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染性
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020 年 5 月,荷兰一家水貂养殖场内的工人感染了 2019-nCoV,且该养殖场内近期死亡水貂 2019-nCoV 核酸检测均阳性,提示水貂同样可以感染 2019-nCoV,并有可能进一步感染人类。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疾病类型
本病主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此外,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按重型管理。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后遗症之四:增加糖尿病风险
《柳叶刀》发文称新冠病毒与糖尿病存在双向关系。新冠病毒会破坏人体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从而增加糖尿病风险,而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新冠患者,死亡风险则更高!
后遗症之五:肾脏损伤
肾脏负责过滤血液,由于新冠患者肺部通气不畅,容易影响血液质量和新陈代谢,对肾脏也有损害。《国际肾脏》杂志的一份研究表明,武汉因为新冠病毒去世的被调查的26人中,有9人患有急性肾损伤,其他7人肾脏中也被检测出了新冠病毒。也就是说,病毒可以依附在肾脏细胞上攻击肾脏。
后遗症之六:味觉、嗅觉失灵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一项针对欧洲新冠患者的研究发现,分别有85.6%和88%的患者报告了嗅觉和味觉功能障碍。按这个比例计算,目前全球超过1亿的新冠患者中,有多达数百万人现在正在被嗅觉问题困扰。由新冠导致的嗅觉方面后遗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从患病初期开始,人们可能会完全闻不到气味(嗅觉缺失症);在从新冠中康复后的一周左右,病中的嗅觉缺失会逐渐缓解;之后则可能发现某些气味被扭曲(嗅觉倒错症),常常使事物闻起来令人恶心,或者闻到不存在的东西(幻嗅症)。
遗症之七:心脏受损
肺是氧气交换的重要器官,当病毒侵犯了肺部,就会影响氧气的交换,使得细胞内氧代谢紊乱,易导致缺氧、细胞损伤坏死、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等。另外,病毒感染,还可能会引起急性心肌炎和心脏衰竭。美国心脏协会的专家说,可能有40%的重症患者出现了心率不齐,还有大约20%的患者经历了心肌炎等心脏损伤。
后遗症之八:肺功能下降,肺纤维化
新冠病毒攻击肺部,所以肺部损伤不难预料。中国网的一篇刊文指出,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新冠患者,治疗后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例如肺间质纤维化。这主要是肺间质修复过度留下的痕迹,同时患者的气体交换能力也是受损的。而且对于纤维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晚期可能要进行移植手术。
因此,防新冠容不得大意和侥幸!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勤洗手、不聚集……这些依然要严格执行。另外,现在国家已经开放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大家也要尽快预约打疫苗~
近日,《柳叶刀》刊发的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说的是找到了一例母亲患新冠肺炎,母乳中检测到新冠病毒RNA的例子。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病例的情况:
同一产科病房里,有两个分娩后的母亲和新生儿,1号母亲和婴儿先后出现了轻微的COVID-19症状,并且检测出SARS-CoV-2呈阳性,但此后1号母亲和1号新生儿均已痊愈。
2号母亲,也就是这篇研究提到的最主要的母乳阳性的病例,和她的2号新生儿于第4天出院。但2号母亲随即出现了轻微的COVID-19症状并确诊新冠肺炎。3天后,2号新生儿SARS-CoV-2阳性,但比较严重,2号新生儿再次入院治疗。
关键信息:对两位母亲的母乳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发现,2号母亲的母乳中存在新冠病毒RNA,而1号母亲的样本为阴性。而且研究者连续4天检测到2号母亲乳汁样本中的新冠病毒RNA。然而,2号新生儿是否通过母乳喂养或其他传播方式感染仍不清楚。
不药博士评述:
1、除此研究之外,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发表的关于母乳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及其片段的文章中,所有的结果均为阴性。所以,这个研究虽然出现了乳汁阳性的问题,但是偶然的可能性较大。
2、完整的病毒颗粒是不可能通过乳汁传播给婴儿的,要不然人类上亿年的进化就白进化了,如果病毒能通过母乳传播,新生儿早就被病毒打败了,所以,传播的途径很可能还是呼吸道传播。
3、即使新冠病毒核酸检验阳性未必意味着乳汁中有完整的新冠病毒,极大的可能性是病毒的片段,不具有传播能力的病毒片段。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存在母婴传播的问题,乳汁是否能检出新冠病毒等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焦点,还需要进一步收集病例去分析研究。
母亲有三类疾病被明确不宜直接母乳喂养或吸乳喂哺
第一类是母体携带的传染性疾病并且可以通过母乳传播的,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未经过治疗的布鲁斯菌病。
第二类包括活动期且未经有效治疗的肺结核,乳房或周围皮肤长有疱疹没有治疗的,水痘感染,以及有发热症状的H1N1甲流不适合直接母乳喂养。
第三类是其他不适合母乳喂养的情况,如母体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比如重症的肾炎、心衰、以及糖尿病;正处于服药期间的精神疾病、癫痫,以及进行放化疗治疗过程中的恶性肿瘤,母亲有吸毒或酗酒等。
【不药博士】:滚吧!疾病!来吧!健康!关注不药博士,就是关注健康!
