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展开更多
告别繁琐烹调,水煮肉片简单三步到胃,轻松吃到店里味道,一备,二炒,三到胃。
首先我们买来新鲜黄豆芽,春天是维生素B2缺乏症的多发季节,春天多吃些黄豆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金针,平菇,上海青等洗干净备用。
传染性
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020 年 5 月,荷兰一家水貂养殖场内的工人感染了 2019-nCoV,且该养殖场内近期死亡水貂 2019-nCoV 核酸检测均阳性,提示水貂同样可以感染 2019-nCoV,并有可能进一步感染人类。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疾病类型
本病主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此外,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按重型管理。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婴儿脑瘫是临床常见而病情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婴幼儿出现了疑似脑瘫方面的临床症状,需要及时的到当地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者康复科检查治疗。
一般情况下需要完善头部方面的检查,包括头部磁共振、脑电图、脑血管彩超等,以详细了解头部情况。此外,还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微量元素测定以及激素分泌测定水平的检查。根据头部和血液方面的检查结果来选择药物,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是基础。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合做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方式包括头部针灸治疗、手脚针灸、推拿、穴位注射、手脚活动锻炼、认知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通过综合性的处理,尽量改善临床症状。
早发现、早处理对脑瘫的预后影响较好。如果时间已经较长,效果可能较差。
幼儿急疹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以人类疱疹病毒 6 型感染最为多见,好发于两岁以内的婴幼儿。
幼儿急疹的潜伏期 8 到 15 日,起病急,突然高热,体温一般是 39 到 41 度,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可以伴有高热惊厥,但患儿的一般情况良好,可以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或者是胃肠炎的表现,常常伴有头部颈部淋巴结的肿大。
一般在高烧 3 到 4 天左右,体温正常时全身出皮疹,皮疹首先发生于面颈部及躯干,以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持续 1 到 2 天后皮疹慢慢消退,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和脱屑。
幼儿急疹由病毒感染导致,一般具有自限性,无需特殊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即可。孩子高烧时需要配合退热处理,体温达到 38.5 度及以上,需要口服退烧药或者使用退热栓,包括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间隔 4 到 6 小时可以喂一次,避免持续高热导致高热惊厥的发生,吃过退烧药后可以搭配物理降温,包括贴退热贴,洗温水澡,温水擦拭,多喝水等等。
与其他科室的协作
并非所有的躁狂初发均需要其他科室的协助,尤其是那些既往有抑郁史及临床/人口学特征高度接近新发双相障碍的患者。然而,基本评估仍是必要的,包括可能与患者精神状态异常相关的药物:
(可点击图片并放大)
图片
表 1 可能引发类躁狂表现的非精神类药物
理论上讲,针对初发躁狂的评估几乎均应包括以下内容:
若初发躁狂患者存在以下状况,医生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躯体及神经系统评估:
图片
表 2 部分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的适用范围
基于临床表现,患者可能需要以下额外的检查:
躁狂+抑郁≠双相障碍
躁狂一旦难以被归结为其他精神障碍、潜在躯体疾病或中毒-代谢问题的结果,即被视为双相障碍的表现。无双相障碍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不久后出现躁狂症状,其疾病学分类争议尚存,与诊断标准的版本有关。
例如,STEP-BD 研究观察到,当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联用时,患者转躁的风险很低(约为 10%);研究者得到结论,很多所谓抗抑郁药所引发的躁狂可能只是双相障碍的自然病程。值得注意的是,多项研究称抗抑郁药致双相障碍 I 型患者心境不稳定的风险高于其他双相障碍类型。
DSM-5 建议:
具体时程方面,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提议:
“若抗抑郁药治疗已开始或加量 12-16 周,此时出现躁狂/轻躁狂症状,则不可能是由抗抑郁药所触发的(然而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抗抑郁药仍应停用)。”
表 3 需要格外留意的临床因素
抑郁初发后,若患者存在以下特征,其罹患双相障碍的风险较高。这些特征包括:
很多抑郁特征,包括季节性抑郁、非典型抑郁、自杀倾向、易激惹、焦虑、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产后心境事件发作、短暂但多次复发的抑郁,均与潜在的双相障碍相关,但没有一个能用于明确双相障碍诊断。来自 NIMH 协作抑郁研究的数据显示,当患者存在双相障碍家族史时,抗抑郁药相关心境转相后的复发躁狂/轻躁狂风险更高,而其他临床变量的预测价值则相对较低。
另外,尽管一些医生认为,对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理想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但这只是难治性抑郁必须加以考虑的冰山一角。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治疗无应答与双相障碍诊断之间并无相关性。
双相障碍=终生药物治疗?
