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治病先食疗,食疗无法治愈,再用药
说到“营养”,很多人都认为其为西方医学所独有。
但事实上,“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营养”在古代又作“荣养”,日本人如今仍沿用“荣养”一词。
“荣”有荣盛、繁荣之义;“营”有经营、营造之义;“养”有养护、补养之义。“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其中类似性质的学科“ Nutriology”被译为“营养学”。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饮食营养学最早源于夏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饮食对于人体而言,如同空气、阳光般重要,是人体的命脉,是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女人在怀孕时要补充营养,叫做“一人吃,两人补”,坐月子的时候更要进补;一般人病愈后要进补,平时也要进补。
的各个器官互相联结为一,互相影响,一个器官虚弱,往往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功能。如果几个器官同时虚弱,问题会更加复杂,病征亦更多。
而要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营养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几天不进食就会手软脚软,没精打采;同样,身体各器官若不能及时得到所需营养,就会变得虚弱,无法正常运作,身体机能也会出现故障,又怎能不生病!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阐明,“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不愈,后乃用药尔”,意思是最好利用饮食来保健强身,到迫不得已时才用药,原因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
的确,现代医学的问题之一,就是过于轻易用药,须知用药如调兵打仗,打仗难免有所损伤,即使能将敌人杀退,但自身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可以说,若治病的重点是消除病征,为防病征再度出现,病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而用药的剂量也越来越大,自然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事实上,人们常吃的许多食物都可以入药,如芡实、莲子、扁豆、山药等,多吃不但无害,还能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本草纲目》收集的药物有1892种,其中包括大量的食物,单是谷物、蔬菜、水果就有300多种,禽、兽、虫等也有400多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姜羊肉汤、猪肤汤等,现代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
中国古籍中早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将饮食营养与防病、治病两者密切联系起来,并以大量的实证清晰地的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
《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强调“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朝因此设有“食疗”的官员、专门负责以食治病。
《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亦有明确的治则。隋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
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营养食疗的方法和方剂也愈来意丰富多彩。
近年来,营养食疗的成果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比如: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脂血症;应用红枣防治贫血症;应用木耳防治眼底动脉出血症;应用百合、马齿苋、苦瓜等防治细菌和病毒性感染感等,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现代营养学流行的“功能性食物”、“保健食物”、“营养食物”等,将营养食疗理论发挥得更为完美,我们都应善用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