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是否还需吃药?
“我出院啦!”每次看到患者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出这句话时,我都真心为他们高兴,但是总会有那么几个患者时隔一段时间再次入院。
这是为什么呢?
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复发率为40%,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的复发率高达80%。所以坚持服药是治疗和防止精神疾病复发的重要治疗措施。
不要自行停药
很多复发病人再次住院后都会有一个疑惑。我开始减药或停药,明明很好也没有啥症状,怎么就会突然再次发病?
其实很简单!药物必须在血中维持一定的浓度,疾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药物被吸收后,血药浓度开始升高,5-6个半衰期之后血药浓度达到了稳态,当达到某一水平后药物开始产生疗效。
减药和停药也是一样,血药浓度的下降需要时间,因此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之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病情的波动。所以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假象——“减药或停药后我的情况良好”
所以出院后一定要好好吃药,可以在自己的手机设置一个备忘录,每天到点提醒自己该吃药了。
也有些复发进来的病人反应是因为害怕药物的副反应进而自行减药或停药。其实在这点大家不需要特别的担心。精神科药物大多数比较温和,特别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普遍效果好,副作用少,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也可以通过调整药物来减轻身体的伤害。简单点来说,精神科药物千万种总有一款适合你!有事找医生,不要自行下诊断给自己减药或停药。
我经常会跟快要出院的患者说:出院后一定要好好吃药,定期门诊随访。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听医生的话,不好好吃药。
坚持服药对精神科患者来说,不仅起到控制精神症状,稳定情绪,治疗疾病的作用,还是预防疾病复发,减少再次住院,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不能坚持服药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疾病复发,复发次数越多,吃的药也会变得越多,也会严重影响愈后效果,甚至损害社会功能。所以出院后一定要好好吃药,定期门诊随访,不可掉以轻心。
向本文作者提问

骆遥特副主任医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临床心理科
好评100%|接诊量670|响应时长117分钟
擅长:1、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失眠、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躁狂、双相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头晕、头皮发紧、耳鸣、喉咙异物感、胸闷、心慌、心悸、呼吸困难、腹胀、腹部不适、尿频、便秘、腹泻、乏力、出冷汗、多汗、盗汗、手脚发麻、四肢无力、发抖、坐立不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3、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4、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5、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性格问题等困扰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6、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7、性生活不和谐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00起
问医生
#概述#精神心理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病
阅读数 8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个体认知、情感或意志行为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会自行改善,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简介精神障碍,这种疾病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的一种现象,其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且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此病有典型的认知方面的损害;儿童注意缺陷障碍,此病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集中、多动。这些同程度的认知、情绪、行为的改变使的患者感到痛苦、功能受损或增加患者死亡、残疾等的危险性。而且同严重程度的精神障碍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一样,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心理等治疗方法。一般轻症患者通过积极有效地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严重患者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症状表现: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症状有感知觉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意志障碍、情感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和自知力障碍等。诊断依据:根据精神障碍检查、患者的主观报告,结合症状学表现、既往史、药物服用史即可明确诊断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有哪些类型?依据病因及表现可分为:1.“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炎、慢性脏器衰竭所致的精神障碍。2.“功能性”精神障碍:分为重型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轻型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应激所致的精神障碍等)。3.可能持续终生的精神障碍(如儿童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等)。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在任何年龄都可发病,总体上每年约有1/5的成年人患精神疾病[1]。是否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主要通过药物、心理等治疗方法。一般轻症患者通过积极有效地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