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天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天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简称:

非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天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曾用名: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天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已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成立于2019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业务范围是“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妇幼专业;计划生育专业(仅限计划生育指导室)/妇女保健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口腔科/精神科;社区防治专业/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超声诊断专业/中医科;内科专业;针灸科专业;推拿科专业/X光检验”。该社会组织注册资金5万人民币。

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章阁社区志扬路5号103
0755-28106166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刘振雄
刘振雄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皮肤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梗死恢复,脾胃调理,月经调整,失眠等。
患者评价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常见的原因有:
     
      1.心理因素:包括夫妻关系不和、紧张焦虑、性知识缺乏等
     
      2.性刺激不够充分,性生活过于频繁,长期手淫
     
      3.器质性因素:主要指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颅脑、脊髓的损伤及肿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等。
     
      4.药物性因素:长期服用α受体阻滞剂、镇静催眠药等。
     
      5.慢性酒精中毒、吸烟、吸食毒品等。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性治疗:性感集中训练,调整性交方式,进行性知识教育,掌握性生活技巧等。
     
      2.心理治疗:消除不良心理影响。
     
      3.药物治疗:包括麻黄碱、育亨宾、新斯的明、左旋多巴等,部分患者有效。
     
      4.物理治疗:包括机械震动刺激和电按摩刺激等。

  • 原创作者:范书英 京东健康 心脏中心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

    心衰患者明确诊断时常常已接近晚期,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治疗依从性差、预后更差,这一情况在年轻的心衰患者更是明显。慢性心衰死亡率堪比恶性肿瘤,心功能三级的五年死亡率达50%,心功能四级的一年死亡率高达60-70%。因此早期识别心衰,尽早治疗,增强患者对心衰治疗的依从性,延缓心衰持续进展显得格外重要。

    基层医生因为工作在抗击心衰的第一线,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因此其在心衰接诊过程地位尤为重要。心衰诊治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如何早期发现心衰,二是如何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以下就这两点分别叙述基层医生在诊治心衰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1. 早期发现心衰:

    早期发现心衰是延缓心脏重构,改善预后的最佳手段,对心衰而言,时间就是心肌。问题是怎么做到“早期发现”?

    1. 1 重视不典型症状

    心脏强大的代偿能力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尽管存在较为明显的心脏结构异常,但心脏功能尚能维持,因此症状并不明显;而缺乏明显的症状使得早期发现心衰变得极为困难,年轻人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医者也容易被年龄欺骗,时不时会将年轻和健康划等号,尤其是当心衰症状不够典型时,容易将症状归结于常见病,而忽略其它重要线索,丧失早期发现心衰的机会,导致临床误诊误治。因此,早期发现心衰首先要重视心衰的不典型症状,对青年患者出现不典型症状时更要引起重视。

    典型的心衰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因典型心衰症状来就诊的患者很容易正确诊断,但典型症状出现时病情常常已经比较严重。若能对心衰早期的一些不典型症状提高警惕,则有可能早期发现心衰。

    工作中发现容易导致心衰漏诊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咳嗽。被误诊为呼吸道疾病的心源性咳嗽比比皆是,有时误诊时长达数年左右。

    56岁的孙先生是一位公交司机,咳嗽反复发作1年之久,始终被认为是呼吸道感染,间断应用抗生素和中药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发现是无症状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衰所致。

    72岁的陈先生在京城飘柳絮的季节开始咳嗽,被认为是过敏性咳嗽,甚至南下广州躲避柳絮,但咳嗽越发严重,最后发现病因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肥大、心衰。

    35岁的乔先生也一直被诊断呼吸道感染,因为第一时间没有怀疑到心衰以至于胸片提示的心胸比例增大这么重要的诊断线索都被轻易忽略,直到出现典型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才明确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衰。不幸的是短短5年就已经发展到了等待移植的地步。倘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虽然咳嗽常见于呼吸科疾病,但不得不说咳嗽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尤其对因反复咳嗽来就诊的患者要仔细甄别,不要只想到呼吸科疾病,还要想到咳嗽另一个原因是心衰。呼吸道疾病引发的咳嗽多与运动无关,与体位无关,这一点不同于心源性咳嗽,后者通常与运动有关,劳累后加重;与体位有关,夜间咳嗽较日间多见,夜间平卧时易发咳嗽,坐起后减轻。

    咳嗽的症状看似简单,但背后原因不简单,任何能引起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的疾病都可以引起咳嗽,炎症、过敏、心衰都可以。因此探究咳嗽背后的原因非常重要。以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核心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在纷繁的临床表现中抓住关键信息,推到出症状背后的病因。

