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影像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影像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影像科疾病推荐专家
河南洛阳市影像科疾病推荐专家
影像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HPV11 长了尖锐湿疣,能否自己转阴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可发生在人体的外阴、肛门、会阴等多个温暖潮湿的部位。很多人对这种疾病感到恐惧和困惑,希望它可以自己好。但是,根据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来看,尖锐湿疣几乎是不可能自己康复的,仅有的自行消失的案例也一般发生在孕期感染的孕妇产后出现。因此,该病一般都需要及时治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由于 HPV 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细胞变异,使之形成皮损增生。那么,尖锐湿疣在人体感染的局部存在就意味着病毒依旧活跃,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它无法自愈的原因。当然,尖锐湿疣的确存在自己消失的可能,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这完全取决于病情轻微程度和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在免疫力较弱的情况下,病情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会持续发展,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如果不加治疗,尖锐湿疣还会带来其他的潜在风险。HPV 是一种高度多变的病毒,有些高危型的亚型还会增加发生恶性病变的风险。比如,高危型的 HPV16、HPV18 就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医学研究发现,约有 70%的宫颈癌患者也同时感染了 HPV。虽然尖锐湿疣本身与宫颈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尖锐湿疣一旦出现,就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尖锐湿疣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中医中药等,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性和个人身体情况。对于一些担心治疗过程痛苦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尖锐湿疣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需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性接触。

    综上所述,HPV11 形成的尖锐湿疣一般是不会自行消失的,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以避免其带来的其他潜在风险。同时需要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对于发现尖锐湿疣患者,朋友或家庭成员应该给予同情和理解,避免主观猜测或传播谣言,给患者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 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不注意颈椎保健,导致目前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长时间颈部处于一个姿势、伏案工作、操作电脑、低头看手机、高枕等易造成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退变。

    1.颈椎病的最初表现是什么?

    患有颈椎疾病的病人最初的表现常常是颈肩部疼痛和手部麻木,有的表现为头晕,甚至走路不稳。日常生活中出现颈部后方疼痛的症状,则应警惕颈椎病的发生,是机体对疾病的预警信号,是该让颈椎休息休息了。当只是存在颈肩部不适的时候,大多都是劳损导致的肌筋膜炎,若不在早期加以控制,会形成慢性疼痛,容易反复发作,留下“病根”。

    2.俗话说“高枕无忧”,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从医学角度上看,长期使用过高的枕头,容易诱发颈椎病。这是为什么?从侧面来看,正常人的颈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存在向前凸出的生理曲度。枕头过高会使得颈椎过度前屈,颈椎后方的肌肉和韧带长期在此状态下易发生劳损,前方的间盘压力较大而造成间盘老化退变。长此以往,增生退变的结构对脊髓、神经、血管产生压迫,出现颈肩痛、上肢麻木、头晕或走路不稳等颈椎病症状。

    枕头的长度一般以平卧时超过自己的肩宽 10-16 厘米为宜,高度通常以头颈部压下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略低为标准。对于习惯侧卧的人,枕头高度应以压缩后与自己的一侧肩膀高度一致为宜。因此,高枕并非无忧。无论是颈椎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睡眠时都不应该使用高枕。

    如何从身边做起,预防颈椎病?

    1.改变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避免颈椎长时间维持在一个姿势下,保持脊柱的正直。

    2.加强颈肩部肌肉力量的锻炼,游泳就是比较好的颈肩腰背部肌肉锻炼的运动方式。平时可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锻炼肌肉力量。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保护颈椎间盘和小关节。

    3.注意颈肩部的保暖,避免长时间吹空调或空调温度过低。

    4.科学合理选用枕头,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避免头颈部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

    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符合生理的姿势就是好姿势,颈椎正常存在生理前凸。在颈部屈曲的情况下,颈椎间盘内所承受的压力比自然仰伸位大,从而易加剧颈椎间盘退变。虽然不能不工作,但可以通过工作状态的调节来达到预防颈部不适的目的。

    首先,应调整桌面的高度和倾斜度,原则上应使头、颈、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视线平视前方或略微仰视 5°-10°,避免头颈部长时间处于仰伸或屈曲状态下。

    其次,任何时候都不应当长时间固定于某一种姿势下,至少每 1-2 小时能够全身活动 5 分钟左右,待颈部消除疲劳后再继续工作,这样有利于缓解颈椎的慢性劳损。

    中老年人如何进行颈部锻炼?

