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得糖尿病?

这是许多糖尿病人都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其实只有一小部分糖尿病人有家族史,但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是体检时无意间发现血糖高,诊断了糖尿病。


糖尿病目前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有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


想要了解人得糖尿病的原因,就先要弄清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糖尿病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慢性病,目前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人体并不是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而是因为人体中的重要器官——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问题。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胰岛中至少存在三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有D细胞是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当胰岛功能正常时,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输送到血液中,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血糖,正常人的血糖都稳定的维持在一个范围内,这都是因为胰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旦胰岛出现了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


其中,胰岛素绝对不足是引起1型糖尿病的原因,即胰岛受损,β细胞功能完全破坏,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几乎产生不了胰岛素,只能靠“外援”(注射)来获得胰岛素,以便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


而当胰岛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相对不足,就会出现2型糖尿病。


所以,可以这样说,以目前的技术,1型糖尿病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手段,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等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引起发病。遗传与免疫无法改变,所以防治的难度很大。


而2型糖尿病占了大约80%以上的人群,它的发生因为与后天的环境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目前认为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只要改变环境因素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主要是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比如进食过多、运动过少、经常熬夜等等。


改变环境因素,主要还是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长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等。


建议平日要控制饮食,尽量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坚持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粗粮、绿叶蔬菜等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限制高糖食物、高油食物的摄入,比如含糖量很高的饮料、甜品及糕点或者肥肉等等。


因为长期摄入这种食物,一方面会增加胰岛的负担,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热量超标,引起肥胖或腹部肥胖,而肥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所以,管住嘴巴是保持正常体重的不二窍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运动。


现代人吃得好,但是动得少,以前干体力活的占大多数,吃得也是粗茶淡饭。


但现在人的生活大多反过来了,想吃的都能吃到,但是动的却越来越少了,而且还有很多是脑力劳动者,运动量就更少了。


所以在闲暇时间,最好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的“动”起来,不仅能甩掉肥肉,让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还能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建议平日加强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劳动或者体育锻炼,运动的方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比如慢跑、快走、打球、跳广场舞、打太极等等,实在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在家跳跳健美操,打扫打扫卫生,多动一动,对于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除了积极运动,还要戒烟戒酒,不要经常性熬夜,保证良好休息和睡眠,注意保证良好情绪,减少生活的压力,这样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并不是人体内缺少什么而造成的,应该说是胰岛出现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而这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无法去改变遗传因素,但对于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就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患上糖尿病前,至少还要经历两个阶段

患上糖尿病前,至少还要经历两个阶段

#疾病概述 #疾病病因 #内分泌科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为何“尿毒症”越来越多?

为何“尿毒症”越来越多?

#预防 #健身运动 #肾病内科
主治医师李培勇
主治医师李培勇
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疾病概述 #疾病病因 #内分泌科
罗萍艳
罗萍艳
糖尿病是遗传病吗?

糖尿病是遗传病吗?

#疾病预防 #患病护理 #内分泌科
李建华医生
李建华医生
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多,原因何在?

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多,原因何在?

#疾病病因 #患病护理 #肾病内科 #疾病禁忌
万医生健康说
万医生健康说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检查 #病因 #内分泌科
聊聊内科知识
聊聊内科知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易患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易患癌?

#运动 #睡眠 #预防 #病因 #肿瘤科 #营养 #保健 #养生知识
吴佳营养健康
吴佳营养健康
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概述 #预防 #保健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一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一文解释清楚

一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一文解释清楚

#概述 #病因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概述 #预防 #内分泌科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有专门治糖尿病的吗

有专门治糖尿病的吗

#胰岛素 #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糖尿病 #饮食控制 #心理调适 #血糖监测 #心理治疗 #胰岛素治疗 #血糖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 #运动疗法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

#血糖 #治疗 #生活方式 #血糖升高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血糖控制 #糖尿病 #诊断
糖妈妈怎么吃得好血糖又不高

糖妈妈怎么吃得好血糖又不高

#糖妈妈 #糖妈妈饮食指南 #孕期饮食 #妊娠糖尿病饮食 #血糖控制 #妊娠糖尿病 #营养摄入 #孕期血糖控制 #营养摄入建议 #孕期健康饮食
居室杀虫剂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居室杀虫剂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有机氯 #环境暴露 #健康风险 #生活方式 #预防 #有机氯 #健康风险 #预防 #生活方式 #环境暴露 #杀虫剂 #肥胖 #杀虫剂 #肥胖
100年前,医学家们就知道糖尿病与“糖”的代谢有关,但即使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饥饿疗法)也只能延长病人几个月的寿命。时至今日,医务工作者在认识、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进步,不仅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可以不致命的疾病,而且也使病人能够快乐和健康地生活。

100年前,医学家们就知道糖尿病与“糖”的代谢有关,但即使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饥饿疗法)也只能延长病人几个月的寿命。时至今日,医务工作者在认识、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进步,不仅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可以不致命的疾病,而且也使病人能够快乐和健康地生活。

#胰岛素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控制 #糖尿病治疗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并发症预防 #血糖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 #血糖监测 #胰岛素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血糖监测 #糖尿病 #胰岛素泵 #并发症 #健康管理 #胰岛素泵 #健康管理
什么导致阳痿

什么导致阳痿

#心理因素 #器质性因素 #治疗 #勃起功能障碍原因 #阳痿治疗 #药物因素 #预防 #心理因素导致阳痿 #阳痿原因 #阳痿 #勃起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 #器质性因素导致阳痿 #药物因素导致阳痿 #阳痿预防
糖尿病皮肤感染疾病病因

糖尿病皮肤感染疾病病因

#念珠菌 #抗生素 #糖尿病皮肤感染防治 #糖尿病皮肤真菌感染 #糖尿病皮肤癣菌感染 #病因 #皮肤癣菌 #糖尿病皮肤念珠菌感染 #糖尿病皮肤感染治疗 #真菌感染 #血糖控制 #抗真菌药物 #糖尿病皮肤感染原因 #糖尿病皮肤细菌感染 #糖尿病 #皮肤感染 #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糖尿病皮肤感染 #糖尿病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预防为主 #中医养生 #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药知识 #中医养生 #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药知识 #养生保健 #中医药发展 #慢性病预防 #慢性病预防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健康素养
2018 MedAI 世界人工智能卓医创新挑战赛:寻找医学的无限可能,人工智能落地多点开花

2018 MedAI 世界人工智能卓医创新挑战赛:寻找医学的无限可能,人工智能落地多点开花

#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 #人工智能医疗应用 #人工智能医疗 #MedAI Challenge #医疗 #糖尿病眼底病 #糖尿病眼底病 #医疗创新 #人工智能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头皮神经炎的症状和治疗

头皮神经炎的症状和治疗

#维生素B族 #神经营养药物 #维生素B族 #神经营养药物 #头皮神经炎 #治疗 #卡马西平 #理疗 #热敷 #艾灸 #头皮神经炎 #治疗 #卡马西平 #理疗 #热敷 #艾灸 #症状 #针灸 #按摩 #糖尿病 #痛风 #心理调适 #体育锻炼 #症状 #针灸 #按摩 #糖尿病 #痛风 #心理调适 #体育锻炼 #日常保养 #镇痛药物 #原发病 #日常保养 #镇痛药物 #原发病
糖尿病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