    除了咳嗽以外,另一个容易导致心衰漏诊的常见症状之一是乏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忽视。64岁的孔先生酷爱游泳,有段时间游泳时老觉得乏力,接诊医师因觉得他生活方式良好,又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脏病危险因素,未能意识到乏力可能是早期心衰的表现,导致诊断推后数年之久,明确诊断为扩张性心肌时心脏扩大、心衰已经非常明显。

    由上可见,当遇到反复发作的咳嗽和乏力等不典型症状时,要敢于临床怀疑,有了临床怀疑才有可能去寻找临床证据,走向正确诊断的路径。对症状来源的病因学思考、必要的查体和对异常检查结果的警惕是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的基础。

    1.2.重视心脏重构筛查

    心脏结构异常总是先于心脏功能异常,心衰症状出现前一定先有结构异常,对重点人群进行心脏重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衰。

    心血管高风险评估中高危的患者都是左室重构的易患群体,因此要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存在多项危险因素比如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久坐、抽烟、饮酒、习惯性熬夜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重视左室重构的筛查。心血管风险越高,筛查的必要性越强,避免进展到终末期才被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者更要提高警惕,因其容易发生糖尿病心肌病或者缺血性心肌病,但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常常被漏诊和误诊。

    心脏重构筛查手段包括查体、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视、触、叩、听能判断是否存在抬举样心尖波动、心界扩大、异常心音、心率和心律、病理性杂音等可能提示左室重构的征象,但查体不够敏感,其在诊断左室重构中的地位常常被忽略。

    心电图操作简单易行,从中可以直接发现心脏重构的征象比如心室肥厚、心房扩大表现,也可以间接推断左室重构可能性,因为心电图可以发现明显的心率和心律失常以及陈旧心肌梗死,而陈旧心肌梗死是引发心脏重构的重要病因,明显的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是引发心动过速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但心电图在左室重构中的诊断价值同样被低估,因心电图解读的复杂性也容易被忽视。

    心脏彩超是应用最广泛的筛查左室重构的方法,也是最佳方法,较查体较心电图能更加直观清楚地展示各心腔大小、瓣膜流速及有无反流、反流量大小、室壁的运动、心脏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和下腔静脉宽度等,用于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明确左室重构的严重程度。但基层医生在解读心脏彩超时存在着误区,常常拘泥于数字本身的异常而忽略数字间的关联,而数字之间的因果关联才是正确解读的关键,只有明白各数字之间的因果关联,才能从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病理生理过程理解这些数字,才能对心脏彩超有更清楚的认识和解读。

    由上可见,基层医生在门诊工作中要重视非典型症状、重视左室重构的筛查、更要学会解读心电图和心超结果才能早期发现心衰。

    2.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患者对治疗依从性查的主要原因在于疗效欠佳,前面提到的35岁乔姓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在标准抗心衰治疗一个月后因效果不佳自行停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心功能NYHA分级从2级发展到了4级,因此必须重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就要提升治疗效果。

    治疗心衰的药物有两大类,一是利尿剂,二是神经内分泌活性拮抗剂。标准的“金三角”抗心衰方案主要是神经内分泌活性拮抗剂,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左室重构从根本上改善心脏功能。而改善心衰症状的药物主要是利尿剂。两者在起效时间上存在明显区别:神经内分泌激活剂不能即刻起效,要等待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较明显效果,而利尿剂起效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

    心衰治疗过程中,基层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这两类药物的治疗剂量使用不足,导致疗效不佳,病人依从性下降。

    2.1利尿剂剂量不足

    容量管理对心衰患者至关重要。心衰病人对容量耐受能力很低,没有心脏结构异常的人尚且在容量管理不善的时候(比如短期内大量输液)发生心衰,更何况已经有心衰的病人。但由于对利尿剂副作用的担心,基层医生在用利尿剂时剂量一般偏小,导致容量蓄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因而心衰症状缓解不明显,同时也使得神经内分泌激活剂的剂量难以上调。

    用好利尿剂要做到:一嘱咐患者控制入量和出量,每日记录出入量,监测体重,力求达到负平衡,保证24小时出量比入量多出1000-2000ml,若不能达到负平衡或负平衡程度不够,则要寻找原因:是因入量过多还是因利尿剂量不足,避免容量蓄积进一步加重;二要注意离子补充,尤其钾离子补充,补充量大小取决于利尿剂剂量、负平衡程度和患者肾功能状况,根据情况不同做出相应调整;三要注意监测,第一次应用利尿剂,用药3-5天要监测肾功和离子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方案;四要进行必要的宣教,告知患者利尿剂的作用,在水肿加重体重增加时适当增加剂量,并及时就诊以减少急性心衰发作。

