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我国社会慢性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口渴多饮,尿频量多,双目视物不清,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当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并发很多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并且是较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率最高的一个并发症。
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肾病都比较恐慌,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糖尿病肾病是会导致肾衰竭甚至尿毒症,但是如果控制达标将会维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进展,所以,即使得了糖尿病肾病也不要着急与恐慌,首先,把血糖控制达标,其次,是对于肌酐值的控制,最后,是将尿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临床上常用的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用中药来治疗,其中包括金水宝胶囊,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胶囊,百令胶囊等中成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疗效。第二,静脉滴注肾康注射液或者将肾康栓塞入肛门来排毒降浊降低肌酐。第三,通过透析的方式来减轻糖尿病肾病的侵害,其中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方法。
总结,糖尿病肾病虽然是糖尿病可怕的并发症之一,但是如果治疗及时控制得当,病情就不会进一步进展,相信通过以上文章的科普,大家对糖尿病肾病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糖友看到,及时控制自己的病情,让糖尿病肾病、让肾衰竭远离自己!
糖尿病肾病引起全身水肿怎么办?这是老百姓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对于糖尿病肾病全身水肿的治疗方案如何?
治疗方案:
- 首先,糖尿病引起全身水肿在治疗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 第一,是要控制糖尿病本身,也就是把血糖控制达标。
- 第二,就是改善肾脏本身的功能,防止肾病进一步发展。
-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控制其他相关的并发症,比如控制高血糖状态,控制高血压状态,这才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基本原则!
糖尿病肾病伴有全身水肿的治疗方法:
- 除了控制血糖之外,对于患者应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 若患者肾功能不全导致水肿比较明显,甚至如题目所说的全身的水肿,还应该限制钠的摄入,也就是限制盐的摄入。
- 对于严重的病变也可以考虑输入血浆和氨基酸来改善病情。
- 尽量避免应用加重肾脏负担的口服药,降糖应该首选胰岛素来治疗,因为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能够恢复到正常,同时身体还需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让患者保持正常的体能,才能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生活方式上的改善:
- 糖尿病肾病引起全身水肿的生活方式应该戒烟戒酒,应该适当的运动,避免过于劳累。
- 除了限制蛋白和盐的摄入外应该清淡饮食。
-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终末期来说,肾脏已经无法正常工作,就应该选择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全身的水肿消退,如果肾脏透析也不能够改善水肿这种症状以及肾脏的功能,那就应该考虑肾脏的替代治疗,也就是我们临床上所说的肾脏移植手术!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全身水肿,应该尽早的进行干预治疗,不要等到肾脏功能完全衰竭,而必须实行肾脏移植手术才想到治疗!!!
糖尿病,我们大家并不陌生,主要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它涉及到很多其他器官的病变,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其他并发症随之而来,包括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与慢性并发症,那糖尿病合并肾病也是慢性并发症的其中一个,尤其是糖尿病合并肾衰竭,是致死率最高的一个慢性并发症,所以,有的患者就会问我,糖尿病合并肾衰竭应该怎么办?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糖尿病合并肾衰竭应该怎么做来预防。
第一,应该把血糖控制达标
血糖达标是最基础的要求,血糖控制不达标,对机体的伤害越来越大,对肾脏的伤害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应该小于 7.0 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应该小于 10.0 毫摩每升,只有这样血糖达标才能控制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药物的治疗
一般对于肾衰竭都是以血肌酐升高和尿中有蛋白为主要表现,我们可以用一些降血肌酐的药物来治疗,比如金水宝胶囊,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胶囊,百令胶囊以及药用炭片等等。还可以静脉注射肾康注射液或者肛门塞入肾康栓来降肌酐,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糖尿病合并肾衰竭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低盐低蛋白饮食
糖尿病本身需要低糖低脂饮食,而对于糖尿病合并肾衰竭的患者来说饮食将更为严格的要求,应该控制每日蛋白的摄入,并且摄入的蛋白以优质蛋白为主,这样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从而减缓肾病的进展!
