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简称: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河南科技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精神病专科医院;是省精神疾病诊疗网络分中心,市精神病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市心理咨询中心,市精(智)残鉴定指定医院,市涉案精神病人委托管理机构、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新乡医学院教学医院,中美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市级医保定点医院、新农合定点医院、城乡困难群众补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郑铁职工定点医院。医院由太康路院区和白马寺院区组成。太康路院区为原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成立于1958年,地处洛龙区太康东路,占地103亩;白马寺院区为原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于1972年,地处洛阳白马寺西500米,占地73亩。医院设有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睡眠障碍科、物质依赖病区、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区、抑郁症病区,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拥有编制床位2000张。拥有1.5T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理CT、MECT、DEM-2000眼动检测系统、多参数生物反馈仪、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精神专科知名品牌的愿景,积极推动“大专科、精综合”建设,以精神科、心理科为拳头,积极探索对同时患有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身心双重调节与治疗的新手段,着力发展重症精神疾病管理、睡眠障碍、成瘾、儿童青少年心理、老年精神疾病防治、精神病学前沿学科和精神司法鉴定等,促进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打造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新篇章中努力开创精神卫生工作新局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廉医、诚信、为民医院”,“省行风建设先进医院”,“省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先进单位”,“2015-2016年河南省满意医院”等荣誉称号。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车站北街68号
0379-63781503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王灵灵
王灵灵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双向情感障碍、失眠症、一般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技术
杜丽娜
杜丽娜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孙梦婷
孙梦婷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神经症,躁狂症。等。
王健
王健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科各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李晓阳
李晓阳

住院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科临床医生,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邓少楠
邓少楠

住院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
马洋洋
马洋洋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本人毕业于黄河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主要专注于精神科研究,钻研于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焦虑、胡思乱想等精神科症状的剖析和归纳研究其根本的发病机制、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多动症
患者评价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若雨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庚顺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叔良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凤莲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泰伦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很好!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焦虑的时代,我们却常常忘记接纳情绪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好的情绪,比如快乐,比如喜悦,而用种种藉口把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都压抑住。其不知,压抑并不能使那些坏情绪消失,他们被挤压被堆积,和委屈、憋闷、压力一起,全都累积在身体里,只不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我们的身体中表现出来。
     
     
     
    曾有文章说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这是导致出现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同情绪,会攻击不同的器官,我国中医理论中就提出: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当感到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我们自己常常直观的自问: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其实很多时候,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2019 年 2 月 18 日,《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的大型科研项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第一批研究成果。该研究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研了全国 31 个省 32552 人,发现在所有精神障碍中,焦虑症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达到人群 7.6% 。
     
     
     
    其实,现代社会的正常人也处在长期焦虑之中,这种状态下的身体会呈现出多种变化:
     
     
     
    暴饮暴食及肥胖
     
     
     
    愤怒、悲伤、挫败、焦虑等消极情绪,都会引起大脑的应激反应——启动一系列变化,释放糖皮质激素,平衡情绪,从而援救自己,直到情绪本身能慢慢平静下来。
     
     
     
    糖皮质激素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补充焦虑感发生时所消耗的能量。为了帮我们补充能量储备,糖皮质激素会加重我们对含糖类食品的渴求。
     
     
     
    很多研究认为,寻求高糖高盐的食品或零食,是人体抵御焦虑的本能反应。如果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又很少去运动,那么距离所谓的“压力肥”也就不远了。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
     
     
     
    胃肠道是生物最早分化出的功能系统之一,其中神经丛更有“肠脑”之称,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
     
     
     
    原因在于胃肠道受非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的支配,植物神经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受大脑支配,但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虽然大脑不能像控制手脚一样直接控制胃肠的神经系统,但是每当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比如焦虑、抑郁、紧张时,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就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是胃溃疡。
     
     
     
    心悸胸闷、心慌气短
     
     
     
