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是常见的乳腺增生症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症状与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乳痛症)相类似,但在体征上与囊性增生病相近似。好发于30-40岁的中年女性。其病因一般认为和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有关,即可能与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常,黄体分泌减少,雌激素、泌乳素分泌增多,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
其病理特征:在大体形态上手术切除标本多为灰白色较坚硬的肿块,无包膜与正常乳腺组织边界不清,肿块或结节可为1个或多个,其大小多在2cm以内。切面见灰白色或棕色半透明的颗粒状改变,有时和乳腺癌不易区别。乳腺腺病在镜下的病理特征其主要改变可分为3型或3期:1、小叶增生型,为腺病的早期形态,主要为乳腺小叶增生,小叶内导管及腺泡均增生,数目增多,小叶体积增大,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小叶内及小叶间有淋巴细胞侵润,小叶境界仍保持清楚,小叶形态不规整或小叶间相互靠近,此型又可分为:腺泡型腺病,主要是小叶内腺泡增生,数目增多,腺泡上皮增生成两层或多层并充满腺泡腔中;腺管型腺病,主要为小叶内末端导管增生及腺泡导管化,导管数目增多,有的导管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突入管腔。2、纤维腺病型,腺病的中期形态,此时小叶内腺管和纤维组织都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侵润,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腺管彼此分开,小叶结构紊乱,腺管上皮增生呈多层或形成乳头状、筛状,甚至完全充满管腔,小叶内导管扩张形成微囊,当腺管和纤维组织进一步灶性增生时,可形成纤维腺病瘤。3、硬化性腺病型,为纤维化期,是腺病的晚期表现,其特点是小叶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致使管泡萎缩乃至消失,只残留萎缩的导管,见腺管受挤压扭曲变形,上皮细胞体积变小,深染,但细胞无异形性。由以上病理分型可以看出乳腺腺病是由轻到重的渐进性病变过程,是多种形态的病变组合,每一时期是以某一种形态为主要变化,分别出现不同的大体形态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30-40岁中年妇女,平均年龄3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约2年左右,发病年龄较乳腺囊性增生病早5年左右。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即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肿块变小。此种周期性疼痛常因病变分型而不一,在小叶增生型时,周期性疼痛非常明显;纤维现病型则疼痛减轻;硬化性型时几乎无疼痛;常为胀痛、针刺样痛或隐痛,可向患侧腋窝、肩部放射。乳房肿块常为多个,常累及两侧乳腺,但也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上,肿块形状不一,呈片块状、结节状和条索状等,边缘不甚清楚;肿块硬度随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而不一,小叶增生型时质韧;纤维腺病型时质中等;硬化性腺病型质硬,有时误诊为癌;肿块触痛以小叶增生型明显;纤维腺病型次之;硬化性腺病时无触痛。小叶增生型患者月经经常不规则,经期短,月经量少,乳房肿块和疼痛常因胸闷不舒,性情急躁等情绪变化而改变,尤以小叶增生型患者,当情绪波动生气后疼痛加重,肿块增大变硬。本病主要与乳腺癌作鉴别,特别在硬化性腺病型时,乳腺出现质硬,边缘不清楚的无痛性肿块容易误诊为乳癌;若诊断有困难时刻行钼靶X线摄影、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等检查,常能协助诊断。
其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措施;1、中医中药治疗,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散结的治疗,可用中成药乳癖消片、乳疾宁片、乳康片、乳结消颗粒等药内服;还可选用乳结消贴膏及药物胸罩外用。2、碘制剂治疗,常用5%碘化钾溶液10ml,每日3次,口服,或复方碘溶液(卢氏液),其液每10ml内含碘0.5g、碘化钾1g,常用量为0.1-0.5ml(3-5滴),每日3次口服。3、维生素药物,维生素药物具有保护肝脏作用,可改善肝功能,从而加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调节性激素代谢。同时还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维生素A可促进无活性的过氧雄烯酮及孕烯酮转变成活性雄烯酮和孕酮,后两者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常用剂量为每次2-5万u,每日3次口服。每次月经结束后连用2周,如大剂量久服,可引起食欲不振、腹泻、四肢疼痛、肝脏增大、嗜睡、呕吐等不良反应。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抑制细胞间变,调节卵巢功能,使血清黄体酮/雌二醇比值上升,使成熟卵泡增多,黄体细胞增大,并抑制孕酮氧化,增加了孕酮的作用,从而纠正体内分泌紊乱。常用剂量为每次100mg,每日3次口服,连用3个月。其优点无不良反应,价格低廉。维生素B6主要参与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代谢,其缺乏可引起经前紧张雌激素过剩,本药对调节激素平衡有一定作用,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4、激素治疗。一般主张不宜长期常规使用,因为如用之不当可产生体内激素平衡紊乱,只有其他疗法无效时或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才可慎重应用。