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天河区元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河区元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简称:

非公立 一级医院
医院介绍

天河区元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经政府规划批准而设置的一所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新兴综合性社区医疗机构;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地区,毗邻天河客运站,辖区辖区内共有4个居委会,包括:智汇创意园、天河客运站、南兴花园、景晖苑、远洋天骄等国家级单位及高档住宅小区。医院业务用房面积近3000平方米,布局合理、宽敞明亮。设有住院床位40张,按社区服务的要求设有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性病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康复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5个临床科室和心电、B超、放射、检验等医技科室,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同时还设有专家门诊,聘请专家预约坐诊,包括骨科、泌尿外科、肛肠科、皮肤科、中医针灸、推拿等特色专科为患者服务。医院现有职工6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20人,全科医师5名、全科护士8名。中心设备先进,配备有美国飞利浦彩超、意大利全自动生化仪、日本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尿分析、全套康复训练与理疗设备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按照广州市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十一项便民优惠项目及优质服务承诺,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是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省卫生厅授予预防接种规范门诊,省医学会授予双心门诊,天河区公费医疗定点医院,是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作为天河区元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各项工作:为辖区内居民及周边单位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及慢性病的管理,对行动不便或有需要的人士实行上门服务,开展家庭病床;定期举行各项社区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秉承“关爱生命,服务人民”的医院文化,全体医护人员牢固树立“以社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的宗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安全的卫生服务。

广州市天河区元岗路538号(元岗街)
37080433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胡志成
胡志成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 治疗疑难杂症为主。望闻问切,做纯中医。 各种类型的感冒,咳嗽,温病。如风寒,风热,风燥,风温,风湿,湿热,热毒,暑湿,寒湿,痰饮,瘀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五藏六腑皆让人咳,如肝咳,胆咳,心咳,小肠咳,肺咳,大肠咳,脾咳,胃咳,肾咳,膀胱咳,三焦咳等。2 肾虚,肝病。如中风后遗症,痛风,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自汗、盗汗、尿频,尿痛,尿血,遗尿,癃闭,打鼾、手心脚心发热,腰腿疼痛,眩晕耳鸣,失眠、抑郁、脏躁。 3 胃炎,咽炎,胆囊炎。如口苦,口臭,口干,口酸,便秘,腹泻,腹痛,肋痛,纳差,呃逆,口腔溃疡。4 慢性鼻炎。如鼻塞、鼻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小儿过敏性鼻炎、鼻内干燥。5 妇科病。如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月经过多,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痛经,宫寒,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 6 儿科病。如小儿咳嗽,咳痰,发热,食积,自汗,抽动。 7 骨关节疾病。如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背疼痛,颈椎疼痛,摔伤扭伤。 8 心脏疾病。如心悸,胸闷,乏力,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动过速。9 老年病及癌症调理疑难杂症等。重脾肾先天后天之调理,阴阳气血身心同调。
患者评价
  • *紫珊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医生回复及时,方子效果不错,感谢医生!
    图文问诊
  • *秀芝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紫珊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春艳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 *辉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生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剑萍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生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组成
    淡附片、干姜、炙甘草
     
    应用
    本方临床用于休克、腹泻、阳虚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窄等。
     
    分析

    方中淡附片大辛大热,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而散寒,下补肾火而回阳,为峻补元阳,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阳守中,回阳通脉,与附子合用,相得益彰,能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为臣药。炙甘草补脾阳,益肾阳,后天与先天互助,且调和药性以防姜附燥烈伤阴,尽显佐助佐制之能,以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功。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成无己: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者,以里气不足,必先救之,急与四逆汤。得清便自调,知里气已和,然后急与桂枝汤以救表,身疼者,表邪也。《内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寒为本也。

    吴谦:伤寒,医不分表里、寒热、虚实,而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寒其里也。虽有通身疼痛之表未除,但下利清谷不止,里寒已盛,法当急救其里;俟便利自调,仍身疼痛不止,再救其表可也。救里宜四逆汤,温中胜寒;救表宜桂枝汤,调荣和卫也。

    王三阳:此证当照顾协热利,须审其利之色何如?与势之缓急,不可轻投四逆、桂枝也。

    喻昌:攻里必须先表后里,始无倒行逆施之患。惟在里之阴寒极盛,不得不急救其里,俟里证稍定,仍救其表,盖谓救里后再行救表也。

    柯琴:寒邪在表而妄下之,移寒于脾,下利不止,继见完谷,胃阳已亡矣。身疼未除,是表里皆困,然犹幸此表邪之未除,里邪有可救之机。凡病从外来,当先解外。此里症既急,当舍表而救里,四逆汤自不容缓。里症既瘥,表症仍在,救表亦不容缓矣。身疼本麻黄症,而下利清谷,其腠理之疏可知,必桂枝汤和营卫,而痛自解。故不曰攻而仍曰救,救表仍合和中也。温中之后,仍可用桂枝汤,其神乎神矣。

    黄元御:伤寒表病,下之败其里阳,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已成太阴自利,而身体疼痛,表证未解,是表里皆病。然急当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后,利止便调,然后表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盖表邪不解,恐里阴复郁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温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伤寒而不用麻黄者,里阳既虚,不敢过汗也。此与太阴下利腹胀满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发表。

    曹颖甫:伤寒下后,续得下利清谷,此本太阳表证误下,本气之寒陷入肠胃之证也。太阳伤寒,身必疼痛,以寒伤皮毛肌腠,津液凝沍,血络不通之故。盖即上节「本发汗而医反下之」之证也。但既经误下,表证仍在,里证复起,法当先救其里而后救其表。所以然者,一因里寒下陷,有生命之虞。一因水气在下,虽经发汗,汗必牵制而不出,又恐一汗而阴阳离决,将有虚脱之变也。若但身疼痛而绝无里证,自当以解表祛寒为急,而绝无可疑,此皆初学之人,不待烦言而自解者。惟体痛为伤寒的证,他病所无,故「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麻黄汤主之。」「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师虽未出方治,其为麻黄汤证,决然无疑。《金匮?痉湿暍篇》云:「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又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又云:「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则身疼痛之当用麻黄,已可类推。况本论又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则身疼痛而急当救表之证,身必无汗,脉必浮紧,桂枝汤正在禁例,何得反云宜桂枝汤,故知仲景原文,必云救表宜麻黄汤(厥阴篇与此同)。学者读仲景书,不观其通,一切望文生训,一旦用之失当,反令活人方治,不能取信于病家,此真与于不仁之甚也。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表里缓急的治法。与上一条不同,这一条讲变法。伤寒医下之,太阳病用了泻下之法,续得下利,随着泻下就下利,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说明少阴阳气虚寒,不能够蒸化水谷,所以叫做少阴下利。其程度是不止,泻的很重。误下之后表证好没好啊?身疼痛者,太阳的表邪还不解。这叫标本缓急,太阳和少阴为表里,疼痛是太阳标寒,清谷不止是少阴本寒。此时里证急为主,表证缓为次,我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先表后里的常规治疗,因为脾肾之气已不固,如果强发虚人之汗,不仅发不出汗来,而且还会拔阳气之根,出现亡阳之变。急当救里,下利清谷是主要矛盾,关乎一身阳气的存亡,救里宜四逆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补少阴之阳,治下利清谷。如果少阴阳气恢复了,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太阳之气也就充足了,表证的身疼痛就可以解了。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服了四逆汤之后,虽然下利清谷好了,但也可能表证的身疼痛还没好,表证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了。为什么也加上一个急当救表呢?这个病是一个表里证,阳虚而有寒,表邪而不解。虽然现在大便已能自调,但毕竟已经发生过少阴阳虚的问题了,如果不对表证给予应有的重视,邪气还要往里传。救表宜桂枝汤,虽然有身疼痛,也不能用麻黄汤,因为误下后,阳气刚恢复,不耐峻攻,只能用桂枝解肌和表。

    胡希恕:伤寒呀没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面说本应汗之,而复下之,此为逆也。看起来是伤寒,法当发汗,而下之,这是错误的,因而造成底下这种情况,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就继下药之后没完了,继续下利,同时呢排泄物是清谷不止,清,我们解释过,如厕叫做清,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完谷不化,清谷的“清”在这块是个动词,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那么本来这里头没有病,这就是诛罚无辜了,由于泻药,里边虚,里为热,由于这个误治,反而为虚寒下利清谷之病了。那么这个时候表还不解,“身疼痛者”,那么这个要是里虚寒,而有表证,应该舍表救里,这是定法,头前也讲了,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他不是由于这个误治,那么这个人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而里证需要温补,你就要舍表救里。如果里证需要攻伐,象太阳阳明这种并病,那你得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定法,是我们要知道的。“后身疼痛”,然后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调者”,虽然误下,但是清便自调,清便自调就是大便正常了,没有续得下利而清谷不止,没有这种情况,这个身疼痛还是表没解呀,那你还得解表,别管里了,他里没有问题嘛,这是一个解释法。这还可以这么解释,那么续得下利清谷不止,经过救里而清便自调之后,这时候你再解表,也讲得通。这一段啊也有两个看法,一个说的虽然误下,没有上边的情形而清便自调,那要有身疼痛,急当救表,这个讲法也行;另一个呢,就是已经有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急当救里,里救之后,已经清便自调了,这阵你再救其表,都讲得通。对于这段文字,这两种说法都有理的。究其实作者着重哪一点,也不得而知。据我看呢,还有我们头前讲的那个对,一个是应该发汗而误下,误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谷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谷呢,这就是虚寒了,这里的定法就是先救里后解表,否则,没有这个情形,身疼痛还是表没解,该解表还得救表。那么救里呢一般用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为什么用桂枝汤?这头前也讲得很多了,桂枝汤的应用啊,都是根据体液有丧失之后了,发汗后,下之后,头前有嘛,亡血,亡津液,这个时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黄汤,这 个在临床上很重要啊,这也是定法了。在临床上,无论他吃了其他的发汗药,或者吃了泻药,这个表没解,虽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黄汤,要使桂枝汤。所以这个地方他说救表宜桂枝汤,非常地肯定了,这要注意。那么开始得病就没有汗,那你当然用麻黄汤,在伤寒这个阶段。

    子恒试注:太阳伤寒本该用发汗解表,医生误用了攻下之法,接着出现下利不止的情况,便下未消化的谷物,提示里阳受损,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未解(表里同病,常规应先解表在治里,防止表邪入里),但此时里证重于表证,若发汗解表,则里阳更伤,有亡阳之势,所以应以温补里阳为主,治疗主方选择四逆汤。如果在攻下之后依然身疼痛,但大小便正常,说明里证已和,治疗应该以解表为主,主方选择桂枝汤。此条提示我们需要知常达变,不会拘泥常规治疗方法。为什么选择桂枝汤而不是麻黄汤?不当下而攻下,身疼痛说明寒邪依然在表,清便自调提示里阳尚未收到影响,虽是伤寒,但因误下津液受损,治疗应该选择桂枝汤安中养液,解肌散寒。