英文名: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疾病别称:新型冠状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
就诊科室:感染科、呼吸科、发热门诊
简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为新型冠状病毒侵入肺部,引起以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为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1-3]。
症状表现: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症状,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至呼吸窘迫(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性的严重感染(脓毒血症)、低血压休克,重症患者常伴有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等多脏器损伤,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诊断依据:
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病原学(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学(新冠肺炎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即为确诊。
疾病类型:
临床分型分为四个类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新冠肺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 天内传染性较强。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1.经呼吸道飞沫传播;2.密切接触传播;3.气溶胶(由各种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传播。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
是否常见?
全球大流行使我国面临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风险增大,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推荐病程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以、及时隔离、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积极防治并发症(累及心脏、肾脏、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引起的表现),预防继发感染。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为什么会得新冠肺炎?
造成此次新冠肺炎的病毒名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但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专家意见》指出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推测重症新冠肺炎发病机制为以下三个方面:
1. SARS-CoV-2直接感染导致多器官损伤;
2.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是病毒的宿主体,宿主出现了免疫系统紊乱;
3.SARS-CoV-2感染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凝血障碍。
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呼吸道飞沫传播,即咳嗽、打喷嚏、说话时的飞沫直接吸入感染病毒;
2.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污染的双手又接触自己的口腔鼻腔黏膜或按揉眼睛时感染;
3.气溶胶传播,即各种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空气后导致感染。
由于在尿液、粪便中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因此需要警惕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哪些人容易得新冠肺炎?
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但是相比较而言,老年人和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增加。医务人员感染风险较高。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以味觉嗅觉减退或消失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有鼻塞、头痛、咽痛、肌痛、结膜炎(眼睛发红、干涩、眼痒、异物感、疼痛、流泪等)、腹泻等症状。
不同临床分型具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其他症状?
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患者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仅出现反应差、呼吸急促等症状。
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吗?
新冠肺炎可累及多个脏器,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呼吸科、发热门诊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病原学检查:采集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粪便等标本,采用实时逆转录PCR(RT‑PCR)或第二代基因测序(NGS)方法检测SARS‑CoV‑2核酸。如果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检测SARS‑CoV‑2核酸呈阳性,均可确诊新冠肺炎。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抽血化验)检测SARS‑CoV‑2 特异性抗体。如果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可确诊。SARS‑CoV‑2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后3~5天后天阳性,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
新冠肺炎目前可以治愈。病程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以采取隔离措施、针对症状治疗为主。
主要有哪些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但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显示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不建议同时应用三种以上抗病毒药物。
免疫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氧合指标(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的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肺部病变)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剧烈的患者,短期内(建议3~5 日,不超过10 日)使用。
其他治疗方式有哪些?
中医治疗:
1.医学观察期
(1)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2)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2.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
清肺排毒汤: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
康复治疗:积极开展康复训练,恢复体能、体质和提高免疫力。包括健身(八段锦、简式太极拳、呼吸导引、六字诀)、针刺与灸法、推拿按摩、刮瘀、拔罐、膳食调节(食物应多样,建议素食为主)、情志疗法(疏导不良情绪、听音乐舒缓心情、放松压力)。
治疗周期:
根据临床分型不同,尚无确切治疗周期。
治疗后效果如何?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应继续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对曾经与患者或者密切接触者按照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采取隔离措施,观察健康状况)。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需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接受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
如何避免传染给他人?
若近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干咳、乏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去往医院就医时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彼此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驻留时间,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尽量不触碰公共区域物品及设施,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平常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预防措施有哪些?