总结,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肾脏衰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严格的按照糖尿病的饮食以及肾病的饮食加上基础疾病的控制来延缓病情的发生与发展,这样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概念: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和肾移植后等多种肾脏病变引起,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终末期肾病 80%~90%合并高血压。
发病机制: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生于肾单位大量丢失,导致水、钠潴留和细胞外容量增加,以及肾脏 RAAS 激活与排钠减少。进一步升高肾小球内囊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肾脏病变。
治疗措施:肾实质性高血压必须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天<3g;通常需要联合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 130/80mmHg 以下;如果不存在使用禁忌证,联合治疗方案中一般应包括 ACEl 或 ARB,有利于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简称糖尿病ED,Diabetic ED)是糖尿病并发的男性阴茎的勃起功能障碍(伴有或无性欲减退和射精障碍、高潮障碍)。
目前已清楚的是糖尿病有多种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病、中风等,同时糖尿病还会导致男性ED(俗称阳痿)。有文献报道有25~75%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勃起功能障碍,有近15%(有的报道为12%)的患者以勃起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就诊才发现糖尿病。还有文献报道有近50%男性在患上糖尿病的2~10年后可出现ED等性功能障碍,随着年龄增长和糖尿病病程的延长,ED的发病率还会显著增高,30岁以下29.8%,60岁以上72.6%, 而且以ED为第一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约占16%,综合男性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率高达40%-60%,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
糖尿病并发糖尿病ED的机理较为复杂,大多认为与神经、血管、内分泌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高浓度的葡萄糖可导致大量活性氧的产生,使阴茎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进而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使阴茎血流量减少,最终发生血管性ED,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是介导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递质;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以引起患者末梢神经功能紊乱及神经结构的改变,可导致自主神经损伤,使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引起神经源性ED;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或曾经性生活中低血糖的发生,可能引糖尿病ED。另外糖尿病ED同其它ED一样伴发有心理因素,并非纯器质性因素造成的,心理性因素也不应忽视。
糖尿病ED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由血管病变引起。正常阴茎的生理勃起需要有充分的血流和神经刺激。糖尿病常引起血管神经病变,尤其是中等和小的血管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海绵体内平滑肌和血管的张力更多受神经冲动和化学物质的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张力升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仅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而且包括胆碱能神经,乙酰胆碱的合成受到破坏。所以阴茎的血管反应性差,流入阴茎的血流量少,从而造成ED的发生与发展。
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管和神经病变占糖尿病ED患者的89%,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占39%,血管病变可能还受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如嗜烟、饮酒、高血压等。 异常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体能下降或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等因素,会引起性欲减退和性功能障碍的情况发生;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在发生后,会影响副交感神经介导的海绵体动脉舒张的充血反应,会导致糖尿病ED的发生;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也是引起糖尿病ED的原因之一。
血管因素,主要是阴部内动脉的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流量减少,海绵体内的小动脉和窦状隙内皮细胞的结构或功能破坏,影响勃起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是因胰岛素产生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障碍,所以它将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血循环系统(如致使动脉硬化和加速小血管病变)。这种小血管病变特别影响眼、肾、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
糖尿病ED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其发病的临床过程常常为逐渐发生,开始时硬度降低,随后则进行性恶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ED,往往预示着全身动脉可能发生硬化,因此必须对心脏病及中小动脉受损的并发症加以警惕。
此外针对男性糖尿病ED的临床表现另有研究发现,更多的糖尿病ED的临床表现受到神经病变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时较心理障碍致ED发生少,程度轻,心理因素所致的ED在糖尿病患者中约9%~36%,其他患者可能有混合的器质、心理因素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理因素所致ED的发生率为28%,1型糖尿病患者占26%,还有文献报道糖尿病ED的心理因素占25~35%,部分病人有明显的情绪抑郁 ,且这种改变先于阳痿的发生。另一部分病人则在ED中有心理因素成分,使原先并不严重的ED逐渐加重。
糖尿病ED的治疗:首先要控制血糖, 糖尿病病人体内血糖过高,糖代谢失调以及维生素代谢紊乱,致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神经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性兴奋性,是导致ED发生的原因。有研究表明血糖的有效控制可延缓或避免糖尿病ED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血糖越高其并发症发生就越早和越严重。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即空腹4.4-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许多患者在血糖控制满意以后,性生活的满意度随之明显提高。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诸如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等多种影响阴茎勃起功能的疾病,同时许多治疗性药物(如降压药)也会对阴茎的勃起功能造成影响,都要予以重视和相应治疗。 糖尿病ED大多与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有关,治疗药物首选选择PDE5i抑制剂(如枸橼酸西地那非或他达那非)。该类药可提高阴茎海绵体的血流量,增强并维持阴茎的勃起功能,有效率超过50%。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ED,如性腺内分泌功能障碍、神经病变等,此时需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性激素替代治疗、神经营养治疗等。此外,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导致或加重ED药物,如受体阻滞药、抗抑郁药物。
据2O18AUA勃起功能障碍指南:真空负压装置(真空棒)、采用前列地尔阴茎海绵体注射(ICI)等都是治疗ED的有效方法,对于终末期严重ED可采用阴茎海绵体假体植入。当然对于糖尿病ED只有当血糖有效地控制以后才能采取上述有创的治疗。
到目前为此,由于糖尿病ED涉及内分泌、神经、血管、心理四重因素影响,同时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导致影响阴茎勃起的神经一血管不可逆损害,加之以中老年为主的发病群体,常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L0H、BPH等其它导致ED的因素,所以治疗起来复杂多变,也常常是疗效不佳的原因,即使采用增加阴茎血流灌注(如药物的、手术搭桥的),往往收效甚微,至到最后假体置入是唯一有效的方式,但高昂的费用,又有多少患者选用呢?
