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广东广州】线上问诊:肠息肉和腺瘤样息肉治疗方案

【广东广州】线上问诊:肠息肉和腺瘤样息肉治疗方案

我在一个线上问诊平台上进行了医生问诊,医生通过问诊了解到我的病情,给出了专业的诊疗建议。医生通过与我详细沟通,了解到我患有肠息肉和腺瘤样息肉,还有肠镜报告需要复查,医生给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且耐心解答了我的各种疑问。医生告诉我肠息肉不需要吃药,而且通过清淡饮食和不吃辣可以调节直肠炎,切除了息肉就不会再癌变,但需要复查,看是否再长出来息肉。医生还告诉我喝汤药调节脾虚睡眠对我没有影响,让我放心。整个问诊流程非常顺畅,医生专业耐心,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良好品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四个部位出现小病,最好及时治疗

我们在体检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小问题,我们以为无所谓,但医生往往会告诉我们,不要忽视一些小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病一拖再拖可能会变成大病。 比如五年前,一名患者来到消化内科门诊就诊,通过检查,被明确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当时医生建议患者积极治疗,还要定期复查,遗憾的是,患者半年的时间还能这样做,半年之后,误认为自己没事了,不仅没有坚持治疗,连复查也没有了。 结果五年之后,患者因为不明原因的腹痛和呕吐再次到医院就诊,完善胃镜检查后明确为胃癌。 很明显,由于患者的不重视,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这是典型的小病不治,一拖再拖,最终变成了大病。 作为医生,我们常常告诉患者,体检的目的就是发现小病,可是你发现了,不管不问,那么你做体检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大肠腺瘤性息肉,肠道里的小病,大多数时候不会有任何症状,是在肠镜体检的时候被发现的,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最好及时治疗,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转为大肠癌,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一般经过5-15年左右的时间会转为大肠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里的小病,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胃炎,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发生局部癌变,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积极治疗,往往可以痊愈。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的小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转为宫颈癌的风险很高,特别是中度和重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更需要积极观察,定期随访。 巴雷特食管,英文名是Barrett食管,它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雷特食管有癌变的风险,所以发现了最好积极治疗。 一旦发现癌前病变,也不要惊慌失措,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如需要手术治疗,就应积极手术;如需要定期复查的,就应主动定期复查。切不可忧心忡忡,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的精神紧张,可降低机体免疫力,甚至会促使机体内正常的细胞癌变。 因此我们如果平时注重饮食,健康规律生活,发现不适后及早检查,定期参加体检,一定能做到对癌症实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地做到防癌于未然,与幸福同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副主任医师丁彬彬

