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指骨出现感染导致破坏,一般是因为需氧或者厌氧菌、分枝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基本。骨髓炎一般好发于长骨、糖尿病患者手足部或者由于其他严重污染的外伤或者手术引起的骨损伤部位。其中儿童最常见部位是血供比较好的的长骨,比如感染出现在胫骨或者股骨的干骺端。那么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现在为大家作讲解。
骨髓炎最基本的的治疗方法是病灶彻底清除,同时加强个人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感染的细菌。 骨髓炎早期一般骨内压力大,可以穿刺吸引术目的是为减轻骨髓腔压力,避免炎症在骨髓腔进一步的扩散,我们对病灶处可进行穿刺吸引的同时,还可以向腔内注入抗生素抗感染。 开窗引流术,对于哪些在X线检查显示骨质局部已经有破坏或者骨髓腔阴影增宽的患者,可以在骨髓腔内积脓部位对骨皮质进行钻孔或者开窗,避免进一步炎症扩散,也可以方便分泌物引流出来。如果出现死骨,一般静止状态下可以行取出术,这是治疗慢性骨炎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术方法之一。 带蒂肌肉瓣充填术:为了消灭骨空洞,可以将较近的正常肌组织松质骨进行填充修补。对于多处骨髓炎,合并多处窦道,经过综合治疗不愈或者怀疑有皮肤恶变的患者经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可以进行截骨术。
综上所述,骨髓炎治疗相对比较复杂,时间较长,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力和信心才能治愈骨髓炎。
我们知道慢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不当而导致进入到慢性期,那么有什么症状呢,怎么来判断诊断是慢性骨髓炎了,现在就为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骨虽然进入慢性期后全身症状一般都会消失的,如果有局部引流不通的时候,才有出现全身症状的症状,所以一般症状是出现在局部的,但是相对比较顽固难治的,有的患者甚至数年或者十数年都不能够痊愈。临床上进如果入慢性炎症期时,一般会有局部的肿胀,骨质的增厚,表面相对粗糙,会有压痛的。如果出现窦道,伤口会长期不愈合,有时候还会小块死骨排出来的。有时候伤口会暂时愈合,但是还存在感染病灶,当免疫力下降时,炎症会出现扩散,可诱发急性发作,一般会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的肿痛明显,需要切开引流的,或者它会自行穿破,用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就会消失,局部炎症会逐渐消退的,伤口也会愈合,这样反复发作的。由于炎症反复发作,会出现多处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很大的,比如肌肉萎缩、发生病理骨折,肢体短缩或者出现成角畸形、关节挛缩等。 我们可以通过X线检查显示死骨和致密的新骨,有时会发现有空腔, 根据患者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者开放性骨折的病史,局部病灶的症状和X线片表现,一般可以诊断为慢性骨髓炎。
综上所述,慢性骨髓炎是一种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采用手术、药物综合的疗法,及改善全身的症状,控制感染和手术处理相配合。
- 对于重病长期卧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发作以后,急需改善全身情况,除了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以外,还要增进营养,必要时需要输血、手术引流及其他的治疗。
- 药物治疗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果是有急性发作或者急性复发,先按急性骨髓炎处理,加强支持疗法和抗菌药物的应用,必要的时候切开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制。
- 如果没有明显的死骨,症状只是偶尔发作,局部也没有脓肿或窦道,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后期的理疗、全身的休息,1-2 周以后,症状可以消失,无需手术。
- 如果是有死骨、窦道,形成空洞,甚至有异物,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必须手术根治。手术应该在全身和局部情况好转的情况下,死骨分离,包壳已形成,有足够的新骨,可以支持肢体重力的时候进行。
慢性骨髓炎合并骨骼皮肤缺损比较严重,一般情况下多见于比较严重的损伤即高能量损伤,如高处坠落伤、车祸或在矿山矿石砸伤,包括车祸碾压伤。该类伤会造成整个皮肤、软组织和骨骼严重损伤,甚至可以直接造成皮肤骨骼缺失。
若开放骨折比较严重,皮肤损伤比较严重,后期逐渐形成皮肤坏死,骨骼粉碎非常严重,这样在感染需要清创时,需要把粉碎性骨折块清理出来,清理出来以后再加上皮肤坏死,因为长时间创面外露难免发生感染形成骨髓炎,所以该情况造成皮肤缺损、骨骼缺损同时还伴有感染。本身单纯的慢性骨髓炎已经是骨科的疑难杂症,如果再合并骨骼皮肤缺损,治疗起来更加困难。
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还需要解决骨骼缺损、皮肤缺损的问题,所以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慢性骨髓炎形成死骨以后,必须把死骨拿出来才有可能治好。