    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成无己: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吴谦: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当温其里之文。观太阴篇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此虽未下,但脉反沉,可知里寒,必是脱简。病发热头疼,太阳表证也。脉当浮,今反沉,是太阳表证而得少阴里脉也。凡太阳、少阴表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若不差不下利者,更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

    柯琴:此太阳麻黄汤证。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若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必有里证伏而未见,藉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

    黄元御: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之脏。若脉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曹颖甫:病发热头痛,其病在表,则其脉当浮,而脉反见沉,则表证当减,为血分之热度渐低,而表热当除,头痛当愈也,此理之可通也。惟后文所云:「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则大误矣。夫身体疼痛为麻黄汤证,即上节所谓急当救表者,岂有病表而反救其里之理。愚按「身体疼痛」四字,实为「腹中疼痛」之误。寒邪入腹,故脉沉,如此乃与「宜四逆汤」四字密合无间。自来注家遇此等大疑窦,犹复望文生训,坐令仲师医学失传,可叹也。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表里同病当先救里的变法,和上一条的意思类似,不过更具体。病发热,头痛,这是太阳病,当见浮脉,现在不浮,脉反沉,沉是少阴脉,主少阴阳虚有寒。脉证不符,是从证,是从脉,还是脉证皆从呢?如果从证,当用汗法,但脉象又不允许发汗。根据太阳和少阴的表里关系,必须重视少阴的沉脉。既然是太阳少阴两感,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散寒,就是外散太阳之寒,内温少阴之寒。用了温经散寒法之后,若不差,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仍然当救其里,不要考虑表证了。因为温经散寒之法都没解决问题,说明少阴阳气虚衰较甚,非专一地补少阴不可了,不能够再加上麻黄、细辛,发散少阴阳气。也就是说,少阴阳气不足是主要问题,太阳表证是次要问题。要舍证以从脉,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补少阴之阳。我去年冬天看过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主诉就是腹部有水,憋闷难忍。我一看,面色又青又黑,脉弦软而无力,手也发凉。自述背部总有凉气。一派阳虚之象,所以我没用利水之法,开了附子、干姜、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这人的腹水逐渐消了,也能上楼了,现在还活着。希望大家很好地体会以上三条(第90/91/92条)。虽然太阳病篇是讲解决表证的问题的,但表证也经常和里证有联系。再讲了太阳表证的汗法常规之后,张仲景紧接着提出表里缓急的问题,是有其深意的。

    胡希恕:应该“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 字。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 。应该有个“宜” 字,不是“四逆汤方” 。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少阴篇301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他开始得的时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所以这个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临床上 要注意,它就来了,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所以这个发病开始,不发热,只 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那么这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就指着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就指着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还可以有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那么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饮。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象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一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那么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 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子恒试注:病人症状是发热、头痛,若是属于太阳病应表现为脉浮,同时可能伴有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此时反而出现了沉脉,结合后文第301条,发热,脉沉,需要考虑是少阴病,治疗先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或桂枝加附子汤一类少阴方剂。如果用该类方子治疗,病依然不愈说明里寒为重,即使还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应当以救里为主,适宜选择四逆汤一类的方剂回阳救逆。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浮为表热,迟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与四逆汤,温里散寒。

    吴谦:阳明病,脉浮而迟,浮主表热,迟主里寒。今其证下利清谷,则为里寒太甚,法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

    汪琥:阳明经病,脉当从长,今脉但浮,此在表之热凝也。腑病脉当从数,今脉过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故见下利清谷。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也。

    柯琴: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疼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用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因本方之脱落而成之耳。此是伤寒证。然脉浮表热,亦是病发于阳,世所云漏底伤寒也。必其人胃气本虚,寒邪得以直入脾胃,不犯太、少二阳,故无口苦、咽干、头眩、项强痛之表证。然全赖此表热,尚可救其里寒。

    黄元御:本条同226条同讲。水寒侮土,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以水济水,必发哕也。

    曹颖甫:胃中谷气,为生血之源。血热充则脉数,血热减则脉迟。前于「食难用饱,汗出不恶寒」条下,已详释其旨,兹复略而言之。夫脉浮为表热,迟为里寒。里寒者,胃中虚也。胃虚则脾湿聚之,脾湿重滞,由小肠下陷大肠,乃并胃中未化之谷食,倾泄而出。此时手足厥逆,冷汗出,胃中阳气垂绝。若不急温之,危在旦夕,故必用大剂四逆汤以回中阳,乃得转危为安,慎不可以生附子一枚为太重而减其剂量也。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表热里寒的格阳证治。表热为标,少阴阳虚有寒,格阳于外,故而发热,汗出,是里寒造成的表热。阳气浮于外,故脉浮;里面阴寒甚,故脉迟。阴寒生于内,阳气不能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用四逆汤补阳救里,阳气内敛不格拒于外,就会热退;阳气充足,阴邪退去,下利清谷就会好。此证虽脉浮,不可发汗,因患者下利清谷,有里寒。

    胡希恕:那么这一段,我们在太阳篇里头讲那个白虎汤,提到过「脉浮滑」就是表热里寒,那个时候它后边也注了说了「恐怕是白通汤」,所以那个和这一段都是窜了,那个脉浮滑绝不是表热里寒,看这个是表热里寒,那个脉浮滑就是表里俱热,就是内外俱热啊。那么这个呢,假设是表热里寒,它是冲着少阴病说的,少阴病也在表,表热里寒,同时下利清谷,得用四逆汤,前面不也说了,表证同时有下利清谷的情形,得先救其里,宜四逆汤。表里同时有病,那么下利清谷、里虚得厉害时,舍表救里这也是定法了,但是用四逆汤不如用白通汤。所以那个我们讲那节的时候,我让你们都翻翻后头,那王叔和他们都注了,说那个白虎汤表热里寒,一说呢就是白通汤,恐怕是这一节,那一节不会是白通汤,脉浮滑不会是白通汤。那脉浮还是表,迟是里寒,这个脉与这个表热里寒的断语都对了,那么如果要是两解其表里就应该用白通汤,白通汤它有哪些药物,有附子、干姜,然后搁大葱的葱白,这个葱白是个发汗药、温性的发汗药。后边那个少阴病下利,咱们后头有的,就用白通汤,那么这个跟我们用葛根汤治阳性那个太阳阳明合病的那个下利是一样的。下利现表证,有用解表治下利这么个手段。它的这个病下利,它是一个病,就是痢疾了,要是它现表证就要由表解,疾病的反应就是这样的,所以你吃葛根汤一发汗,热一出里就好了。那么如果现于阴证,你用葛根汤是不行的,需要用白通汤,这个白通汤,它既温里也解表,也是个两解的法则。那么这个地方它说是表热里寒,表热,有表证的热像,里寒就是指下利清谷了,那么这个我认为用白通汤还是比较恰好的。这个我做过研究,这个在这一段上没批,可是在白虎汤上它批了,什么亦云白通汤,白虎汤恐怕不对,它就是冲着表热里寒这四个字说的。那么这一段呢,如果就用四逆汤也不算错。所以咱没法说,也不用给改了。当这个表证、里证同时存在,这个里证要是虚寒的,可以先救里而后解表,有这么一个治法。我们上次讨论的白虎汤,我们就提到这个了,说过有这么一节。它这个书多少是有错误的地方,这个错是因为这书王叔和也是搜集的,也不是现成的东西,他也找多少本尽抄写的,那么这里错误的地方是不少,陈修园说此书不应有错,他说王叔和去后汉为时不远,这也是个看法了,那么实际呢这是有错,那么这个表热里寒呢,我认为向同学们讲少阴病的时候再重新讨论这个。但是这个可不能搁到阳明病里,它为什么搁到阳明篇里,就像我们在太阳病里头它也说些这个半表半里不可发汗,像柴胡汤证本来是这个少阳病,可它搁到了太阳病里头。那么以下这几节全不是阳明病,全是不可下的,不但不可下,连白虎汤都不能用,它都是反面的东西,在阳明病里头我们研究是要除热、要攻、要使下药的,但是有些症候啊,你不可攻,也不可去热,这一段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个不应搁在阳明病篇中。

    子恒试注:浮脉主表,脉迟主里主寒,所以说表有热而里有寒。表热并非一定是邪气在表所致,也可能是阴寒在里格阳于外导致的。下利清谷标志在里虚寒偏重,需急温之,此种情况下应该因温里阳为主,所以主方选择四逆汤。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成无己: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吴谦: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今自利不渴,知为太阴本藏有寒也,故当温之。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程知:言太阴自利为寒,宜温者也。少阴属肾水,热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太阴属脾土,寒入而从其湿,则不渴而利,故太阴自利当温也。

    程应旄:三阴同属藏寒,少阴厥阴有渴证,太阴独无渴证者,以其寒在中焦,总与龙雷之火无涉。少阴中有龙火,底寒甚则龙升,故自利而渴;厥阴中有雷火,故有消渴。太阳一照雷雨收声,故发热则利止,见厥而复利也。

    魏荔彤:「自利」二字,乃未经误下、误汗、误吐而成者,故知其藏本有寒也。

    黄元御:三阳之利,津亡里燥,多见渴证,自利而不渴者,此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是当温之,宜四逆辈也。

    曹颖甫:湿邪渗入大肠,则为自利,使湿邪渐减,胃中必生燥热,于是有自利之后而转为燥渴者。至于不渴,则其为寒湿下利无疑。曰藏有寒者,实为寒湿下陷大肠,初非指脾藏言之。盖此证必兼腹痛,按之稍愈,用大剂四逆汤,可以一剂而愈,不待再计而决。盖寒阻而腹痛者,其气凝滞而不化,必待温药和之而气机始通也。

