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样癌以具有柱状、透明和嗜酸性粒细胞样特点的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的腺体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约 45 岁,女性多见。约一半发生在大涎腺,多数表现为实性、固定的无痛性肿块。此瘤的分子研究较少,数量有限,显示有不常见的染色体 9p21、8q、5p、16q 和 12p 缺失。黏液表皮样癌原发灶的处理主要是区域性根治性切除。多数得到适当治疗的患者预后好。
病因
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黏液表皮样癌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约 45 岁,女性多见。约一半发生在大涎腺,其中腮腺占 45%,颌下腺见 7%,舌下腺为 1%。口腔内最常见的是腭和颊黏膜。多数表现为实性、固定的无痛性肿块。舌下腺病变尽管在较小时也可有疼痛。口腔内较表浅者可呈蓝红色。发生在腭部者,其表面黏膜可呈乳头状,皮质骨表面可能有侵袭。症状可能有疼痛、耳溢液、感觉异常、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出血和牙关紧闭。
检查
1.组织病理学
黏液表皮样癌以表皮样细胞、产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特征。不同类型的细胞比例和所形成的结构在肿瘤内和肿瘤间均有不同。肿瘤通常为多囊性伴实性成分,有时以实性成分为主。有些肿瘤有清楚的边界,但腺实质有明显的浸润。囊性腔隙衬覆黏液细胞并且伴有基底样或立方状的中间细胞,还有不多见的多边形表皮样细胞,但角化罕见。黏液细胞体积大,胞质苍白,核位于细胞周边,一般少于总的肿瘤细胞的 10%。中间细胞通常在肿瘤中占多数。局部硬化和/或黏液外溢伴炎症也较常见。神经侵犯、坏死、核分裂增加或间变不常见。在肿瘤的边缘,淋巴细胞浸润伴生发中心的形成可能相似于淋巴结侵犯。
2.免疫表型
鳞状细胞在肿瘤中可能较少,高分子量角蛋白有助于鉴定。
3.遗传学
(1)细胞遗传学 数例黏液表皮样癌出现 t(11;19)(q21;p13)易位是仅有的异常。
(2)分子遗传学 此瘤的分子研究较少,数量有限,显示有不常见的染色体 9p21、8q、5p、16q 和 12p 缺失。
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坏死性涎腺化生、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囊腺瘤、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和转移癌鉴别。
治疗
黏液表皮样癌原发灶的处理主要是区域性根治性切除。发生在颌下腺的黏液表皮样癌,应行颌下三角清扫术。发生在腭部者,应做部分上颌骨切除术。如肿瘤已侵犯周围组织,应做扩大切除术。术后辅助治疗。
黏液表皮样癌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种,也是唾液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而高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呈无痛性的肿块,而且生长比较缓慢。而低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生长比较快,一般会有疼痛感,而且边界与周围组织粘连,并不清楚。腮腺肿瘤累及面神经,而且转移率比较高,有可能会出现血行性的转移。治疗以手术为主,而且尽量要保留面神经,除非神经已经穿破肿瘤或者与肿瘤紧密相连,需要将神经与肿瘤一并摘除,而且术后需要进行放疗。如果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者,还需要做颈清术,低分化者选择颈淋巴结进行清扫术;而高分化者一般不必做颈淋巴结的清扫术,通常病理要做检验才能够确定分级。
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癌症,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良性和恶性的。粘液表皮样癌,癌细胞发展迅速,主要发生在腮腺部位,严重的患者会诱发面瘫。治疗粘液表皮样癌,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化学治疗、放射性治疗。
粘液表皮样癌发生任何年龄,高发年龄是 30 到 50 岁之间的女性。由于粘液表皮样癌发生于腮腺部位,出现的症状和腮腺炎比较相似,患者要做好鉴别工作。粘液表皮样癌,也称为黏液表皮样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的。那么粘液表皮样癌是癌症吗?我们一起来看下。
粘液表皮样癌属于癌症,癌细胞生长速度快,若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会引起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粘液表皮样癌根据类型可分为低分化型肿瘤和高分化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腮腺部位。其中低分化型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发病早期腮腺部位疼痛,到了中后期容易出现溃疡、溃烂。高分化肿瘤一般没有明显的肿痛感,病程时间长,肿瘤发展慢。
粘液表皮样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在治疗方面上可以选择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
第一,西医治疗。早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化疗和放疗进行治疗,早期病情轻,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减少复发几率,提高疗效。对于中晚期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切除病发灶,防止术后复发。手术方案可以选择颈淋巴清扫术,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进行颈淋巴清扫。
第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粘液表皮样癌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癌细胞,癌组织细胞脱落。可以选择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用水煎服,分两次服用。若表面发生溃疡,可使用磺胺软膏。
上面所述是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方法,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癌症,患者发生疾病后要引起重视,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多数早期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可以治愈的。若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有关 5-FU 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10]均显示出良好的初始反应,但所有患者均复发。最近 5-FU 联合 IMQ 治疗 5 名患者的 30 处病变(5-FU 早上使用,IMQ 晚上使用,每周 5 天),治疗后有 63%的病变完全清除,这说明联合用药可能对黑色素瘤有更好的疗效。
1.2 IMQ IMQ 是 TOLL 样受体 7,8 激动剂,可激活核转录因子κB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α、干扰素-γ和多种白细胞介素。这些因子通过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 IMQ 介导的抗肿瘤反应[11]。最近的证据也表明了 IMQ 具有抗血管生成的特性[12]。IMQ 最初在 1997 年被 FDA 注册用于肛周和生殖器疣的治疗,但后来也用于治疗皮肤肿瘤[11]。
与 BCC 相同,0.5%~5% 5-FU 乳膏在治疗 AK 或 原位 cSCC(又称鲍温病)中疗效确切。一项大规模 (932 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发现: 5% 5-FU 乳膏每天 2 次,持续 4 周可使 38%的 AK 患者病灶完全清除[6]。
虽然 5% 5-FU 乳膏常用于临床,但另一项研究[7]表明: 1 051 例 AK 患者接受 0.5% 5-FU 乳膏治疗(不超 过 6 周)后,平均病灶数减少了约 70%,89%的患者疗效评价为优,同时耐受性高达 87%。值得关注的是,0.5% 5-FU 和 10%水杨酸联合疗法对位于面部和头皮处的 AK 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8]。
有研究[9]发现此联合疗法可使 53%的患者 AK 病变清除,且发生的不良事件大多数为低度。综上所述,5-FU 单一用药有效,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探索中。
1、 皮肤癌常用局部外用药物
