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抽动症怎么办?
01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以单一或多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比如,发生在小刚身上的抽动障碍就表现为:眨眼、耸鼻子,张口多部位运动抽动;清嗓发声抽动。
02
运动抽动可和发声抽动同时出现或分别单独存在。根据患儿的不同表现和病程,抽动障碍可分为三个亚型:短暂性(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 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中,轻型和短暂性抽动障碍对患儿的影响较小,经治疗恢复后,不会影响患儿的认识、情绪行为和社会功能。而慢性抽动障碍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 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程长,呈慢性化,可伴随患儿的全生命周期,给患儿带来情绪、社交表现上的困扰,降低患儿的自尊与自信心,对社会功能与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03
在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中,均显示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在男、女性儿童青少年中患病率分别为 5.9%~18%和 2.9%~11%,可见该病男孩更为多见,并可发生在世界各个民族和各种社会阶层。
“抽动障碍”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吗?
抽动障碍和“多动症”的概念很容被家长混淆误会。多动症的学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无目的性的多动,以及情绪行为冲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抽动障碍”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存在, “抽动障碍”患儿中约有 40~80%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除此之外,约有 11~80%共患强迫障碍,13~76%共患心境障碍,30~40%共患焦虑障碍,20~45%共患睡眠障碍,20~30%共患学习困难,20~30%共患广泛性发育障碍。共患病可出现在抽动症状出现前。共患病的存在不仅使患儿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也使患儿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受到更大损害。因此需要得到家长、患儿医生的共同重视和积极干预。
为什么孩子会得“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以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
遗传研究方面,目前普遍认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但哪些基因是该障碍确切的易感基因,易感基因又如何导致患者发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神经生化研究方面,目前受关注比较多的是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多巴胺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异常以及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功能不足,这为抽动障碍治疗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根据。脑器质因素方面,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层网络的功能失调目前被认为是抽动障碍的核心病理机制。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发育异常致使过度活动的运动通路控制不足,导致患儿出现抽动症状。此外,有研究报道该障碍症状的出现与 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有些物质(如中枢性兴奋剂、咖啡因等)也可能诱发该障碍。眼科、耳鼻喉科的过敏感染性疾病可能会诱发抽动症状,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抽动症状可消失。值得重视的是,抽动症状的发生与症状严重程度与心理压力和紧张密切相关。研究证实生活应激事件可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抽动障碍,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氛围可维持并加重抽动症状。
孩子被诊断为“抽动障碍”后,家长该怎么办?
做好抽动障碍患儿的照护工作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抽动障碍患儿的照护主要涉及病情观察与药物监管、生活及心理照护等方面。
病情观察
家长要观察孩子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频率、强度、复杂性及干扰程度等,最好做好详细记录以作为医生诊治和疗效观察的依据。注意观察了解引起抽动症状加重或减轻的因素,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发作先兆或诱因。但切记不要过度关注,提醒制止孩子的抽动症状,否则可能会强化症状。
药物监管
中重度的抽动障碍患儿常需使用药物治疗。家长须做到:
- 记住医生交代的药物的名称、用药时间、方法、剂量,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给患儿按时、按量服药,防止少服、漏服和多服。
- 严格遵守医嘱,不随便换药或改变剂量, 需要调整用药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掌握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方法。如果出现不良反应, 轻者, 不需要特殊处理,临床观察即可; 重者,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品种,并进行必要的相关处理。
日常生活照护
家长应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做到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固定等。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紧张或兴奋激动等。孩子的饮食可以和一般儿童一样, 但最好给予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 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 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头发不宜过长, 衣领不可过高过硬,以免诱发新的抽动症状,也不利于已有症状的改善。
当然, 有部分孩子可因抽动给其生活带来不便, 如头颈部抽动可影响孩子的进食; 四肢抽动可影响孩子穿衣; 膈肌的抽动可引起呕吐; 还有的孩子出现频繁的强迫性咬唇、咬嘴、咬牙等症状, 导致咬破造成感染。对于这部分孩子, 在生活上需要给予适当照顾。
此外,患有抽动障碍孩子可以按时进行常见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 如果因患其他方面的疾病需要手术时,也可以采用各种麻醉方法实施外科手术。
保证居室环境安静
抽动障碍患儿的居室环境除了要注意开窗通风、湿度、温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求环境安静, 减少噪声。
过强的噪声会打乱人的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影响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害于健康。长期生活在较强噪声环境里,可使人感觉疲倦、不安、情绪紧张、睡眠不好。严重时则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患有抽动障碍的孩子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如噪声长期干扰, 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所以, 当儿童患有抽动障碍后, 要保证居室安静,尽量减少噪声,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要离孩子居室远些; 不要在室内大声放摇滚乐、打击乐,可适当放些古典乐、小夜曲等缓慢、柔和的音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 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改善教养、娱乐方式
对患有抽动障碍孩子的教养方式, 应当像对普通小孩一样正常管教, 不要娇惯。管教方式应该是耐心地说服教育, 以鼓励引导为主,不要打骂或体罚。家长不要担心孩子有病就不敢管, 否则, 最后孩子的病治好了, 却留下一身坏毛病,如不懂礼貌、任性、脾气暴躁等。关于游戏活动, 不要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机或者电脑游戏,禁止看一些惊险、恐怖的影片或电视节目, 对于武打片或枪战片要少看甚至不看, 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抽动症状加重。
改进学习策略
由于患有抽动障碍的孩子智力一般不受影响,故可以正常上学, 但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过重, 家长更不要对孩子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比如要求各门功课达到多少分以上。更不要过分强求孩子课外学习。孩子通常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如春游、参观和课外文体活动等,活动选择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选择,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量,导致孩子过度疲劳,有一定危险的活动应有人在旁边照看。但是,当孩子抽动发作特别频繁,用药不能控制或同时伴发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时, 就需暂时停学一段时间, 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控制后, 再继续上学。
注重心理照护
患有抽动障碍的孩子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症状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孩子与家长、老师同学及朋友的交流; 长大成人后还可能影响社会交往, 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自信。因此, 抽动障碍的患儿家长需要尤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
首先家长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病情症状,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对孩子出现的抽动症状不给予特别注意或提醒, 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让自己和孩子都尽可能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
其次,家长可多与孩子聊天交流,注意与孩子交谈时的语气, 语言和蔼, 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耐心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 尽量避免表现出不耐烦、焦虑甚至大声训斥。
再者,家长需重视信守承诺,为孩子办事认真求实, 说一不二, 答应的事一定办到。采用适时给与奖励的正强化行为干预方法, 以增强患儿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达到治疗康复的目的。
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要争取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 寻求老师的帮助, 引导同学们多给予其帮助和关爱,其目的在于减少同学或周围人对孩子的歧视, 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会因为疾病的问题而不被接纳,从而消除焦虑、自卑, 降低心理防御水平, 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