    当焦虑加剧令人倍感恐慌时,常常不能有效呼吸;反过来,越是呼吸不畅,愈是会变得惶恐不安,这样便会进入似乎无法控制的恶性循环中,也让人自己更关注自己身体的不良反应,加重症状。
     
     
     
    免疫力下降
     
     
     
    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感觉,压力大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冒。当我们因为精神压力而焦虑的时候,下丘脑就会发出信号,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糖皮质激素具有调控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另一方面还会让免疫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变得迟钝,两个效应的结果就是免疫细胞无法有效的交流合作了,从而对病毒、病菌的反应能力就大大降低了。
     
     
     
    内分泌失调
     
     
     
    压力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内分泌失调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这是因为月经是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后形成的,卵巢分泌激素又受垂体和下丘脑释放激素的控制,所以无论是卵巢、垂体、还是下丘脑的功能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到月经。
     
     
     
    口腔溃疡
     
     
     
    传统医学中把溃疡的概念用“上火”来形容,所以需要清火。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免疫力低下使身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口腔溃疡就是其中一种。
     
     
     
    因此精神紧张、焦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这是造成了复发性口腔溃疡频繁发作的重要诱因。
     
     
     
    不良嗜好及成瘾问题
     
     
     
    “心烦抽根烟”、“喝顿顺心酒”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抱怨。
     
     
     
    遭受压力的人可能会发展出一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如吸烟、暴饮暴食、喝酒、沉迷游戏、玩手机,这确实是心理疏解压力的自我救援机制。
     
     
     
    简而言之,就是在大脑的指引下,在记忆库里,寻找那件最多快好省地让你快乐的事情,重新做一遍,得到快乐和幸福感,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生存机制。但问题是,这些释放压力的方法会继发产生诸多健康问题。
     
     
     
    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压力大,经常会出现心情不畅、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好,又会反过来降低工作效率,往往让事业和家庭更加不如意,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的精神状态不佳使得大脑运转缓慢、判断力、反应能力、记忆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脱发、耳鸣
     
     
     
    精神压力引起代谢异常,皮脂腺分泌增多,降低头发生存环境质量从而引起脱发。
     
     
     
    另外,如果人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人体的立毛肌会发生收缩,会使毛发出现营养不良现象,从而导致毛发生长功能抑制,毛发生长进入休止期而出现脱发。还有,长期的高压会使人体激素失调,激素不平衡也会导致脱发。
     
     
     
    耳鸣是发生在听觉系统的一种主观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常感到耳里有一些特殊的声音,但周围却找不到相应的声源。
     
     
     
    长期压力过大,精神就处于紧张的状态,内耳受到刺激使听神经毛细血管发生痉挛、阻塞,引起内耳供血障碍,神经上皮细胞缺血、供氧不足坏死,从而使耳朵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耳鸣或听力下降。
     
     
     
    皮肤炎症
     
     
     
    一个人长期的焦虑和烦躁,会使上皮细胞合成过多的黑色素沉积和皮肤表面,使皮肤发黑暗沉,甚至形成黄褐斑。
     
     
     
    甚至直观来说抑郁焦虑情绪使人经常皱眉、发怒,面部眼尾的皱纹增加也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当人愤怒时,人体的皮脂腺分泌也会增多,皮脂腺容易被阻塞,从而导致皮肤炎症,比如形成皮脂腺囊肿和痤疮,还与神经性皮炎等问题也有关联。
     
     
     
    身体的不适和病症是内心的呼喊和求救信号
     
     
     
    研究表明,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前七名的依次是: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
     
     
     
    千万不要忽略,那些隐藏在情绪底层巨大的疮口。那些我们常说的口头禅,比如“气死我了”、“压力好大”、“心有不甘”,这正是情绪在作祟。
     
     
     
    生气让人感觉失控,身体自动消耗大量能量。焦虑,让人的身体进入到空铁壶干烧的状态,一点点消磨掉人的心力。压力,让人沮丧,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捂住了人的鼻子。
     
     
     
    身体是不说谎的,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而生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妥善地去处理,并相信身体的能力。
     