雄激素疗法:甲基睾丸素,每次5mg,每日2-3次,口服,每月总剂量不应超过300mg,长期应用可引起女性患者男性化等不良反应;丙酸睾丸酮,每日25mg,肌内注射,共3-4天,如超量或长期使用,也可引起与甲基睾丸素相同的不良反应;丹他唑,每次200-300mg,每日2-3次,口服;三苯氧胺,对症状较重的患者,采用持续给药,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对一般患者采用周期性给药,在月经后2-5天开始口服三苯氧胺,供用药15-20天,邢颖等采用三苯氧胺10mg,每日2次,1个月后改为10mg,每日1次,维持2个月为一疗程,结果证明近期疗程较好,但停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服药较长的病人,停药后复发率减少,复发时间也较晚。溴隐亭,据文献报告总有效率可达70-97%,其给药方法可分为持续性给药,即从月经来潮后第5天开始给药,到月经来潮时停止,连续停药4天,从小剂量开始,第一周前3天1次服用1.25mg每日2次,后4天改为每日3次,第二周前3天,1次用2.5mg;每日2次,后4d均为每日3次,每次服用2.5mg,以后一直维持此剂量不变。周期性给药即月经来潮后的第11-13日,每日用药1.25mg,第14日至下次月经来潮时服用1.25mg,每日2次,用药时间不超过6个月。
手术治疗:经过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或临床上不易与乳腺癌相鉴别时,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肿块局部切除、肿块较多者可行经皮下乳腺全切除术。术中最好做冰冻切片,避免误诊而行不应作的乳腺癌根治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一、激素治疗:
- 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者,我们在临床上往往可以考虑激素治疗。
- 通过激素水平的调整,达到治疗的目的。
-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黄体酮,以增生腺体检测雌激素受体阳性着口服他莫西分。
- 激素疗法不宜长期应用,以避免造成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 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肿块增多、增大、质地坚实者,细胞学检查见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并有不典型增生者,年龄在四十岁以上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建议选择手术治疗。
根据病变范围大小、肿块多少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 肿块切除。肿块类属于癌症高发家庭成员,肿块直径小于三公分者,可行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肿块切除。
- 乳腺区段切除术。病变仅限于某局部病理结果显示有上皮细胞高度增生渐变,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者,可行乳腺区段切除。
- 经皮下乳腺单纯切除术。有高度上皮细胞增生,且家族中有同类病史,尤其是近亲属有乳腺癌者,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者,应行乳腺单侧单纯切除术。
- 乳腺癌更根治术。三十五岁以下的不同类型的中等硬度的孤立肿块,长期治疗时好时坏,行多点细胞穿刺术。检查阳性者,应行乳腺癌根治术。阴性者可行肿块切除术,根据病检结果,追加手术范围。
门诊实录……点视频,听洪医生给大家科普……
运动、广场舞、旅行
在这些谈笑风生的快乐时刻
下身不知为何也伴随一股“湿意”来袭
这不仅在生活和出行上有许多麻烦
而且似乎造成了许多女性的尴尬
这么大了还尿裤子?高发的漏尿问题
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但漏尿却随时随地可能发生。
打喷嚏、大笑、蹦跳、走路…...,也会突然感到身下涌出一股暖流—漏尿了。
这是许多女性正在默默承受着的一个难以启齿的疾病—压力性尿失禁。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打喷嚏、咳嗽或剧烈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
压力性尿失禁的危害
压力性尿失禁不仅会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卫生、社交和工作 , 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 。 由于患者不敢接近他人,也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所以有人把压力性尿失禁称为“社交癌”。
为什么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支持结构的薄弱和损伤是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重要解剖学基础,妊娠(尤其是难产或超重胎儿)引起的创伤是压力性尿失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是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肌松弛,这就是漏尿容易发生在绝经后且有妊娠史的女性的原因了。
虽然普遍困扰着女性们,但压力性尿失禁并非一种不治之症。
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方法目前多样但不统一,总体可概括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盆底物理治疗、注射治疗、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但通常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选择手术治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手术目的是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当我们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或者患者对自身生活治疗特别不满意的时候可以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做手术治疗,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为尿道中段悬吊术。
尿道中段悬吊术效果如何?