1.1 5- 氟尿嘧啶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 )属嘧啶类似物,是一种抗肿瘤的高效抗代谢药物。它通过辅酶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与胸腺嘧啶合成酶结合,抑制脱氧嘧啶核苷酸转化为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干扰 DNA 的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5-FU(5%乳膏)是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注册的,目前最常用于表浅型 BCC 的局部治疗药物[3]。虽然该药被广泛使用,但对其疗效却少有研究。一名 55 岁的面部多灶性 BCC 男性患者接受局部 5% 5-FU 软膏每日 2 次涂抹,8 周后皮损脱落无硬结,并残留有轻度的病灶周围红斑,6 个月内无复发。[3]
① 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 ② 5月2日纳入法定节假日 全年放假总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
小弟是指阴茎,阴茎肿了像游泳圈如果出现了异常表现,一般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要及时详细的了解。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相对成人较为少见,但也有其特点,以下为你详细阐述:
一、发病特点 发病率:相较于成人,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在儿童椎管内肿瘤中所占比例相对不高,但仍是需要关注的一类疾病。 年龄分布: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儿童,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集中发病年龄段特点像某些特定儿童肿瘤那样。
二、临床表现 疼痛:同样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比如会诉说背部、颈部、腰部或肢体等部位的疼痛,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描述不太准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活动身体相应部位等,而且疼痛在夜间或活动后可能加重。 运动发育异常:与成人更多表现为既有运动功能受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原本该到会爬、会走的阶段,却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者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如行走,出现步态不稳、容易摔倒等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影响了正常的运动神经支配和发育。 脊柱畸形:部分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等。这是由于肿瘤在椎管内生长,破坏了脊柱正常的力线平衡以及影响了周围肌肉的正常功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小便功能障碍:若肿瘤位置影响到马尾神经等相关神经支配区域,儿童也可能出现大小便控制不佳的情况,比如尿床次数增多且难以通过常规训练改善、大便失禁等,不过在儿童中有时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如厕训练未完成等情况而被忽视。
三、诊断难点与方法 诊断难点: 症状不典型:儿童往往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述自身症状,这使得依靠症状来判断疾病存在困难,容易与其他一些儿童常见疾病如生长痛、缺钙等混淆。 配合度低:在进行一些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时,儿童可能因害怕、不理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需要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过程、有无外伤史等,尽可能全面了解病情线索。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儿童的脊柱形态、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反射情况等,虽然儿童可能不太配合,但也要尽量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脊柱的形态,看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等畸形情况,但对于肿瘤本身的显示并不理想。 CT 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以及肿瘤对骨性结构的影响,但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 MRI 检查:是诊断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实验室检查: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全身性疾病,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四、治疗及预后 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进行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不过由于儿童身体仍在发育阶段,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相对成人可能会更高一些,比如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以避免损伤脊髓和周围神经,同时要考虑到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 辅助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如是否为恶性、切除是否完整等,可能会考虑辅助放疗或化疗等。但在儿童中,放疗和化疗的应用相对更加谨慎,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潜在的伤害。 预后:总体来说,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成功进行手术切除,且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发症,儿童的预后相对较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但如果肿瘤发现较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神经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儿童日后的运动、感觉、大小便控制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便能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血小板过高要做骨髓穿刺检查吗?
导语: 王大哥今年45岁,一年前脚底长了一颗黑痣,没太在意,这几个月黑痣有破溃及偶尔疼痛,遂去医院看。刚去医院以为只是个普通的黑痣,结果医生说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王大哥的心情一下子从“晴空万里”转变成了“晴天霹雳”!
1、 黑色素瘤究竟是什么东西?
2、 如何发现它?——那些“鬼祟”的信号
B(Border,边缘不规则):边缘清晰的黑痣更常见,而黑色素瘤的边界常常“毛毛糙糙”,像没修剪的头发。
C(Color,颜色不均):普通痣颜色均匀,但恶变痣可能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有的甚至呈现红、蓝、黑等多种色彩。
E(Evolution,变化):如果黑痣变大、变深,或有出血、瘙痒等变化,最好赶紧去看看医生!
3、 确诊黑色素瘤后该怎么办?——治疗方法揭秘
一、确诊需要病理诊断报告。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B 淋巴结活检
C 靶向治疗
当黑色素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有些患者会选择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就像是“精准打击”,它能瞄准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让药物“专打”那些坏细胞。通常在检测到BRAF、NRAS或C-KIT基因突变时,医生会推荐这一方法。
E 化疗和放疗
虽然化疗和放疗对黑色素瘤效果有限,但在某些晚期的情况下,医生会结合其他疗法使用它们。化疗是“地毯式轰炸”,杀死所有快速生长的细胞,放疗则是用射线直击肿瘤区域。
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每位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不同,因此有任何疑问都要和专科医生沟通,不必害羞,也不必担心“问题太小”。医生的角色不只是治疗,更是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淋巴瘤为什么老是要做PET-CT?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