     
     
    生病不能只治症,还得找到病所在
     
     
     
    曾经我的一位朋友听到我讲情绪,笑曰:情绪什么呀,我得的是痛风!可是细问之下年纪轻轻的他,痛风每每是由于无法回避的酒场应酬之后发作。
     
     
     
    那种不得不去的被迫是压力,以病抵酒也是压力,所以痛风发作类似于身体向他的报复,让他用难以承受的痛和肿来提醒他是在自暴自弃自己的生命。
     
     
     
    前段日子他托我从日本买一种昂贵的新药来治病,却被疫情耽误了下来,谁想疫情带来的隔离,替他免去了多少觥筹交错的必要,这几个月来他前日在电话里竟自觉不治而愈了。
     
     
     
    我们肠胃不适,只是大把吞下胃药,却逃避压力和紧张的根源;我们皮肤上的各种红疹犹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发,但却没有发出“我很生气,请看看我的愤怒”的心声……
     
     
     
    道龙老师曾多次说过:在中国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心身疾病,以及躯体疾病会导致心理问题的都不在少数,也为此美利华中美班一直致力推动以全科医学+精神医学的模式服务于临床,并且着力推动对患者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全方面干预治疗。
     
     
     
    懂得爱自己,不仅仅是住最好的房子,吃最精致的佳肴,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忠于内心,超越自我,正念觉知的生活,从身体健康走向身心健康。

  •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而这并非正常的衰老过程,由于脑部功能逐渐衰退,患者会日益健忘,智力退化,性格也会有所改变,患者多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年纪越大,患病机会也越大。

    有下列十大条中的两条,就要多加关注!及早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 第一,失去短期记忆,影响工作能力
    • 第二,执行熟悉的工作也感到困难
    • 第三,语言表达或理解有困难
    • 第四,对时间及方位感到混乱
    • 第五,判断力减退
    • 第六,思考或计算方面有困难
    • 第七,随处乱放东西
    • 第八,情绪或行为变得变化无常
    • 第九,性格改变
    • 第十,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老年痴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可为期三年,患者的短期记忆开始出现障碍,健忘,忘记刚发生的事或说过的话,迷路等,也可能出现虚构现象,缺乏主动性,对以前的爱好缺乏兴趣。能独立生活。

    中期可为期三年患者对人物时间地点的认知能力减退,反应比较缓慢,分析能力减退,难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言语表达困难,甚至可能出现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等。持续的记忆力衰退会影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需他人看关和照顾。

    后期可为期三年,患者的远期记忆也衰退,不认人,说话能力差,令人无法理解,行动不便,甚至大小便失禁,需人长期照顾。

    怎样预防老年痴呆呢?首先要多动脑,经常看看报纸书籍,多动手,有空了可以做做手指操等。

  • 导语

    前不久到访的一位家长向我抱怨:“上星期开始吃了医生的药之后,这孩子这几天却不肯上学去了,感觉越吃药越糟啊,所以我就给她把药停了!”看着一旁刚刚和我结束谈话的、追求完美,以致于近一年多来把自己逼得太紧有了抑郁和回避情绪的少女,我不禁替她心疼。

    这个一直做着好孩子的女生靠生病有了诊断才能让自己有勇气“说出来,停下来,歇一歇”,父亲却认为是这几天的药物造成了孩子的问题,可见一贯也只允许孩子如常的上学、如常考个好成绩才是“对的”。

    耐心向父母解释了症状本身就有一个过程,就医本身不代表症状就会直线消失,就像感冒初期即使吃了感冒药,但也仍然可能还会有一个“发作”的过程,只不过吃药与不吃药,症状的强度、时长都要缩短很多,要允许问题呈现,改变一些能改变的因素才行。要相信科学,用药,更要遵医嘱,而不是由素人的判断为导向。父母半信半疑的眼神实在不是少数……

    谈到用药,尤其是精神科用药,我们听到了太多的谬论。

    特别是身边若有亲人朋友得了抑郁症或者在用某种药物治疗,不少人会觉得他一定病得很重了,是某种严重的精神病甚至是要自杀了。这样的误解当然与精神卫生领域的科普不足有相当大的关系。

    大家一谈到精神心理马上想到的就是“疯子”、“神经病”这样带有蔑视性的话语,但这种污名化的问题着实由来以久,我们今天着重想说的是不论任何轻的、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大家都怕用药?