知名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发文称,一名刚生育完3个多月的28岁女子,经人介绍到成都做代孕,被安排去贵阳移植后,体检查出血值没翻倍,代孕机构便放弃并让其回家,但该女子回家后发现自己已怀孕。女子借钱买票来到成都与代孕机构沟通,却遭对方拉黑。目前该女子正寻求援助。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卫健局回应网传哺乳期妈妈代孕:针对网络反映哺乳期妈妈代孕情况,该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有关单位对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调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今天是京东健康心理×大儒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四期。留言来自一位苦恼的母亲,她的孩子目前正休学在家。
读者留言:
我家孩子今年13岁了,初一之前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很乖很懂事。可从今年7月份开始,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发脾气,让我措手不及。虽然我承认自己之前对他的控制欲会比较强,什么事情都帮他安排好了,但仍旧没想到他会变成现在这样。
说说儿子的现在的状态吧:首先就是沉迷电脑。主要就是看B站视频和玩“我的世界”游戏。除此之外,他还不肯上学,厌学特别严重。从11月份开始,先是不写作业了,在家里也不学习,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没去学校了。上周在家,我每天问他去不去上学,他都说去,到了早上又不肯去,本周更是直接就说不去了。他还变得很不讲卫生。经常不刷牙,也不洗澡(一二周洗一次),矫正牙齿的牙套也不肯戴了,角膜塑形镜也停了一个多月了。
咨询师解惑:@心理咨询师陈美
看完这位妈妈的留言,我捕捉到了很多关键信息,其中有一个很直观且重要的信息就是:“13岁”和“初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时期刚好处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比较特殊的阶段:一是青春期,一是小升初的过渡期。
脾气突然暴躁,情绪化严重,沉迷网络、电子产品,厌学严重,不讲卫生、拖延邋遢,自我否定严重......这些问题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中非常普遍,并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更严重的,有一些孩子会出现抑郁、“躺平摆烂”、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和行为。这些都是我们家长非常担忧的情况,我相信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但很多家长对此却束手无策,即使付出了一些努力,往往也适得其反。
我真的很心疼各位家长朋友们,也很能理解大家的焦虑。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管的多了,怕给孩子带来压力;管的少了,又怕耽误孩子;管的轻了,觉得不管用;管的重了,还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何适度合理管教,这个“平衡”和“度”很难把握,为此我们常常会很着急。
我也明白,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摸着石头过河”,在努力尝试和不断探索着,这个过程中也投入了不少的心血和物力财力。况且我们本身还承受着很多其他压力,包括家庭、工作的压力,以及关系中的困扰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处理。所以,当结果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或是问题层出不穷时,难免感觉心力交瘁、疲惫不堪。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究竟可以做点什么呢?