    2.2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剂量不足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是导致左室重构进的基础,只有阻断其过度激活才能获益,获益的程度与被阻断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抗心衰方案中不仅要有神经内分泌激活剂,还要追求足量。要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一般2-4周调整一次,若调整条件不具备,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心中要有这根弦,不能长期给予低剂量。基层医生治疗的大多数心衰患者常常由于未能足量使用神经内分泌激活剂或者加量时间过长导致左室重构改善不明显,疗效和预后自然欠佳。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将药物剂量加到足量,加量过程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因为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也是机体为应对疾病所做出的自然反应,是维持血压和心率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的手段,加量会对血压、肾功能和电解质产生影响。加量的过程不仅脑子要有“弦”,心中也有有“底”,增减药量是个细致活儿,对基层医生是个挑战,不能只考虑安全性而无视加量机会,也不能只想加量而遑论安全性。临床实践中,既不能在条件不具备时盲目加量,也不要因恐惧加量的不良反应而选择低剂量治疗。要创造加量条件、在条件许可时及时加量、加量后做好随访和监测,这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及时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造成不可逆损伤,也避免因由此带来的恐慌。对于难以加到足量的患者也要尽可能将药物加至最大可耐受剂量以改善预后。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一旦出现通常意味着左室重构已经比较明显,而左室重构过程一旦启动,几乎没有任何措施能完全阻断这一过程,所有的治疗都不过是延缓其进程而已。作为心衰诊治中的一线人员,基层医生要注意从早期发现和治疗足量上下功夫,以促使病情稳定,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近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了2021版《糖尿病诊疗标准指南》,新指南中关于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治疗与成人糖尿病不同,为此,指南特别发布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标准诊疗推荐。

     

    营养治疗

    建议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

    监测碳水化合物摄入是实现最佳血糖控制的一项关键。

    由经验丰富的注册营养师开展全面的营养教育,每年更新一次,建议营养师评估与体重状况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有关的热量和营养摄入,并告知患者应该选择哪些营养素。

     

    运动

    推荐所有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每天进行60分钟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高强度肌肉强化和骨骼强化活动。

    确保患者运动前的血糖水平为90-250 mg/dL(5.0-13.9mmol/L),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可补充碳水化合物,根据计划的活动类型或强度进行个性化锻炼。

    应教育患者在运动期间和运动后预防低血糖的策略,包括运动前减少餐时胰岛素剂量,减少基础胰岛素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使用持续血糖监测等。

    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频繁血糖监测对于预防、检测和治疗运动期间低血糖和高血糖很重要。

     

    血糖控制

    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即每日多次注射或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所有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多次自我监控血糖水平(每天6-10次),包括进食前,入睡前,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锻炼、驾驶、出现低血糖症状等。

    实时连续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是降低和维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或缓解低血糖的有效策略。

    某些情况下,间歇性扫描式持续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地取代自我血糖监测。

    自动化胰岛素输送系统可被考虑用于改善血糖控制。

    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必须个性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重新评估。对于许多儿童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是合适的。

    较不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如<7.5%)可能适合:不能明确表达出低血糖症状的患者;未察觉到的低血糖;无法获取胰岛素类似物、先进的胰岛素给药技术或连续血糖监测;不能定期检查血糖。

    较不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如8%)可能适用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有限或治疗弊大于利的患者。

    如果进一步降低目标时,患者没有严重的低血糖,未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或增加诊疗负担,可以合理地为个别患者建议更严格的A1C目标(例如,<6.5%)。

    建议将最近14天内的连续葡萄糖监测指标(血糖变化幅度较大的患者应更长时间),尽可能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使用。

     

    筛查和诊断

    对于超重或肥胖且有一个或多个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应考虑在青春期开始或10岁时(以较早者为准),对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进行筛查。

    如果检测结果正常,则应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重复检查,如果BMI增加,则检查频率增加。

    空腹血糖、75g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检测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管理

    生活方式因素

    应向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及家属提供综合生活方式干预计划,并与糖尿病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减重7-10%的目标。

    与所有儿童和青少年一样,应鼓励有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参加60分钟的中到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每周至少3天肌肉和骨骼力量训练),并减少久坐行为。

    与所有儿童一样,有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的饮食应侧重于健康饮食模式,减少摄入高热量、缺乏营养的食品,特别是含糖饮料。

     

    血糖目标

    家庭血糖监测方案应个体化,并考虑到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

    每3个月评估一次血糖状况。

    对于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仅口服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合理A1C目标为<7%。更严格的A1C目标(如<6.5%)可能适合个别患者,例如进一步降糖没有出现显著低血糖或其他治疗不良反应。

    如果低血糖风险增加,可能需要制定较不严格的A1C目标(如7.5%)。

     

    药物治疗

    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除了进行营养干预和体育活动等行为外,还应进行药物治疗。

    偶然发现糖尿病或代谢稳定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8.5%,无症状),如果肾功能正常,二甲双胍是首选的初始治疗药物。