本次躁狂/轻躁狂发作后,再发抑郁或躁狂/轻躁狂的风险仍高,尤其是康复后 6-8 个月时。自然史研究显示,大约 40%的患者在躁狂初发接下来的一年内再发躁狂。对于初次躁狂发作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病情工作功能较低、纯躁狂发作(相对于混合发作而言)及早发患者而言,其再发躁狂的风险尤其高。
目前尚缺乏针对躁狂初发后维持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维持治疗具体维持多长时间通常视临床判断而定。德克萨斯双相障碍药物治疗计划建议:
与之类似,双相障碍治疗专家共识指南系列中,84%的专家倾向于针对两次躁狂发作的患者进行终生心境稳定剂治疗;而针对初次躁狂发作后应治疗多长时间,专家未给出推荐。
躁狂后抑郁,抗抑郁药还用不用?
双相障碍的抗抑郁药使用存在广泛争议。尽管主要的临床顾虑是,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转躁或加速复发的频率,但近些年来,研究提示更大的问题在于此类药物的疗效可能不佳。
若对病史及临床状况进行认真的纵向评估,发现初次躁狂发作的确预示着双相障碍,那么至于今后是否使用抗抑郁药,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初次发作究竟是躁狂还是轻躁狂,除外当前存在的阈值下混合特质,以及澄清近期躁狂的发展等。若本次躁狂/轻躁狂发作较为短暂,且停用抗抑郁药后呈现自限性,那么形式则不太明朗。
尽管在此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回避抗抑郁药单药治疗;但在目前,此方面疗效及安全性证据尚缺乏。临床决策可能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心理教育
躁狂发作后的功能恢复可能落后于症状消失,而亚临床症状也常持续存在。躁狂过后往往会出现抑郁发作,而如何与预防及治疗这些发作无疑也是问题。鉴于躁狂发作的中位时长为 13 周,患者及其家人需要知道,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恢复尚有待时日。
目前,因严重躁狂被收入院的患者(包括上篇提到的 J 女士)很少能在医院住到症状完全消失;有些时候,即便患者是因为安全性考虑而被送入院,这些患者也可能带着症状出院。为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心理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结语
当正在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征象时,应停用一切抗抑郁药,考虑启用心境稳定剂或/和抗精神病药。医生须考虑躯体疾病及物质相关躁狂的可能,并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及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长,以及日后再度使用抗抑郁药的利弊,需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告诉你一个悲伤的消息: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对3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长达18年的研究表明,心脏疾病和中风已经不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正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
不要以为这个消息只和糖尿病患者有关,2020年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血糖超标但低于糖尿病标准)。
高血糖是怎么和癌细胞狼狈为奸的?糖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区别?《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梳理多种因素导致的患癌高危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有效防癌。
受访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陈小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 刘俊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糖尿病患者几乎所有癌症的发病率都会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如肝、胆、胰、肠道等。
此前有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癌症风险,在糖尿病确诊约8年后达到顶峰。
肿瘤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癌细胞变成癌组织、癌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导致肿瘤进展加快,通常在5~10年,而8年刚好是一个中位数。
比起糖尿病,庞大的糖前期人群更令人担忧: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7.8~11.1毫摩尔/升。糖前期大多无症状,一般是体检时意外发现的。
高血糖环境导致患癌风险较高、进展快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高胰岛素——刺激肿瘤生长
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通常较高,而胰岛素具有类似促生长因子的作用,长期处于高水平易成为滋生肿瘤的温床。
高血糖——癌细胞繁殖失控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很多功能性蛋白会被糖基化,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如清除外来异物及体内垃圾、“监视”肿瘤发生苗头等的能力就会下降,因而易使癌细胞繁殖“失控”。
高血糖环境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会面临感染难愈的问题。如果慢性感染反反复复,形成慢性肠炎、肝炎、胃炎等,都可能成为癌症的高危因素。
过度忌口——抵抗力下降
部分糖友为了控制血糖,采取“不适当限制饮食”策略,导致营养不均衡,抵抗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吃,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不能偏食,需要保持营养均衡。
情绪低落——影响自身免疫