接下来,我将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希望不止为这位妈妈,也能给所有正在为此操心的父母提供一些帮助。
01|最爱不过我懂你: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和特点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和家长都备受煎熬: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他,家长则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在发生着很多的变化。身高的增长、大脑的发育、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快速发展,都会让他觉得:“我是一个大人了,我已经有了与你对抗的力量和底气。”他想在决定上有更多话语权。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会认为孩子不懂事,便想通过控制、批评、指责等方式去管教,结果孩子可能会更加逆反,矛盾就激化了。再加上他们这个阶段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他们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亲子关系就很容易产生破裂。
最爱不过我懂你。只有先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才更能深刻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把握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实现“精准投喂”;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从而收获真正的心理营养和内在力量。
所以面对孩子情绪化、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家长最根本的处理方法是:要先认识了解、懂得理解,学会共情,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才能更好地激发他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投入的内在动力。
02|学会适应:正确把握过渡期
很多孩子在小升初的过渡期,都会表现出学业的不适应。因为学科一下增多,难度加大,与小学阶段的节奏和付出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一时无法适应就会“跟不上”,这样落下的学习内容会累积更多,他会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跟不上,最后就会出现烦躁、畏难的情绪,从而产生厌学的行为。而如果他在这个期间曾表现出一些努力和调整,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时,也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所以家长朋友们,在孩子小升初和初升高的过渡期,我们要首先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找到突破口,打破因为适应问题导致孩子厌学的恶性循环,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顺利度过过渡期。
具体来讲,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利用教师和优秀伙伴的资源或寻找替代榜样等;还可以通过言语激励,分解困难的目标、孩子有进步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尝试的策略。
03|给孩子自主权:放下控制,抓大放小
我在与青少年的咨询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真的很讨厌我的家长什么都管我,每天死盯着我,干点什么都管,烦死了。”
我曾经接待过一名来访者,是高中生,因抑郁休学在家,可父母在家还是会极度地控制;一遇到诸如早上起来没有及时拉开窗帘、屋子垃圾没有及时倒、书包放在床上没有放在椅子上这样的小错误,就一直向孩子说教,搞得孩子很崩溃。
还有一位来访者,是一名住校生,周五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躺在自己床上休息会儿,妈妈就会不停地唠叨,觉得孩子应该与她汇报下这一周的情况。这让孩子觉得非常压抑,感觉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想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都不行,逼得孩子想要自己出去租房。
管得太多,就是在逼着他叛逆。
大的事儿我们要管,比如原则性的、触碰法律的、涉及安全的这些大事我们都要管;但是生活上的那些小事,我们能不管就不管。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宋倩就是一个极度控制的妈妈,最后孩子抑郁到想要跳河,妈妈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所以,我希望家长朋友们可以从现在就开始觉察并思考,给到孩子一些自主权和空间,尊重孩子,认可孩子。
04|善用资源:寻找专业支持、科学评估
当然,如果你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而孩子的问题没有好转,甚至更为严重了,请一定要学会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帮助的资源,寻找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尽早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后,一定是越早解决越好。
您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以排除心理疾病的可能。比如,有些抑郁症患者就会表现出不讲卫生、不肯上学、不愿意行动等情况,而青春期的抑郁表现往往更为情绪化,这些都是传达给我们的、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及时干预的信号。
写在最后
如果你家孩子也突然“性格大变”,这让你手足无措,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今天是京东健康心理×大儒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五期。留言来自一位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她对于亲密关系有着自己的困惑。
读者留言:
我在网络上看到亲密关系主题的讲座。
其中提到,在谈恋爱时,一定要和对方一起回忆童年,通过回忆童年来确定伴侣的家庭情况。如果对方来自单亲家庭或曾受过创伤,那理应慎重考虑。这让我感到很沮丧,难道说我来自单亲家庭,就一定不健康吗?
咨询师解惑:
@心理咨询师杨利霞:在看完这位女生的留言后,我决定先直接回答她的问题,也想为所有被区别对待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发声:家庭结构只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因素。许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关爱、支持和正确引导下,也能够发展出健康、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的确,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可能会亲眼目睹父母感情从亲密到疏离,甚至反复经历父母之间剧烈的争吵,直至最终分开;可能会与双亲某一方的相处时间不可避免地减少;也可能不得不去面对经济压力大、家庭支持系统相对薄弱的情况。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很多家庭中:即便父母已经分开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各自承担为人父母的的责任和功能。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网络上常说的那些“妈宝男”,不就是因为单亲家庭中,男孩子与母亲联结太过紧密导致的吗?为什么说单亲家庭也能抚养出健康的孩子呢?
