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贫血之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深远。众所周知婴幼儿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大脑质量从占成人大脑质量的 25%增到 90%,是神经系统唯一的生长突增期。
在婴幼儿期患贫血将对儿童生长和认知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危害,不但影响儿童的智力水平,还会对学习和劳动能力造成影响。既然贫血的危害那么大,那么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去判断贫血、治疗贫血及预防贫血的发生。
今天我们将跟各位家长一起学习下儿童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
1、婴幼儿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度
在学习缺铁性贫血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当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特定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和居住地海拔的人群的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时,即为营养性贫血。皮肤、粘膜及甲床苍白是贫血的突出表现,重度贫血时皮肤往往呈蜡黄色,慢性贫血的患儿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我国小儿血液会议(1989)建议:血红蛋白新生儿期﹤145g/L,1-4 月﹤90g/L,4-6 月﹤100g/L,6 月-6 岁﹤110g/L,5-11 岁﹤115g/L,12-14 岁﹤120g/L。贫血的程度分类如下:血红蛋白正常下限-90 g/L 为轻度,90-60g/L 为中度,60-30g/L 为重度,﹤30g/L 为极重度。
2、缺铁性贫血的概述及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是因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Hb )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四大疾病”之首。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铁缺乏问题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对发达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同样产生不良的影响。育龄期妇女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大量研究证实,婴儿和育龄期妇女是受矿物质缺乏影响最大的两组人群。在母乳喂养的儿童中,铁缺乏患病率最高时期(6—24 个月)正是大脑快速发育最后时期,也是运动和认知能力发育成熟的时期。
前文我们提到了如何诊断贫血,那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又是如何?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的降低比红细胞数的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白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无改变。骨髓穿刺涂片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有关铁代谢的检查(如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出现异常,往往呈现下降。同时结合喂养史、贫血的一般表现及铁剂治疗有效就可以诊断了。
3、如何补铁、补铁的量、剂型和持续时间
铁剂是治疗贫血的特效药,通常口服给药,二价铁盐容易吸收,故临床均选用二价铁盐补充,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铁 20%),富马酸亚铁(含元素铁 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 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 35%)等。每日补充元素铁 4-6mg/kg,分 3 次口服,两餐之间,为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可从小剂量开始。近年研究显示,蛋白琥珀酸亚铁每天 1 次的临床疗效与每天 3 次相当,而且依从性高,故更值得推荐。牛奶、茶、咖啡可影响铁的吸收,故建议补铁时应避免与之同服。治疗 1-2 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通常于治疗 3-4 周达正常,如 3 周内血红蛋白上升不足 20g/L,应注意寻找原因,如治疗反应满意,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在继续服用铁剂 6-8 周,以增加铁储存。
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分会推荐早产儿生后经肠道补充铁剂 1-2mg/(kg.d ),持续 12 个月,可有效提高早产儿体内铁储备,减少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发生。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需摄入的铁量相对成人要多,足月儿自生后 4 个月至 3 岁每天约需铁 1mg/kg,但最多摄入量不超过 15mg。
4、哪些宝宝应注意预防缺铁及干预手段
一般来说足月而且母乳喂养的孩子体内储存的铁均能够满足 4 个月的生长发育,之后就需要通过添加辅食来摄取,所以宝宝 4 个月后应注意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或铁强化的食品。若宝妈有明显的贫血表现,那么母乳中的元素铁也会缺乏导致宝宝铁摄入不足,故在哺乳期间乳母也应该积极补铁。早产和疾病也是造成小儿贫血的常见原因,故早产儿和生后半年内有疾病史的小婴儿应注意补铁。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高
- 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如精肉、血、内脏、鱼等
- 给予铁剂强化的婴幼儿食品
- 对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应积极补铁预防缺铁,我国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也提倡早产儿生后 2-4 周起,常规给予铁剂预防缺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