癌症的发生还与情绪有关。很多糖友一想到要长期控制饮食,与糖尿病作斗争,难免会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到自身免疫功能。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6位的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乳腺癌,生命君分别梳理高危人群,教大家初步选择筛查项目。
1.肺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吸烟史、肺癌家族史、肺部陈旧性病变(如结核灶),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中、长期接触辐射及化工制品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普通X线检查、肺部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2.乳腺癌
高危人群:35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5岁,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品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乳腺触诊、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等。
3.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慢性结肠炎及肠息肉病史,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肛诊、大便潜血检查、结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4.胃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喜食腌制、熏烤食物,吸烟酗酒、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蛋白酶原检测等。
5.肝癌
高危人群: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长期接触化学药剂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超声检查、肝增强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6.食管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或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上消化道症状,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吸烟酗酒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X线钡餐检查、食管镜检查、食管功能测定检查等。
需要提醒的是,癌症筛查的专业性强,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
美国癌症协会2018年发布的《未来10年肿瘤一级抗击计划》,给出的10大抗癌策略值得有人参考,糖友也适用。
1.远离11种病原体
幽门螺旋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艾滋病毒(HIV)等、泰国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埃及血吸虫等11种病原体会增加癌症风险。
建议及时接种疫苗,身体不适及时体检。
2.防晒
阳光照射是导致皮肤癌的最大风险因素,做好防晒是降低皮肤癌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
美国癌症协会认为所有电离辐射都有致癌性。到专业机构找专业医生才能既保证筛查效果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
4.减少室内污染
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装修新家入住前,可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一次室内环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能不能入住。
家中多通风,可以降低室内氡、甲醛等浓度。
5.戒烟
控烟是防癌的头等大事。美国自1991年以来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吸烟率的下降。
戒烟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益。
6.滴酒不沾
过量饮酒可造成身体多方面不良影响,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发生风险,为预防癌症最好滴酒不沾。
7.控制体重
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与肥胖有关,其中最显著的是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
8.健康饮食
减少红肉摄入量、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可降低癌症风险。均衡饮食,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要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蛋白质和乳制品等。
9.坚持运动
每天至少进行30~60分钟中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患癌风险降低,尤其是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有所下降。
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等量的两种运动组合。
10.定期筛查
除了癌症筛查,还要定期做肝炎病毒筛查、艾滋病毒筛查。
此外,长期工作压力大、焦虑、生活不规律也非常影响健康,平时要劳逸结合,学会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本期编辑:张杰
①癌胚抗原(CEA)
CEA 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常见于肺癌(尤其是肺腺癌)、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CEA 含量与肿瘤大小、转移、复发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 的升高尤为明显。肺癌复发时,CEA 也可升高。
②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
