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彭彬
彭彬

副主任医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工作16年,2020年在解放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进修,在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ABO溶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脐炎,乳糖不耐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喂养问题,新生儿呕吐,新生儿便血,新生儿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症,小儿发热,小儿咳嗽等。
韦露明
韦露明

医学博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儿科常见病诊治。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如新生儿黄疸,早产儿、高危新生儿的诊治及出院后随访
赖莉明
赖莉明

副主任医师,就职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从事儿科专业近二十年,尤其擅长新生儿科各种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儿童保健等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黄疸,脐炎,肺炎,发烧,感冒,咳嗽,生长缓慢,感染性疾病,皮疹,湿疹处理,新生儿喂养问题,早产儿发育追踪,新生儿呕吐,腹泻,便血等
陈燕梅
陈燕梅

1992年7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儿科系,1991年7月~1992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实习,2004年3月~2005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科进修,2005年4月进修归来后参与我院新生儿科筹建工作,2013年1月担任新生儿科主任至今。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新生儿、早产儿危急重救治,早产儿、高危儿出院后随访,食物过敏诊治等。
王永强
王永强

儿科学硕士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呼吸道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早产儿,新生儿腹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低血糖,儿童呼吸道感染,腹泻,泌尿系感染,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赵海燕
赵海燕

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工作,对新生儿和儿科常见病有较深的掌握!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新生儿黄疸,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新生儿结肠炎 早产儿 黄疸 肝炎 败血症 颅内感染 溶血病 血小板减少,发热,咳嗽,鼻塞,呕吐,腹泻,过敏,湿疹,皮疹,脐炎。
张萍
张萍

从事儿科专业二十余年,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儿科,新生儿疾病诊治及喂养护理方面的指导。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早产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缺氧、新生儿肺炎、腹泻、皮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贫血等。
赵智
赵智

儿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陕西省直属机关第三届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陕西省性学会胎儿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围产医学会青年委员。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持省内科研项目4项。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新生儿疾病(新生儿肺炎、早产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泻),儿内科疾病(小儿肺炎,支气管炎,腹泻,咳嗽,发热,喂养困难等),早产儿随访及儿童保健,婴儿喂养指导等
陈璐
陈璐

主任医生, 现任陕西省医学会新生儿分会委员, 中华医师协会新生儿科普专委委员, 西安市医学会高危儿学组委员。 国际新生儿NBNO测评认证师,中国新生儿NBNA测评认证师。 从事新生儿专业20年,共发表中华医学会核心期刊及SCI等20余篇论著。 专业方向: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以及早产儿的管理,新生儿行为评估等。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新生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症的救治,新生儿营养问题、生长发育评估等
董叔梅
董叔梅

201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9年至今从事新生儿科工作,重点研究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及后期认知发育水平,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危重新生儿的喂养,循环管理及后期神经认知发育评估
新生儿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新生儿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罗汉果僵苗用什么药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癌变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脸上痘痘比较多 看过医生说是痤疮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下面不来大姨妈流血是什么情况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脖子一圈发红,不确定是不是湿疹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谷丙转氨酶336 谷草转氨酶283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频繁撒尿。。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哪种适**岁半宝宝吃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宝宝晚上喜欢出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淋巴癌肿大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展开更多

新生儿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有一对母女带着片子过来找我看病,患者是一位59岁的男士,最近因为咳嗽较前频繁,到当地医院拍片子,发现了肺部有结节,进一步做PET-CT,考虑肺癌可能性大。于是特地找到我,想了解下一步应该怎么样治疗。
     
    通过阅读她们带过来的病例资料,这位患者的肺结节确认首先考虑是恶性的,如果有积极治疗意愿,需要住院系统检查,初步看,还是有手术机会的。
     
    患者的妻子告诉我,患者有两个哥哥,一个是肺癌,一个是食管癌,他本人也明确表示,如果自己的肺结节是恶性的,就不治疗了。
     
    我说他今年59岁了,人生观价值观已经确立,不是小孩子了,作为医生,对于肺结节是肺癌要不要治疗,患者自己的意愿是值得尊重的。到底想不想治疗,自己家里决定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每一位患者找我看病,我给出的处理意见之前,都要加上如果有积极治疗意愿这个前提的原因,因为不是所有患者和家属都愿意采取积极治疗手段的,其实,对于这样的患者,我是很尊重的,不说别的,至少为国家节省了医保资金,用患者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为社会以及家庭省了钱,大家也会尊重他的。
     