    某些夸大的宣传、个人化的用药体验在人群中散布,于是这些错误的信息导致不少明明需要用药的个体拒绝用药或中断治疗,让本该可以生活得更好、更容易得到缓解的情况一再迁延。

    当然拒绝就医或拒绝用药还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精神科的就医体验不算好。精神科诊断本身就缺乏化验检查的科学化可视化凭据,而医生们往往又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听病人仔细描述病情,许多地方的医院诊断主要依靠患者自己在问卷上勾勾划划就得出个诊断,然后几分钟就被开出一大堆药物,患者搞不清楚自己的病究竟是什么?有多轻又有多重?所以用药的依从性自然也不好。

    所幸的是这样的情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有所觉醒,增加科室、限号保证问诊时长、科学规范化的培训都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加剧。

    恐惧药物时我们在恐惧什么?

    偏颇的信息收取是普通人药物恐惧的首要原因。就像现在问市的新冠疫苗,一方面世界瞩目,各国加紧研究,另一方面稍有些问题发生时,更容易被大肆宣扬——打针后昏倒的护士,注射 5 天后去世的 91 岁的老人等,在所有的新闻报道推送中都能够看到这些滚动的消息,似乎让人无法不去怀疑其安全性。

    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新闻报道在增加了我们知情权的同时,也的确加大了人们收集信息的偏差——灾难、车祸、凶杀、各种事故,负面信息永远是新闻的主体。以交通事故为例我们更多的能看到的是对空难的报道:飞机残骸、罹难人员悲痛的亲属、道歉的官员等等,让我们会有种感觉乘飞机出行实在是不安全和不明智的、近乎于悲壮的自杀尝试行为?!可事实是,不论是从出事的概率还是年伤亡人数,各国的情况都显示飞机是各种出行交通工具中最为安全的手段,没有之一。

    这样的情况在健康相关信息上信息偏差的情况更为突出。一切都是不安全的:转基因的食品、农药超标的农作物、带病的进口肉制品、体内汞和铅都超标的鱼,油盐糖奶多食有害,现代化的所有带电产品都有辐射,当然,药,更不能吃。

    与这些相对的,是对极度回归的需求,无添加、纯天然,仿佛自然界中的一切总是好的,而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东西总是坏的。制造品总是有副作用的,而天然的总是能被全然消化与吸收的?其实稍稍有点化学知识我们都知道,成份纵然在植物中存在,如果要拿来用,提纯、精炼,利用现代的技术加工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有机会了解某种植物当中的某个成分可能作用于改善某种病情,于是得益于医药学的进步才能够把这个成分从植物中提取出来,并除去植物中包含的其他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有时或多或少具有毒性,也同样会产生副作用。后来,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们不但可以提取某些成分,还可以制造它。不论是从海水中提取还是用钠和氯制造,氯化钠都可以稳定得投入使用;再后来人类还可以制造出更多自然界中不存在但对医疗有用有效的分子或物质。

    人类的医学进步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包括在最近国内发布的各地最新寿命情况发布,我们应当注意到,偏远地区虽然享受着田园生活或新鲜的空气较少的污染,却依旧比不过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的寿命还是因为医疗而延长。

    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西医西药的产生才使得过去无法医治的大多数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根治,而恰恰是由于缺少这些“有毒副作用的”药品,才使得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哪怕因为炎症、疼痛都无法快速有效的缓解,受到生命威胁。

    所以,我们的恐惧恰恰不是对药,而是对不确定本身的恐惧。

    为什么人们更排斥精神类药物?