    有明显的高血糖血症(血糖≥250 mg/dL [13.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诊断时无酸中毒,且有多尿、多饮、夜尿或体重减轻症状的青少年,应在开始使用二甲双胍时,先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对于酮症酸中毒患者,应开始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以迅速纠正高血糖和代谢紊乱。一旦酸中毒缓解,可开始使用二甲双胍,同时继续皮下胰岛素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高血糖(血糖≥600 mg/dL [33.3 mmol/L])的患者,考虑评估高血糖高渗非酮症综合征。

    如果没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家族史的10岁或以上儿童,用二甲双胍(加或不加基础胰岛素)不能达到血糖目标时,则应考虑使用利拉鲁肽(GLP-1受体激动剂)。

    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但未达到血糖目标的患者,应改为每日多次注射基础胰岛素和餐前大剂量胰岛素。

    初始使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的患者,根据家庭血糖监测结果达到血糖目标,超过2-6周的时间内,可以每隔几天减少10-30%的胰岛素剂量。

    不建议使用未经FDA批准的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手术

    对于严重肥胖(BMI>35 kg/m2)、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后仍无法控制血糖和/或有严重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青少年,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Diabetes Care. 2021 Jan; 44(Suppl 1):S180-S19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肖靖,2009-2012年就读于301医院内分泌学硕士,2012年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

  • 有人说,今年秋冬的气温就像“蹦极大赛”,22个城市气温创新低,仿佛一夜入冬,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急需秋裤护体。

     

     

    在怕冷这件事上,男女似乎有着明显差异:

     

    • 办公室里,你穿着毛衣来回搓手,对面的男同事可能还在穿短袖;
    • 大街上,已经裹上秋裤的你,偶遇的没准是一条单裤过冬的男士。

     

    除了着装厚重,手脚冰凉、胃寒甚至膝盖受风等影响,似乎对女性更不友好。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怕冷,并分享一套“秋冬暖身攻略”让身体更扛冻。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杨国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杨力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怕冷?

     

    怕冷除了受环境温度影响,也和身体素质息息相关。女性的御寒能力比男性弱,主要由3大因素决定:

     

    骨骼肌肉量

    《美国自然人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女性比男性更怕冷的关键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女性骨架更小,散热快,因此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冷。

     

    该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团队完成,通过热成像技术、生物电阻抗分析后发现,女性手掌温度通常比男性低2℃。骨骼肌肉量与体重比是热量损失非常显著的预测因子。

     

    男女骨架差异示意图

     

    女性虽然脂肪量比男性大,但肌肉量更小。从基因上讲,由于女性骨架比男性小,所以皮肤散热速度更快,御寒能力大大降低。

     

    新陈代谢速率

    美国生物物理学教授戴维称,男性身上的肌肉多,食量大,新陈代谢更快,因此体表要比女性温暖一些。

     

    此外,女性对冷比男性更敏感,男性皮肤里的温度传感器更迟钝,不够知冷知热。

     

    生理结构差异

    从中医角度,女性生性阴寒,所以怕冷;男性生性阳燥,所以怕热。从生理角度,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不同,也造就了温度感知差异:

     

    • 男性生殖器官中的睾丸不耐高温,它需要维持比体温低的温度,否则会伤害精子。
    • 女性的子宫像个倒置的梨,属凉性,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

     

    怕冷,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人体能量来自于食物的动力效应、基础代谢和活动。因此,人在健康状态下,通常为饥饿时比饱腹时怕冷,运动前比运动后怕冷。

     

    如果近期内突然明显怕冷,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老年人更该警惕。

     

    !不同类型的贫血

    贫血会出现头昏、乏力、怕冷、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贫血种类很多,因此若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贫血种类。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代谢的主要激素,而甲减正是由于甲状腺合成或分泌甲状腺素不足,或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反应不良引起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因此甲减患者的机体代谢会减慢,出现怕冷症状。

     

    此外,患者还会伴有疲劳、瞌睡、体重增加、食欲低下、月经不调等症状。

     

     

    !血管病变

    如下肢动脉硬化狭窄,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患侧肢体乏力、腿脚怕冷、发麻抽筋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经,引起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临床症状就有手指、脚趾及下肢的发冷、麻木、疼痛等。

     

    !下丘脑病变

    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最高中枢,是人体的体温控制中心,因此它的病变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怕冷、脱发、肥胖等。

     

    !药物副作用

    如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有心得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碍等。

     

    !减肥过快

    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热组织,快速减肥或做了抽脂手术后会出现怕冷症状。此外,厌食症患者出现体重下降、怕冷的问题也很常见。

     

