领域的前景。
作为一名妇儿“铅衣人”,我将站好这班岗,用毕生精力和实际行动去迎接妇儿介入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