今天,我就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与你详细聊聊:单亲家庭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的?以及为什么我认为家庭结构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01|
“妈宝”的真正原因
我们还是拿“妈宝男”举例,他们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两个条件:一,生命早期,孩子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边界意识薄弱,经常强行突破孩子的边界。
依恋理论创始人,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在生命早期,母亲能够给到孩子充足的、稳定的爱,能及时给予孩子情感的回应,孩子就会形成安全的依恋。这就意味着,孩子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时就拥有了坚强的后盾。
如果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及时的回应,孩子就会相信:
无论遭遇什么,他都可以回到母亲提供的安全的港湾,并获得支持和肯定孩子就有了离开父母探索环境的勇气,也有了拒绝父母的侵入、维护自己边界的底气。
如果把人的成长类比为树的成长的话,那生命早期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就相当于培育树的根,只有树根长好了,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经得住生命中可能会遭遇的各种事件。
可如果孩子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回应,孩子就很难形成安全的依恋,他就会停滞于继续寻找爱,就会粘滞在和母亲的关系中。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会被母亲抛弃,那样就再也得不到爱了。为此,他们需要对母亲言听计从,甚至被迫迎合母亲的需要,只有那样母亲才高兴,才有可能施舍一些爱给自己。
所以,虽然妈宝男们看上去和母亲关系紧密。实则在孩子的感受中,母亲是若即若离的,一不留神就有被母亲抛弃的危险,内心充满着恐惧和不安。
更可怕的是,这种安全依恋的“标准”并不会因为孩子的性别而有所改变。母女之间的安全依恋与母子之间的类似。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男孩子或许会成为“妈宝男”,女孩子则可能会成为“扶弟魔”。这两种类型的人都和家庭结构无关,只和生命早期是否形成安全依恋有关。当然,这种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一定非得是母亲,也可以是能够给与孩子充足而稳定的爱的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是保姆。
除此之外,一个“妈宝男”的背后必然站着一对强势的父母或者其中一方。这样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边界意识,对孩子处处“越界”,控制甚至干预孩子的一切。从一饮一食、穿衣打扮、兴趣培养、交友选择甚至人生发展,无不充斥着父母的直接安排或“善意提醒”。如果亲子之间出现相左意见,父母往往用“过来人”的经验进行规劝、限制甚至打击,或者采用爱的收回、冷漠等方式逼其就范,甚至采用道德绑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此类父母就是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随时俯冲下来帮助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纵使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渴望独立的想法,孩子也会因为这种家庭既有模式和父母的态度而放弃“权利”,变得听之任之。在面对需要自己独立判断、选择和处理的问题时,显得毫无主见、唯唯诺诺。 对于女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如果遇到同款父母,也会变成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的傀儡。
但值得强调的是,这样强势的父母并不是单亲家庭才有的。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小金人”奖的动画短片《Bao》,描述了一位母亲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给他喂食,帮他洗澡、带他逛街。
随着儿子慢慢长大,儿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有了自己的爱好、朋友圈,可是母亲却对儿子进行了种种限制,在最后为了阻止儿子离家出走,在绝望中将儿子整个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
影片中没有一句语言对白,却生动地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最终在面临失控时将孩子“吞噬掉”的隐喻。
所以,一个人心理状态如何,与她是否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没有绝对直接的关系。
更多的是她和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决定的。
02|
单亲家庭的孩子还能完成认同吗?
可能有人会问,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和双亲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那孩子会不会没有办法完成对父亲或者母亲的“认同”。
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理想的状态是,父母恰好可以成为孩子认同的对象。但现实是很多父母没办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亦或没办法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亦或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孩子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完成认同。比如,通过认同身边其他的人,认同舅舅、认同保姆、或者认同小说中的人物。
再比如,孩子父母中的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描述也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认同。
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虽然奥巴马他爸并不是个负责任的父亲,但奥巴马从母亲和外祖父母口中听到的都是关于父亲如何才华出众、魅力非凡、抱负远大的故事。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演唱非洲歌曲,母亲会说“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住了”。所以,即使奥巴马的父母分开了,但他们之间依然彼此尊重,不攻击对方,不在孩子面前奚落对方。
反而经常告诉孩子,对方是如此地爱着孩子。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认同。
03|
离婚不是过错无爱的婚姻伤害更大
另外,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刻板印象,多少也能反映出人们对于离婚的一些态度。离婚,仿佛是一件什么不光彩的事情。“离婚的人大概率是存在一些人格缺陷的。”“离婚的两人之前一定经历了刀光剑影的冲突,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内部已然是一地鸡毛、一片狼藉,轻则同床异梦,严重的则是“硝烟弥漫”。出于对于离婚带来的社会舆论的恐惧,或是有着熟悉感、安全感的需要,很多家庭努力保持着婚姻表面上的完整状态。然而,当人们从伴侣身上得不到所需的情感时,就会慢慢开始向外抓取:要么从婚姻外寻找,要么就是从孩子身上找。所以,那些貌合神离的家庭氛围,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可见,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而言,家庭结构并非最为关键的要素。有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合适的认同以及和原生家庭保持合适的边界,才是我们和潜在伴侣回忆童年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写在最后
如果你有一些亲密关系方面的困惑,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暨2024年世界卒中日科普传播活动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提示,有卒中风险的人平时多照镜子、多微笑,既能改善心情,还有可能发现卒中的早期迹象。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近1/3男性感染了至少一种HPV,约1/5感染了一种或多种高风险/致癌性HPV。总体来说,年轻男性HPV感染患病率高,25~29岁达到顶峰(35%),此后稳定或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