    头昏眼花的你到医院一查高压 190,低压 120,医生开给你降压的药告诉你要坚持服用,不能随意减停。“好的,医生。”

    医生判断你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处方优甲乐治疗,甚至告诉你需要终身服用,你也会说“好吧,医生。”……

    更不要说糖尿病、心脏病这类问题所带来的终身服药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会产生“治疗依赖”的恐惧,反而因为有药可救而暗自庆幸也是可能的。但一位精神科医生看到患者焦虑焦灼的把时间消耗在洗手、摆弄家具上无法自拔,处方了药品且诚实的告诉你可能要吃个一到两年让情况好转起来,病人和家属却往往会说:“再见,医生。”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精神疾病的生物医学理论起步晚,发展也较其他部分缓慢。我们能认可身体其他功能的病变、退化,并接受通过医药手段进行干预,却对“大脑”有高度的歧视——“脑子有病”成为一句带有污蔑成份的语言;“意志”在精神心理当中成为万能钥匙一般,需要个体依靠“坚强与磨练”来克服精神心理的各种问题。直到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才使得这些情况稍稍得到一点改观。至少人们相信,遗传会影响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率。

    另外,精神心理药物当中的确有一些是其他临床药物也可作用于精神心理功能的“意外发现”,而且某些精神心理问题所伴有的激越、冲动的确需要用到镇静剂或兴奋剂,这增加了人们一些看似合理的恐惧:成为嗑药族、瘾君子,损坏了大脑可怎么办?

    更有些时候,一些对药物的体验来自于病人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有用的、没用的、好的、坏的,不少人会在一片周围人的感想或牢骚中犹犹豫豫的停药。正如我们没有人会随便建议一个心脏病人中断治疗一样,请大家也不要总是听信自己做人力资源、做会计、做普通职员的亲人朋友来做自己的医疗指导,他们可能爱你,但,他们不能胜任你的医疗顾问一职。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没有处方权,也同样没有建议权。所以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我喜欢引用一位认识的精神科医生的话来提醒患者:是药三分毒,不假,但七分都是药效啊!有疑问,找医生谈谈吧。

    知情权与医术的拉锯战

    我先生曾经说,替我在剖腹产手术的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是他人生中最恐惧的一刻,哪里有什么要与孩子对面的喜悦了。是啊,当知情变成医疗行为中的必须时,每个普通人都需要自己去承担由“选择”所带来的全部后果。换句话说,如果乘飞机、搭公交车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签一份“空难后果知情同意书”,或公交公司的“交通事故免责声明”,大概率没有人可以轻松愉快的开赴这趟行程。

    西药,经过临床数期实验,再加上双盲测试等等,进入市场时有了一系列的数据以及样本。这些情况被事无巨细的写在纸上,一些严重的后果还会被加黑框警告,这样的情况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正反两页,普通人看了都会心里打鼓,试想假如让一个有点高焦虑的,还有些强迫思维或者恐惧症的患者看到,对药物的恐惧自然会飙升到最高点。所以,是不是要不说副作用呢?所以是不是要欺骗患者呢?所以是不是就听他们的不吃药呢?……

    这不是本文所能给出的答案,但就像在我们呈现的每一例真实案例当中一样,医患关系,从来都不仅仅是因为能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而是在正确的诊断之下,如何能让患者理解并配合治疗。

    这个部分,科学不能完全解决,有艺术、有话术,是一个医生,或者说也是每个临床工作者倾尽心力去实现的部分。是为医术之【术】。

    谨记

    假如患病者是因为无法确诊无法治疗而惶恐不安,那么医生实际上也会被眼前无法确诊的病例搞得左右为难。医学总是要战胜不确定性,医生的信心与技巧都是在实践中习得的。在这样种种的煎熬当中,假如我们能够把对确定的唯一追求可以扩容的更为人性化一些——真正去看到并且尝试安抚惶惑的病人以及躁动的家属,用友善的、平实的语言去解释他们的疑问,把生冷的说明书解读成更接近他们个体情况的“说明”,而病人或者家属也能预设一份信任,包括药物在内的治疗或许就不再那样令人恐惧了。