个人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2.均衡营养,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保证充足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
3.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控制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通常为1~~14天,多为3~~7天)即有传染性,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对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1. 少去人群聚集地,前往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需正确科学佩戴口罩;
2.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咳嗽时勿用手捂住口鼻,需用手肘或纸巾遮住口鼻;
3. 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4. 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及时于发热门诊就诊,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新冠肺炎疫苗:各国推进DNA疫苗、RNA疫苗、非复制型载体疫苗、灭活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复制型载体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技术路线研发。
尽管新冠疫情在国内早已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但病毒带来的潜在威胁却始终未能被完全解除。
2020 年 11 月 13 日,继同年 6 月国内首例冷链检测阳性(北京新发地)事件被报道以来,甘肃省兰州市疾控部门再次通报了天津海关进口的冷冻食品外包装上检测出了新冠病毒。
12 月 6 日,据武汉卫健委消息显示,武汉两份进口冷冻肉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经调查,这两份冷链肉制品分别由上海和天津入境。
半年内,我国已在多达 30 地区冷链检测出了新冠病毒,至少发生了 40 起冷链检测阳性事件,其中近半数来自南美洲,超 8 成阳性部位为肉制品外包装。
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经冷链途径「入侵」的新冠病毒已被认为是造成国内新冠疫情反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此前表示,新冠疫情的传播已经呈现出「从人到人」和「从物到人」并存的特征性现象。
阅读前思考:
随着今冬最强寒潮的来袭,全国 25 个省会级城市气温再创新低。在低温寒潮和冷链传播的双重作用下,新冠疫情是否有二次暴发的可能性?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对于经冷链途径传播的新冠病毒,我们应采取何种针对性措施来抵御病毒的传播?
曾有人质疑在低温环境下新冠病毒能否存活足够长的时间。经研究观察,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一些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如零下十几摄氏度,仍可以继续存活。李兰娟院士团队此前已经证实,新冠病毒在零下 20℃ 条件下仍可存活长达 20 年之久。鉴于冷库环境温度较低,该环境是符合新冠病毒长期存活的条件的。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表示,被污染的冷链食品相当于一个导火索,「物传人」可能会引爆疫情,但「人传人」在流行扩散中仍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
病毒冷链途径传播的特性又为新冠病毒的来源追溯提供了新的证据。来自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团队的研究数据表明,早在 2019 年 9 月 13 日和 12 月 7 日期间,新冠病毒开始在人类中传播的可能性高达 95%。由此,相关专家认为,武汉最初的病毒由进口冷链输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进入冬季以后,空运、陆运、海运所有国际运输的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这可能为病毒提供传播载体,将病毒作为「舶来品」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成为把我国再次拖进疫情深渊的「定时炸弹」。
食源性疾病一般又被称为食物中毒,是由食源性病毒或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比如甲型肝炎病毒、禽流感病毒、致命性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以食物为载体,在食用后人体发生疾病。一般来说,食源性疾病多数是胃肠道类疾病。
那么,普通人是否会通过进食带有病毒的食物而感染新冠呢?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机构均先后表明,新冠病毒并不具备通过食源传播的确切证据。当前,仍未出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确切证据。目前,国内也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例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指出,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通过冷链感染习惯病毒的人群均为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并没有发现因食用食品本身引发感染者。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人会通过食用这些冷链食品感染病毒,但是仍应对外包装上的病毒保持警惕,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张流波主任介绍,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在消毒后接触包装表面,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如果进行过消毒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公众不必过度紧张。
自 11 月首起(山东关联天津)冷链阳性事件发生以来,全国多地已先后设立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或进口冷冻冷藏肉品总仓。无论是海关还是其他部门,都已经部署落实了严格的查验、消毒以及管控措施。各部门和各地也均加大了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和抽检。从整体货品占比来看,暴露出来的问题货品是相当小的部分。
那么,公众应如何预防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新冠病毒感染呢?
