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任务,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疫病防治基地依托中医医院。医院下设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市中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等,是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治未病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华北区域诊疗中心、中医急诊临床基地、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首家市属中医医院,医院汇聚了御医派、师承派、学院派等名医大家70余人,名医荟萃,流派纷呈。67载薪火传承,医院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长江学者1人,岐黄学者2人,青年岐黄学者3人,首都国医名师35人,首都名中医12人,优秀名中医9人,首都中青年名中医7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7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16人、“215”人才20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125计划)4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5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9人。国医大师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6个,国家流派工作室-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北京市中医药“薪火3+3工程”室站30个,是北京地区拥有传承室站最多的医院。医院始终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精进医术,探索前沿,在深化医疗改革的浪潮中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专科、专病、专家、专术、专药的“五专”建设,实现明院、明科、明医、明术、明药的“五明”战略。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拥有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脾胃病中心、针灸中心、治未病中心及肿瘤医疗中心5个北京市临床中心;中医皮科、中医脾胃病科、中医心血管科、中医针灸、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及中医治未病中心7个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中医皮肤病、中医脾胃病、中医外科及中医急诊(重症医学)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北区域诊疗中心。学科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多年来,医院深入学科建设,建立优势学科群,以科研创新带动学科建设能力长足发展。拥有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学科、5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扬帆”计划重点医学专业。2018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急诊、肿瘤优势学科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设学科。202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疫病防治基地依托中医医院”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中医医院”,肩负起国家中医药突发急性传染病和紧急医学救治的重任,在全国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2021年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承担起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的主要运营责任,加大医院品牌、人才、技术、管理的输出力度,进一步深化医改示范引领作用。医院发展,人才为先。医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2013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招收“5+3”卓越医师计划“京华传承班”,2016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临床医学院。2015年被首都医科大学批准为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2018年起医院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双培班临床课程教学,标志着北京中医医院研究生培养开创了新的局面。截至2023年,建立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2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4个,拥有博士研究生在任导师29人,硕士研究生在任导师98人。2014年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2021年医院规培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规培全科重点专业基地,成为高水平培养中医专业优秀住院医师的摇篮。“联”紧百姓心,探路中医医联体建设。医院先后托管顺义中医医院、延庆中医医院、平谷中医医院和怀柔中医医院。启动大科联合建设项目,成立医联体医疗管理中心,落实医疗同质、学科同根、管理同道、文化同源理念,全面提升托管医院临床服务水平。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以承德市中医院、张家口市中医院、保定市中医院为核心,建立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带动初级中医医疗机构,共同组建“北京中医医院京津冀中医医疗联盟”。医院目前已与全国30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放远程医疗服务、手术示教、教学等合作项目。做文化的传播者,让世界认识中医。建立北京中医医院国际培训中心,开设中医、针灸、按摩、护理、保健、营养等学习班,为世界各地培训了数千名中医师和针灸师,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人到医院参观、学习、交流。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技术援外项目,举办了国际中医保健技术、传统医学管理、中医特色护理等研修班,派出专家学者赴世界各地考察、讲学、进修、会诊和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的影响,加深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67载传承与坚守,执着与付出,创新与发展,宽街中医人始终赤子丹心,自强不息。承载着前辈中医药人的深厚积淀,肩负着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使命,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感悟初心,从医院的发展历程中汲取智慧。全体宽街人初心不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矢志不渝地践行护佑百姓健康的神圣使命,为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续绘蓝图,逐梦前行。淋巴管炎是由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为淋巴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淋巴管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此外,在丝虫病流行的地区可见到由丝虫引起的淋巴管炎,在炎性乳腺癌时也可广泛累及皮下淋巴管。此外,也有被猫咬伤感染败血症性巴斯德式菌及在孢子丝菌病时由孢子丝菌造成淋巴管炎的报道。 致病原常沿淋巴管向近心端蔓延到该区淋巴结群,造成淋巴结炎,感染不能控制时,会进一步发展为菌血症甚至败血症,有的还会表现为脓毒血症。,淋巴管,1.治疗原发病灶 若有原发感染,比如疖、急性蜂窝织炎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未形成脓肿时,先行抗生素治疗,一般疗效较明显,可应用β-内酰胺类(常用的有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或磺胺类药物;如已形成脓肿,除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外还应行手术切开引流。丝虫病应根据丝虫的分类及疾病分期采取相应治疗。 2.局部治疗 局部可用硫酸镁湿敷或热敷及理疗等。 3.并发症治疗 患者可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有脓肿形成者也可发展为脓毒血症。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达到较好的疗效,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发生深部淋巴管炎时需与静脉炎相鉴别。静脉炎多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性肿胀,行走时加剧,周围皮肤可有发热、红肿的表现。与深部淋巴管炎不同的是,静脉炎沿静脉走行分布,可予以鉴别。,无,1.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脓液细菌培养 形成脓肿时,穿刺抽得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3.其他 如果需要排除丝虫感染,可做病原学及血清学抗体检测。前者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后者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