  • 今天有个人咨询我,失眠医生给开了这三种药(富马酸喹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我回答不可能单纯失眠就开这三种,肯定还有其他情况,这三种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后来才了解,服药的是她的男朋友,本着既能让她了解情况让她心里有个了解又不能让这桩婚被我拆掉的原则,我告诉她服药治疗症状会慢慢消失,还有几句我没有说出,那就是精神科疾病有遗传倾向的,而且如果是第一次有病,症状消失了要继续吃1-2年,逐渐停药,期间还得观察病情有无反复,第二次,3-5年,逐渐停药,也要观察病情,第三次,建议一直服用!而且精神科疾病复发率较高!还有就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有的人会有被害妄想而发生冲动行为,有点小难过....为了这个素未谋面的女人...那么,精分的患者恋爱或者结婚时该不该隐瞒自己的病史呢?

     

  • 下面有二十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感觉,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有;“2”是小部分时间有;“3”是相当多时间有;“4”是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1.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

    2.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6.我手脚发抖打颤。

    7.我因为头痛、头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10.我觉得心跳得很快。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13.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

    14.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1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16.我常常要小便。

    17.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暧的。

    18.我脸红发热。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20.我做恶梦。

    计分标准:第 5,9,13,17,19 条共 5 个项目的计分,必须反向计算(计分方法为:如您的选项为 4,计分时按 1 分计,3 按 2 分计,2 按 3 分计,1 按 4 分计),其余按上述 1-4 顺序评分。

    结果解释:(1)轻度焦虑: 50-59;(2)中度焦虑: 60-69;(3)>70。

    值得说明的是,此量表是临床医生诊断的辅助工具,得分高者并不一定确诊焦虑症,具体诊断需要医生详细采集病史后才能明确。

  •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 20 条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你最近 1 个星期的实际情况选出 A、B、C、D,分别表示 A:没有或很少时间(过去一周内,出现这类情况的日子不超过 1 天);B:小部分时间(过去一周内,有 1~2 天有过这类情况);C:(相当多时间,有 5~7 天有过这类情况)。请特别注意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情况!

    具体内容:

    •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 2.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
    • 3.我一阵阵哭出来或觉得想哭。
    • 4.我晚上睡眠不好。
    • 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 6.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
    • 7.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 8.我有便秘的苦恼。
    • 9.我心跳比平常快。
    • 10.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 11.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
    • 12.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
    • 13.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
    • 14.我对将来抱有希望。
    • 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 1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
    • 1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 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 1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
    • 20.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

    注释: 1.具有上述症状不超过两周,不符合抑郁症病程标准。

    2.具有上述症状后并不代表您就是抑郁症患者,得分高者,建议及时就诊。

    3.得分意义:量表总分值仅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

    计分标准: 20 个条目中有 10 项(第 2、5、6、11、12、14、16,17,18 和 20 )是用正性词陈述的,为反序计分(计分方法为:如您的选项为 4,计分时按 1 分计,3 按 2 分计,2 按 3 分计,1 按 4 分计),其余 10 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 1-4 顺序评分。SDS 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结果解释:(1)轻度抑郁: 53-62;(2)中度抑郁: 63-72;(3)重度抑郁:大于 72。

    值得说明的是此量表只是医生临床诊断的辅助工具,请不要自评后对号入座地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具体以医生详细采集病史后才能得出诊断。

  • 来源|学佛网

    作者|宗萨仁波切

    我们经常会说:哦,那个人让我生气,因为她做了什么什么。如果仔细检查一下的话,你会发现,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让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内心的执着。如果你没有任何执着,那个人做任何事也不会激怒你。