    很多人认为瑜伽、倒走等运动可以缓解病情,其实有时未必。中老年人无论是颈椎还是全身其他器官,均发生了一系列不可逆的老化退变。因此,中老年人在颈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强度和运动量,如瑜伽中的许多动作如果不能控制力度反而会损伤颈椎。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倒走增加了不慎摔倒而导致颈椎损伤的风险,因此并不适合老年人。

    颈部活动有什么方法?

    1.双手十指交叉抱头后部缓慢后仰,使头部保持仰伸位,维持 10 秒左右,重复 6-8 次。

    2.缓慢左右旋转头颈部,每次维持 10 秒左右,左右交替各重复 3-6 次.

  • 儿童发烧咳嗽肚子疼可能和感冒后饮食不当或胃肠型感冒等有关。

    1.感冒后饮食不当: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和病毒以及细菌等入侵有关,可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胃肠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这种情况下饮食不当,吃了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就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从而出现肚子疼的现象。

    2.胃肠型感冒:胃肠型感冒一般是指感冒同时伴有胃肠功能紊乱。这种情况下病原体会同时感染孩子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除了会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通常还会有肚子疼痛、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表现。

    儿童发热咳嗽肚子疼建议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免延误病情。

  • 肺炎引起的右侧胸膜局部增厚,平时会影响肺功能吗,需要用什么药物治疗,如果是肺炎引起局部的胸膜增厚了,它应该对以后的肺功能,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关键是要做肺部感染控制,肺部感染控制好了,才是对以后肺功能更好的保护,只是因为之前的肺部炎症感染刺激,导致的胸膜的局部增厚,不需要特殊的处理,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

  • 摘要

    CD 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可导致肠道纤维化、肠道穿孔、瘘道形成、肠道功能丧失,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改善 CD 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使用,CD 临床疗效有了大幅度提高,在 CD 的治疗和管理方面已有更多研究关注客观的参数变化。随着选择炎症性肠病治疗靶点(STRIDE)共识的提出,达标治疗策略逐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然而,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该目标可显著改善 CD 患者的预后。本文拟回顾近期关于 CD 治疗目标的相关文献,提供当前建议和支持证据。

    达标治疗概念的提出

    达标治疗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人们对疾病的不断认识,在 CD 诊疗过程中,药物不断革新,诊断愈加精确,但患者的最终结局却没有显著改善:约有 50%的 CD 患者在诊断后 10 年的时间里会发展为结构性肠道损伤。2010 年,西班牙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1994~1997 年与 2000~2003 年新诊断的 CD 患者累积手术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美国的两项回顾性研究分别显示,1993~2004 年和 1998~2005 年 CD 的累积手术率均未降低。这提示若将临床缓解作为治疗标准,将会忽略活动性炎症,从而拖延病程,最终导致并发症的产生。

    仅基于症状的缓解并不足以预防并发症

    仅基于症状的缓解并不足以预防并发症,而基于内镜或生物标志物对病情进行定期评估,能让患者持续维持于缓解期,从而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在其他慢性病管理中已被证明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制定恰当的治疗目标

    CD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因此,需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恰当的治疗目标,这就需要医师在开始治疗前,能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参数等评估该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RA)的诊疗中已建立了基于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症状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了该模型能区分进展期和静止期 RA 患者。CD 的预测模型尚未建立。

    虽然有多个观测指标被认为与 CD 的预后不良相关,但缺乏一致性。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复杂性疾病(指早期需要手术干预,治疗呈糖皮质激素依赖性,或出现如狭窄形成或穿透性病变复杂性疾病行为)、吸烟、早期发病、疾病部位(上消化道或肛周累及),以及内镜下深溃疡等均与 CD 的预后不良有关。一些免疫学或遗传学异常也被认为与 CD 致残结局相关:抗酿酒酵母抗体、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 C、CD 相关细菌序列 I2 和 CBir1 鞭毛蛋白均与疾病的复杂行为和手术率相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这些抗体的检出率成正比;包括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 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NOD2)、白细胞介素 23 受体(interleukin-23 receptor,IL-23R)、酪氨酸激酶 2(janus kinase 2,JAK2)、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15(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 member 15,TNFSF15)和正向调控结构域锌指蛋白 1(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zinc protein 1,PRDM1)等在内的 32 个遗传学标志物发生突变,也与疾病的复杂行为有关。通过这些危险因素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可以制定出适合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治疗目标。