根据卫健委出台的相关文件,消费者在购买相关冷链食品时,应做到以下 6 点:
1、处理生肉、生水产品等食品时应格外小心,避免交叉污染,放入冷冻层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块、单独包装,包装袋要完整无破损。
2、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 20 秒,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
3、购买、制作过程接触生鲜食材时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
4、食物要煮熟、烧透,尽量不吃生的水产品。
5、生熟食品分开加工和分层存放。
6、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
当然,在做好日常防疫工作的同时,研发出有效且安全的疫苗也极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新冠疫苗的研发脚步正在不断推进中。
12 月 31 日,国药集团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已有数据显示,其保护率可达 79.34%。
截至 2020 年 12 月 28 日,基于德国 BioNTech 专有的 mRNA 技术平台研发而成的 mRNA 新冠疫苗 BNT162b2 也已被授权在全球超过 45 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据悉,该款疫苗有望在不久后正式在国内获批接种,让我们拭目以待。
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且病毒传播方式趋于多样化,国内多地本土零星散发病例持续不断出现。在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家仍然要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
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冬天即将到来, 当流感遇上新冠,两者会叠加感染吗?我们该怎么办?
1、流感和新冠症状易混淆,均需核酸筛查
新冠肺炎和流感均可经呼吸道传染的高传染性疾病,患病初期的症状都以发热、咳嗽与乏力为主,从而加大了鉴别难度。而这些人群如果没有及时就诊,就可能发生隐形感染。所以在有呼吸道症状之后,患者均需进行核酸筛查,减少隐形感染及隐患。
2、免疫力较低人群,容易叠加感染风险
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在被一种病毒感染之后,免疫力会进一步下降,进而增加感染其他病毒、细菌等感染风险。
秋冬季本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气温降低有利于新冠、流感等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10月30日一场医药健康线上峰会中表示,“由于我们已经初具一套群防群控机制”,按照现在中国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他不认为今年冬天会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会在中国暴发。
同时,钟南山院士仍然指出要做好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预防措施,这些用来预防新冠病毒最有效的办法,对于防控流感也同样有效。
“流感疫苗是不能防新冠病毒感染的,它跟新冠疫苗完全是两回事儿。”CDC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明确表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新冠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两者虽然都是病毒,但其基因和蛋白质差异巨大。
因此,流感疫苗仅仅针对流感病毒的感染,不仅不防新冠,对其他的有类似症状的呼吸道传染病也没有预防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主任说:总体上来讲,我们认为新冠跟流感是叠加存在的,我们要把这个风险降下来,一旦生病,至少打了流感苗,不会因为合并感染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新版《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表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尤其在今年全球新冠疫情严重流行态势持续的大背景下,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
吃:专家指出,营养对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多样化饮食,一顿饭中主食占40%,蔬菜水果占30%,肉蛋奶占20%,其他则为调味品。吃好每一顿饭、好好吃饭、应该是每个人在这个冬天要先做到的。
练:专家指出,适度且有规律的运动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好处。因此建议每周锻炼3天至7天、每次30分钟~1小时,可以选择慢跑、太极等相对平缓的运动方式。
睡:良好的睡眠卫生有利于昼夜节律的正常运转,同时还可以产生褪黑素,帮助提高免疫力。成人最好能够保证7~9小时的睡眠,儿童最好要保证每天8小时的充足睡眠。
戒:只要从现在开始少吸一点、少喝一点,循序渐进,最后戒烟戒酒,对于自己还是家人都是一种健康保护!
乐:当你感到压力时,身体会释放出一种免疫抑制激素——皮质醇。与此相反,在愉快的情况下会释放其他激素,如内啡肽,除镇痛外,还可能提高免疫力。无论何时、无论面对何事,保持好心情是身体健康的开始~
秋冬之际、疫情之下,保护好自己,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魏伟, 徐叔云. 免疫系统褪黑素结合位点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6, 05:392-394.
[2] 王佩玲(Pei-Ling Wang), 林晏如(Yen-Ju Ling). 探讨陌生人压力源与害羞学龄前儿童的唾液皮质醇浓度变化之关[J]. 辅导与谘商学报, 2011, 33(1):63-85.