    你是个非常非常爱干净的主妇,你不能容忍家里有任何不干净的地方,你的家每天都要打扫一遍以确保你感觉良好,你开门倒垃圾的时候却发现你的邻居把你们俩家之间的过道弄得一团糟。你因此而怒火中烧,你去敲他们家的门。但如果你不是那么爱干净,你就会无动于衷。因此,这件事本身并不具备激怒你的因素,你会被激怒完全是因为你有洁癖。

    再举个例子,你非常喜欢周杰伦,但你的同屋却告诉你他的歌是垃圾。这足以令你感到不快或激怒你。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她那句话激怒了你,事实上这句话很可能只是对你才有这种作用。如果她是说给一个同样不喜欢周杰伦或者一个不知周杰伦为何人的人听,那个人一定不会被激怒。相反的,她还可能会很开心。所以,并非那句话激怒了你,只是你内心的执着激怒了你。

    如果你希望不被激怒,有两个选择。

    让所有的人都认为周杰伦的歌很美是第一种,那样就没有人会告诉你周杰伦的歌是垃圾。不过这很不容易实现。你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来让每个人相信周杰伦的歌是非常动听的。你必需把每一个人都摆平,一个都不放过,即使只剩下一个,他都可能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让你再度被激怒。想一下,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你有可能完成吗?

    另一种方法是放弃你的执着,这样无论其他人说什么你都无所谓。你知道,没有任何外境具有激怒你的企图或作用。

    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我们抱怨别人把屋子弄得一团糟,抱怨别人说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话,抱怨我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总是把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归咎他人。

    萨特说:他人是我们的地狱。我们认为让我们痛苦的罪魁祸首是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

    我们都不想要痛苦,所以我们试着说服别人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不要说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话,对我们尊重,以及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这可能在短期内会奏效,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服从你,即便你是美国总统。

    总是有突如其来的痛苦等着你,而你对此毫无防范。如果仔细审视你的痛苦,你会发现,你搞错了对象,你冤枉了好人,并不是其他人做了什么让你痛苦,是你自己让你痛苦。你有各种执着和习惯,当他们遭遇反弹的时候,你就会感受痛苦。

    刚才我们说到消除痛苦的方法是你放弃你的执着,虽然我用了“放弃”这个词,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需要放弃的,你不需要把任何东西扔掉,因为本来就没有真实存在的东西,你以为自己紧握在手心的东西是真实的,但如果你展开你的手掌,你会发现一无所有。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放弃了。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你会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埋怨他人或改造他人,这样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你希望避免痛苦,但你走错了路。

    你必须了解痛苦并非他人造成,这样你就可以顺藤摸瓜的找到痛苦的发源地。我们的痛苦来源于我们的习气,而我们的习气来自“我执”,我们有“我执”,那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你最后会找到“无明”那里,一切都是从它开始。

  • 青少年的抑郁的表现方式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容易被低估、忽视,因此更具有隐蔽性。而且即使有了相应的诊断,受限于父母的认知及选择,科学化的治疗率也相对较低。我们通常把抑郁表现从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情绪:

    可以说这个部分是青少年抑郁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成人往往是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忧愁,兴趣低落等,而青少年则多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逃学、离家出走,我们在专业上把这样的情况叫做 acting out。他们的情绪低落更像是不明所以的内向,自卑,敏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思维:

    感觉自己思考变慢,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会主诉上课和做作业效率降低,“想学好但学不动”。

    生理: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恶心、胃痛、胸闷等,但医学检验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专业上考虑这种情况叫“躯体化反应”,是借由躯体疼痛来表达心理上的痛苦,说“借由”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故意假装”,没有病灶,但疼痛不适感都可能是真的,他们会抱怨身体没劲、疲乏,睡眠节律也因此紊乱;还会因此出现进食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食欲不佳或暴饮暴食而导致体重的上下变化。

    行为:

    对多数活动失去兴趣,回避见朋友、亲戚等正常的社交活动及娱乐活动,容易感到焦虑,易怒,严重时还会有关于自杀、自残的想法或言行。

    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应对

    1.青少年个人方面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动力学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因此,青少年也应该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

    3.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假如经医生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就要提起更加的重视,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尽早开始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临床上有很多有效的治疗办法。

    关于抑郁的几点误解

    误解一: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掉?