14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7类慢性疾病与癌症的关系

难道癌症就是一种短期出现、迅速爆发的疾病吗? 这是临床被确诊为癌症后,大部分患者的第一反应,有很多患者还会怀疑是诊断错误,最终在反复确认后接受了现实。这癌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确诊就是中晚期? 癌症学名为恶性肿瘤,它起源于人体内变异的“癌细胞”,只要是身体有细胞分布的区域,就可能会发生癌变。不过,在临床上还是主要以内脏器官癌变最为多见,我国高发的癌症类型有肺癌、消化道癌、肝癌等! 而在某一器官细胞癌变之后,癌细胞会躲过免疫系统的追杀,在体内悄悄潜伏和发展,这阶段患者往往没有任何身体不适。 而随着癌肿形成、癌细胞浸润和扩散,症状又会逐渐浮现。但大部分内脏器官癌变的轻微症状,都与普通疾病较为相似,容易混淆患者、出现错误判断! 而当明显症状出现时,比如疼痛、出血、严重消化不良、消瘦,病情也早已经走到了中晚期阶段。 所以,癌症本身并不是急性病,它就是典型的慢性、恶性病。从一个健康的细胞发展至癌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甚至是几年、十几年之久,这也是为何中老年人易患癌的原因! 刺激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也有很多,除了基因遗传之外。后天慢性病影响也是主要因素,有很多慢性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临床也将其称为“癌前病变”,也就是说后期可能会发生癌变,特别是以下几类疾病不能忽视: 1、萎缩性胃炎:我国慢性胃病的发病率相当高,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都是常见问题。而在所有慢性胃炎确诊的患者中,萎缩性胃炎就占据了 14%左右。该疾病多是由浅表性胃炎不积极治疗、错误治疗发展而来的。 由于胃黏膜表面反复受损,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失,继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如果不积极治疗,患者后期还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而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恰恰被称为癌前病变; 2、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和肝癌之间有密切关联,这里要提到两种肝病,也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在我国全部的肝癌患者中,有大部分都是由这两类疾病发展而来的。而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肝癌发展四部曲。 这与肝细胞长期处于炎性反应中、肝细胞反复受损分裂、免疫力下降等有直接关系。越是控制不当的肝硬化,越有可能发生癌变; 3、肠道腺瘤性息肉:肠道息肉本身有多个种类,比如炎性、增生性等,这两类基本都是良性息肉,癌变率微乎其微。而腺瘤性息肉则不相同,随着病情发展其癌变率能达到 40%以上。 家族遗传性腺瘤息肉,后代在 20 岁前就可能会病发,如果没有检查和治疗,后期癌变率近乎接近 100%,这也是大肠癌出现家族聚集的最危险因素; 4、黏膜白斑:可能大家对这种疾病比较陌生,它其实是出现在上皮组织的异常增生,也属于癌前损害特征。 根据临床数据调查表明,在口腔粘膜、外阴粘膜上出现白斑的患者,有接近 3%~7%的可能会出现癌变。除此外,食管、宫颈白斑,也存在癌变可能; 5、宫颈炎:想必大家应该都看过前段时间的“hpv 疫苗”新闻,持续感染高危 hpv,特别是 16 型、18 型高危亚型,自身患宫颈癌的几率就会有所提升。 除了 hpv 感染之外,长期反复存在慢性宫颈炎、子宫颈的柱状上皮细胞就可能受到损伤发生癌变。特别是慢性宫颈炎合并 hpv 感染的患者,更容易患宫颈癌; 6、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增生在临床上分为生理和病理性两种,大部分女性都是生理性乳腺增生,会随着生理期变化而出现和消失,当到了绝经期之后,症状会彻底消失。而乳腺囊性增生则不相同,它属于病理性增生,存在癌变风险; 7、交界痣:交界痣的细胞活性比其他痣活跃,容易出现增生,且可能会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也就是大家俗称皮肤癌的一种。 特别是生长在容易被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比如手指、外阴等部位,更容易癌变。一旦发现痣边界不清、有异常隆起增大、表面反复糜烂、颜色深浅不一致,就可能是癌变发出的信号。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并非是所有的慢性病患者最终都会发展为癌症,关键在于是否治疗、如何治疗。当以上几类疾病出现后,应积极就医进行检查,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与复查,如此才能将癌变的可能扼杀在摇篮中。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4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大肠癌会遗传吗?

周医生,大肠癌会遗传吗?”临床上经常会有患者及家属问这个问题。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每个人都对癌症心存一定程度的恐惧,担心自己会被癌症“盯上”。 目前认为,癌症是与遗传有关的,但癌症并不会直接遗传,临床上称为遗传易感性,这部分人群为易感人群。换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得了某种癌症,那么家族内部的其他成员患癌的机会就会普通人高很多,具有家族倾向。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不一定都会得癌,但是如果其又有某些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等,那么得癌的机会会更高。 80-85%的大肠癌为散发性大肠癌,没有明确的遗传背景,约 15-20%的大肠癌有遗传背景,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相关的结直肠癌。 大肠癌不是遗传病,FAP 和 HNPCC 只是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心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定期的体检,如果肠道相关的不适症状,要及时的就诊,避免讳疾忌医。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13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筛查和预防大肠腺瘤性息肉?