    刘渡舟:这一条是讲太阴病虚寒下利的证治,及其和少阴下利的鉴别。自利就是自发的下利,而且下利得很厉害,是自利益甚,如果不渴,则属太阴,病属中焦下利,属于太阴,而不属于少阴。三阴病里都有下利,太阴下利、少阴下利和厥阴下利应该有个鉴别。张仲景说要是腹泻下利不渴的,就属于太阴,是中焦虚寒的下利。意在言外,要是自利而渴者,就属于少阴,是下焦虚寒的下利。为什么中焦虚寒下利就不渴,下焦虚寒下利就口渴呢?因为下焦下利是少阴肾阳虚而有寒的下利,肾阳已虚衰,肾阳是有气化津液的作用,阳气一虚就不能够蒸化津液,一方面下利,一有面还口渴,已经影响了气化的功能了。太阴下利只是越下利肚子越胀,是脾气越下越虚,所以不像少阴,表现为自利而不渴。寒湿下利,越下利肚子越胀,但是不渴,这样就属中焦也,属太阴也。下利的原因是以其脏有寒故也,脾脏有寒,再加上脾阳又虚,升降失调,脾气不运,所以就肚子胀,腹痛,下利。这样就当温之,治法要用温药来温太阴脾,宜服四逆辈。应该吃四逆汤这一类的药,包括理中汤、四逆汤。为什么张仲景不说具体一点儿?说个理中汤也好,说个四逆汤也好,为什么这一条这么特殊,说一个概括之词?因为中焦的太阴下利和下焦的少阴下利,不是不可逾越的。中焦下利重了,就要形成下焦的下利,太阴的寒泻重了,就要导致少阴肾阳的虚衰。同时,医生很难掌握时间,恰好他在中焦下利的时候来看病来了?也可能时间上有些耽搁。张仲景就说是要根据情况,如果太阴病的下利,中焦下利的自利不渴,还没影响到下焦肾而导致肾阳虚衰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吃理中汤。如果下利时间长了,不但是脾阳虚,甚至脾肾阳虚,有下利清谷,火不能生土,肾阳不能生脾土了,这时候就得用附子剂,用四逆汤,就不得用理中汤了。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那得加附子。所以张仲景就告诉了,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情况,在中焦的用理中汤,在下焦属于肾阳虚寒的就用四逆汤。现在为什么有一个附子理中丸?就是说,理中汤根本是治中焦下利,现在方中加个附子,就是中焦下利也治,下焦下利也治,这样治疗的面要宽阔一些,这都是后世的发展。以上是关于太阴脾脏虚寒的呕吐、下利,指出了一个治疗方法,要吃温药,要吃四逆辈。根据临床补充一点儿材料。其一,如果吐得厉害,中焦有寒,有吐有下,理中汤里要加丁香和吴茱萸,叫丁萸理中汤,增强降逆止吐作用。其二,中焦的下利,太阴之气为湿,寒湿下利,如果下利对两个腰眼觉得冷痛,屁股蛋子发沉,尾巴骨发酸,理中汤里要加苍术和附子,叫苍附理中汤,增强祛寒除湿作用。其三,寒湿下利有时伴小便少,湿是黏腻之邪,湿是阴邪,所以小便就少,有湿了三焦就不利,理中汤里要加茯苓和泽泻,叫苓泻理中汤,增强温脾利湿作用。理中汤还有一个名字叫人参汤。

    胡希恕:这节是太阴病篇最重要的,这一段它呼应到头一节了,太阴病所说的这个下利呀,不是咱们所说的一般的那个样子的,它不渴,所以自下利而不渴,这个渴与不渴是我们辨寒热的主要的一个症候,这个在临床上,咱们也是常遭遇的,这个人说口干口渴,那么他一定里有热呀,那不是太阴病。所以自下利、口中和,这个三阴病都是口中和的,我们看也是没舌苔。这口中啊挺滋润,而不渴,这种自下利,是属于太阴病。那么为什么不渴呢,以其脏有寒故也,这里都是里虚有寒,所以它不渴,它没有热,那么这个只能用温补,当温之。用什么药呢,宜服四逆辈,这个四逆辈呀概括很多了,像咱们说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等的吧,附子汤啊、真武汤啊也是,我们用什么呢?因证而施呀。所以仲景这本书啊,分析疾病到最后注重的是在方证,它通过六经,分成六个类型,然后它要分析寒热虚实,又分析八纲,那么最后这个具体证治,通过这个六经八纲还得落到这个方剂上,所以它搁个四逆辈,这就是让你临床上啊具体要分析,该用理中用理中,该用附子汤用附子汤,该用四逆汤用四逆汤,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适应证必须要搞清楚。那么这一段看出来那么太阴病它这个自下利,纯粹是里虚有寒哪,否则那不是属于太阴病,那么里有寒,只有温之一法。

    子恒试注:三阴病中均有下利一证,如果是自发的下利而口不渴,辨证属太阴下利,是太阴虚寒,水液代谢失常所致,而少阴下利是少阴虚寒所致,少阴为肾所主,肾阳亏虚则下利,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还兼气化的作用,肾阳亏虚则气化不利,津液难以上承,必然出现口渴。厥阴病中亦可见下利,但厥阴寒热错杂,主证有消渴一证。由此可见,自利不渴者,属于太阴虚寒证,治疗应使用温法,可根据情况选择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但三阴病也有合病并病,脾肾阳虚常互见,辨证时不能过于拘泥条文。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成无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吴谦: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藏,不须迟疑,急温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吴人驹:脉沉须别虚实,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实者,须从别论。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

    汪琥: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今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将入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稍迟则恶寒身蜷,吐利烦躁,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诸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可稍缓乎?

    黄元御:阳消阴长则人衰,阳虚阴旺则人病,阳绝阴孤则人死。阳盛于火,阴盛于水,火性浮而水性沉。少阴水脏,病见沉脉,则经阳卸事,脏阴司权,死机攸伏,法当急温,宜用四逆。迟则水动寒作,死证蜂生,温之无及矣。肾水有泻而无补,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伤寒》少阴但有泻水补火之法,而无泻火补水之方。其余六经,以及《金匮》杂证,泻火则有之,补水则未有。后世庸愚妄缪,乃有泻火补水之法。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纷纭,以为天下万世祸。今日遂成海内恶风,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曹颖甫:少阴为病,水寒血败,前已屡言之矣。脉沉则为血寒,血寒于里,则皮毛肌腠间水液浸灌,愈不得化气外出,而表里皆寒。垂死之人,所以遍身青紫者,温气先绝,而热血先死也(今人动称发斑伤寒危证,不知早用温药,原不必有此现象)。玩「急温之」三字,便可知生死之机,间不容发。四逆汤用生附子一枚,若畏生者猛峻,而改用熟附子,畏干姜辛热而改用炮姜,则无济矣。

    刘渡舟: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治宜急温的原则。少阴病已经是寒证了,脉沉就是一个阳虚之脉。这时候就不要再观望了。是不是还下利清谷,是不是还手足厥逆,不要想那么多了,少阴有亡阳的危险,就急温之吧,赶快用四逆汤。为什么?这就是治中有防。防亡阳,防患于未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用四逆汤急温。这一条也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凡是治疗少阴病的寒证要急温之。

    胡希恕:这个脉沉为在里,我们前头讲了一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每一段都要看整个的问题,那么这个脉沉既不是始得之,这是第一;那第二也没有表证发热的情形,这个只是脉沉,沉为在里呀,沉也主有水,你们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了,「脉沉者当责有水」呀,我们前头那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它怎么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呢?它就是用细辛来逐水,来逐饮。因为里头有水饮,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面逐水饮,一方面解表,那个方子是那样的。那么这个时候不行,这个时候它没有表证,所以它没说「始得之」,那么这个脉沉呀是里头有寒水,所以少阴病里头有寒水非要转成太阴病不可,那么转成太阴病就相当危险了,有呕吐,下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再有这个情形就有死的可能了,所以稍见其端,急温之。脉沉它不浮,我们讲的脉微细,是浮之中的脉微细呀,它是在表啊,这个脉沉不可轻视,这个里头是有寒饮,转过来它就要腹痛下利,阴寒在里,太阴病就要发生,发生就危险了,所以赶紧急温之,宜四逆汤,只能用四逆汤,温其里呀。三个急下证是特殊情形,所以它这个书呀都是应急治变,不要认为少阴病尽出这个事,不是的,如果有阴寒在里的情形发现,那就根据治太阴的方子,用四逆辈。为什么它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因为它没有反发热,始得之这种情况。

    子恒试注:患少阴病,脉沉伴发热,是少阴虚寒兼有太阳表证,需要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同解。若无发热,仅见脉沉,沉脉主里寒、主水,是少阴阳虚的主脉,则急需温阳以防生变,迟则吐利、四逆等证皆现,未出现变证时,温阳适宜选择少阴病主方四逆汤。

    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成无己: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阳气受于胸中,邪既留于胸中,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是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是胸中实,不可下,而当吐。其膈上有寒饮,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吐则物出,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胸中实,则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饮,则但干呕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与四逆汤以温其膈。

    吴谦:温温,当是「嗢嗢」。嗢嗢者,乃吐饮之状也。此承上条欲吐不吐详别脉证,以明其治也。饮食入口即吐,且心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恶心不已,非少阴寒虚吐也,乃胸中寒实吐也。故始得之脉弦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而手足寒者,乃胸中阳气,为寒饮所阻,不能通于四肢也。寒实在胸,当因而越之,故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但干呕有声而无物出,此为少阴寒虚之饮,非胸中寒实之饮也,故不可吐,惟急温之,宜四逆汤或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亦可也。

    程知:此言少阴饮吐,为肾邪上逆,当温不当吐也。欲吐不吐,阴邪上逆之证也。若始得病时,邪未深入,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脉但弦迟而不沉细,则为邪实胸中,寒尚在表,属于阳分,当吐而不当下。吐者有物,呕则无物,两者须辨。若膈上有寒饮,但见干呕而不能吐出,则是阴寒上逆,当温而不当吐也。曰急温者,明不温则见厥逆无脉诸变证也。

    程应旄:寒在胸中,法不可下,而属实邪,但从吐法一吐,而阳气得通,吐法便是温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虚寒从下而上,阻留其饮于胸中,究非胸中之病也,直从四逆汤,急温其下可矣。

    柯琴:欲吐而不吐者,少阴虚证。此饮食入口即吐,非胃寒矣。心下温即欲吐,温止则不欲吐矣。复不能吐者,寒气在胸中,似有形而实无形,非若饮食有形而可直拒之也。此病升而不降,宜从“高者抑之”之法,下之则愈矣。而不敢者,以始得病时手足寒,脉弦迟,疑其为寒。今以心下温证之,此为热实,然实不在胃而在胸中,则不可下也。当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出“高者越之”之法。然病在少阴,呕吐多属于虚寒,最宜细究。若膈上有寒饮,与心下温者不同;而反干呕者,与饮食即吐者不同矣。瓜蒂散不中与也。气上冲、满而烦、心下温,皆是瓜蒂散着眼处。手足寒,脉弦迟,有心温、膈寒二证,须着眼。

    黄元御:入口即吐者,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

    曹颖甫:饮食入口即吐,有肠胃隔塞不通而热痰上窜者,于法当下,此《金匮》大黄甘草汤证也。惟肠胃不实而气逆上膈者,不在当下之例。所谓「心中温温欲吐」者,譬如水之将沸,甑底时泛一沤,气之上逆者不甚,故欲吐而复不能吐(今人谓之泛恶)。始得之手足寒,则中阳不达可知。脉弦为有水,迟则为寒,寒水留于心下,故曰胸中实,此与太阳篇「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同例。彼言胸有寒,为水气在心下,故宜瓜蒂散以吐之。此言胸中实,亦心下有水气,故亦宜瓜蒂散以吐之。仲师所以不列方治者,此节特为少阴寒证不可吐而当温者说法,特借不可下而当吐者以明其例耳。惟膈上有寒饮干呕,其方治似当为半夏干姜散,轻则小半夏加茯苓汤。仲师乃谓四逆汤者,按《金匮》云:「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少阴本证,脉必微细,四肢必厥逆,水寒血冷,与《金匮》脉弱见厥相似,而为阴邪上逆之危候,故亦宜四逆汤也。