随着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普及化,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接种疫苗不仅是个体抗感染最好的防疫措施,也是在为全社会构建一道坚固的公共防疫屏障。然而多数人只知道新冠疫苗是用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对于它是如何工作,其免疫原理是什么?却是知之甚少了,那不妨往下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在患过某种传染病之后,就很少会再感染相同的传染病,其原因就是由于在病后身体获得了这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也就是所谓的病后免疫。而疫苗的目标就是让人体先接触不会导致疾病的抗原,引发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其后当人体真的被致病病毒感染时,就会立即引发这种免疫反应来阻断、杀死病毒。
目前常见的新冠疫苗研发线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其疫苗研发原理分别如下:
一、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经典技术路线: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将其灭活,使之失去毒性,然而这些失去毒性的病毒依旧足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免疫细胞记住病毒的模样。不过由于灭活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未必足够强,所以往往需要多次接种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因此有些灭活疫苗接种的同时,还会一起注射辅助佐剂以加强免疫反应。
优点: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性较高,且无需低温储存,便于运输,所以它是应对急性疾病传播的常用手段,适宜用于全民接种。
缺点:最大的缺点是有可能造成抗体依赖增强效应,使病毒感染加重,导致疫苗研发失败。
二、重组蛋白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本质上是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大量表达靶蛋白抗原,并基于纯化后的蛋白进行疫苗构建[1]。也就是说不生产完整的病毒,而是单独生产病毒最关键的“钥匙”---S蛋白,将其交给免疫系统识别。
优点:安全、高效、可规模化生产。
缺点:疫苗效果依赖于所选择的S蛋白是否有一个好的表达系统,故而制备疫苗时需谨慎选择。
三、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基因、mRNA或者DNA注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在体内合成S蛋白,通过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就像是给了人体免疫系统一份记录详细的病毒档案一样。但由于mRNA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降解,因此储存条件较为苛刻。
优点:流程简单,且由于没有病毒进入体内,理论上安全性更高。
缺点:无成功先例或可参考的过往经验,多数国家无法大规模生产。
了解疫苗的前因后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识疫苗的原理,从而放心的完成接种,共建免疫长城。
COVID-19与流感的临床特征重叠,两种疾病之间有相似之处。考虑到COVID-19的高传播率和2020年末季节性流感来袭,COVID-19和流感的双重流行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血管问题。下文将从以下方面比较流感病毒与SARS-CoV-2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死亡率;ICU入住率;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事件;心血管住院率;预防策略。
图1. 流感与COVID-19的整体比较
(图源:BMC Med. 2020; 18(1): 403)
心血管死亡率
流感的死亡率通常会报告为CDC每年的季节性流感死亡人数估计,而COVID-19通常直接报告粗死亡率数据,在直接比较两者数据时可能会不准确(图2)。研究显示,中国目前COVID-19的病死率为1.38 %(95 %CI 1.23~1.53),约是季节性流感的15倍( 0.0962%)。
图2. 流感和Covid-19死亡率的对比
(图源:BMC Med. 2020; 18(1): 403)
流感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10项观察性研究报告了就诊时心脏异常的急性流感患者的死亡数据,这些研究中流感或类似流感住院人群的死亡率为3.8 %~50%不等。各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流感存在相关性。时间序列分析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MI)死亡率的增长与流感高峰期相吻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流感死亡率相关性的报道较少,两项研究报告说流感死亡率与已有心血管疾病无关。
COVID-19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过去的5个月中,16项观察性研究报告了COVID-19感染且伴随心脏异常患者的死亡率数据,总死亡率在1.4 %~61.5 %,高于急性流感患者的死亡率。与流感相似,在COVID-19患者中也观察到心血管死亡率增加,关于增加幅度,有研究显示死亡者的急性心脏损伤的发生率远高于幸存者(59% vs 1%)。COVID-19感染患者中,已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致命性结局的风险会增加。据报道,约有15%~70%的COVID-19死亡患者有心血管疾病,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对COVID-19有特定易感性。
ICU收治率
流感患者的ICU入住率
有两项研究表明,急性流感住院患者ICU入住率分别为1%和81%(后者为H1N1大流行期间的临床重症患者报告数据)。相关研究显示,急性流感患者平均住ICU时间为6~12天,57%~68%患者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心血管疾病是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这些研究列队中,约5.4%~35.2%的流感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病史。
COVID-19患者的ICU入住率