     

     

  • 人的生命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先天之阳决定人的寿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原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译文:“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人到了中老年时期,身体阳气开始由盛转衰,很多老人会出现疲劳感,动辄气短,四肢发冷冬季尤甚,有时甚至冷的不能入睡,盖多少张被子都无济于事。若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阳气衰退要更快一些。常出现感冒流清涕,乏力,困倦,嗜睡,纳差但不发烧。这种现象很多老年患者都有感觉但不清楚或不了解这种现象是身体衰退造成的。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风湿,类风湿甚至癌症在这个年龄段发病率增高,使身体无力抵抗病邪,病邪逐渐在体内积累所致。
    有些人西医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自感容易疲劳,身体各方面功能不如以前,认为自己没病。结果几年后检查出来的都是一些大病或者慢性病。 
    当然,生病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大病只会在这个阶段,只是中老年这个阶段比例较高,也不是任何人都会生病,注意护固自身正气,劳逸结合,免受邪气伤害就不会得病或少得病,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老人家体内的阳气已经衰退,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病邪侵入到体内很难祛除,导致体内阳气越来越少。人会不欲动,嗜睡,感到寒冷,尿频夜间尤甚,阴寒使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血循环受阻,更易诱发心血管方面病变。
    这就是为啥中老年容易患癌症的原因,提前预防,实时中医调理是杜绝或减少患病的最佳选择。 

  • 天气暖和起来了,各位小伙伴想出门的心已经按捺不住。毕竟不春游,就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但春游绝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除了要注意防疫,你还需要做一些准备,来预防意外。比如摔倒受伤了怎么办?被蜜蜂蛰了怎么办?春游需要防晒么?Dr.京贴心为大家准备了春游指南,愿友友们都能健康安全的快乐春游!

     

    孩子淘气

    摔倒擦伤了怎么办?

     

    玩起来忘乎所以,一不小心就摔了个大马趴,尤其是带着小孩子一起玩,小孩子喜欢跑来跑去,家长更要小心。

     

     

    如果是普通的擦伤,自己就能处理。有出血的话, 先用干净的纱布按压10~15分钟,让伤口不再继续流血,接着用清水冲洗伤口,将表面的灰尘、沙子等污染物冲洗干净。可以用凡士林或者百多邦等抗生素软膏涂抹伤口,有助于避免伤口感染,且湿润的环境可以帮助伤口更好的愈合,再用无菌纱布覆盖。记得每天检查伤口,更换新的纱布。

     

    处理伤口时,千万不要用酒精或者红药水,它们具有一定刺激性,导致伤口不易愈合。

     

    如果伤口红肿、化脓,伤口深、流血不止,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不要自行处理,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野菜不是你想摘

    想摘就能摘

     

    春天,遍地都是野菜,野菜鲜美,是难得的美味。每年这个时候,摘野菜大军就该出动了,春游的时候,顺便摘点野菜带回家,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

     

    但先别急着跟风,有些地方的野菜可摘不得!

     

    公园花坛中的野菜、马路边绿化带的野菜,可能已经被喷过除草剂和农药,基本上可以放弃了。郊外的野菜也有着一定风险,因为你不知道,工厂的污染废水,会不会排到这里。

     

    对于新手来说,认识野菜全靠网图,但野菜种类繁多,难免会出差错,万一挖错了,不好吃是小事,吃中毒就得不偿失啦。(野果和野蘑菇也不要乱吃噢。)

     

    所以啊,真想要挖野菜,建议找一个经验丰富熟悉地形的长辈,让他带着你一起去感受春天。

     

    蜂类虽小

    蛰起人来真要命

     