    刘渡舟:这一条是论述阳郁痰实与阳虚寒饮的证治。这一条是对比辨证,一个虚证一个实证。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这是一个实证,为胸里有寒实,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这是一个虚证,为阳虚有寒饮,要用急温之法。饮食入口即吐,胃不能容纳东西。吐完了以后,心中温温,温温当是愠愠,就是心里不舒服的意思,还想吐,复不能吐,又吐不出来,就恶心、难受,心里闹腾,这是一个证候。第二个证候,这个病刚一开始,始得之,手足寒,手脚就凉了,脉弦迟而有力。这是阳虚还是寒盛?张仲景说此胸中实,不可下也,这是胸里有实,实是邪气实,可能有痰饮。因为脉弦,弦主有饮,有实性的痰饮格拒,所以要吐;痰饮闭塞了膻中的阳气,所以手足厥冷。不可下也,病在上焦,应当吐,不应当泻下,当吐之,用瓜蒂散引吐,把膈上的痰饮吐出来就好了。这是个实证,这种手足厥冷不是阳虚,而是阳气被痰饮闭塞,不能够达于四肢了,所以脉是弦迟而有力的。若膈上有寒饮,膈上,一些注家认为是膈下。如果是由于胸阳气虚,不能够蒸化而形成的虚性寒饮,干呕者,出现干呕,也可能有四肢厥冷,但脉都是沉微的,不可吐也,和上面所说的那个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有虚实之别。那个属于实证,这个属于虚证。所以就不可吐也,急温之,应当用四逆汤。这一条说明,胸中有阳虚的手足厥冷、干呕,阳气不能够蒸化而出现寒饮,这是虚性的,和胸中实是不一样的。胸中实,阳气不虚,阳气是闭郁的,所以一个用吐法,一个用温法。

    胡希恕:它这个头一段不是少阴病,有少阴病的外观,同时饮食入口则吐,这是由于胃里有停水,水往上逆,它就要吐了,所以饮食不纳、饮食不受,一吃它就要吐,就由于这个问题,所以心中温温欲吐。这个「温温」是「愠愠」的意思,咱们讲《论语》的说「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烦呢。心中温温欲吐就是说不出来的烦恼,老想要吐,但是复不能吐,而不能吐出来,所以在这个情形之下,饮食入口则吐,那没问题的,它不受。始得之,手足寒,这个病一开始手脚就发凉,为什么呢?它有解释,脉弦迟者,此胸中实,弦也主有水饮,迟有寒,就是里头有寒饮,这个寒饮往上冲逆呀,所以胸中实。从病机上来看它就要吐,可自己的本能吐不出来,它只能老想要吐、老想要吐的,身体想用吐来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种机制呀,这很清楚。你们看吐逆都是这样的,不是随便拿出一个病就要吐的,我们应该顺其势而导之,这时应该吐,不应该下。那么这一段不是少阴病,可是由于胸中实,阻碍气机,所以脉是弦迟,那么人也是精神不振,它老要吐老要吐,温温欲吐,另外也因为气机受阻碍而不得旁流,所以它手足也厥冷,外观像是少阴病,其实不是少阴病。我们前头讲那个热结旁流也一样,这个实质也不是少阴病。为什么不是呢?这个瓜蒂散,虚寒证是用不得的,它是攻实的,咱们汗吐下三种治病方法呀全是攻实,病实需吐之、需汗之、需下之,虚寒证没有用吐法的。若膈上有寒饮,就是胃有寒饮。干呕,它不是真要吐,里头没有什么水,只是不像上边那个水往上逆,只是干呕,并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也没有饮食入口则吐,没有这些个情形,只是膈上有寒饮,老想冲逆干呕而已,这就和我们前头讲那个「脉沉者,急温之」是同一个问题。那么假若胃有停饮而发生干呕,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种病情,你不要认为胸中实给它吐药了,这是真正的里有寒而有水气,既已合有少阴病外观,也赶紧急温之。不可吐也,这个你要拿它当胸中实,吃吐药那就坏了。它特意出这么一段是大有用意的,就让你辨别二种证,有的时候胸中实瓜蒂散证,像阴证差不多,也有四肢厥冷,脉弦迟,那么这个你当虚寒治就坏了,你吃四逆汤都不行了。那么这个四逆汤有类似的,它是干呕,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没有这些情况,这是里头真正的在胃里有寒饮,这与那种要吐而不能吐的病是两种,这在临床上很要紧的,这二个你要用错了,是关系生死的。宜四逆汤,它这个主要给四逆汤立论,少阴病、不少阴病不是重要的,少阴病与瓜蒂散主要的鉴别点在哪呢?真正的病有欲吐之势,你看看前头讲的瓜蒂散,气上冲胸咽而不得息者,它这个病整个要往上来,是与呼吸有关的病变,那你赶紧吐,那么这个呢就是要吐吐不上来,一吐得了,病就好了。所以治病有一个顺势利导,这个顺势利导就是顺病机之势。咱们前头讲的六经开始也说过,咱们说那个太阳病,它自己要从表解而不得解,咱们对那个征候不也分析了,确实是那个样子。有一个病要出汗,但出不来汗的,古人通过临床发现,这个一发汗就好了。所以古人它掌握了这一种规律、方法,那么咱们现在也根据这个规律、方法来治病。再往下透视看整个情形,这个里证也是如此。人身体呀它有一个愈病的方式,对这个病呀,它打算从消化道的方面,或者把它吐下去,或者把它泻下去,就这么一个情况。人体有这么一种防御机制,西医书上也是这样说的。但是这里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情形,应该温之的,你不要吐之,这个发生太阴病了,虽然只是干呕,可是里头确实有寒饮,这个如果不用四逆汤急温之,马上就要发生呕吐、下利这种病。所以治病是个难事呀,你得辨仔细,要是疏忽了,那可不得了,你看我们讲的这几段全是这样,它要一发作起来了,这个病就很费劲救治了,那么还有一个看出它要发作,就抓紧治,所以上工治未病,这就是未病,你看前面讲的急温之,就一个脉沉,这个只是有干呕,但是也有四肢厥逆,是结合上面一段说的。这个也应该用四逆汤来温之了。

    子恒试注:本条应分为两个部分,“少阴病…当吐之”是第一部分,余文是第二部分。患少阴病,饮食入口,尚未到胃即出现呕吐,胸中郁闷不舒,想吐又不能再吐,初得病时,手足寒冷,脉弦而迟,是胸中有阴寒实邪,阻滞胸中阳气,从而出现手足冷,脉弦迟(弦主饮,迟主寒),此时若攻下必然引邪入里,应当用吐法祛邪外出。此证类少阴证而非少阴证。如果是少阴本证,阳虚不化,寒饮内生停滞于胸中导致的干呕,不能用吐法,吐则伤阳,阳愈虚则寒饮愈难祛,应温化寒饮,适宜选择四逆汤。二证一虚一实,虚者干呕无物,四肢逆冷,脉微细,治宜补虚温化;实者呕吐有物,手足但寒,脉弦迟,治宜祛邪外出。

    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便当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热见厥者,阴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吴谦: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其阳也,阳回则可望生矣。    

    方有执: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之有微热,故虽厥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程知: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身有微热,当为阳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

    汪琥: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锁,用四逆汤以附子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柯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证。此脉弱而微热,非相火明矣。内无热,故小便利;表寒虚,故见厥;是膈上有寒饮,故呕也。伤寒以阳为主,阳消阴长,故难治。

    黄元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胃气之虚,小便复利,肾气之虚。少阴病,小便利,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以其肾阳之虚也。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索何·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里阳虚败,加以身有微热而厥逆者,则孤阴内盛而微阳外格,故为难治。宜四逆以回里阳也。

    曹颖甫:胃中虚寒,则呕而脉弱。下焦虚寒,故小便自利。阳气浮于外,故身有微热。阴寒据于里,故手足见厥。外阳而内阴,其象为否,为阴长阳消,故曰难治。张隐庵独指身有微热为阴阳之气通调,殊不可通。四逆汤温肾而暖胃,故以为主治之方也。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呕而手足厥冷属阴盛格阳,为难治。呕是胃气不和,呕而脉弱,就意味着病在里了。小便复利,这是一个鉴别诊断,说明水的代谢还是很好的,不可能有些停水、蓄水的症状。呕而脉弱,身有微热,身上还有点儿微微的发热,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什么发展,这也不算是一个难治之病,问题不大。见厥者难治,如果出现手足厥冷,这个就难治了。为什么难治?先有身微热,而后又出现手足厥冷,这是阴邪胜于阳气。阴邪占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阳气不能胜阴,阴寒内盛。这个发展的趋向是阴邪盛的趋向,是阳气不利的趋向,就是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难治。不过也不是一个不治之证。四逆汤主之,要急速的用四逆汤,扶阳以消阴,扶阳以去阴寒之邪。我们讲到少阴篇的时候介绍过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其中关于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和吴茱萸汤,介绍了这么几个原则。要是呕吐下利而且烦躁的,不论他是什么情况,先用吴茱萸汤。要是呕吐下利厥逆,脉微欲绝者,那就用通脉四逆汤。呕吐下利,如果出现厥冷、厥逆,赶快用四逆汤。这条就是见厥了,所以要用四逆汤治疗。

    胡希恕:这个呕啊,咱们头上讲很多了,全是水气往上来,往上来他才呕,所以是病在膈上嘛。这个水往上来,它不往下,小便不应该利,可是他小便反倒利,利就是频数。脉弱,又见厥,这是虚了,这是阴寒的一个证象了。那么身呢反有微热,这都是不好现象,这个身微热啊,正是这个虚阳,就是古人说的这个阴阳绝离之象,这个虚阳啊都往外跑,那么里头是真寒呐,所以脉弱,又见四肢厥冷。那么可见前头这人呕啊,不是一般的呕了,这个呕,是上呕吐,下溲数,是一个虚脱的样子,不是一般水饮的那个呕,所以这个证候所现的也不一样。呕而小便复利,这是个虚脱的样子,所以他底下说的难治。这些证状啊它是起矛盾,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呢,他小便不应该利,那么要是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这个有热都是危笃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是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这个四逆汤啊,它主要是温中,温中就是温胃,这个胃气啊恢复一点,这个人的生命还可以望其生,否则没有其它的办法。这个地方啊,在这个仲景的书说的都相当的好,这不是随便,咱们现在这个见着脉微、肢厥啊,就是用人参、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这个人参是微寒呢,你哪能用呀。这个就得温中,恢复这个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你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的这个生机。那么吃这个药后,他这个脉弱、厥,恢复了,那个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它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这个要用普通治呕的套方啊,那非死不可,那前头那小半夏汤这可不行的。这个四逆汤咱们讲很多了,就是附子、干姜、甘草,它是在甘草干姜汤里头加附子。凡是这个重证啊,这个阴寒重证啊,都是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你像这个炮附子啊,治的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搁生的。现在我们用这个药啊,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他不给你,生的认为有毒,不过生的要是多用一点,那要是有毒的。这个情况用一枚这个熟附子没多大用,起码要搁个五钱六钱。它这一枚啊分成三付,那一付很轻了,所以非生附子不可。咱们要是现在用制附子呢,就是一副也得搁个五、六钱,四、五钱的样子。其实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它是一个规律。胃虚,小便就频数,所以胃虚的厉害时,一定要用甘草干姜汤才能治遗尿,肾着汤是从这里来的,苓桂朮甘汤也是的,从干姜、甘草变化来的,肾着汤即是干姜、甘草,加茯苓、白朮。甘草、干姜也是理中汤的底子嘛,理中汤能利尿,也能治小便不利。呕而脉弱,这都是胃虚,胃虚到了极点,不能制下,也使小便频数,再有微热见厥者,就难治。由于里虚寒,开始就是说太阴病的表现了,那么阴寒之极,这个虚热反倒现于外,这是最坏的现像。这个后面讲到火论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无根之火。而见厥,厥就是胃气沉衰,谷气不能到四末。这个呕而脉弱,小便自利,身有微热见厥,看起来不怎么的,其实这个病主要的问题是身上微热,这是阴寒之极的表现,余阳尽现于外,因为这个而见厥,所以这个病不好治,只有四逆汤这个法子。