  • 点击查看
    å

    近年来,随着甲状腺外科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术后喉神经和旁腺损伤等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明显下降,因而引起对其他并发症诸如颈部不适感和切口瘢痕等的关注越发突显。

    低领弧形切口是目前甲状腺手术的主流入路,其优点包括切口与甲状腺距离最近、创伤小、易操作、安全性高等。

    但术后>50%的病人会出现吞咽牵拉感和颈部压迫感等不适,即使在 2~5 年后仍有 37%的病人症状持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焦虑心理。

    颈前区解剖和功能概念

    颈前区是指双侧胸锁乳突肌内缘间的三角形区域,是甲状腺手术影响最为相关的区域。甲状腺手术对该区的皮肤、颈阔肌、带状肌、神经及疏松结缔组织的损伤,是引起术后颈前区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

    颈前区功能既往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将甲状腺术后颈前区感觉异常称为功能性甲状腺术后综合征。

    颈前区功能损伤的表现和原因

    1 感觉功能

    主要包括手术区域的压迫感、异物感、麻木感及针刺感等。颈部感觉神经主要来自于颈丛浅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并分为枕大神经、耳小神经、锁骨上神经及颈横神经四支,颈前区的感觉功能主要由颈横神经支配。颈前正中切口将不可避免地损伤颈横神经末支,导致皮肤麻木感、异物感及 2~3 月后感觉神经愈合引起的针刺感。术后早期的感觉异常主要由炎症水肿所致,表现为疼痛及压迫感;术后中长期则以喉气管区域瘢痕增生和感觉神经损伤为主,表现为异物感、麻木感及针刺感。

    2 运动功能

    主要指吞咽不适和牵拉感,发生率为 20~58%,术后早期及长期均可出现。其原因与气管插管、手术损伤、瘢痕粘连及患者心理有关。手术神经损伤及术后颈前区各层组织间的粘连,是降低喉气管结构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喉气管结构活动度的下降直接导致术后吞咽牵拉感。这些纵横交错的粘连可发生于皮瓣与胸骨舌骨肌间、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间、胸骨甲状肌与气管表面及颈白线与气管和皮瓣间。此外,手术不可避免的会损伤颈袢肌支的细小分支,从而影响吞咽时一系列精巧的肌肉运动。

    3 美观功能

    脖颈之美往往是直接暴露在外,且最能体现女性气质的。长期以来,手术后的颈前瘢痕一直是患者尤其是年青女性恐惧手术的主要原因。虽然大部分瘢痕经历较长时间后会淡化,有些甚至难以辨别,但仍有较高比例出现增生,甚至瘢痕疙瘩。目前临床上仍无法精准预测患者术后瘢痕的转归,即使以往没有瘢痕体质,手术后也有可能出现瘢痕增生,一旦瘢痕疙瘩形成,将严重影响颈前美观。

    倘若手术能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减轻或是避免颈前区的损伤,使患者术后颈前的感觉和运动及外观形象得以极大保存,不仅可消减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更易接受手术而获得及时治疗,且又能加快术后的康复,增加病情的私密性和自信心,对患者和医生来说意义都是重大的。

    因此,如何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同时,保护好颈前区功能,减少颈部不适症状的发生,一直是甲状腺外科急需解决的问题。

  • 肠道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和感染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一般治疗等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如果是绦虫感染,可以遵医嘱使用吡喹酮、氯硝柳胺等药物;若是蛲虫、钩虫、蛔虫感染,可以使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药物;若是双核阿米巴虫、痢疾阿米巴虫,可以选择甲苯咪唑、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2.一般治疗:

    • (1)饮食调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避免生食、未煮熟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排除寄生虫。
    • (2)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包括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土壤、动物或患者后,以及处理食物前后。
    • (3)家庭环境清洁:对于家庭成员,尤其是感染者,应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衣物和周边物品。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密切关注症状的变化,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复查。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或者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需要预防寄生虫感染,包括饮用安全水源、食用熟食、妥善处理粪便等。

  • 脑积水的临床诊断如下:

    • 临床症状和体征:婴幼儿可见头颅及前囟增大,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颐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智能障碍、步行障碍、尿失禁等进行性脑功能障碍。
    • 腰椎穿刺测压:儿童高于 110mmH20,成人高于 180mmH20。成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脑室内压力在正常值上限附近。
    • 头颅影像学检查:慢性病例头颅 X 线片可见颅骨内板可见指压痕为以及颅底颅骨变薄。CT 见脑室扩大,Evans 指数>0. 33;