    当你在花丛中穿梭拍照的时候,蜇人蜂们也在忙碌,一不小心,就来了个亲密接触。

     

    蜂类尾部有毒腺和蛰针,蛰针刺入皮肤后释放毒液,引起中毒反应,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严重的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昏迷、休克等症状。中毒的症状因个人情况以及中毒量而不同。

     

    被蛰伤后,首先查看是否有毒刺残留。如果有,应该尽快用镊子夹出来, 千万不要挤压,以免将毒刺挤到皮肤更深处。

     

    被蜂蛰后,需要区分被哪种蜂蛰的 蜜蜂的毒液为酸性,可以用肥皂水清洗,黄蜂的蜂毒为碱性,可用食醋冲洗。如果没办法辨别是哪种蜂,建议用清水冲洗,冲洗后用碘伏消毒。如果被蛰后症状严重(疼痛难忍、头晕、呕吐、腹泻、昏迷等等),应立即送往医院。

     

    在外游玩碰到蜂在身边飞过,最好不要乱动,也不要用手去挥打;如果有多只蜂围攻,立即趴在原地,用衣物包裹住裸露在外的皮肤;带孩子游玩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拍打蜂巢。

     

    春季不防晒

    夏季哭唧唧

     

    春天的阳光虽然没有夏天火辣,但也不要小瞧,春游长时间待在户外,如果不做防晒,晒黑晒伤也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儿童,皮肤娇嫩,防晒工作必不可少。

     

    除了必备的防晒霜,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防晒:

     

    ● 穿防晒衣、防晒帽:在选购时,要选择带有防晒标识的产品。

    尽量 不要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在室外活动,这个时间段紫外线强烈。

    如果需要在室外野餐,最好选 在阴凉处,或者准备防晒伞。

     

    野餐虽好

    也要注意安全

     

    在绿草地上来一场野餐,再拍美美的照片上传社交网站,这大概就是过春天的仪式感吧。

     

     

    野餐虽好,但要注意安全。

     

    ● 餐前记得清洁手部,户外洗手不方便,可携带免洗洗手液或者酒精湿巾。

     

    ● 食物要分类存放,生熟分开,以免污染;食材最好在家就清洗干净,准备足够的纯净水;即便河水清澈,也可能含有杂质或者虫卵,不要用于烹饪。

     

    如果需要在户外烧烤,临走时一定要彻底 熄灭炭火。大人要督促孩子尽量远离烤炉,不要在烤炉附近打闹,以免打翻烤炉引发意外。

     

    ● 选择平坦的草地,避开坚硬的石头等危险物体,方便孩子玩耍。

     

    疫情当前,为了各自的安危,咱还是别乱跑了,家附近的小公园或者是市区郊外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外游玩要避免人群密集处噢~

     

    参考文献:
    [1]蒋琪霞.急性皮肤创伤快速处理方法[J].创伤外科杂志,2022,24(2):159-160,封3.DOI:10.3969/j.issn.1009-4237.2022.02.018.
    [2]侯姝林.蜂蛰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2):234-234.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72.215.
  • 点击查看
    å

    #眼科医生张振顺

  • 在健康之路上,预防永远大于治疗。与其生病之后寻求各种治疗方法,不如提前预防,将疾病“拒之门外”,才是呵护健康更有效的方法。“动”与“吃”永远是相依相伴的一对健康法宝,更是肺癌的保护因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身体活动

     

    合理的体育锻炼可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有统计研究提示,运动可降低25.0%的肺癌发病风险[1]

     

    另有统计表明,高活动水平者患肺癌的风险相对于低活动水平者降低13.0%;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于高活动水平的曾经吸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其肺癌发病风险分别降低了32.0%和20.0%。

     

    为什么体育锻炼还能预防肺癌呢?身体活动预防肺癌的生物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假设:

     

    (1)体力活动会增加肺通气和灌注,减少了肺部致癌物质的浓度、沉淀和作用时间。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可刺激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的增长,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可以抑制非小细胞癌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体力活动可以减少IGFs、增加IGFBPs,从而阻止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3)体育锻炼可以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免疫监视水平。