    子恒试注:“复”字提示本有小便不利,水饮内蓄,后出现呕吐,是胃中水饮上逆所致,脉弱主里阳亏虚,辨证属阳虚阴盛。此时出现小便复利,身有微热,伴有厥逆,是阳气衰竭,气不敛阴致小便通利,阴盛格阳于外致身有微热,主方选择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复则厥逆可退,呕吐可止。

    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上吐下利,里虚汗出,发热恶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阳虚阴胜也。与四逆汤助阳退阴。

    吴谦: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乃中外皆寒之证也,宜四逆汤助阳以胜阴也。

    方有执: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阴盛也;汗出,发热,恶寒,表阳虚也,宜四逆汤中外合救之剂也。

    程知:吐利而复汗出,阳气几于走失矣。发热、恶寒、为阳未尽亡,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不得不用四逆以助阳退阴也。又按少阴证云;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又云:下利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此之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而用四逆治之者,以有发热一证也。发热为阳未尽亡,犹是病人生机。故经又曰: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柯琴:此吐利非清谷,汗出不大,而脉不微弱,赖此发热之表阳,助以四逆而温里,尚有可生之望。

    黄元御:火土双败,表里之阳俱虚,故用四逆。

    曹颖甫:本条与第389条同讲。浮阳上冲则吐,而发热汗出。阴寒内据,则下利而恶寒。水气胜而血热不达,则四肢拘急而手足逆冷。寒水太甚,则三焦无火,而小便自利,溢入肠胃者,为下利清谷。水盛血寒,则脉欲绝。凡见以上诸证,皆当与三阴寒湿下利同治,故均以四逆汤为主治之方也。

    刘渡舟:本条与第389条同讲。吐利是上吐而下泻,寒盛阳虚就汗出,恶寒,发热。阳虚不守了,阳气不敛了,这个病有点儿阳气外浮的现象。四肢拘急,由于既吐且利,不但阳虚寒盛,而且津液也不能够滋润筋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这也是亡血的一个表现。手足厥冷者,是阳气不温;四肢拘急,是血液不润。四逆汤主之。这里的四逆汤应该用四逆加人参汤。

    第389条的四逆汤应该是通脉四逆汤,因为它是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应当加大四逆汤的剂量,用通脉四逆汤。既吐且利是里寒盛,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大汗出是阳虚,小便复利说明没有里热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说明还有身微热、不恶寒这些格阳之象。

    胡希恕:这条的这个病是相当严重了,这都不是初期了。吐利汗出,既吐且利而又汗出,这个厉害,这个津液那是绝灭了,还有表证「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拘急者就是抽了,这就是津液、体液丧失太厉害了,这个组织失和就要抽了。「手足厥冷」,这个胃也是虚得厉害,这个血液、体液达不到远处了,所以才厥冷,达不到四末了。你看这个它不用理中汤了,理中汤里头有人参,这种情况都不行,人参这个药味苦微寒,所以我们对这个危急的、真正虚寒的情况,人参不能用了,所以用独参汤都是瞎扯。真正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哪个大夫用一个独参汤就能治,那治不好,这个得改用四逆汤。这个是津液虚到家,胃也虚得厉害,那么这个吐利汗出是脱汗,是虚脱的样子。这不赶紧用四逆汤这个大力的药,这个人马上就脱了。

    子恒试注:上吐下利,气血因吐利而伤。伴见汗出发热恶寒是表阳已伤,阳气外浮,阳不敛阴;四肢拘急是津液已伤,经脉拘挛所致;手足逆冷是里阳已衰,不达四末。在此阴阳两虚之际,急需四逆汤温阳救逆。

    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成无:吐利亡津液,则小便当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四逆汤救之。

    吴谦:霍乱之为病,即吐且利,津液内亡,小便当少,而无汗。今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是外之阳虚,不能固护;内之阴寒,独盛于中,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故不用理中,而以四逆主之也。

    吴人驹:既吐且利,而大汗出,则泄路尽开,而小便又复利,云复利者,反不欲其利,而为收藏之地也。下利清谷,内寒外热,且脉微欲绝,一线之微阳,挽回诚为不易,四逆之施,讵可缓乎?

    柯琴:吐利交作,中气大虚,完谷不化,脉微欲绝,气血丧亡矣。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是门户不要,玄府不闭矣。所幸身热未去,手足不厥,则卫外之阳,诸阳之本犹在,脉尚未绝,有一线之生机,急救其里,正胜而邪可却也。

    黄元御:膀胱不藏,则小便利,卫气不敛,则大汗出,经络脏腑之阳俱虚,故用四逆。

    曹颖甫:本条与第388条同讲。浮阳上冲则吐,而发热汗出。阴寒内据,则下利而恶寒。水气胜而血热不达,则四肢拘急而手足逆冷。寒水太甚,则三焦无火,而小便自利,溢入肠胃者,为下利清谷。水盛血寒,则脉欲绝。凡见以上诸证,皆当与三阴寒湿下利同治,故均以四逆汤为主治之方也。

    刘渡舟:本条与第388条同讲。吐利是上吐而下泻,寒盛阳虚就汗出,恶寒,发热。阳虚不守了,阳气不敛了,这个病有点儿阳气外浮的现象。四肢拘急,由于既吐且利,不但阳虚寒盛,而且津液也不能够滋润筋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这也是亡血的一个表现。手足厥冷者,是阳气不温;四肢拘急,是血液不润。四逆汤主之。这里的四逆汤应该用四逆加人参汤。第389条的四逆汤应该是通脉四逆汤,因为它是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应当加大四逆汤的剂量,用通脉四逆汤。既吐且利是里寒盛,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大汗出是阳虚,小便复利说明没有里热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说明还有身微热、不恶寒这些格阳之象。

    胡希恕: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这个更凶,「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主之」,这个好在它没有手足厥逆,这个脉微欲绝本来得用通脉四逆汤的,那么它没有手足厥逆,说明这个胃气还没有沉衰到家,用四逆汤还行,脉微欲绝就是因为津液丧失太厉害了。它既吐又利,小便还复利,这个丧失人身上体液是多方面的,它有虚脱之象,完了还大汗出,那么里面不但有寒,而且虚。内寒外热,内是真寒,外就是有浮火了,人们就说是无根之火,但是也有一些像上边一样的也许有发热,不是发热大汗出,但也是有热之象的。其实就它的征候说,它是有热之象,实质呢是虚脱,也只能用四逆汤,也只有那么一个办法,在其它没有。这个比上面的理中汤重得不得了,这要是遇上游医用一些平稳治吐治利的药,是绝对要送命的。绝好不了!这地方都非常的好。

    子恒试注:上吐下利,气血因吐利而伤。小便由不利转通利,伴见大汗出,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是吐利导致阳气将亡,二便及汗等阴液不敛之像,所幸里寒虽盛,表阳尤存,急需回阳敛阴,方用四逆汤。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更佳。

     

  • 引起皮肤瘙痒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有过敏、蚊虫叮咬和皮肤干燥等,另外很多内科疾病也会引起皮肤瘙痒,如某些妇科疾病、急慢肝炎,糖尿病,肾病等。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郁结皮肤瘙痒、血虚风燥皮肤瘙痒、阴虚内热皮肤瘙痒等原因引起的。瘙痒的发生让人非常的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兹有治疗严重皮肤瘙痒案例以记之。
    某女,48岁,因全身剧烈瘙痒就诊,自诉有全身瘙痒病史,痒时剧烈,上至头皮,下至足膝,尤以头面后背及胸部为甚,抓破出血,烦躁异常,条条血痕,目不忍睹。平素无汗,神疲,眠差,大便稍稀,舌苔白厚,脉细有力。有老中医为其方:当归10川芎10生地15白芍10荆芥10防风15丹皮15田七15天麻15。服后无效。余思之无汗湿郁,则湿热瘀滞,发为瘙痒。遂拟方:生麻黄20克,嫩桂枝20克,生甘草10克,苦杏仁10克,生黄芪30克,苍术20克,防风20克,白鲜皮20克,白蒺藜20克,生石膏30克,乌梢蛇15克,茯苓3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药15克,紫草10克,红花5克。嘱其热服,加裹被,冀汗出。自诉药后大汗,轻松入睡,共服15剂而愈。(前后药量有所增减)

  • 1.概念

    包括头发,眉毛,腋毛,阴毛等脱落。多因虚损和疫毒所致。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肾气的收敛能力特别强的话,头发就滋润,不易脱发。如果肾虚,肾精私募藏力不够,则易脱发。肝血不足,头发花白干枯,最终脱发。秃顶就是肾气发散过度,性欲过强。斑秃又叫鬼剃头,和情志,血虚受风有关。

    2.辨证

    a.肝肾阴虚证。毛发脱落,腰膝酸软,心悸健忘,乏力困倦,心烦失眠,头晕耳鸣,乳少无乳,月经量少,甚则闭经,手足麻木,皮肤黧黑,舌瘦舌淡,脉沉细数。—此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左归丸加减。

    b.脾肾阳虚证。毛发脱落,稀疏无泽,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怕冷,阳痿闭经,消瘦纳差,皮肤黧黑,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迟。—治宜益气健脾,补肾壮阳。—人参养荣汤合金匮肾气丸。

    c.气血两虚证。毛发稀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动则短气,心悸怔忡,食少腹胀,月经量少,甚则闭经,乳房萎缩,性欲减退,舌淡苔白,脉细弱。—此久病伤气血。治宜气血双补。—十全大补汤。

    d.疫毒攻肺证。初起皮肤麻木,继则白屑红肿,蔓延成斑,形如蛇皮,成片落下,甚则破烂,厚肿无脓,病毒入里,鼻梁崩塌,唇翻眼裂,毛发脱落。—此麻风症状。风湿像乘,气血凝滞,营气热腐。治宜祛风除湿杀虫,佐调养气血。—万灵丹洗浴发汗。服用神应养真丹(血虚受风,椭圆亮斑)(归芎地芍天麻羌活木瓜菟丝子)。

