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力衰竭等疾病。
偶尔也会分享一些非自己专业,但是可能大家比较感兴趣的科普小视频
动脉硬化怎么治疗好的方法?医生来回答。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重要话题 -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脏病。但你知道吗?最新研究表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
认识你的"敌人":糖尿病如何影响心脏健康
首先,我们要了解糖尿病是如何影响心脏健康的。
想象一下,如果血液中的糖分太高,就像河水中含有过多的泥沙。长期下去,这些"泥沙"会损害血管内壁,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52岁的李阿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患有2型糖尿病已经10年了,但一直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最近,她突然感到胸闷气短,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已经严重狭窄,需要做支架手术。
李阿姨的遭遇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必须格外重视心血管健康。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2.掌握"制胜法宝":全面风险评估很重要
指南强调,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非常重要。这就像在打仗前,我们要先了解敌情,制定合适的作战计划。
医生会考虑多个因素,如年龄、性别、血压、血脂水平、吸烟史等,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患者分为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三类。
比如,65岁的张爷爷患有2型糖尿病,同时还有高血压和高血脂。按照最新的SCORE2-糖尿病评分系统,他属于极高风险人群,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超过20%。
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风险级别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3.健康生活方式:打好防守的第一道防线
无论风险等级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这就像城墙是保卫城池的第一道防线。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
(1)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心血管风险。指南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0-25kg/m²之间。如果目前体重过重,可以先尝试减重5-10%。
(2) 合理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坚果,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
(3)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每周还应进行2-3次力量训练。
(4) 戒烟限酒:吸烟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必须戒掉。饮酒要适度,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标准单位,女性不超过1个标准单位(1个标准单位约等于355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
30岁的小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他每天坚持步行1小时,调整饮食结构,半年内成功减重10公斤。不仅血糖得到了良好控制,血压和血脂指标也明显改善。
4.精准"武器":降糖药物的选择
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合适的降糖药物也是控制血糖、保护心脏的重要"武器"。近年来,一些新型降糖药物在心血管保护方面表现出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宠。
(1) SGLT-2抑制剂: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可以减少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和肾脏并发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指南推荐优先考虑使用SGLT-2抑制剂。
(2)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除了降糖效果好,还能帮助减重,并且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表现优异。对于需要注射降糖药物的患者,指南建议优先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而非胰岛素。
(3) 二甲双胍:作为经典的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仍然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它不仅降糖效果好,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58岁的王阿姨就是受益于新型降糖药物的典型案例。她患有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在医生建议下开始使用SGLT-2抑制剂。使用一年后,她的血糖控制得更好了,体重也减轻了5公斤,最重要的是,她再也没有因为心力衰竭住院过。
5.血压管理:别让"高压"摧毁你的心血管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压和血糖同样重要。高血压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指南建议:
(1)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应<140/80 mmHg,如果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2)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减少盐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控制体重等。
(3) 药物治疗方面,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作为一线用药。如果需要,可以联合钙通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
45岁的李先生就是一个血压控制得当的好例子。他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低盐饮食,每天散步1小时,同时服用ACEI类降压药。半年后,他的血压稳定在125/75 mmHg,大大降低了心血管风险。
6.血脂管理:让血管"畅通无阻"
控制血脂水平,特别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
指南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给出了不同的LDL-C目标值:
-
中等风险患者:LDL-C<2.6 mmol/L
-
高风险患者:LDL-C<1.8 mmol/L 并较基线水平降低≥50%
-
极高风险患者:LDL-C<1.4 mmol/L 并较基线水平降低≥50%
在药物治疗方面:
(1) 他汀类药物仍是首选,应尽可能使用高强度他汀。
(2) 如果单用他汀无法达标,可以加用依折麦布。
(3) 对于极高风险患者,如果上述方法仍无法达标,可以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
60岁的陈大爷就是血脂管理的典范。他是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有冠心病病史。在使用高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后,他的LDL-C从3.5 mmol/L降到了1.3 mmol/L,有效降低了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7.抗血栓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的"秘密武器"
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合理的抗血栓治疗至关重要。
(1) 对于无症状或无血管重建史的患者,如果没有出血高风险,可以考虑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天)进行一级预防。
(2) 对于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3)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DAPT的持续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和缺血风险来个体化决定。
55岁的刘女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2型糖尿病患者,两年前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按照医生的建议,她一直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有效预防了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8.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的威胁
心力衰竭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1) 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力衰竭筛查,包括询问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劳等)和体格检查。
(2) 如果怀疑心力衰竭,应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
(3) 对于已确诊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是首选的降糖药物,因为它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
(4) 此外,还应根据心力衰竭的具体类型(射血分数降低型、射血分数保留型等),选择合适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62岁的赵大叔就是受益于早期筛查的案例。他在常规体检时被发现NT-proBNP升高,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心力衰竭。在及时调整用药后(包括使用SGLT-2抑制剂),他的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9.个体化治疗: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作战计划"
指南强调,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应该是个体化的。这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战计划"。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会考虑多个因素:
-
患者的年龄和预期寿命
-
糖尿病病程和并发症情况
-
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
-
合并症(如慢性肾脏病)
-
用药依从性
-
患者的偏好和生活质量考虑
比如,对于8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张奶奶,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医生可能会设定相对宽松的血糖和血压目标,以避免低血糖和跌倒风险。而对于40岁的年轻患者小李,则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长期心血管风险。
10.携手共同守护心脏健康
我们的"糖尿病患者心脏保卫战"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心脏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记住,糖尿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病,但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完全可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希望你能:
-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血管风险水平。
-
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
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
-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疾病!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中有糖尿病患者,也请将这些重要信息告诉他们,让我们共同守护身边人的健康!
三种食物轮流吃,越吃血管越干净
人体的血管,好比条条公路,一旦发生堵塞,便很容易引起“交通事故”!都说人与血脉同寿,若血管硬化,那么一系列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动脉硬化没症状,有什么要注意的
芹菜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都十分有益,可是你知道芹菜的挑选方法吗?
中医认为“寒症是万病之始因”。早在2000多年以前,被称作为中医的经典名著的《伤寒论》,顾名思义,就是“论述因大而致的疾病的学问”。身体变冷,不仅会造成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受阻,血液中的污垢发生沉淀,还会使血液中的脂肪糖废弃物无法燃烧。前面也讲过了,这些废弃物极有可能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整书中医都建议我们日常多喝姜茶,让身体温热,从而有足够的动力驱赶身体的寒跟水气!徐了多喝姜茶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哦!夏天喝姜茶可以驱赶体表的寒水气,冬天喝姜茶可以让我们身体暖起来,增加阳气!
女性更年期,注意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