研究认为诱发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腺瘤性息肉发病有多种相关的危险因素。肠镜摘除术后复发的诱发因素没有祛除,因此肠道粘膜病变会一直持续进行。每年或每二年的定期复查肠镜,由于多种原因,多数人难以坚持下去。临床很多因素影响了复查的间隔时间。如果有一种简便评估方法,达到一定的标准即可建议暂缓不做(或者推荐立即预约肠镜检查),一定受广大肠息肉(腺瘤)患者的欢迎。同时,根据这种评估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1、定期肠镜检查 一般而言, 一次肠镜检查能确保4-5年大肠的安全。大肠多发腺瘤(含息肉,下同)术后第一年复发率在40%,第五年复发率可达80%以上。医院的等级、医生的职称、年龄、医生手术的状态均有可能增加一次肠镜检查腺瘤的漏诊率。如果同时导致患者大腺瘤增生的影响因素没有排除明显,大肠腺瘤内镜下摘除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大部分人不可能频繁每年做肠镜检查,特别是很多老年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病。因此定期肠镜检查只适合很少一部分人群,对大部分人群来说,有必要用一些简便的方法进行预防筛查,避免频繁肠镜检查,有比较简单的手段和指标来减少和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2、主动避免高危因素 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和专业人员,对大肠癌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食用腌制品,炎症性肠病、肿瘤家族史(特别是肠癌家族史)和大肠腺瘤家族史、胃息肉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胆囊和阑尾切除术等等,均能导致大肠腺瘤和肠癌的发生和加重。研究还认为,长期的粗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进食水果、坚持体育锻炼等有助于肠腺瘤和肠癌的预防。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减少上述危险因素,增加预防作用的因素,自己主动进行预防。缺点:有些因素是客观事实,没法改变,比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肿瘤家族史。这些因素是无法避免的,只能从其他因素加以考虑。综述所述,主动避免高危因素效果很有限,且难以常年持续,很多因素明难以避免。 3、大便隐血试验 大便隐血试验是最近简单经济的筛查手段。缺点是阳性率较低,只有10-20%左右。存在假阳性,假阳性高达80%以上。而且很多肠腺瘤患者并无便血症状。漏诊率也很高,大腺腺瘤患者并不是每天都在出血。因此,患者肉眼见便血,大部分人不是肠息肉或腺瘤出血。大便隐血检查也需要到医院挂号缴费等,也非常耗费时间,至少半天时间。很多人嫌费时不愿持续进行。由于上述因素,很多患者不重视这个检查项目。有文献报道认为每年坚持粪便隐血试验检查,10-15年后可以降低30%左右的腺瘤癌变。 4、大肠腺瘤性息肉风险评估 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适合绝大部分人群。微信扫码就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自我测试,也可以居家为家人慢慢测试。结果自动显示,非常方便和接地气。这种方法尤其适合没有症状或者轻微症状的人群。对有明显症状的人群,比如近期便血,腹痛,腹泻,发热明显的人群,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我们希望最新的版本,对高分人群(>7分)预测大肠腺瘤(含息肉、肠癌)的准确率达到80%。如果对本方法感兴趣的,也可以请医生指导下进行问卷填写,结果应该相对更准确一些。如想详细了解评分结果含义,那就需要咨询专业医生。可以在京东医生上进行线上风险评估和专业咨询。本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评分表未经大数据验证,准确率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5、中医药干预 中医理论提倡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种治疗防治思维特别适合大肠癌的早期预防干预。因为肠息肉到癌变需要6-10年的演变过程,有足够时间进行检查预防和干预治疗。受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肠息肉演变成上皮内瘤变。而在肠镜摘除腺瘤术后,这些致病因素并没有祛除。在中医认为,这就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表现。通过中医调理阴阳失衡,纠正气血不足,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大多数肠腺瘤患者,有明显的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水火失调,这时候用中医来调理干预,效果应该会很好。对多数患者而言,中医调理只需要2-3个月就基本可以了。中医认为肠腺瘤的基本病理为脾肾虚亏,气血不足,兼夹湿毒瘀。脾肾两虚是决定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的最主要因素,贯穿于结直肠腺瘤发展的始终。有作者提出基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病因病机,选择以健脾扶正为主、燥湿化瘀为辅的中医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先天不足、素体虚弱及术后气血亏虚、正虚邪恋者,可以起到明显的疗效,缓解和减少其癌变程度或速度。健脾祛湿、活血解毒中药可通过 Wnt /β - catenin 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转移,起到抗肿瘤作用。陈氏观察到健脾理肠汤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健脾化瘀汤可降低大肠腺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 COX-2、Ki67 表达有关。 综合文献报道,中药干预大肠腺瘤摘除术后的复发疗效,可以减少50-70%以上的瘤性息肉复发。这对于单发或多发腺瘤患者来说非常满意了。一般人群可以采取以下思路进行大肠腺瘤的早期筛查和预防。首先选择前面五种方法的1-2种,如提示为大肠腺瘤高风险人群,选择肠镜检查,如发现有大肠腺瘤,内镜下进行摘除术,术后用中药干预1-2个月,预防腺瘤术后复发。有肠道症状者建议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刘利华