     

     

    (4)体育活动可以增强机体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提高机体抵御氧化损伤的能力。

     

    (5)体育活动可以减少慢性炎性反应,减少炎性因子对机体的损害。

     

    新鲜蔬果

     

    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同样是肺癌的重要保护因素。与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最低的人群相比,摄入量最高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14.0%;其中,高蔬菜摄入量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8.0%,高水果摄入量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18.0%[1]

     

     

    而且剂量-反应分析显示,每天增加100克蔬菜和水果摄入,患肺癌的风险分别降低6.0%和8.0%。这可能是因为:新鲜蔬果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硒等抗氧化剂,可减轻呼吸道的氧化损伤。

     

    在各类蔬菜中,对肺癌有预防作用的有:根茎类(土豆、山药、芋头、莲藕、萝卜等)、十字花科类(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萝卜、花椰菜、芥蓝、甘蓝等)、芹菜、薯芋类、苦瓜等浅色瓜。如果属于肺癌的高风险人群,可以多多选择这些蔬菜进行烹饪。

     

    保持健康、远离癌症,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操作就是这么简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既要动,也会吃,大家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赫捷, 等.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 [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3).
    2. SchmidD, et al. Does smoking influence the physical activity and lung cancer re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 J Epidemiol, 2016, 31(12).
    3. 高小荣, 等. 体力活动与肺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10, 37(10).
    4. 刘艳华, 等. 膳食因素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4(6).
    5. 吕全军, 等. 蔬菜类胡萝卜素与矿工肺癌队列研究[J]. 营养学报. 2001, (3).
  • 点击查看
    å

    贫血是血液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当人体红细胞容量减少时就会出现贫血。它的病因也是多种多样,可能是饮食不当造成,也可能是骨髓造血不足引起,奕或者是红细胞在体内破坏过多或者慢性失血导致,总之,贫血的类型非常多,与多重疾病相关。

    一、那么该如何识别贫血的症状呢?

    贫血的症状与贫血的严重程度有关,轻度的贫血可能让你毫无察觉。贫血常见的常见如下:

    1.头痛

    2.眩晕

    3.全身疲乏无力

    4.眼睑结膜、嘴唇与全身皮肤苍白

    5.轻微运动则出汗多

    6.平时呼吸比较急促

    7.胸闷心悸

    贫血的症状比较多,是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当红细胞数量下降时,会使机体呈现缺氧的症状。

    二、常见的贫血原因有哪些呢?

    最为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大多数是由于是饮食摄入铁不足导致,这种贫血可以通过改变饮食(多吃肉类、动物内脏等)或者补充铁剂来治疗。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也会导致贫血,同样可以通过补充剂来治疗。还有的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在体内破坏,称之为溶血性贫血。如果是骨髓的造血不足,也会导致贫血。有些女性病人因为月经过多或者其他妇科疾病导致长期的失血过多也容易造成贫血。

    贫血因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同样多种多样,如果您有贫血的症状,请及时医,寻求医疗帮助,找出贫血的病因,对因治疗才是正确之举。

     

     

     

  • 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症:
     
    1、对新冠疫苗中所含有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以及生产工艺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有严重疫苗接种过敏反应史(急性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或接种第一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
    2、患有严重慢性疾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药物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患者,严重肝肾疾病;
    3、在发热期、发病急性期和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
    4、患有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
    5、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6、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癫痫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患的患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7、有感染新冠病毒或既往感染新冠病毒者,暂时不宜接种;

    8、妊娠期等特殊人群;

    9、在一个月内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

    10、临床医师或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不适合接种的情况。

     具体的有关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疫苗说明书为准,接种新冠疫苗前,请向医务人员如实告知自己的相关信息,以便医生或接种工作人员确认是否适合接种新冠疫苗。

  • 中国有近十万麻醉医生,意味着高学历组成的十个师的大部队,一个庞大的专业人群,每年完成至少6千万例手术麻醉,不仅避免了这些手术病人围术期的疼痛,在恶心和失眠的控制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就了外科学和外科医生。但即使是近三年来声势浩大的麻醉宣传工作后,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和关注麻醉医生的工作?凭什么麻醉学科没有院士?麻醉医生能治好一个病吗?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无数的麻醉学从业者。