COVID-19住院患者中ICU入住率为5%~79%。来自意大利的汇总数据显示,12 %的COVID-19住院患者需要进入ICU,这比流感患者的预期ICU入住率要高。近期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326例患者(211例COVID-19患者;115例流感患者),结果表明,无任何流感患者需要ICU治疗,而21.3 %的COVID-19患者需要进入ICU。
血管并发症
严重COVID-19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和动脉血栓栓塞。报告显示外周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在27%~69%,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可高达79%。由于过度炎症会增加凝血因子的生成,使得COVID-19患者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出现血管并发症。流感有类似但较轻的炎症反应,流感患者中很少有报道血管并发症。
从一项比较COVID-19患者与流感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研究可以推断出,COVID-19血管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卒中发生风险是流感患者的7.5倍。高危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药物性预防可改善结局。但是,有些研究发现标准剂量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仍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因此,仍需要更多数据来评估这些方案的最佳治疗剂量。
心血管疾病事件
流感与心血管疾病事件
流感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一项Meta分析发现,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后,心梗的发生风险增加了约两倍。另一项研究表明,流感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两项病例交叉研究评估了卒中与因流感住院的相关性,显示出现流感症状后15天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增加。
COVID-19与心血管疾病事件
目前尚无COVID-19急性感染恢复数月后的长期心血管影响数据。最近一项有关COVID-19康复患者心肌损伤的研究表明,78 %患者有心肌受累。与流感相比,COVID-19感染后心血管并发症负担可能更高,因为SARS-CoV-2病毒的潜在炎症反应更为强烈。
心血管住院率
流感期间的心血管住院率
流感高峰期与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增加相关。一项研究使用社区监测数据,分析心梗/心力衰竭住院频率与每月流感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流感活动度增加5%,心衰住院数增加24%。
COVID-19期间的心血管住院率
第1例COVID-19确诊病例以来,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减少了约50%。从2020年3月开始,每日住院率显著下降,可能是病人担心感染而减少了住院或就诊的缘故。未能及时就诊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容易导致不良预后,增加院外心脏骤停和猝死的风险。应做好严格的社会隔离措施遏制病毒传播,促进患者及时就诊。
预防策略
预防流感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流感疫苗不仅能在流感高峰期将流感风险降低40%~60%,而且具有良好耐受性,不良反应少。流感疫苗对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预防COVID-19
目前,有超过100种COVID-19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评估,短时间内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十分具有挑战性。借鉴过去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疫苗研发可能有助于快速开发潜在疫苗。疫苗问世之前,保持距离、注意手部卫生和戴口罩是降低SARS-CoV-2传播最有效的方案,这些措施也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帮助控制双重流行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还在进行,人们普遍能感到。麻醉医生承担周围术期急诊和期限手术麻醉、急救插管、麻醉门诊和舒适医疗等重要工作,是院内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同时,手术室为院内各科患者的科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平台,防护不当不仅会引起医务人员自身感染,还会引起院内交叉感染。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标准防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①麻醉医生访问前,必须询问有关科室的诊疗流程是否按医院的预防管理方案执行,手术患者是否接受预检分诊筛查住院,是否排除流行病史、发热史和接触史,看护记录书了解患者住院以来的体温监测状况。
②术前访问时应进行个人保护(一级保护):更换外行鞋或鞋套进入病房(外行鞋和内行鞋应严格区分)。
①胸部CT等影像学检测。
②血气分析、生化等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常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肝酶学检查、肌钙蛋白、炎性指标等,迅速评价肺部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
③结合基础疾病综合评估全身情况,定制各项预案。
①健全制度,严格区分洁净区和非洁净区,之间的联系应该有缓冲区。
②严格执行医院感觉管理相关规定,做好手术室清洁消毒工作。
③工作人员应了解不同手术之间的特点和用途。
④强调手部卫生,强调麻醉科办公室、餐厅和厕所的消毒防护。
①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放置在负压手术之间进行手术。
②无负压运行可减少新风量,增加回风量,使运行压力形成轻微负压。
③可选择独立净化单元,空间位置相对独立的手术室,手术中关闭净化系统。
④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进出手术室,进入感染手术室尽量不要外出。室外人员和室内人员应在缓冲室转移内外物品,操作前应关闭缓冲室。
⑤术后进行最终消毒处理。
建议以全身麻醉为主,减少空气和飞沫在患者鼻口的扩散。
在保护气道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其他麻醉方式。