主任医师

南京江北医院

92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结肠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种子,一定需要及时切除

人到了40岁以后,最好每年都去做肠胃镜检查 ,从这个年龄段开始,人体各项机能开始走下坡路,消化系统的疾病比较容易发出来。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最容易生病的部位就是肠胃了,肠道里面长息肉,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肠道息肉从小处说就是肠壁的凸起,最严重的病症是肠癌,在没有确定它是良性恶性之前,都被叫做息肉。大部分人都有肠道息肉,只是有多有少,有良性有恶性而已。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息肉的成因讲起。 01 、肠道息肉是什么? 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中生长出来的隆起,病因通常与肠道内有炎症、遗传或出现腺瘤等病变有关。其中炎症属于良性凸起,是肠道中非常常见的病变,而遗传和腺瘤性息肉则有癌变风险,恶变的可能性较大。 炎性息肉又被成为假性息肉,它是大肠黏膜溃疡后形成的增生或者水肿,类似于我们皮肤组织的“疤痕”。因为肠道内的环境潮湿温热,溃疡口愈合较慢,就会形成这样的息肉。 炎性息肉比较细小,它的发生和肠道炎症有关,息肉内有血管,发炎时会有大便带血或者便后滴鲜血的症状。 遗传性息肉在临床上被认为与家族基因有关,若父母有一方有肠道息肉,子女长息肉的几率能达到50%!这类息肉一般会在40岁之前在结肠和直肠生长,并且有癌变的可能。 有遗传性息肉的人,往往会在口周、嘴唇、手足等部位有深色色斑,斑点越多息肉就越多,严重后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腺瘤性息肉分为两种,一种呈悬垂状,一种呈乳头状。悬垂状腺瘤为良性肿瘤,有完整的包膜,破损后可以通过排出管排出,愈合可能性较大。少数会发生癌变,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乳头状腺瘤发生几率少,但癌变的可能性大,主要长在大肠内,多见于老年人。这种疾病与肠道被反复刺激而引发溃疡,从而发生的病变,通常有腹泻和出血表现。 肠道息肉本身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发现以后无需恐慌,注意生活规律、排便正常,及时将肠道内的食物残渣排出,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肠道对于整个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都非常重要,想要维护它的健康,就要知道为什么肠道那么容易长息肉。 02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 一个成年人的肠道,总共有8~9米长,人吃进去的食物,几乎都要在肠道中穿行而过。因为它的接触面大,生病的几率也比较大,而且肠道始终处在蠕动过程中,因此期间有任何刺激,都有可能引起息肉生长。 影响肠道息肉最多的,就是饮食和生活习惯了。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提升,人们会摄入更多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食物。 高脂肪食物容易在肠道内留下油脂,导致肠道肥腻不净,从而黏住一些代谢废物。这些废物积累得多了,就容易引发肠道内炎症而出现溃疡。 这些溃疡一边发生一边愈合,在愈合过程中形成息肉,给肠道健康带来莫大的隐患。 而低纤维素的食物,不利于肠道蠕动,食物残渣在体内留存时间过长,引发便秘,促使身体过于用力排出粪便。当肠道用力时,其中的血管容易因为充血而肿胀,最终形成息肉。 与饮食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肥胖。现在人肥胖率较高,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变慢的表现。 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内蓄积了太多的毒素,这与肠道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有一定的关系。 吃得太多、太油腻,容易引发肥胖;肥胖反过来又阻碍了肠道功能发挥,形成恶性循环,也给肠道息肉的生长提供了便利。 肠道息肉的生长,与年龄也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肠道的蠕动就会变得缓慢。息肉是肠道功能失常、肠内环境不净而长出来的。 除此之外,遗传、肝胆代谢慢、运动过少等都有可能使肠道内生长息肉。当肠内有息肉时,会根据其生长大小、发展程度的不同,出现不一样的症状表现。 03 、肠道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肠道息肉患者在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才会体现出来。这也是肠道息肉不能及时被发现的原因,因此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某些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去做肠镜以排除息肉的可能。 出血是肠道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于大便发黑或者便中带血。 如果没有吃动物血、黑桑葚等染黑大便的食物,那么黑便基本上能确定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胃出血和小肠出血的时候,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就会与大便糅合在一起而排出。 便中带鲜血,则表示出血部位在大肠,离肛门较近的位置。此时血未被氧化,颜色不会改变太多。 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时粗时细,可能是肠道内长了息肉。 