    3.保养

    a.不湿卧。洗完头发自然干,再睡觉。

    b.春天睡觉要散发,焕发生机,不能再梳紧。

    c.做头部按摩,用木梳或五指梳梳头。

    d.给生活减压。祛除烦恼,修身养性,提高免疫力。

  • 1.概念

    中年少量白发,老年头发花白,白癜风斑内毛发变白,均属于生理现象。青少年过早的头发花白,俗称“少白头”。

    2.辨证

    a.肝肾亏虚证。头发花白,渐致全白,稀疏脱落,伴腰膝酸软,夜尿频数,头晕眼花,耳鸣重听,舌质暗红,脉沉细弱。—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血为发之余。先天不足,后天纵欲,精血亏损。任脉督脉冲脉虚会胡须白。治宜滋肾养肝,益精乌发。—七宝美髯丹(何首乌菟丝子牛膝补骨脂枸杞子当归茯苓)。首乌延寿丹(何首乌生地女贞子墨旱莲桑椹桑叶黑芝麻菟丝子金樱子杜仲牛膝金银花豨莶草)。

    b.营血虚热证。头发花白,头屑脱落,伴身体消瘦,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思虑劳神,精血亏虚,虚热内生,须发失养。阴虚火旺,精不敛火,发失滋养。治宜补血养营,滋阴乌发。—四物汤合二至丸。

    c.肝郁气滞证。短时间内突然变白,情志抑郁,胸胁满闷,心烦易怒,善于太息,不思饮食,舌质红,脉弦数。—忧思过度,强烈刺激,肝失疏泄,气郁化热,耗伤营血。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丸加生地首乌黑芝麻。

    3.文献

    a.“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骨髓充满,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骨髓枯竭,发枯而白”。

  • 产后哺乳期,可能由于乳腺管不通啊,或者是说奶水比较多的话容易引起急性乳腺炎,除了胀痛之外,局部乳腺的皮肤红肿,如果乳汁多的话,疼痛久会更加剧烈,此外还容易滋生细菌,如果不及时调理好,还可能破坏乳腺结构,引发后期很多问题。现将笔者诊治经验记述于此,希望能给予些许帮助,吾愿足矣。
    某女,36岁,因哺乳期右侧乳房肿痛就诊,触之有一鸡蛋大硬节肿物,碰之即痛,皮肤颜色稍红,无发热,二便可,舌红苔薄,脉弦细。自诉看西医无用药,嘱热水敷,按摩,几日后症状加重而前来寻求中医诊治。遂拟方:生龟甲30克生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皂角刺20克桔梗20克白蒺藜20克麦冬30克王不留行20克天花粉20克浙贝母20克元参20克生黄芪30克通草10克。三剂愈。

  • 1.概念

    是因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先民认为,风与日月星辰一样,具有庄严的神性,故风神被作为一种原始的崇拜。此外,风还是《诗经》中代表民歌的一种音乐体裁(风、雅、颂)。在中医学中,风作为正常的“气”与异常的六淫之一,对生命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风在自然界中,无形却可感,常在而能知。明代曾有《破风诗》云:“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风四时皆有,为春令主气,故致病多见于春季。

    风邪

    气候失常,或人体卫气虚弱,抵抗力下降时,风即可由气成淫,谓之“虚邪贼风”。关于虚邪,王冰注为“邪乘虚入,是谓虚邪”。也有学者认为,“虚邪”是派生于“八风”中的“虚风”,即“实风,主生、长养万物……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也”。因而风邪侵袭,常乘虚而入,随性而为,使卫外功能失常,由是致病。

    2.特点

    a.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轻扬升散,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易袭阳位。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㖞斜等;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客于肌表,可见畏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故风邪侵袭,易使肌腠疏松,玄府开张,可见汗出、恶风等,并进而可知,“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b.善行数变

    善行是指风易行走不定,致病可见病位游移、未有定所,如风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如癫痫、中风之猝然昏仆等。

    c.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伤人可见面肌抽掣,或眩晕、震颤、口噤,项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

    d.兼杂为病

    风有“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之称,是因其无孔不入,为患尤多,且又为外感病因的先导,是外邪致病的开路先锋,寒、湿、燥、热等往往依附之而为患,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暑风,甚或风寒湿、风湿热等。

    e.外内相引

    与外风相对应,人体还有一种内风,与肝密切相关,故又称肝风。但它并非病因,而是病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或状态。(内生五邪之一,阴虚动风,热甚动风,肝风内动)此如叶天士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又云:“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由此可知,所谓内风是由体内阳气失制、亢逆变动而生,其病状类似于外风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即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风邪中人,本皆表证,考之内经所载诸风,皆指外邪而言,故并无神魂昏溃,直视僵仆,口眼歪斜,牙关紧急,语言蹇涩,失音烦乱,摇头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遂,瘫痪软弱,筋脉拘挛,抽搐瘈疭,遗尿失禁,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

    f.脏腑五行

    按照六气与五行的关系规律,风与人体的关联有着系统的模式,即“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风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腹胀,胃痛,呕吐,肠鸣,泄泻等。木克土。(寒气通于肾,寒气侵袭,肾水泛滥,尿少水肿,寒气甚,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肢厥)

    g.风邪脉象

    风邪证候大都是浮缓脉。《濒湖脉学》中论浮脉云:“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缓脉:“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可见临床若见风邪伤人,当在浮缓脉中寻求。

    h.取象比类

    中医对于风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来认知的。作为病因或病源,外风显然包括了多种病原微生物,而内风则是类比的一种表达,反映的是功能失常的一种状态。从现代病源学的观点看,这种认识无疑显得模糊、含混、笼统、粗浅,离客观化、规范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但不可否认,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里,这种认识又确能形象、生动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3.病证

    气之流急皆成风,往往因虚而入,外而皮肤肌腠,内而经络脏腑,上至头部,下至膝足,几乎无处不至,遍及全身,因而致病多而广。至于内风则是由久病暗耗、肝失滋养而产生的一种类风,性属本虚标实。

    a.内科病证

    伤风、冒风、太阳中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中风(脑卒中)、偏风、风痱、风瘫(脑卒中后遗症),头风、首风、脑风、偏头风、雷头风(血管神经性头痛),风眩(高血压病),面风(三叉神经痛),吊线风(面神经麻痹),摊缓风、瘫缓风(脊髓神经病变),风厥(过敏性休克),羊痫风、羊角风、风痫(癫痫),风水(急性肾炎),肠风(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痛风(痛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痹、历节风、白虎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针灸治疗面瘫速效,在其病早期常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四关、曲池诸穴,此病初期切不可滥针局部,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远端取穴,效果最为确切。病情缓解,至已愈七八成时,再加针面部诸穴,可加速痊愈。

    急性肾炎属于中医的风水证,此病初期当宣肺,越婢加术汤颇能速效;若水肿兼有血尿,则需利水凉血止血,单用白茅根甚效,味甘而不腻胃,性寒而不碍滞,利水而不耗津,祛邪而不伤正,用于急性肾炎之寒热已解无其他兼症者。白茅根干品可重用至150克,鲜品可用半斤,若配合益母草更有良效。

    b.外科病证

    鹅掌风(手癣),白屑风(皮脂溢出症),白壳风、白疕风(银屑病),面游风(脂溢性皮炎),四弯风(异位性皮炎),白驳风(白癜风),紫癜风(扁平苔癣),风疹(荨麻疹),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肺风粉刺(痤疮),油风脱发(斑秃),缓风(脚气病);绣球风、肾囊风(阴囊湿疹),旋螺风(包皮炎);颈肩风(颈椎病),漏风肩(肩周炎),鸡爪风(手指退行性关节炎),鹤膝风、鹤游风、游膝风、膝眼风、鼓槌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结核),竹节风、龟背风(强直性柱炎),环跳风(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足跟风(跟骨骨质增生症)等。

    风疹,又称瘾疹,荨麻疹,其病甚痒,多由风热邪气外袭,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表,发于皮肤而成。可用外洗取效:一则用蚕砂,此药最能除湿止痒。《圣惠方》中记载: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抓之成疮者,取蚕砂一升,以水煎煮洗之。二则治风疹及任何皮肤瘙痒病症,嘱病人用桂圆壳一大把,煎汤外洗,良效。祛风散,以荆芥稍炒研末为方,亦能主治各种皮肤瘙痒。

    凡诸皮肤病,以及过敏性疾病,要嘱病人一定要忌食辣、鸡及蛋、牛奶、奶制品等物。辣味动火动血,会加重皮肤病。按天地自然之理,取类比象,我们观察鸡的运动特点,走路时脖子一伸一伸、头一顿一顿的,非常有节奏感,其运动快但不顺畅,许多鸟儿也如此运动,此与风动有关;鸡(包括鸟类)有翅膀,翅膀能御风;鸡属巽,属风,易致内风妄动。且中风患者亦需忌鸡,以防风从内动。特别是鸡翅膀,最易动风。动风之类的食物,还如蚕蛹、虾、小龙虾、牛羊肉、猪头肉、螃蟹、无鳞鱼、笋等等。

    c.妇儿病证

    产后风(风湿或类风湿病等),乳头风(乳房湿疹);惊风、慢脾风(小儿惊厥),风痧(风疹)等。

    d.五官病证

    喉风(急性喉部水肿、咽后壁脓肿等),唇风(唇炎),骨槽风(颌骨骨髓炎),五风内障(青光眼),高风雀目(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e.传染病证

    一些以风命名的疾病现已查明有特殊病源,如麻风(又名疠风、大风),源于麻风杆菌;大脚风源于丝虫;破伤风、脐风(即新生儿破伤风,又名四六风、七日风),源于破伤风梭状杆菌等。《内经》有言: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破伤风发作了真的必死吗?中医却有良方。明代大医汪机认为:破伤风宜全蝎、防风为主,配白附子、僵蚕治搐掣症,配天麻治破伤风;蜈蚣辛温有毒,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而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善祛经络之风,并能止痛;全虫辛甘有毒,善于祛风止痉。且现代亦常有中医治愈破伤风的报道。