    1997年我曾在郑州一次全国疼痛会议上做个一个报告,把麻醉医生描述为外科医生通向成功的一座桥,今天看来这个比喻仍然是有道理的,但并不能精确反应麻醉在外科甚至医学中的确切作用,透彻地说,麻醉措施的临时性(temporariness)和非重复性。 比如,我们麻醉医师建立气道的特点是快,但都是临时性的,而耳鼻喉科医生就不一样,前一阵一位朋友家孩子患有腺样体肥大,喉科医生切除腺样体后,气道堵塞及其所致的缺氧和影响发育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肿瘤或者异物堵塞也一样;再如呼吸支持用的呼吸机,支持循环的体外循环技术等,这些所谓麻醉学核心技术,都是基于临时措施,并不是长期性问题解决方案。至于麻醉最原始的初衷-镇静(意识丧失和抗焦虑)和镇痛更是典型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看来,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建立的措施仍然是桥,但这座桥是临时搭建的浮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 内科医生很多措施也是临时性的,为什么社会认知度并不低?不错,内科很多支持疗法也是临时性的,但当我们仔细思考,发现他们的方法有不断重复性的特点,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需要终身评估和服药,需要内科医生不断指导和调理。这种重复性在医疗技术持续改进,医患关系维系,提高对医生认知等方面,显然都有巨大促进作用。

    麻醉的亚学科发展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疼痛医学主要是对付慢性疼痛。起初麻醉医生用局部麻醉药反复注射而达到疼痛更持久缓解的目的,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临时性和非重复性,但也有一段时间(化学或物理性)损毁或阻断神经传导功能非常流行,由于神经破坏并不是基于解决疼痛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不仅会破坏了痛觉以外的感觉功能,有时甚至损伤了运动功能,更重要的我们多年反复研究证实,除外丘脑痛等中枢疼痛外,多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都具有“全神经性(total nerve injury or damage),即从皮层、丘脑、脊髓和神经节等整个神经系统都有损伤并参与了疼痛的形成,神经阻断法的疗效不仅伴有其他神经功能损伤,而且复发几乎不可避免。更糟糕的是复发后医生和病人都可能无路可走。心肺复苏术和重症医学本质也是帮助病人度过危重状态,而不是根治一个疾病;上世纪末麻醉医生们尝试的麻醉下快速脱毒,甚至早年的输血和现代麻醉学的血液保护,都有浓重的临时性医学措施色彩。

    麻醉医生尝试治疗失眠由来已久,但简单地认为通过反复药物诱导麻醉或镇静就可以治疗慢性失眠纯属想象,慢性失眠病人都已经有神经细胞结构损伤,需要长期、反复纠正为自然睡眠或仿生睡眠,神经损伤才能得以纠正。不幸的是与常用的安眠类药物一样,多数麻醉药物包括常用的安定类和异丙酚,反复使用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并容易依赖和成瘾。用麻醉学原理治疗失眠需要创新,选用方法不仅可以诱导出自然睡眠,而且长期反复使用也不导致依赖和成瘾。病人自控睡眠技术已经基本符合上述要求,但遗憾的是病人自控睡眠不能解决所有慢性失眠问题。

    利用麻醉学知识和技能探索根治某种疾病可能是提高麻醉认知的另外一条途径。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股骨头坏死是一个股骨头“必死无疑“的疾病,有良心的骨科医生通常的结论是等到坏死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丧失关节功能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多数保守疗法都被认为是欺骗,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幸运的是,我们近十年的探索已经证实,三氧介入治疗确实可以逆转大部分股骨头坏死进程,核磁检查证实,二期内的病人甚至可以完全康复。这种治疗可以完全颠传统麻醉学暂时性和非重复性临床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麻醉学的临床实践内容,也为社会对麻醉学科(家)刮目相看。