    一份“保暖攻略”让身体更扛冻

     

    在中医学上,流行一句话:男要冷养,女要热养。因此,在寒冷天气,不能一味地靠添衣保暖,掌握以下方法能针对性地提高御寒能力。

     

    女性

     

    暖脚

    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30分钟,不仅能缓解腰背疼痛,还能促进睡眠。

     

    泡脚水不能太浅,至少要没过脚面,连小腿一起泡,效果会更好。怕冷的女性晚上睡觉前,最好穿上保暖的棉袜,帮双脚御寒。

     

     

    暖食

    最好少吃寒性、生冷食物,尤其是畏冷、手脚经常冰凉、易伤风感冒,以及处于生理周期的女性更应注意。

     

    建议女性秋冬可多吃些大枣山药粥、五色粥等粥品,北芪党参炖羊肉、萝卜排骨汤能温补血气、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做菜时还可放些姜、胡椒、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调料。

     

    暖体

    在冬天,女性要特别注意脖子、腹部、腿部的保暖:

     

    • 颈部保暖可以有效预防颈椎病,出门时别忘了戴围巾;
    • 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否则会阻碍血液循环;
    • 长靴最好也别长期穿,两天换次普通冬鞋。

     

    男性

     

    水温冷

    建议男性不要频繁进行热水浴或桑拿,每周最多一次,温度以37℃~41℃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周累计不超过30分钟。

     

    裆部冷

    男性的阴囊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就像一台空调,调节着整个生殖器官的温度。如果阴囊被包围受压,不能正常调节温度,就会导致睾丸温度上升,导致生殖功能受影响。

     

    男性秋冬最好不要穿紧身牛仔裤,内裤宜宽松舒适透气。

     

    饮食冷

    天气寒冷时,人们爱吃热气腾腾、油脂较多的食物,因为脂肪不仅有助提升饱腹感,身体也会感觉更暖和。

     

    但对于男性来说,应该遵循低热量饮食,每天食用烹调油数量不超过30克。

  • 膝关节损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很常见,在与运动相关的损伤中,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损伤类型。对高中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与男孩相比,青春期女孩的膝关节严重损伤的风险明显更高。

     

    膝关节损伤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别:由急性、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损伤;由累积性、重复性微创伤引起的损伤,即所谓的过度使用所致损伤。询问病史通常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患者是出现了急性损伤还是过度使用损伤。许多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性膝关节损伤是挫伤和撕裂伤,通常是自限性的,但有几种情况需要专门识别出来,以便正确治疗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 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膝关节损伤诊断和处理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并强调了临床医生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

     

    一般原则

    在急性膝关节损伤中,体格检查时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应检查膝关节是否有明显的骨骼畸形或皮肤开口。是否存在膝关节积液是最重要的体格检查发现之一,膝关节积液代表有血肿,与单纯的软组织肿胀有明显的区别。 在急性损伤中,膝关节积液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损伤,包括骨折、半月板撕裂、韧带撕裂或关节脱位。

     

    在有创伤性积液的9-14岁患者中,70%有严重的关节内损伤,最常见的三种损伤是髌骨外侧脱位、前交叉韧带撕裂和骨折。急性创伤性渗出物是进行放射检查和可能需进行更高级别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高达56%的创伤性积液患者在普通X光片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损伤表现,因此可能需要进行更高级的成像检查

     

    临床医生应评估患者的负重状态,并尽可能检查步态。如果患者不能负重,需要确认他们在仰卧时能否做直腿抬起的动作:证明有能力主动将直腿抬离手术台,就可以排除患者的伸腿机制被破坏的可能。应该对膝关节远端腿部进行全面的神经血管检查,如果神经功能不足或脉搏不可触及,应考虑到创伤性神经病变或急性腔隙综合征的可能,这两种疾病需要紧急转诊到骨科。

     

    不同损伤类型的特殊考虑

    股骨远端骨折

    股骨远端骨骺骨折占所有小儿骨折病例的1%,但这类损伤带来的生长停滞风险很大,估计在40%到52%之间。在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患者中,高达22%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腿长差异超过1.5厘米。一项包含564例骨折病例的荟萃分析发现,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生长障碍的风险会增加:SH-I型骨折为36%,SH-II型骨折为58%,SH-III型骨折为49%,SH-IV型骨折为64%。 与非移位性骨折相比,移位性骨折导致生长停滞的风险显著增加,65%的移位性骨折被发现会导致生长障碍。

     

    除了生长停滞外,股骨远端骨骺骨折还可能导致成角畸形、膝关节僵硬、创伤后关节炎,以及涉及腘绳肌和腓肠肌神经的神经血管损伤。这种生长的不平衡导致生长中的骨骼形成异常的角度,通常为外翻、内翻、屈曲畸形或反屈,这可能会导致明显残疾。