    抑郁症在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性病症状,而不是变成精神病,但情绪是主症。

    误解二:抑郁症就是在于自己看不开,想不开,能想开点了就好了!

    抑郁症是种病,患者在大脑上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并不是“看得开看不开”的问题,该服药时得服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训诫,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

    误解三:这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挺开心,什么抑郁!都是装的?

    还能有开心的表现,说明抑郁症还没那么严重,本来是好事,要请家长把“他的抑郁症是装的”这句话缓一缓,很多青少年因此会有二次伤害。

    误解四:抑郁的人一定会自杀?

    不一定会。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让我们觉得抑郁症患者会动不动就自杀,虽然说特别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确实存在着自杀风险,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及早干预及早调整,恢复状态还是较为可能的。当然,不能因此忽略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性。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在与成年人发生冲撞时高喊,“你要是不让我玩手机/打游戏/出去见朋友,我就自杀!”,这时候的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去刺激他,说负气话比如“别来吓我,有本事你去死啊”等等,青少年的基底神经节发育尚未完善,冲动控制功能并不好,近来也不时有因一气之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例发生。因此这样的时候最好还是冷处理、或者换个人来和孩子谈谈。

    在抑郁症的家庭护理上,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家长要注意识别抑郁发作。通常,哪怕抑郁症恢复了,仍然有可能复发,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是否情绪低落、发脾气、整天睡觉、胃口变差、扬言自杀等(不能做绝对判断,可作为参考)

    其次,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反感家长絮絮叨叨,这个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一直在你身边”,这样一直都在而不打扰孩子的陪伴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当然,不能极端,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过度提要求,家长还是得注意原则,特别是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上,还是得控制的,基本是控制在 1-2 小时为宜。

    最后,关于药物的问题,对症抑郁的药物不一定在首次配药时候都能精准,一般要过 2 周(14 天)的时间,才慢慢起效,或者可能存在需要换药的可能。用药时别因为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随意弃选或放弃服药。副作用根据药物不同肯定是有些的,但专业医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具体如何使用药物,还是谨遵医嘱。特别重要!别自作主张换药物或者改变剂量!

    同时,也要认识到药物作用的局限性,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很低落的糟糕状态,但通常抑郁症发作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也有人格因素的基础。这个时候,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 如今,抑郁症已经是一种特别常见的情绪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7 年的调查报告,全球大概有 3 亿多人罹患抑郁症,而我国大概有 5400 万抑郁症患者。到如今 2019 年,抑郁症患者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 “三低”:

    • 情绪低落,即闷闷不乐,感受不到快乐;
    • 思维迟缓,即思维联想的能力变慢,在旁人看来有些 “迟钝”;
    • 行为减退,即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出门、不想社交、不想学习与工作。

    除此之外,抑郁症患者会产生特别强烈的罪恶感,经常贬低自己,自尊心严重下滑。

    同时,抑郁症患者的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例如腰痛、头痛,失眠或嗜睡,食欲、性欲减少,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

    你或许会产生疑惑:“这种状态我也有过呀,难不成自己得了抑郁症而不知道?”

    是的,这些状态可能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例如受到打击、受到挫折时,即使你是钢铁硬汉,也可能会感到悲伤、难过,意志消沉。

    但是,如果转换下心情、放松一下,这些情况很快就会从你的世界中消失,充满力量的你可以继续美美地生活。

    这种状态被称为抑郁情绪,伴有抑郁症状,你和我都经历过。

    抑郁症则不一样。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没有办法从一般性的抑郁情绪中走出来,而这种状态又至少持续了两周以上,那么便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有多严重,也要在专业的心理医生诊断后,才能够最终确诊是否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也被称为 “心灵的感冒”、“情绪感冒”,是因为就像感冒一样,每个人都可能会得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