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 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养生”这个词在普通人群中有着逐渐增长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质量的提高。而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养生”这一概念有了纤细的论述。
古时人们就注意到天时地利带给人们的影响,而现在天气如此多变,人们会因此难以适应,容易生病。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养生。这是一个预防疾病的不错方法。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强调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正如《黄帝内经》第二篇的《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讲的是:冬季里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冬季属阴属水,要藏,藏才保证春季的生发。冬季一定要养,要穿暖,要吃一些厚重和营养的东西,喝一些醪糟酒,大补气血。冬季可吃一些汤剂,比如羊肉汤、牛肉汤。冬至:阴气到极致,一阳生。冬至前吃当归羊肉汤,冬至后吃虫草老鸭汤。前养阳,后养阴。在冬至的前后四天,用艾条灸肚脐。冬季的重点是补肾,补元气,多煮几次腊八粥喝,五谷、五豆俱全,入肾补精气,可助冬季养好肾阴。冬季多吃一些黑色食品,比如:黑豆、黑芝麻、黑米,这些黑色食品都进肾经,滋补元气。另外吃一些中成药调理肾经,如阴虚火旺的人,可以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肺阴虚),菊杞地黄丸(肝火旺)。肾阳虚的可以服用一些人参、鹿茸补品。冬季一定要收敛,澡要少洗,每周一到两次。
向本文作者提问

夏昆鹏副主任医师自营医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23663|响应时长57分钟
擅长:应用针刺、电针、水针、中药等方法治疗神经科疾病及内科疾病,尤其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尖瓣狭窄、颈动脉狭窄、动脉硬化、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心悸、胸闷、窦性心律不齐、怔忡、心血不足、心火旺、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补血养神、补血养心、益气生脉、宽胸利膈、补益心气),失眠(不寐、入睡难、无睡意、不易入睡、健忘、多梦、心肾不交、益肾宁神、补血养神、安神定志、健脑安神、滋阴安神、重镇安神、养血安神、益气安神),便秘(慢性便秘、排便无力、滋阴通便、口臭、脾虚、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寒、湿阻、大便腥臭、补益脾肾),腹痛(脐周痛、脾胃不和、气胀、奔豚气、腹胀、温中散寒、疏肝行气、健脾和胃、消食止痛),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血压性脑出血、记忆障碍、意识障碍、芳香开窍、化痰开窍)、假性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老年痴呆、脊髓炎、外伤性截瘫、震颤麻痹、面瘫、面积痉挛、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
¥49起
问医生
#中医治疗#调理身体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