     

    骨骺骨折通常需监测 6至12个月,以试图发现疾病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生长停止和成角畸形。如果怀疑生长停滞,磁共振成像是最敏感的工具,可以在早期发现骨骺线的形成。

     

    胫骨近端骨折

    胫骨近端骨骺骨折比股骨远端骨骺骨折少见。这些骨折可能会出现过伸性损伤,也可根据Salter-Harris (SH)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其中II、III、IV型骨折最为常见。这些损伤会使腘绳肌动脉和神经血管结构处于危险之中, 必须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确保神经血管状态完好。成角畸形和腿长不齐也是常见的并发症,胫骨骨折也 应随访观察6至12个月

     

    膝关节伸肌机制损伤

    如果没有完整的膝关节伸肌机制,完成行走和站立在内的正常活动都将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机制的组成部分包括髌骨、胫骨结节、股四头肌、股四头肌肌腱和髌骨肌腱。在骨骼不成熟的青少年中,也有骨化中心和未融合的骨骺,在受伤时膝关节周围产生的拉力作用下,可能会继发性失效。 伸肌机制损伤包括髋关节袖套状撕脱骨折、胫骨结节撕脱损伤和髌骨脱位

     

    髌骨袖套样骨折

    这是儿童特有的髌骨骨折,有一广泛软骨呈袖套状自髌骨主体上拔出,一薄层骨组织同时被拔出。髌骨骨折总体上比较罕见,骨骼不成熟患者中的发生率范围为<1%到2%。如果骨质碎片没有与关节软骨的放射状碎片一起剥离,则很容易在影像学检查中漏掉这种损伤。

     

    诊断时需要保持较高的怀疑度,可以根据损伤机制、渗出物是否存在和直腿抬高试验中伸直机制的受损来进行评估。当怀疑有这种损伤时,即使放射学检查正常, 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胫骨结节撕脱骨折

    由于胫骨骨骺闭合,胫骨结节特别容易被股四头肌强力收缩撕脱。这一损伤应与 Osgood-Schlatter病或胫骨结节骨骺炎相区别,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区别。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很少见,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高达10%的患者主要并发症是急性室间隔综合症,需要紧急进行筋膜切开术。 漏诊或延迟诊断可能导致严重残疾

     

    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有时会出现大量积液,通常是由于脱位或半脱位事件导致髌骨软骨骨折所致。在MRI上可以看到骨软骨碎片,但在X光片上往往看不到。 存在骨软骨碎片是转诊到骨科的一个指征。前交叉韧带撕裂通常也会出现积液,并可能出现与髌骨脱位类似的表现。 应注意通过体格检查或磁共振成像排除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JAMA Pediatr. 2021;175(6):624-63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预防和流行病学。

  • 酱油,是人们在烹调时最常用到的调味品之一,无论炒菜、做汤、又或者是凉拌等,各种菜品都离不开酱油的协同调味作用,可以说酱油是厨师们或者家庭掌勺者们离不开的好帮手,有着重要的增色、添鲜作用。但是,在市面上混的“风生水起”的食品谣言也来了,有传言说吃酱油会让皮肤变黑;有传言说受伤的人吃了酱油连伤口都会长成黑的。听了这些传言之后,酱油如果有眼泪,也应该是泪流满面了吧。好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重新认识一下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的酱油吧。

    酱油的真相

    酱油,是我国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传统调味品,颜色呈红褐色,且有特有的酱香,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酱油是由蛋白质、淀粉原料发酵而成,这些发酵原料一般包括大豆、豆粕、小麦、麸皮等,所以酱油中含有氨基酸、B族维生素、糖、有机酸、醇、酚以及棕红色素等多种物质,无论是炒菜,还是调拌饺子馅儿时放一点,既能起到调色的作用,又能增加香气和鲜味。市面上销售的酱油,除了上述的发酵原料外,还包括食盐,所以酱油中其实是含有一定量隐形盐的,在炒菜或者拌馅时,如果放了酱油可以少放一点食盐。

    人的皮肤为什么会变黑

    人的皮肤中存在一种黑色素细胞,其中含有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这种黑色素产生的越多,人的皮肤的肤色就会越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皮肤变黑”。人们皮肤中黑色素量的多少,不但取决于酪氨酸的多少和酪氨酸酶的活性,还与人的遗传基因、太阳光的照射等情况关系密切。

    之所以会有“吃酱油会让人的皮肤变黑”的传言,主要是因为酱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当然也有一定量的酪氨酸。的确,酱油中含有部分酪氨酸,但是仅凭此点就断定“吃酱油会变黑”是不科学的,因为酪氨酸的含量再多,如果酪氨酸酶的活性不够,也不能产生黑色素,而酪氨酸酶的活性绝对不是吃酱油多少能够决定的。再者,含有酪氨酸的食物有很多,它是蛋白质的构成单位之一,所以几乎所有蛋白质食物都有这种氨基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牛奶。牛奶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也是非常常见的食物,但也没见有人说喝牛奶会让人变黑,不是吗?