剖腹产的患者也建议以椎管内麻醉为主要麻醉方式,建议患者戴医疗保护口罩,减少空气传播。
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在临床上如果有这种病人接受治疗的话,他们一般是隔离治疗的,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染,为此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在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尽量不要接触那些患有肺结核的病人。
消化道对结核菌有较大的抵抗力,结核菌一进入胃内,很容易被大量胃酸杀死,除非吃了大量结核菌,否则不容易被感染,但呼吸道则不一样,只要有1~2个结核菌吸人到肺泡,一旦机体抵抗力低下,即可引起发病。消化道结核多数由于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引起。我国内蒙古有项调查,发现农牧民肺结核病人中10.6%为牛型结核,他们有喝生牛奶的习惯。
结核病是一个人畜共患的疾病,许多动物如猪、猫、狗、牛、羊、鹿、猴等均可患结核病。人类和这些动物经常接触,既可被患有结核病的动物所传染,也可将自身结核病传给所饲养的动物。北京动物园曾有观赏的动物犀牛被确诊为肺结核,它的痰菌经鉴定为人型结核杆菌,说明是观众传染给它们的。
肺结核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与传染的,传统的观点偏重于尘埃带菌传染,现称菌尘气溶胶传染,即指因肺结核排菌病人随地吐痰,干燥后细菌随尘土飞扬,被他人吸人而引起感染发病。因此过去在结核病防治措施中,特别强调肺结核病人痰的消毒,主张肺结核病人的痰不论在医院或家庭,都要求吐在一个痰瓶内经煮沸以后再倒掉,在农村可以把痰深埋等,在群众中广泛持久地开展宣传,禁止随地吐痰。此外,也强调病人要和健康人隔离,能分房的分房,不能分的可分床或分头睡,注意病人的食具消毒,防止消化道传染。
以上的传染方式固然应该注意,但对排菌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嚏排至空气中的微滴核的传染性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现代研究关于呼吸道传播的机理认为,排菌病人平时大声谈笑、唱歌、咳嗽、打喷嚏把带传染性的唾沫飞沫(微滴核);散播于空气中,它的颗粒在4微米以下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引起感染。
如果微滴核大于5~10微米;吸入支气管后进不了肺泡,最终可经支气管管壁纤毛运动和病人的咳嗽而排出体外、不致引起传染。结核菌的传播主要在夜间,和排菌病人同住在一个房间内的儿童和青年最容易受感染。
我们看到以上专家阐述的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平时如果有患者这种疾病的人尽量的减少外出,此外还需要及时做检查,不要让肺结核这种疾病发展下去,这无论是对我们的身体,还是对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大多数新生儿肺炎是生后感染引起的,称晚发型肺炎,主要是家庭中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成员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后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的;少数是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的。 主要分为吸入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两大类,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并存,新生儿肺炎一般指感染性肺炎。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感染的称为宫内感染性肺炎,于出生后感染的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或称新生儿早发型肺炎(出生7天内发生的肺炎)和晚发型肺炎(出生7天后发生的肺炎)。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万~200万新生儿死于新生儿肺炎。引发新生儿肺炎的病因有哪些呢?
1.吸入性肺炎
多因吸入胎粪、羊水、乳汁等引起,也可因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动作不协调、食管反流或腭裂等因素引起乳汁或分泌物吸入而引起。早产儿及颅脑及患病儿因吞咽功能不协调,反射差或缺如,易发生呕吐物、乳汁吸入性肺炎。
2.感染性肺炎
感染性肺炎分为宫内、产时感染和生后感染。
(1)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如为胎儿在宫内感染,多为母亲有感染,通过血行传播所致。产时感染性肺炎多与产科因素有关。①产前感染:母孕期受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原虫(如弓形体病)、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感染,病原体经血行通过胎盘和羊膜侵袭胎儿。②产时感染:胎膜早破超过6h,羊水可能被污染,若胎膜早破超过24h以上,发生感染的可能达30%,或羊膜绒毛膜炎时,产道内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李斯特菌、B族链球菌等,上行导致感染,或胎儿在宫内吸入污染羊水而致病。另外,急产、滞产或产道未彻底消毒等情况,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产道内污染的分泌物而发生肺炎。
(2)出生后感染性肺炎:①呼吸道途径:接触新生儿者如患呼吸道感染,其病原体可经飞沫由婴儿上呼吸道向下传播至肺;也可因婴儿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等),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引起肺炎。②血行传播感染:患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时,病原体经血行传播至肺而引起肺炎。病原体以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见。
(3)医源性传播感染:医源性感染可由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及某些致病力低的细菌引起。由于医用器械如吸痰器、雾化器、供氧面罩、气管插管等消毒不严,暖箱湿度过高使水生菌易于繁殖,或使用呼吸机时间过长等引起肺炎;病房拥挤,消毒制度不严,医护人员洗手不勤,将患儿的致病菌带给其他新生儿;广谱抗生素使用过久容易发生真菌性肺炎等。晚发型肺炎最常见于新生儿监护室内,由于慢性肺部疾病需要长期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中。
3.其他 :护理不当,受凉等也是发生肺炎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