倘若结肠和直肠远端中息肉体积比较大,会阻挡肠中的食物残渣,使其无法按照正常速度蠕动。部分精细的粪便会通过息肉,正常速度到肛门而变成稀便排出;其他的在积累到一定数量、被肠道反复吸收后缓慢到达肛门,这也是便秘的原因。 除此之外,较大的息肉会带动肠道粘液排出体外,此时发生的腹泻可能会导致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是比较危险的,需要及时治疗。 肠梗阻和肠套叠引起的剧烈腹痛,有可能是肠道息肉引起的。 当肠道息肉长大到一定程度,会严重阻塞食物残渣或者粪便,造成长时间无法排便而成为肠梗阻或者肠套叠。 这两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剧烈腹痛,是肠绞痛的表现。这种疼痛十分难忍,需要立即送医治疗,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息肉还可能会引起腹部肿块、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如果便秘的同时有这些现象,就要考虑是否肠道中有息肉,及时做肠镜以明确诊断。 04 、牢记这三点减少息肉生长 肠息肉的发生很普遍,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它,但息肉的生长是有一定条件的。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肠道的保养,减少或者减缓息肉的生长。 1.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肠道息肉的发生,与大便排泄不顺畅、用力过猛、炎症、便秘等息息相关。因此保养肠道的第一步,就是发挥肠道的功能,定时排便。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减少毒素对身体的伤害,使息肉没有生长的条件。同时还可以使肠道按时收缩,养成习惯,使其功能正常发挥,增强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2.少吃重油重盐、干硬难咽、生冷食物。 重油重盐的食物会使肠道内滋生更多的细菌,引起肠道内炎症发生,这些都是息肉生长的重要条件。加上这些食物腐朽后会产生毒素,加重肠道消化的负担,就会使息肉长得更快。 干硬难咽的食物,即便经过了口腔的咀嚼和胃部的消化,进入肠道以后也会吸收更多的水分。那肠道黏膜变干的时候,粪便的通行就会变得困难,便秘是息肉生成的重要条件。 生冷食物会伤害肠胃的消化功能,未经消化的食物在肠内腐烂,滋生细菌,使息肉生长得更快。 3.每日饮水都要充足,水分不足伤害肠道,引起炎性息肉生长。 水是人体的重要成分,充足的水分能让消化系统正常发挥作用,肠道内形成的粪便松软成形,维持 肠功能 的正常运行。 倘若水分不足,当食物进入肠道时,就容易冲破肠黏膜而刺破内壁,形成溃疡性伤口。这些溃疡性伤口每日受到食物残渣中细菌的侵袭,会肿胀发炎,形成息肉。 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补充水分,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减少息肉生长的可能性。 文章结语 每个人都有长肠道息肉的可能,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科学饮食、规律排便是维持肠道健康的基本要求。肠道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很低,一旦癌变就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当我们出现便血、梗阻性肠绞痛、排便习惯改变的时候,要及时去做肠镜以明确是否出现肠息肉的情况。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再加上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减少肠道息肉恶变的可能性,维护身体健康。

卿笃桔

主任医师

江门市中心医院

1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谭嗣伟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混合痔(12例) 肠炎(8例)
专业擅长:结直肠肿瘤,肛肠良性疾病微创微痛治疗,疝和腹壁外科微创快速康复治疗!无痛病房示范单位!大肠癌,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便秘,炎性肠病,会阴复杂瘘,直肠脱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造口疝等
好评率:99% 接诊量:4726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三甲
南阳市中心医院
胃炎(532例) 胃肠功能紊乱(476例)
专业擅长:擅长胃炎 腹泻,便秘,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营养不良等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
好评率:99% 接诊量:94735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慢性胃炎(9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
专业擅长: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痛、腹胀、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打嗝反酸、胆囊炎、胆结石、肠息肉、消化不良、食积、胃下垂、肿瘤预防及康复。对于妇科身心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也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率:99% 接诊量:1117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