    伤口变黑与酱油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皮肤变黑与酱油没有关系,伤口的颜色变深与酱油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伤口的愈合其实是细胞的增生活动,人体内的细胞是有寿命的,在细胞不断的死亡和分裂增殖的过程中,人体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当身体因出现伤口而改变了那个身体部位原有的状态时,细胞就会不断增生,随之新的组织也会开始不断的分裂、愈合,从而对伤口除做着修复工作,直至其愈合。在伤口愈合的整个过程当中,会出现色素的沉淀,从而使伤口处的颜色表现的比较深沉,与吃不吃酱油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 无意中刷到一个粉丝在头条上写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她一直按照我写的科普文章里的随访方式来复查,两年内3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到五年间每半年复查一次。然而,她的胸外科主刀医生却说这个复查方式不对,两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两年后每年复查一次就行,项目包括CT、MRI及肿瘤指标等等。所以她都不知道谁对谁错,比较纠结,评论区里还引起了热议。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全面系统的解答一下,以免我的文章给病友造成误导。

    以下是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所给出的肺癌随访方式。

    Ⅰ~Ⅱ期和可手术切除ⅢA期NSCLS R0切除术后或SBRT治疗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患者

    治疗结束后的前2年

    6个月随访1次;病史、体格检查、胸部平扫CT±增强扫描、腹部CT或B超;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2B类证据)。

    3~5年

    每年随访1次;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胸部平扫CT、腹部CT或B超;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2B类证据)。

    治疗结束后5年以上

    每年随访1次;病史、体格检查、胸部平扫CT、腹部CT或B超;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2B类推荐证据)。

    不可手术切除的ⅢA期、ⅢB期和IIIC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结束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

    治疗结束后的前3年

    每3~6个月随访1次;病史、体格检查、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2B类证据)

    治疗结束后第4~5年

    每6个月随访1次;病史、体格检查、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2B类证据)

    治疗结束后5年以上

    每年随访1次;病史、体格检查、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扫描。吸烟情况评估(鼓励患者戒烟)(2B类证据)

    Ⅳ期NSCLC患者全身治疗结束后

    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者

    每6~8周随访1次;病史、体格检查、常规胸腹部(包括肾上腺)增强CT;合并有脑、骨转移者需复查脑MRI和/或全身骨扫描或症状提示性检查(2B类证据)

    症状恶化或出现新发症状者即时随访。

    从CSCO指南来看,凡是可根治性手术的病人,R0手术切除后,无论是I期、II期还是III期都是建议2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术后3~5年,每12个月随访一次,前提是期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及疾病稳定。然而,即便是完全性切除术后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仍有20~40%的患者会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IIIA期肺癌病人复发转移概率更高,5年生存率只有36%。所以,在实际临床操作中,我们会根据病人具体分期,可能的复发风险,给病人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时间,而不是照搬指南。复发转移概率略高的病人,建议前2年,3~4个月复查,3~5年,6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我想防患于未然要好于亡羊补牢。CSCO指南中没有提到原位癌的随访,由于原位癌和微浸润癌手术治疗后治愈率接近100%,所以,这类病人和健康人群一样,每年定期体检一次就足够了。

  • 人工耳蜗植入后应注意的问题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宝宝

  •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可切除性局部晚期直肠腺癌(LARC)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常规策略,成功延长了患者生存期。近年来,一刀切的治疗策略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对新辅助治疗与肿瘤长期预后相关性的认识提高,个体化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十年来治疗方法迅速发展,使得临床II期(T3-T4, N0)和III期(Tany, N1-N2)直肠癌的治疗有了多种选择。当前的前瞻性试验聚焦研究疾病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治疗策略,此外,直肠器官保留是一个有前景和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重点。

     

    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ACT)仍然是指南推荐的LARC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方法,预期目标是根除微转移性疾病。然而,对所有新辅助放化疗和TME(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后的临床II期和III期直肠癌患者采用ACT,支持这一建议的数据仍有限,因此 常规应用ACT仍存在争议

     

    事实上,ACT用于LARC患者,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结肠癌大型试验的获益外推的,这些试验评估了5-氟尿嘧啶(5-FU)和奥沙利铂在淋巴结阳性结肠癌中的作用。也有一些随机试验评估了ACT在直肠癌患者中的作用,然而,大多数试验都有显著局限性,例如放疗和化疗方案存在差异以及对预定治疗策略的依从性不佳。这些试验显示,与观察组相比,新辅助放化疗后接受ACT的患者,并未显示生存获益或无病生存期(DFS)的改善。

