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然后出现疼痛肿胀的原因不能单纯根据耳朵流不流脓来判断这个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时候不流脓是因为脓都堵在里面出不来。如果脓堵在里面出不来,耳朵会出现剧烈的肿痛,甚至引起头痛、高热和颅内的并发症。可以选择服用止痛药。止痛药主要是针对止痛。但是如果要进行治疗,还是需要以消炎为主,止痛为痛。
经常掏耳导致外耳道的炎症,甚至掏到鼓膜穿孔、中耳流脓,导致很多的并发症。外耳道大概有3个厘米深度的管道。这个管道是一个S型的,是一个椭圆的结构,上下径会长一点,前后径就要小一点。有的人外耳道特别的窄,里面的东西不容易排出来。如果小于两个毫米,很容易导致胆脂瘤。外耳道,其实是有正常菌群的。如果经常去掏耳,或者是使用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去掏耳,就会把细菌或者是真菌带到外耳道。另外挖耳会导致皮肤的损伤,会使细菌或者是真菌入侵到耳道的皮肤里面。
中耳炎的患者得了新冠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耳鼻喉王林娥 #耳朵
#耳朵流脓 #胆脂瘤 #医学科普 #耳鼻喉王林娥
耳朵发炎流脓或许是许多人曾经的记忆,那么他们或多或少的就经历过给耳朵滴药水。
平常我们在门诊中发现,同样的耳朵疾病,同样的耳朵用药,可是有些病人症状恢复很快,有些人却恢复很漫长,究其原因,很可能与他给耳朵滴药水的方法不太正确。
那么怎样滴药水才算是正确呢?
掌握正确的滴耳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 一般患有耳朵疾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医生应该在检查时就将耳朵内的分泌物清理干净(较难取出的耵聍栓塞患者除外),然后再给患者开滴耳药水;没有条件先到医院者可用消毒棉签拭干外耳道分泌物(禁止用力擦拭,防治损伤外耳道),否则滴入的药液会被分泌物阻隔或稀释,从而使药物作用减弱或失效。
(2 ) 滴耳药水的温度越接近体温越好,过高与过低都可能刺激到内耳,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反应。滴药前可用手握住或放腋下将药瓶予以加温。滴药时让药液沿外耳道壁缓慢流入耳道底,也可将药液滴入耳廓耳甲腔内再流入耳道,可对药液有进一步加温的作用,不要将药液直接滴到鼓膜上。当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时马上予平卧数分钟即可好转。
(3 ) 滴药时应将外耳道拉直,成人的耳廓向后上方牵拉,小儿的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4 ) 滴药时应逐滴滴入,避免过快,否则耳道内的空气不易排出并被封闭在外耳道内,药液则不能流入耳道深部。耳道狭窄者更需减慢滴药速度。
(5 )滴药后轻拉耳廓与轻按压耳屏数次,同时嘴巴进行咀嚼与吞咽数次,有利于药水进入耳道深部或鼓室内。
(6 )滴药水时采用患耳朝上的头位,滴药水后保持该头位 5-10 分钟,头位回复正常位置时,可将流出耳道的药液擦拭干净,切忌去擦拭耳道内药水,不仅不利于药水的进一步作用,反而增加耳道感染与损伤的可能。 【完整的操作方法】
先将药水用手握住或放腋下予以加温至与体温相近,患者侧卧或将头倒向一侧肩部,使患耳外耳道口朝上,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将药液逐滴滴入外耳道侧壁上,使其沿外耳道壁流入深部,拉耳廓、按压耳屏数次,再咀嚼与吞咽数次。若病人自己滴药,应以对侧手指牵引耳廓,同侧手指持滴药瓶,按上述滴药方法即可。
滴药水的量一般为每次 2~4 滴,每日 3~4 次,有的药物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调整用量及用药次数。
滴药水后保持该侧头位 5-10 分钟后回复正常位置,再将流出耳道的药液擦拭干净。
适应症
耵聍栓塞、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鼓膜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霉菌感染等。需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择不同药物,主要起到软化耵聍、抗炎杀菌、消肿止痛、改变外耳道微环境、促使外耳道皮肤恢复正常等作用。
禁忌症
(1 )已经干耳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穿孔);
(2 )鼓膜外伤急性期,颅底骨折伴中耳内耳骨折急性期未伴感染者;
(3 ) 外耳道皮肤药物过敏者。
1、耳道进水之后,随着水会挥发掉,一般不会导致宝宝出现明显的不舒服,这种情况下没有耳道的感染,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宝宝不会出现异常的表现。2、耳道内有耳屎,一旦进水之后导致耳屎发胀,诱发感染,可以出现耳朵里面疼痛感,宝宝经常会用手挠耳朵、抓耳朵,出现不舒服的表现。3、既往有慢性中耳炎,存在鼓膜穿孔,一旦游泳进水之后会很快的诱发鼓室内感染,从而出现耳道流脓,全身发热,宝宝状态比较差等等相关的表现。临床上,宝宝游泳的时候尽量佩戴一些耳套或耳罩,减少耳道进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