    4.证治

    a.治疗原则

    “外风宜散,内风宜平”。风自外来,不论是侵犯皮毛、肌腠、经络,还是由口鼻入脏腑,治疗一要应尽早从速,因“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二要因势利导,给其找出路,就近而除之,即“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法当辛散祛风。如风邪袭表,与寒相合者,宜辛温发汗,方选麻黄汤、桂枝汤之类;风与寒湿相合侵犯关节、肌肉、筋骨者,宜散风通络,方选防风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风邪入中经络,见㖞僻不遂、言语不利者,宜祛风养血活血,方选大秦艽汤等;风邪犯于头者,宜疏风活血,方选川芎茶调散等;风邪犯肺、通调失职而见头面、眼睑浮肿者,宜疏风宣肺利水,方选越婢汤等;风与热、湿壅遏肌肤,初起见瘙痒疮疹者,也宜疏风透邪,方选荆防败毒散、消风散等。

    风由内生,自有本源,治当溯源求本,消除风起之因。因于肝火上炎,阳亢动风者,宜清肝泻火、平肝潜阳,选用天麻钩藤饮等;因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越化风者,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选用镇肝熄风汤等;因于阴液过耗而动风者,宜滋阴熄风,选用大定风珠等;因于热传厥阴,煽动内风者,宜清热凉肝、增液熄风,选用羚羊钩藤汤等。

    宋代陈自明曾有言“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为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明代李中梓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其意是指风邪入侵,易入经络而致气血耗散且不和,因此通过养血、活血可使风邪尽快清除。这一治疗理念可用于各种风病治疗中,在许多治风方剂中都有体现。

    若皮下有郁火,久而易发作成各种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毛囊炎、痤疮、发际疮、牛皮癣等等。皮肤病属风邪为患。治风需先治血,凡属火郁之病,都可刺络放血,常用放血部位包括曲泽、尺泽、大椎、委中、膈俞、耳尖等等,或用皮肤针扣刺,或三棱针点刺,或刺后拔罐。我常用刺血疗法治各种皮肤病,效果满意。

     风为春季的主气,春分之前为厥阴风木主时,风木司天,相火在泉,受天地气机影响,当重视调理肝胆,四物汤甚好。肝体阴而用阳,少阳内藏相火,以归根为要。芎归性温,补木气之阳,能助木气之生,火气之长;芍地性寒,补木气之阴,能助金气之收,水气之藏。当归性散益肝,芍药性收助胆,川芎性温而升,地黄性凉可降。四物汤恰能使圆运动更大更圆。春天服四物服,虽是养血,其实是正气旺而风邪不能侵。

    b.如何防风

    内经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只要意志安闲,就能使腠理闭密,阳气能够卫外,就有坚强的抵抗力。纵然有大风苛毒,也很难侵入人体。“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历代医家反复强调:避风很重要,《混俗颐生录》讲:“避风如避箭。”

    当毛孔打开时最忌贪凉吹风,因为此时风邪最易侵袭肌表,故说:避风如避矢石。矢石速度极快,风之袭人亦如此。有病人描述自己在空调下稍呆了几秒钟,寒风已经侵入,顿时觉得周身如入冰窖,极为难受。万不可贪图一时之爽,而埋下大病的种子。俗话说的“春捂”,即有避风之意,因为春天风大,春天捂好,可预防风邪伤人。

     女孩子长发披肩,除了飘逸好看,从中医来分析,还有其他好处。项后及上背有风池、风府、大椎及风门等诸多风穴,风邪往往自此而入侵。若更兼寒邪,风寒合邪最伤阳气,不仅容易导致感冒,更是诸多大病重病之诱因。而长发披肩可以有效保护这些风穴,让项后温暖,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最有助于预防感冒风寒。

     女孩子喜欢穿矮腰袜子,甚至穿八分、九分裤,露出脚踝,这样做很容易受寒。春天乍暖还寒,且风大,风寒邪气最易伤人阳气;内踝有肾经的复溜、太溪、大钟、水泉穴;脾经的商丘、三阴交;肝经的中封穴。外踝处有膀胱经的跗阳、昆仑、仆参;胆经的绝骨、丘墟;胃经的解溪,皆是风寒外袭的途径。

    有人问,伤口能不能吹风?从中医来分析:伤口千万别吹风,一定要捂好。因为伤口处卫气变虚,易致卫外不固,若伤口吹风,风邪容易侵袭伤口,会导致伤口局部搔痒,红肿,甚至形成久年不愈的瘙痒。当然,伤口亦不必包的太紧,捂的太热亦不利于快速愈合。

     人睡觉时,阳气深藏于阴中,这叫阳气归根。此时气血流通缓慢,体温下降,阳气的卫外功能减弱,若有风寒外袭,风入筋,寒入骨,就容易出现晨起的各种不适,颈部酸痛,骨节僵硬,甚至发烧等。因此说,睡觉时一定要关闭窗户,且不能开风扇,这是预防大病的关键。否则,风寒外袭而深入,大病重病由此而生。

    因此,若风之中于人,轻则或伤风或感冒,重则或舌缓,或暴瘖,或半身不遂,甚则神昏迷乱。其病皆源自风,故善治者当善祛风。

    5.风药

    关于祛风之药,防风尤需一提,其又名屏风,味辛、甘,性温,能散风除湿,止痛、止泻、止痉,性润不燥,有“风药润剂”之称,可用于风邪外侵所致诸证。

    此外,尚有“风药”一说,李东垣指出“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也”。徐大椿则认为:“风药之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现今则把具有辛散升浮之性,能祛风解表、祛风除湿、祛风通络、祛风止痉、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都归入风药的范畴,并在不同的组方环境中,大略可发挥升提、升阳、散火、胜湿、疏肝、引经等作用。

    本草经,里有关风药的原文。“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风行周身。”“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菊花,主诸风。”“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细辛,主风湿痹痛。”“薏仁,主久风湿痹。”“何首乌,疗头风面疮。”“菖蒲,主风寒湿痹。”“补骨脂,主风虚冷。”“丹皮,主寒热中风。”“泽泻,主风寒湿痹。”“防己,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茯神,疗风眩风虚。”“柏子仁,除风湿。”“吴茱萸,逐风邪。”“枳实,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枳壳,主风痒麻痹。”“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竹沥,疗暴中风,风痹。”“石膏,主中风寒热。”“代赭石,主贼风蛊毒。”“干姜,逐风湿痹。”“薄荷,主贼风伤寒发汗。”“葱白,治中风面目浮肿。”“巴戟天,主大风邪气。”“天门冬,主诸暴风湿偏痹。”“秦艽,主寒湿风痹。

    6.风剂

    a.疏散外风剂和平熄内风剂

    b.葱豉汤。此方药味简单,药效独特,凡遇感冒都可试服(风寒证最效,风热证则建议加金银花、连翘、薄荷诸药)葱豉汤做法:连须葱白三根,淡豆豉20克,加水500毫升,大火煎至沸腾,再加黄酒30毫升,再煎至沸腾,即可倒出,并加入白糖适量,既可补益中气又可调整口感。趁温服药,服后盖被取汗。

    c.八风散,主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癔病性瘫痪,偏枯不仁,中风后遗症,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阳痿各种精神神经症状,妇女脏燥症,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等。此方即孙思邈之大续命散。已故当代大医李可先生极为重视此方,并临床大量应用,取得极为满意的疗效。

    7.风穴

    人体有多个祛风之穴,皆以“风”为名,包括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翳风等。诸穴皆关乎风,皆能治疗风证。且多位于上,以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之意。风寒邪气多自风穴而入,亦自风穴而出。重视应用风池、风府、大椎诸穴,盖此等穴皆是风寒邪气进入人体的门径,亦是祛邪的通道。

    孙思邈言:“风多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故有五脏风,其为患多端:肺中风,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肝中风,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心中风,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脾中风,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皆需急灸相关脏的背俞百壮。

    8.风邪犯表证   风邪侵袭肌表,卫外机能失常引起的病变。气候多变,起居失常,体虚卫外不固。恶风,汗出,发热较轻,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咳嗽干呕,咳痰流涕,不闻香臭,咽喉痛痒,或皮肤瘙痒,遍生风团,消退迅速,不留痕迹,头面四肢水肿(伴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缓。—感冒(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咳嗽(止嗽散,桑菊饮)—鼻塞(通窍散,银翘散)—自汗(桂枝汤)—水肿(越婢加术汤)—瘾疹(桂枝汤,消风散)

    9.风寒束表证  风寒侵袭卫表而引起的病变。恶寒较重,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鼻痒喷嚏,咳嗽气喘,胸部胀闷,鼻流清涕,痰稀色白,咽喉痒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浮紧。—感冒(荆防败毒散,麻黄汤)—咳嗽(止嗽散,华盖散,三拗汤)—气喘(麻黄汤,金沸草散)—鼻塞(通窍汤,葱豉汤加霍香白芷)—头痛(川芎茶调散)—急性喉痹(咽痛水肿,声音嘶哑,发音低沉,金实不鸣,喉科六味汤)—瘾疹红斑,风寒加重(桂枝汤,麻桂各半汤)

    10.风湿犯表证   头晕而重,全身酸胀困重,恶寒发热,恶风不欲去衣,有汗不解,肌肉关节酸痛肿胀,疼痛游走,皮色不变,肌肤麻木不仁,汗出胸闷短气,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浮数或濡缓。

    —痹症(羌活胜湿汤)

     

     

  • 利水消肿,祛满除湿。主治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

     
    歌诀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组成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白饮和服,一日三次。小便利,止后服。
    现代用法:上研细末。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或将上药量增量二倍以上。以水二合。煎成一合服。

    方义

    方中牡蛎软坚行水;泽泻渗湿利水,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泄水,商陆、海藻润下行水,以使水邪从小便排出。瓜蒌根生津止渴,为本方之反佐,可使水去而津不伤。

    文献

    医级:牡蛎泽泻散,治瘥后水气不行,流注下焦,以致腰足肿浮。

    成无己:大病差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

    尤在泾:大病新差而腰以下肿满者,此必病中饮水过多,热邪虽解,水气不行,浸渍于下而肌肉肿满也。是当以急逐水邪为法,牡蛎泽泻散咸降之力居多,饮服方寸匕。不用汤药者,急药缓用,且不使助水气也。若骤用补脾之法,恐脾气转滞而水气转盛,宁不泛滥为患耶?