     

    ADORE试验根据病理学将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的高危患者(ypT3-ypT4或ypN阳性)随机分配接受5-FU+亚叶酸钙或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FOLFOX)辅助治疗4个月。FOLFOX组的6年DFS得到改善(68% vs 57%),然而,这一获益仅在III期患者中明显,II期患者不明显。尽管DFS有所改善,但6年OS(总生存率)并无差异(78% vs 76%),提示 只有某些亚组患者可能受益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ACT辅助疗法

     

    进行放化疗和TME之后,是否应该对所有患者或特定患者给予ACT仍是一个争论话题。除此以外, 化疗的最佳持续时间也不清楚。常见的策略是,2个月的5-FU为基础的化疗加放疗,之后进行4个月的FOLFOX辅助化疗,即累计6个月疗程的化疗。这一疗程是基于MOSAIC试验的结果,即6个月的FOLFOX方案可作为淋巴结阳性结肠癌的治疗标准。近期的IDEA协作研究中,探讨了结肠癌较短时间辅助治疗的策略,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影响直肠癌化疗的持续时间。

     

    在许多直肠癌试验中,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是 ACT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差。在EORTC 22921试验中,57%的患者没有接受或未完成预期的ACT疗程。其他研究报告,只有61%的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

     

    新辅助化疗

    理论上讲,新辅助 INCT(诱导化疗)具有许多优势,目前已被NCCN指南所接受。手术之前早期应用细胞毒化疗有可能消除肿瘤的隐匿性微转移。对化疗的反应也可以帮助定义预后良好或不良的患者组,并预测对放疗的反应。除了这些理论上的考虑,也有研究显示,INCT肿瘤缩小和降期的作用可增加pCR率,有可能扩大适合直肠器官保留的患者比例。

     

    在放(化)疗后、手术前进行 巩固化疗(CCT)可能导致局部受损但同时也可能会改善患者生存,患者对细胞毒性化疗的敏感性增加,从而防止肿瘤复发并改善预后。与INCT相似,CCT也可增加cCR和pCR率,但与DFS和OS改善的直接相关性尚不确定。

     

    OPRA试验直接比较了INCT和CCT,结果显示CCT组的三年直肠器官保留率更高(58%vs 43%;P = 0.01)。但是,INCT和CCT组的3年DFS和无转移生存率无差异,3年DFS率分别为78%和77%,3年远处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1%和83%。2019年发表的CAO/ARO/AIO-12试验比较了INCT与CCT,显示CCT组的pCR数值更高(25% vs 17%)。 在新辅助治疗中添加化疗是否会改善OS尚无定论,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但很明显,pCR率增加了,而且可为相当多的LARC患者提供器官保留的可能性。

     

    新辅助放射治疗

    早期的随机试验显示出术后放化疗对OS、DFS和局部控制的益处,随后一项德国试验奠定了50.4Gy(25-28分割)术前放化疗可用于LARC。尽管高质量的直肠MRI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有一些患者可能会过度分期从而接受了不必要的新辅助放化疗。ESMO指南推荐早期风险和中等风险的直肠癌患者最好仅进行直肠切除来治疗,避免骨盆放疗的毒性。

     

    最佳放疗方案仍有很多争论。尽管长程CRT是常用策略,但 术前短程放疗(SRT)也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无需同时进行化疗。采用非最佳直肠手术(即未采用TME)的一项研究中,SRT改善了肿瘤学结局,后来在TME手术的随机试验中也得到证实,这项开创性的荷兰试验显示,与单纯手术相比,加上SRT的局部复发风险降低了50%;两组间的OS无明显差异。

     

    一项荟萃分析比较了SRT和CRT治疗II期和III期直肠癌的疗效,5年DFS或OS无差异,但相比SRT组,CRT组的局部复发率降低。从现有证据看来,尽管首选的新辅助放疗方法尚不完全清楚,但与CRT相比,SRT成本更低,对患者更友好,并且3级和4级急性毒性发生率较低,因此可以提高依从性。

     

    外科手术的时机

    即使新辅助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要想治愈不可避免需要手术切除。不完整的TME将导致直肠系膜组织残留,存在潜在疾病,从而导致盆腔局部复发。关于手术时机, TME通常被推荐在SRT的1周内或放化疗后6-8周内进行。GRECCAR6试验报道,与7周间隔相比,放化疗后11周间隔与更高的术后并发症相关。但其他大型研究没有显示出时间间隔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因此,延长时间间隔也许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CA Cancer J Clin. 2021 Feb 16. doi: 10.3322/caac.2166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