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病因和发病机制(二)
(二)发病机制
1 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
①系病原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和肾盂引起的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95%以上。
②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
③正常情况下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围定居少量细菌,如链球菌,乳酸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但是不致病。某些因素如性生活,尿路梗阻,医源性操作,生殖器感染等可诱发上行感染。
(2)血行感染:
①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的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
②多发生于有慢性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③常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等。
(3)直接感染:
①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病原菌偶可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感染。
(4)淋巴道感染:
①盆腔和下腹部的淋巴管与肾脏毛细淋巴管有吻合支交通,相应器官感染时,病原菌可从淋巴道感染泌尿系统,临床上少见。
2 细菌致病力:
①细菌进入尿路后能否引起感染,与其致病力有很大关系。
②如大肠埃希菌仅其中少数菌株,如O,K和H血清型菌株可致病,O血清型菌株最常见,而K血清型菌株易引起肾盂肾炎。
③大肠埃希菌表面的P型菌毛也是影响致病力的重要因素,其可与膀胱黏膜上受体结合,使细菌在膀胱内定植,繁殖,引起感染。
3 机体防御机制:
正常情况下,进入膀胱的细菌很快被清除,是否发生尿路感染除与细菌数量,致病力等有关外,还取决于机体的防御功能。
①排尿的冲刷作用,机械性冲洗;
②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抑制细菌生长;
③尿液高浓度尿素,高渗透压,低pH值,抑制细菌生长;
④男性前列腺液含抗菌成分,抑制革兰阴性杆菌;
⑤出现感染后白细胞很快进入膀胱和尿液,清除细菌;
⑥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活瓣结构,防止尿液,细菌进入输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