    脑积水的临床治疗:

    目前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脊液分流术,分流术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VPS )和腰蛛网膜下腔-腹腔引流术(LPS )。

    1.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瘦术(ETV )

    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是经侧脑室-室间孔进入三脑室,于双侧乳头体之间漏斗隐窝前方造瘘,瘘口应尽量达 0.5-0.8cm,并内镜下探查瘘口下方,关键是打通 Liliequist 膜,分解蛛网膜粘连和分隔,使脑室脑脊液和基底池充分贯通,并尽可能松解被粘连束缚的基底动脉,使基底动脉搏动改善。
    ETV 存在着一些术后并发症,如脑实质损伤、脑室出血、颅内感染、发热以及脑脊液漏等。但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 避免颅内以及其他部位植入分流管等异物,进而避免因为分流装置导致颅内或腹腔内感染,避免分流管堵塞导致分流失败,降低术后感染率和死亡率;
    • 更符合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正常生理状态及更符合颅内的正常生理结构,有效维持脑脊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烦内压力平衡;
    • 脑脊液流动相对均匀稳定,避免了因分流管的虹吸效应导致的脑脊液分流速度随体位的变化而产生的波动进而避免了出现脑脊液的过度引流,减少脑室裂隙综合征、硬膜下血肿或积液、硬膜外血肿;
    • 避免了随着儿童患者的发育,脑室腹腔分流术(VPS )术后多需要调整引流管,而 ETV 可以避免多次更换引流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 对于操作熟练的术者来说,ETV 手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
    • ETV 可以避免因分流管植入体内给患者带来的终身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影响。

    2.脑脊液分流术

    作为一种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手术方式,脑脊液分流术一直是交通性脑积水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目前主要由两种分流方式: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蛛网膜下腔-腹腔引流术。
  • 35岁不小了,解决问题抓紧要

  • 点击查看
    å

    水肿(Edema)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水肿。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一般情况下,水肿这一术语,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在某些类型的水肿病例中,按压皮肤后出现凹陷为“凹陷性水肿”,按压后可恢复正常为“非凹陷性水肿”,该症状能帮助医生确定水肿的病因。

    典型表现

    水肿的临床表现与水肿的分布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受累的组织或器官有关。

    1、水肿的一般表现

    全身性水肿时体重增加,水肿时体重的变化较敏感,可较好的反映细胞外液的变化。因此,动态地测量体重的变化是观察和诊断水肿消长的最有价值的指标,它比临床上观察皮肤凹陷体征要敏感得多。水肿时还可出现受累部位活动受限和穿鞋、穿衣感觉胀紧等。

    2、水肿的特殊表现

    心源性水肿时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如站立时下肢尤其是足踝部最早出现水肿且明显,而在卧位时以骶骨部和臀部最明显。其发生机制主要与重力作用有关,毛细血管静水压易受重力的影响,距心脏水平面向下垂直距离越远的部位,外周静脉压和毛细血管静水压越高,越有利于组织间液积聚。肾源性水肿时水肿先出现在面部,眼部尤其明显。

    3、水肿时的皮肤表现

    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特征。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可出现皮肤肿胀、皱纹变浅和弹性差等,这时用手指按压骨骼突出处时可留下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出现凹陷性水肿说明水肿已经比较严重。

    常见病因

    1、疾病因素

    • 水肿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主要包括:
    • (1)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积血、心肌或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及心肌硬化等引起的心源性水肿。
    • (2)各型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等引起的肾源性水肿。
    •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肝癌等引起的肝源性水肿。
    •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
    • (5)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 B1 缺乏症等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
    • (6)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水肿。
    • (7)蜂窝织炎、疖肿、痈、丹毒等引起的炎症性水肿。
    • (8)非特异性淋巴管炎、丝虫病等引起的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
    • (9)静脉曲张、静脉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水肿。

    2、创伤

    如高温、化学灼伤等引起的炎症性水肿,淋巴结切除后引起的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此外,挤压综合征、毒蛇咬伤等也可引起水肿。

    3、药物因素

    如解热镇痛药、磺胺类等药物导致过敏反应;别嘌醇、木通、雷公藤等药物导致肾脏损害;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胰岛素、萝芙木制剂、甘草制剂和钙拮抗剂等药物,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引起水肿。