    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泄之。蜀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与苦,以导肿湿。伤寒病差后,从腰以下肿者,是有水气也,宜牡蛎泽泻散,峻逐水气,恐缓则水盛,必上犯阳部也。

    水停于内,外泛作肿,腰以上者,当汗之,小青龙、越婢是也。腰以下者,当利小便,此方是也。以牡蛎破水之坚,泽泻利水之蓄,海藻散水之泛,栝蒌根消水之肿,又以蜀漆、苦葶苈、商陆根,辛苦有毒之品,直捣其巢,峻逐水气,使从大、小二便而出。然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病后上虚,不能制水,从腰以下有水气者,肾阴之盛也。牡蛎泽泻散,牡蛎、栝蒌,清金而泻湿,蜀漆、海藻,排饮而消痰,泽泻、葶苈、商陆,决郁而泻水也。

    凡人久卧生湿,积湿则生痰,湿痰凝冱,则水道为之不通,若阴沟日久瘀塞者然。人之一身水气,至腰以下而大泄,肾与膀胱左右并有管相接,以出小便,《内经》所谓「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者是也。然则腰以下正为水道宣泄之冲,不当留积水气,自大病久卧百脉停顿,必有败津留滞其中。水与败津化合,则胶固而成痰浊,并居血络,阻下行之路,水道为之不通,故必用蜀漆、葶苈以泻痰,商陆以通瘀,海藻以破血络之凝结。海藻含有碘质,能清血毒,故疮痈多用之而病根始拔。君牡蛎、泽泻者,欲其降而泄也。用栝蒌根者,所以增益水津,欲其顺水而行舟也。此利小便之大法,异于五苓散之不兼痰湿者也。


    刘渡舟:这一条论述大病差后,水邪凝聚腰下的证治。大病瘥后是什么病,反正是大病,没有具体说。伤寒是大病,其他一些传染病也是大病。主要的见证,从腰以下有水气,水气就是水肿,水肿从腰以下作肿的,用牡蛎泽泻散来治疗。这个病主要是水邪凝聚于下。凡是水邪凝聚于下的,小便必然不利。小便一不利,水就和湿相和,所以腰以下就肿。上肿多风,下肿多水,下肢肿多是水湿,石水这一类的,所以下肢肿,腰以下肿。这个病还可以出现腹水,肚子有水。脉一般都是沉而有力的,沉是主水,沉潜水蓄阴经病,主有水;有力就说明正气还不大衰。因此,要用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要开发、疏利下焦水邪的凝结,软坚以利水。药味组成有牡蛎、泽泻、瓜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海藻,这七味药异捣下筛为散。异捣就是一个一个的,分别地都把它捣了。然后下筛子成细面,更于臼中治之,就是再把这些药面再从在石臼里面一块捣,用白饮即白米汤合服方寸匕,小便利就止后服了。以前小便不利,现在吃这个药小便利了,就不要再吃了,日三服。在牡蛎泽泻散中,海藻、牡蛎有软坚的作用,软坚以去水,尤其是对于肝的不利效果好,所以肝硬化腹水的时候,我们用这个方子效果比较好一些。海藻、牡蛎有点儿咸寒,咸能软坚,寒能清热以利水。葶苈泻肺以利水,商陆根的泻水比大戟、芫花、甘遂的劲儿要小一点儿,比车前子、泽泻泻水的劲儿要大一点儿。总之,商陆根是个泻水的峻药,它是苦寒以泻水,能够泻三焦之水,泻利三焦。葶苈子配上商陆根,从上到下,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之水那就荡然无遗,从小便就利出去了。这里还加上蜀漆,蜀漆这个药没有,一般都是用常山代替。蜀漆是常山的苗,药还是接近一些。这个药能祛痰,截痰,在上面能吐,在下面也能泻。咱们前面讲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就是去胸部有痰水的,它能去痰水,开痰水之结。再加上泽泻,泽泻利水通淋,也是利水的。从这个药味来看,走而不守,是泻的多,都能利水软坚,利水泻热,破逐水邪,力量还是可观的,劲头还比较大,所以这里又加上瓜蒌根。瓜蒌根就是天花粉,这个药一方面有生津液的作用,在泻水的同时再加上生津液的药。另外,瓜萎根这个药能活血脉,还有清热的作用。我们过去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和瓜蒌根就是一个对药,桂枝配干姜,瓜萎根配牡蛎,这四个药再加上柴胡、黄芩、炙甘草,就叫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和瓜蒌根相配,既能够养肝阴,又能够软坚消痞,治疗早期肝硬化、肝肿大很管用。目前我们用牡蛎泽泻散就是针对肝硬化腹水,因为这方子里有海藻、牡蛎和瓜蒌根,对于肝肿大有消痞的作用,有软坚的作用,同时又有行水的作用。再加上葶苈子、商陆根、泽泻,这个方子既能够利三焦之水,又能够消痞软坚,又能够泻热。因此,腰以下肿而不见于风的,不是风水,这个方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治肝硬化腹水,它的力量也很好,但是没有十枣汤那样快。在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你要用上十枣汤,大小便一定下水,下不来的你再稍增加一点儿分量,以前用四分,四分不行用五分、六分,七分了一定要下来,那没有问题的。牡蛎泽泻散可就不行了,有的时候下不来,所以它的力量比十枣汤要缓和一些,比一般的利水药又峻烈一点儿,是界于中间。因为它这里有商陆根,所以十枣汤是大便小便一起下水,而牡蛎泽泻散侧重于小便。我们在临床辨证的时候,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要分清虚实。如果属于肾气虚,或是脾气虚的,这个方子是无效的不但没有效,你要吃了反倒有不良后果。那就要健脾以利水,或者说是温肾阳以利水,吃济生肾气丸、实脾饮这一类药,不能用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散是治实性水的,有水还有热,脉沉而有力,小便不利,肚子胀,下肢肿,用手按着发硬。如果按之如泥,肚子一摸发软,这个方子它就不好用,所以这个方子治实证,不治虚证。

    胡希恕:这个也是常见的。这个《金匮要略》里,它这个水气病就是浮肿的,而在腰以下肿,利小便;腰以上肿,可发汗。我们在门诊中一个小姑娘,她就是眼睛肿,我是给她吃的越婢汤,现在还挺好,所以要是谁腰以下肿的,就是利小便。随着这个部位,也有关系,腰以下肿与这个下焦小便不利有关系,所以利小便就好了。这个大病差后,这个事情很多,它由于这个代谢没有恢复正常,有的时候吸收上不好,小便有的排泄不够,有时候有停饮,有时候有浮肿,腰以下的用利尿药,这个方子就是普通的利尿药。它这个有瓜蒌和牡蛎,瓜蒌牡蛎散也是《金匮要略》的方子,这个它是一个滋阴解热的方子。那么这个大病差后,它由于有水肿,它也有烦热,看这个方子肯定是这样,它用的是瓜蒌、牡蛎嘛。其它四味药都是祛水利尿的,泽泻我们知道了,蜀漆也一样,这个蜀漆大量用时要吐的,所以要洗去腥。那么葶苈子、商陆根都是祛水的,加上海藻。但是它这个药用得挺厉害的,你看商陆根、蜀漆多少都有毒,所以我们要用呢,要我看,可用五苓散,它如果有烦渴的情形,瓜蒌牡蛎散可以用,其它的根据情况,用五苓散,或者用防已茯苓汤的法子都行,它也只是举了个例子,这个只说利小便。什么利小便呢?根据情形看吧。它由于小便不利、下身肿,你根据情形用利小便的药物,就可以了,不一定限制与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很厉害,尤其那个蜀漆用了不好,它会致吐。葶苈子没问题,葶苈子它祛上边水的,如果有浮肿,有些咳嗽,痰多的,这葶苈子可以用,往旁的利尿药加也行呀。这商陆根治水肿是挺有力量的药,但是我们用商陆根也可以用木防已,这药也挺好的,它没有毛病,这个方子也是举个例子,不一定非用它不可,这个方子去水肿是相当有力量。同时它有些烦渴的样子,所以用瓜蒌、牡蛎配合这四个祛水利尿的药。


     

  •        患者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科普知识是有关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内容。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们国家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肝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因此,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足够重视,那么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应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临床体检中,如果发现患者的丙型肝炎提示阳性,这往往提示患者既往感染过丙肝,或者目前患者是丙肝的病毒携带者。此时,可以通过完善患者丙肝病毒RNA的检查,了解患者体内丙肝病毒在体内是否具有活跃性。如果患者的丙肝病毒代谢活跃,此时需要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干扰素等等。目前临床上的一线用药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由于其药物的耐药性较少,副作用轻,常常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监测丙肝病毒RNA提示阴性,这表明患者体内丙肝病毒没有引起严重的肝损伤。但此时肝功能检查,常会伴有转氨酶和胆红素指标的异常,建议患者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等药物积极的护肝治疗。

           以上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所有内容,患者朋友们您若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在屏幕下方给我留言,或者关注我。我会尽快回复大家,我们一起学习交流。

  • 前两天看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 Julie Lythcott-Haims 的 Ted 演讲,她说:

    “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给孩子创造一个清单式的童年。”

    孩子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因为每一分钟都要好好利用,课外活动、兴趣爱好都为美好的未来(进一个好大学)服务。

    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不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

    我们哄骗、暗示、唠叨、甚至讨价还价地让孩子把清单上的事做好,充当着私人管家、辅导员等多重角色。

    但这样的后果是,我们剥夺了孩子为自己负责,自驱型成长的机会,创造了我们满意的“傀儡人生”。

    图片

    但另一个事实是:

    在遍地鸡毛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崇尚科学育儿,付出了再多时间、资源陪伴孩子的高知父母,在育儿方面仍然感到深深的焦虑:还不够。

    先来看一组数据:

    • 62%的父母愿意为孩子牺牲自我,希望他们能够成才,26%因此改变了工作模式。
    • 为了攒出孩子的教育费,近半数(48%)的父母放弃了私人时间/爱好活动,而 37%已经大幅减少或完全停止休闲活动和度假。其中千禧世代和 X 世代父母放弃更多。
    • 近三分之二(64%)父母担心没有为孩子做到最好。

    # 数据来源:

    2017 年汇丰银行《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

    • 68%的中国父母感到教育焦虑,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
    • 绝大多数父母(81%)同意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比爸爸多,有 29%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且爸爸的学历越高,参与度越高。
    • 2-5 岁的家长最注重孩子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软实力方面的培养,认为其比分数重要。
    • 超过 44%的父母认为,超纲教育十分必要,其中 80 后家长比例最高(25%)。

    # 数据来源:

    2019 年智课教育《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

    • 约 20%的父母曾在生活中被别人认为是“糟糕的父母”,而说这句话的人最可能是被访者的父母。
    • 36%的人认为自己作为爸爸/妈妈表现不佳,平均每周多达 7 次认为自己是位“不合格的父母。”
    • 超半数父母为自己频繁对孩子发脾气而内疚,61%的人希望能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 数据来源:

    健达巧克力,样本数 1500 人

    图片

    前段时间看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赵昱鲲的一条书评,完美地化解了我“作为最不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家长”的焦虑:

    “家庭的正面支持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别明显错过某方面的发展就行,我们更需要关注负面效应。”

    大意是,每个人的天资是注定的,不是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逆袭成多了不起的人。

    我们做得好,只是不给小树苗的成长设置障碍而已,谈不上什么多大的促进。

    这是为什么经常有父母,工作太忙,没有天天给孩子读绘本,辅导作业,甚至没有怎么管孩子,孩子其实也成长得不错的原因。

    父母不需要在某方面做得多么好,或者要为孩子做多少事,才称得上合格;

    更重要的是,不要做毁掉孩子而不自知的事,就已经是不错的父母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负面事件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正面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避个坑,聊聊「 为什么童年阴影那么深刻 」,以及什么是糟糕的的教育方式吧。

  • 简单好用的祛湿小妙招,你记住了吗?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