该术式就是在阴道前壁做一个1.5cm左右的切口,将吊带放置在尿道中段,腹压突然增加时,吊带就可以像汽车的安全带一样提吊尿道,防止尿液漏出,从而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该手术方式从1997年应用到现在,除具有明显微创优势外,更是取得良好的长期有效率。
笔者在为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术,手术时长大约10分钟。
如果您有上述漏尿的难言之隐,建议您尽早泌尿外科就诊或正规线上问诊咨询,祝您早日告别“湿意”人生。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关于 “ 肉跳 ” 的咨询。很多患者 出现 肌肉不自主地跳 后,在互联网上一查常常会检索到 “渐冻症”,因 而感到恐慌,害怕自己患上 “ 渐冻症 ” 。在从事神经科工作的这 12 年里,我接触了许多确诊的 “ 渐冻症 ” 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患者也 有 近千人。因此,对于这 “ 渐冻症 ” 的临床特征和患者的心理状态 都 有一定了解。正因为如此,在与因 “ 肉跳 ” 前来咨询的患者交流时,我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恐惧、担忧和焦虑。
有几位患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因为 “ 肉跳 ” 而过度担心,甚至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只要身体某个部位有轻微的跳动,内心的神经仿佛就被拨动一次,恐惧感也随之增加,日复一日地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 “ 肉跳 ” ,我特意写了这篇文章。在内容上,我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力求让所有人都能读懂。希望这篇文字能为大家解答疑惑,带来一些安心。
什么是 “肉跳”?
“ 肉跳 ” 在医学上称为肌束震颤,是一种在肌肉纤维中出现的短暂、不自主的收缩现象,通常表现为局部肌肉有节奏地轻微跳动,类似于皮肤下的小 “ 波浪 ” 或 “ 震颤 ” 。这种现象通常不痛,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肌肉力量或功能。肌束震颤很常见,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经历过,尤其是在疲劳、紧张或压力大的时候。
“肉跳”与渐冻症的区别
许多患者担心 “ 肉跳 ” 是渐冻症的早期表现。所谓 “ 渐冻症 ” ,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或运动神经元病( MND ),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肢体肌肉无力和 肌肉 萎缩。疾病的早期通常从一侧的胳膊或腿部开始,表现为肌肉无力。患者常描述日常活动受限,例如最近感觉剪指甲使不上力、拧不开瓶盖、做家务时胳膊发沉、走路时腿乏力且易跌倒。在无力的肢体上患者可能会注意到 “ 肉跳 ” 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胳膊或腿变细、 塌陷,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 萎缩 。 “ 渐冻症 ” 最终可能影响到呼吸功能 ,造成呼吸衰竭。 然而,单独的肉跳与渐冻症 一般 没有直接 关联 ,二者有显著不同之处:
1、肉跳的频率与范围: 普通的肌束震颤通常范围小、频率低,并且会间歇性发生,时常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 “渐冻症”的肉跳基本都是固定的出现在发生肌肉无力、萎缩的部位,几乎不会表现为全身不固定的这跳一下、那跳一下。
2、没有伴随肌肉无力: 渐冻症的症状不仅仅是肌肉的跳动, 更主要的是 肌肉无力、萎缩 ,并且无力萎缩 逐渐加重。而普通的肉跳不会导致肌肉无力、萎缩或运动功能的丧失。
3、肉跳的诱发因素: 肌束震颤通常与疲劳、压力、过量咖啡因、缺钙或缺镁等因素有关,而渐冻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这些诱因无关。
为什么会出现 “肉跳”?