在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脑损伤时升高。NSE 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高特异、高灵敏的肿瘤标志物。也是癌症复发的早期标志,尤其是存在胸腔、肝、骨骼、脑、脊髓转移。
③细胞角蛋白片段 19(CYFRA 21-1 )
是重要的肺癌标志物。鳞癌阳性率最高,约 71.43%,腺癌次之,约 38.89%。CYFRA 21-1 水平下降是治疗有效的标志。
④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
SCC 对肺鳞癌的特异性高于 CEA。可用于疗效监测,以及良恶性疾病鉴别。
⑤糖类抗原 12-5(CA125 )
是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肺癌时也可升高。在血中代谢很快,所测结果能反映肿瘤近期的变化状态。
⑥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 GRP )
Pro-GRP )是小细胞肺癌的肿瘤标志物,敏感性 67.7%。>150pg/mL 提示 SCLC 的可能性高达 93%。Pro GRP 和 NSE 联合应用,小细胞肺癌检出的灵敏度提高至 60-70%。Pro GRP 不能代替 NSE,约 15-20%的肺癌仅表达 Pro GRP 或 NSE。Pro GRP 也可用于疗效观察。
⑦糖类抗原 15-3(CA15-3 )
是乳腺癌的标记物,也是肺腺癌标志物。
⑧糖类抗原 19-9(CA19-9 )
是胰腺、胃和肠癌的标记物,也是肺腺癌标志物。
⑨糖类抗原 72-4(CA72-4 )
是检测胃癌和各种消化道癌症的标志物,也是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
就诊病例
21 岁年轻女性,因发作性肢体抽搐 2 次来诊。抽搐前都曾与男友吵架,随之突然倒地,四肢抽搐、闭目、呼之不应,面色无明显改变,曾被诊断为癫痫,但经详细检查,各项结果均无明显异常,询问发作状态描述有大声哭闹、呼吸不畅,分析症状考虑患者属于过度通气综合征。
注:过度通气综合征是一部分患者在症状前会有情绪紧张、焦虑,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头晕眼花,严重者可有晕厥、抽搐等症状。
有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类似癫痫发作的症状,但同期脑电图不会出现异常活动,我们把这通常称为非癫痫发作或假性癫痫发作。这种类似癫痫的症状可能由心理问题或压力引起。然而非癫痫发作看起来与真正的发作十分类似,这使得诊断更加困难。
脑电图发作期无异常波形同时抗癫痫药物控制无效是非癫痫发作的特点。这些发作类型可以用心理治疗和精神类药物治疗。
另外有一类癫痫称为 Provoked seizures(有明确诱发因素的癫痫发作),是由于低血糖、低血钠、高热、酒精或药物滥用而导致的单次癫痫发作。婴儿期孩童可能发生与发烧相关(或发热)的癫痫发作,但通常在 6 岁以后会慢慢缓解。在仔细评估复发风险后,单次发作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治疗。
如果需要明确癫痫诊断,那我们就需要详细检查诊断。
检查
癫痫基础的检查包括脑电图(EEG)、磁共振(MRI)或 CT 扫描。这些检查结果可以给医生提供信息,来明确你的癫痫类型、引起发作的脑部异常部位以及导致癫痫的可能原因。
四肢发麻是一种常见的身体感觉,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四肢发麻的常见原因:
1. 姿势不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坐在同一个位置,可能会导致四肢发麻。这是因为姿势不良会压迫神经,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2. 压迫神经:在睡觉或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神经的情况,导致四肢发麻。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改变姿势后自行缓解。
3. 缺乏运动:长时间没有活动或久坐不动可能导致四肢发麻。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引起四肢发麻。
4. 睡眠障碍:某些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症或睡眠中肢体动作障碍,可能导致四肢发麻。这些状况通常需要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5. 神经疾病:某些神经疾病,如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可能导致四肢发麻。如果四肢发麻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建议。
总之,四肢发麻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果四肢发麻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以明确病因并获得适当的治疗。
中医治疗四肢发麻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草药治疗和调理饮食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缓解四肢发麻的症状。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可以调节气血流动,改善神经传导,缓解四肢发麻的不适。针灸疗程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见效。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四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神经,减轻四肢发麻的症状。推拿按摩可以结合使用一些特定的草药油或草药熏蒸,以增强效果。
中医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四肢发麻的症状。具体的草药配方需要根据个体病情进行调配,因此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除了治疗方法,调理饮食也是中医治疗四肢发麻的一部分。中医认为,四肢发麻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因此建议食用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山药、桂圆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四肢发麻的效果因人而异,疗程时间也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如果四肢发麻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咨询中医师,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