    4、过敏反应

    常见致敏原有致病微生物、异种血清、动植物毒素、某些食物及动物皮毛等。

    5、生理因素

    多数妊娠性水肿由于生理因素导致。

    6、其他

    如环境、体质、体位等因素导致的功能性水肿,不明原因的特发性水肿等。

    常见疾病

    右心衰竭、心包炎、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 B1 缺乏症、非特异性淋巴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蜂窝织炎、疖肿、痈、丹毒、丝虫病等。

    体格检查

    医生在查体时除进行细致的全身检查外,还应注意水肿的局部表现,如水肿的分布、水肿的指压特征、水肿部位的表现、水肿的发展速度、水肿的严重程度等,以及是否存在疼痛、压痛、变形等异常情况。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主要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评估是否发生贫血、感染。

    2、尿常规

    检查尿内是否存在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生化成分。寻找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细胞或病原体。

    3、肾功能试验

    常选用酚磺酞(亦称酚红)试验等,可检测肾脏的排泄功能。

    4、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肾功能异常。

    5、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

    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是否有静脉血栓形成,脑钠肽水平可评估心力衰竭的程度。

    6、其他

    如进行肿瘤项目检查以帮助排除肿瘤,甲状腺功能以除外甲状腺疾病等。

    影像学检查

    1、X 线、超声、CT、MRI(核磁共振成像)

    医生可以借助 X 线、超声、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开展全面的检查,判断具体的病变情况,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2、血管造影

    医生会把一根柔软、细长的导管插入待检查的血管部位,然后将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并在造影剂进入血管后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血管的轮廓就会显现的更清晰,以便于医生观察血管内是否发生狭窄或梗阻。

    病理检查

    必要时需进行穿刺活检。医生会用一根细针刺入皮肤抽取病变器官的微量组织,交由病理科评估其性质,判断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炎症坏死或发生癌变。

    其他检查

    1、心电图

    观察心律是否正常,整个心跳过程是否出现变化。

    2、计算水和钠盐的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

    计算每日水和钠盐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必要时测定血浆氯化钠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水、盐的潴留情况。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及水肿的典型表现,一般不难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排查症状起因,是否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内分泌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除询问一般病史外,医生还会对水肿患者追问如下情况,如水肿开始的时间,水肿最初出现的部位;水肿出现的缓急以及演变情况;水肿的严重程度,是全身还是局限性水肿,水肿的性质;治疗经过,目前水肿的状况;水肿与体位和月经周期等的关系;以及有无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内分泌功能失调等病史。

    2、伴随症状

    (1)伴有呼吸困难常为心源性水肿;

    (2)伴黄疸、腹水与肝脾肿大者提示为肝病性,也可为心源性;

    (3)有慢性腹泻、消耗性疾病或消化障碍者则须考虑水肿为营养不良性;

    (4)伴畏寒、乏力、反应迟钝、少动懒言等症状,则应考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5)水肿于月经前 7~14 天出现,伴兴奋性增高、头痛、烦躁、失眠等症状者,常为月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水肿的性质、严重程度等。必要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试验、X 线、超声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

    • 心源性水肿
    • 肾源性水肿
    • 肝源性水肿
    • 内分泌性水肿
    • 营养不良性水肿
    • 妊娠性水肿
    • 特发性水肿
    • 功能性水肿

    治疗

    对病因已明确的水肿,应针对原发疾病的性质和发病环节给予相应的治疗,有些水肿在原发疾病得到控制后,所引起的生理紊乱即被纠正,水肿症状随之缓解。

    一般治疗

    1、休息

    对于多数因器官功能障碍引起的水肿病人,适当地卧床休息可改善这些器官的血液供应,减轻其负荷,防止症状加重,有利于病情恢复。

    2、适当控制水钠摄入

    对水肿病人要了解其水和钠的摄入量,并且认识到限制水钠的摄入对防止水肿的进一步加重是十分有效的。但应注意到过度限钠可能造成低钠血症,尤其是使用利尿剂者。

    3、控制水肿消退速度

    医生会根据引起水肿的不同病因及水肿病人机体内环境平衡状况,掌握水肿液移除速度。因为过快地排除较多体液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甚至产生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

    1、利尿剂

    利尿剂的选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剂量,避免利尿剂治疗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紊乱。常用药物包括氢氯噻嗪、螺内酯、呋塞米等。

    2、抗过敏药

    通过服用抗过敏药来治疗过敏引起的水肿。

    3、抗凝药物

    针对下肢血栓,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阻塞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肿瘤,可通过手术使肿瘤缩小或切除肿瘤,并配合化疗或放疗。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