肌束震颤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属于良性表现,不需要过度担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
1 、 压力和焦虑: 长期的情绪紧张会引起体内神经系统的反应,从而导致肌肉的短暂性收缩。
2 、 疲劳和睡眠不足 :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或睡眠不足时,容易出现短暂的肌束震颤。
3 、 饮食习惯: 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诱发肌肉跳动。
4 、 微量元素缺乏: 体内钙、镁、钠等元素的失衡,可能影响肌肉神经的传导,导致局部肌肉的跳动。
5 、 运动后反应: 高强度运动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肉跳的现象。
6 、 神经损伤: 这种情况就是 “渐冻症 ”患者出现肉跳的原因,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受损的神经元会发生异常的自发电活动 ,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纤维会 容易受到 受损 神经或其他因素的刺激而自发收缩 ,就会引发肉跳现象。
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尽管肉跳大多属于良性现象,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以排查其他可能的病因:
1、伴随 明确 的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
2、伴有明确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3、伴有抽筋、痉挛疼痛、肌肉发僵等症状。
如何缓解 “肉跳”?
大多数肉跳属于一过性,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因其导致困扰,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
1、放松心情 :适当的心理调节和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冥想,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2、保持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
3、调整饮食 :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保持均衡饮食,必要时补充钙、镁等微量元素。
4、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肌肉放松,但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总结
“ 肉跳 ” 是一种常见且通常良性的肌肉现象,常与疲劳、压力或饮食习惯有关 。 单纯的 “肉跳”一般 与渐冻症 没有直接关系 。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他强由他强 , 明月照大江;
他横由他横 , 清风拂山岗;
他跳由他跳,笑看落花飘 。
胃镜肠镜一起做的两大好处
有些朋友发现了肺里有实性肺结节,直径超过8毫米,比如说一厘米或者一厘米出头。想知道这样的肺结节需不需要做手术?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业内的专家共识,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中的其中任意一项,就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第一,那就是临床考虑恶性概率比较高,也就是说看着像肺癌,可以考虑进行手术。但这个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阅片意见,存在经验差异。也就是说有的医生可能看片子觉得像是肺癌,有些觉得不是。所以,大家一定要请经验丰富的肺外科医生看看片子。
第二,PET-CT或者胸部增强CT影像符合恶性特征。大家知道超过8毫米的实性肺结节做PET-CT是有意义的,如果大家有条件做了PET-CT,代谢符合恶性肿瘤征象,也是可以考虑手术的。如果大家没有条件做PET-CT,可以选择做增强CT,如果血流灌注特征符合肺癌征象,可以考虑做手术。但这同样存在医生阅片经验的差异,有可能这家PET-CT的医生觉得像是恶性的,而另一家机构觉得不是恶性的,这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通过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有些位置的肺结节可以在手术前通过穿刺活检或者 支气管镜做活检来明确病理,如果病理是恶性的,那肯定就需要手术了。
第四,就是患者手术的意愿非常强烈。也就是说自己通过希望用手术的方式来把自己的肺结节切掉。
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超过8毫米的实性肺结节是可以考虑手术的。
糖尿病足预防与治疗要点。
基因检测主要应用于含腺癌成分的肺癌。
目前我国肺癌专家指南推荐肺癌基因检测用于如下患者人群:
1,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术后 II/III 期非鳞癌患者进行 EGFR 突变检测指导辅助靶向治疗;
2,不可手术切除的 III 期及 IV 期肺癌患者在病理学诊断后尽量保留足够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对于非鳞癌组织进行 EGFR 突变、 ALK 融合、 ROS1 及 RET 融合检测,肿瘤标本无法获取或量少时,可通过外周血游离 / 肿瘤 DNA 进行检测。
3, EGFR-TKIs 耐药患者,建议再次活检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耐药类型,指导后续用药。
一般地,从分期来说,0 期的原位癌和 IA 期的微浸润癌手术百分百治愈,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IA 期病人按照肺癌诊疗指南术后也不需要做任何辅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理论上也是不需要做基因检测的。但 IA 期,尤其是有较多高危因素的 IA3 期,有一部分病人在后续几年可能会出现复发转移,对这类病人可以根据家属意愿做基因检测。一方面是病人根据自身意愿和检测情况使用靶向药,另一方面,有些病人后面复发转移难以再次穿刺活检获取标本,提前做了基因检测也可以在未来复发转移中指导 靶向药使用 。
对于 IB 期以上的肺腺癌病人,常规要进行基因检测,因为我国腺癌病人敏感基因突变率比较高,有较大机会能使用靶向药。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