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高之后,"高尿酸"也悄然而至。
我国有近2亿的高尿酸患者,且每年还在以9.7%的速度增长着,而痛风也十分"荣幸的"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
病。
但高尿酸带来的危害不止痛风,肾脏也会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病变,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
睡觉时4个表现,说明你的尿酸太高了,要警惕肾衰竭
表现1:起夜频繁
起夜次数太多,总觉得膀胱膨胀,要警惕尿酸水平太高了。
体内尿酸水平太高,会逐渐损伤肾脏,影响肾脏功能,这时大脑会错误的把它当做排尿信息。
若频繁出现这一症状,要尽早去医院检查尿酸水平是否正常。
表现2:睡觉也无法缓解的疲劳
晚上睡眠充足,但依旧疲劳不已,要警惕高尿酸。
尿酸水平太高时,体内的水分缺乏,到了晚上,患者就会有异常口渴的现象,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身体疲惫
不已。
表现3:水肿
晚上睡觉时,是尿酸值一天中的最顶峰时期。
若体内的尿酸水平太高,会使肾小球被堵塞,甚至使其坏死,导致体内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不断在体内堆积引起水肿。
若发现自己经常有局部水肿,一定要重视,尽早去检查一下。
表现4:尿液颜色异常
尿酸高的人在排尿时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的变化。
尿酸盐形成结晶,在体内不断堆积,使肾脏受到影响,尿液的颜色也会有变化,常见的有尿液呈浓茶色、洗肉水色。
若排尿后还存在难以消散的泡沫,更要警惕肾损伤已经发生,趁早检查。
降尿酸,生活中要谨记3多3少
"3多"
1:多喝水
人体65%~70%都是水,因此,正确喝水,对于降低尿酸水平来说,至关重要。
在喝水的同时,最好加入一些小植物——念露菊,利于调节尿酸水平。
念露菊,富含胆碱,是降尿酸的必需物质,每天适量补充,不仅可抑制嘌呤向尿酸转化,减少尿酸结晶析出,还能减轻肾脏
代谢负担,预防痛风、肾衰。
2:多运动
运动也是促进尿酸排出的重要方式。
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毒素、尿酸等的代谢,改善高尿酸血症;运动还能增加脂肪的消耗,减预防肥胖,也能在一定程
度上预防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建议选择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快速走、游泳、慢跑、打太极拳等,最好坚持每天运动,运动时在不损伤身体的前提下,使身
体微微出汗。
3:多检查
▪ 血尿酸检查:每3~5周进行一次血尿酸检查。
▪ 血肌酐、尿素氮:能反应患者肾功能情况。
▪ 肾脏B超:既能了解肾脏是否损伤,还有助于医生选择降酸药物。
"3少"
1:少吃肉
肉类含有的嘌呤普遍偏高,包括猪肉,嘌呤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也高,不利于尿酸水平的稳定。
建议,每日红肉摄入不超过50g,肉类摄入量控制在150g内,尽量食用猪腿、猪排等嘌呤含量较低的部位,烹饪时选择白灼
的方式。
2:少喝酒
酒精产生的乳酸会抑制尿酸排泄,升高尿酸水平。
酒精分解代谢时,会消耗大量的水分,也会使尿酸水平升高,并增加尿酸盐结晶的形成。
尤其是啤酒,含有的维生素B1是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催化剂",两者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升高血尿酸水平。
3:少喝饮料
饮料的甜味主要来自于果糖。
而果糖对尿酸的影响等同于红肉,可增加尿酸生成及脂肪的堆积,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减少尿酸排出,从而使尿酸水平升
高。
即使是水果中含有果糖,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人每天水果摄入不超过400g。
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
▪ 血尿酸>540μmol/L,即使无临床症状,也要开始药物治疗。
▪ 慢性痛风性肾病一旦确诊,就要开始非药物治疗,若无效果,要根据尿酸水平及合并症开始药物治疗。
▪ 已经出现肾损伤、尿酸性肾石症者,血尿酸>480μmol/L,要开始药物治疗,治疗目标<360μmol/L。
▪ 糖代谢异常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者,血尿酸>480μmol/L,就要开始药物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 脾虚、泡沫尿、肾盐结晶和高尿酸,怎么办?
医疗趋势观察站
文章 八旬老人肠胃不佳、有结石和高尿酸,能否食用肠内营养粉剂?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如何刺激山根发育?
健康驿站
文章 重度脂肪肝能吃这个药吗?
药事通
文章 我的化验单显示肌酐不高,但尿酸偏高,会不会影响肾功能?
健康管理专家
文章 肝功肾功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和建议
全球医疗视野
文章 打除皱针半年了还浮肿怎么办?
医疗之窗
文章 超重、脂肪肝、高脂血症和高尿酸,怎么办?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尿酸高能不能喝蛋白粉?
健康驿站
文章 高尿酸能吃降压药吗?
医者仁心
同型半胱氨酸高引起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神经系统疾病。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能有助于降低其水平。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3
患者询问碳酸氢钠片和别嘌醇片的区别,以及这两种药的用法用量。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6
男性29岁,尿酸高,想了解非布司他片和祛浊茶能否同时服用。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8
石晓智
主治医师
内分泌科
黄石市中心医院
谭艳华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吉林市人民医院
徐萍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