    建立初级麻醉保健制度可能是提高社会对麻醉学科和麻醉医生认知的另外一个良好途径,也就是让老百姓不仅在接受大手术前可以接触到麻醉医生,在常规的诊疗如胃肠镜检查,短效微创治疗镇静镇痛前都能接触到麻醉医生,大医院的麻醉门诊主要是为大手术病人服务,伴随门诊手术和舒适医疗的普及,创新麻醉工作制度,让麻醉医生更早地参与初级保健工作,更早地介入人群保健服务,可能是提高社会对麻醉学认知最有效途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声明:作者安建雄仅授权《麻沸散俱乐部》刊发本文。

     

  • 判断是否有中耳积水需通过临床表现、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以及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等方式综合来判断。

    1.临床表现:观察患者近期是否有耳闷、听力下降、耳痛等表现,询问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坐飞机、潜水的经历,若存在则需考虑有中耳积水的可能。

    2.耳内镜检查:中耳积水多是因中耳炎所致,若在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可呈现充血,而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鼓室内积液时鼓膜为微黄或橘黄色,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3.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可通过纯音测听来判断患者听力是否受到影响,患者多有轻度的传导性耳聋(低频型)。而声导抗对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患者声导抗结果常表现为B型图,即平坦型。

    4.诊断性鼓膜穿刺术:进行诊断性的鼓膜穿刺可明确鼓室内是否有积液。

    当怀疑有中耳积液时,建议尽早就诊医院,由专业的医生予以诊治。

  • 作为当代打工人,“爆肝”好像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可你知道吗?如果说你的身体是间公司,

    你的肝脏就是那个最坚韧的007打工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体器官,以代谢功能为主,可以说是最繁忙的“模范员工”,身兼多职,“007”年终无休,为我们的身体承担着如下功能:

    01代谢功能

    小肠吸收的糖类,在肝脏合成为肝糖存于肝脏,在血糖降低時,肝糖就会转化为葡萄糖,保持血糖的水平。而氨基酸在肝脏合成为蛋白质,供身体所需,多余的则会分解为尿素排出体外。此外肝脏对脂肪、维生素和荷尔蒙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02解毒功能

    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食物、酒精、药物的摄入,毒素会不断累积,这时肝脏就会工作,将毒素化解成为无毒、毒性较轻或容易被溶解的物质。

    03分泌功能

    肝細胞分泌胆汁,含有胆固醇、卵磷脂、胆盐和胆紅素。胆盐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和可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当肝功能受损,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代谢,进而出现黄疸。

    肝脏不仅功能多样,更是任劳任怨:即使部分肝脏受到严重的损伤,剩余的肝脏细胞仍可“勤勉”工作,使肝脏能够继续执行其复杂的功能,甚至在临床上都不会有特异性症状[1]。所以肝脏被发现异常时,往往早已病入膏肓。

    “模范员工”也有脆弱的一面,尤其是面对病毒感染。在中国,有近9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或丙肝、甚至两种肝炎病毒合并感染。[2]

    好在规范筛查、早诊早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性肝炎患者向肝硬化或肝癌恶化发展。

    当前乙肝尚不能治愈,对于乙肝感染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可将HBV DNA控制在检测标准以下(通常为20IU/mL以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并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2022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发布,呼吁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乙肝患者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肝患者更为幸运,随着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成功研发和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慢性丙肝现在已经可以实现病毒学治愈,且丙肝治疗已经进入到泛基因时代,在患者中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即病毒学治愈。[3]

    如今,指南推荐的乙肝治疗药物和丙肝口服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都已经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随着国内“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纵深发展,线上复诊、续方购药也变得愈发简便。药物可及性大大提高,惠及更多“打工人”。

    记得再忙也不要忘了关注你身体中最给力的肝脏,毕竟健康才是这辈子最重要的KPI。

     

    参考资料:

    [1]Mao, Shennen A.; Glorioso, Jaime M.; Nyberg, Scott L. (2014). Liver regeneratio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163(4), 352–362. doi:10.1016/j.trsl.2014.01.005 

    [2]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登记调查2020中期报告

    [3]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