小块死骨可以被吸收或经过骨漏孔排到体外,或经过爬行替代作用可以再生,即重新再形成正常骨质。
但大块死骨会长期停留在骨性包壳内,骨性包壳即慢性骨髓炎在死骨周围由于机体修复会形成骨性包壳,死骨在包壳内,包壳内是死腔,死骨周围都是脓液或者炎性肉芽组织,会造成长期不愈。这时取出死骨应该在骨性包壳形成以后进行,因为死骨清掉之后,骨性包壳不再完整,容易造成骨折。在如今的技术下也可以早取死骨,因为有外固定技术可以通过外固定增加骨强度,可以预防再次骨折。
因为周围有骨性包壳,所以必须在骨性包壳进行开窗,将骨头进行开窗后才能把死骨取出,并不是单纯只取骨头。因为死骨周围还会有很多肉芽组织、脓液,包括坏死组织以及瘢痕,这时一定要将其清除干净,做到广泛彻底的切除,直到周围出现健康组织。
现在经常说的骨头出现红辣椒征,即骨头表面会出现均匀的出血点,才是比较健康的组织,要做到宁多勿少,宁可多切,也不要留下病变组织。死骨清除以后骨性包壳内会形成空腔,这时可以用肌肉瓣填塞植骨术,可能会需要二期植骨,从身体其它部位取一块自身带血供的骨瓣,将带血管的骨瓣一起植入,可以做碟形手术,即比较表浅的部位可以通过逐渐换药后,空腔爬满肉芽自己慢慢愈合,还包括大网膜填塞以及胎盘填塞术。医院现在多采取载药的磷酸钙或硫酸钙骨粉填塞,硫酸钙和磷酸钙骨粉可以自行吸收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如果判断死骨取出以后骨头强度下降比较明显,需要外固定保护,创伤造成的骨髓炎往往形成节段性死骨,即这一段都会形成死骨,清除以后会形成阶段性骨缺损,可以采取植骨、带血管骨瓣、骨搬移或膜诱导技术来解决长段骨缺损。
死骨是指一块骨质与周围正常骨质分离,失去血液供应,这块骨头称为死骨。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会形成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在骨膜下形成脓肿,因为骨皮质外层 1/3 的血液供应来自于骨膜,骨膜下脓肿以后会把骨膜掀起,外层骨皮质就失去了血液供应。而脓肿还会沿着髓腔扩散,破坏骨内膜的血液供应,骨皮质内侧 2/3 的血液功能又遭到破坏,会使骨皮质失去血液供应,所以会形成大片死骨。
血供刚破坏时称之为骨坏死,如果进一步发展,破骨细胞会在骨坏死的周围逐渐分泌水解酶,会把骨质溶解,使缺血骨质与周围骨质分离,从而形成死骨。
严重创伤造成粉碎性骨折或者内固定术后,包括外伤或手术会有大范围的骨膜剥离,也会造成骨的缺血坏死,如果发生感染,被脓液浸泡,则骨端游离,会形成死骨。
小儿慢性骨髓炎部分是因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演变发展而来。
慢性骨髓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死骨,死骨周围会形成人体修复,会形成一层骨性包壳,即包壳骨。
包壳骨可以包含整个骨干,包壳骨内会有死骨、脓液和炎性肉芽组织,包壳骨通常有很多小孔称为骨漏孔。
死骨形成主要是骨膜被脓肿掀起以后,骨干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再加上骨的营养血管栓塞可以发生广泛骨坏死。
骨皮质的营养靠的是骨内膜、骨外膜,脓液沿着骨髓腔进行扩散,破坏骨内膜血供,再穿到骨皮质外形成骨膜下脓肿,破坏了骨外膜血供,所以骨板内外侧都没有血供,就会逐渐形成死骨。
一般血液功能破坏形成死骨以后,会逐渐与周围的正常骨头游离,由于破骨细胞的作用逐渐游离开,完全游离往往需要 28-60 天,部分会延迟到半年。
坏死的松质骨可以被吸收,小的骨皮质可以经骨头漏孔排出,大死骨必须经过手术摘除。
如果不能通过外科手段彻底清除病灶,感染会反复发作,常有数年甚至二十多年不愈合的病人。
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是一个不间断的演化过程,难以用时间来准确划分,一般认为在起病四周以内死骨没有形成之前,称为急性骨髓炎。
当骨性包壳、死骨和窦道形成以后,这时候称为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手术指征主要以下几点:
- 病灶周围软组织纤维瘢痕化、骨骼受侵蚀造成缺血坏死、骨质反复炎性增生、骨质硬化、髓腔封闭、脓液积聚和死腔形成等,机体免疫力和药物难以达到病灶的局部,为细菌潜伏和繁殖提供条件;
- 慢性窦道形成并长期存在,而且窦道长期存在,炎症反复刺激导致窦道周围皮肤产生癌变;
- 耐药菌株产生、混合感染等,难以筛选出有效抗菌药物,慢性骨髓炎病人往往在做细菌培养时,骨内细菌和窦道细菌不一致,所以在术中取样,不光在术前要取样,术中取样时还要做到术中多处取样,来达到选择敏感抗生素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慢性骨髓炎治疗注定是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原则,如炎症急性发作时脓液引流不畅,导致全身中毒反应,急性炎症已控制,包壳骨形成后有室腔或者窦道,都建议手术治疗。
慢性骨髓炎多由血源性骨髓炎、开放骨折或创伤演变而来。非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局部症状多而全身症状少,急性期全身症状表现为疼痛、寒战、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流脓,相对静止期时好时坏、时轻时重。急性发作约数月甚至数年才发作一次,体温可升高1℃-2℃,封闭的窦道口可开放排出大量脓液,有时甚至掉出死骨,窦道时而闭合、时而开放甚至长期不愈,体质下降时诱发急性发作,多年的窦道比如20-40年窦道要警惕恶变,患肢增粗、变形、骨骼形状不规则、表面皮肤菲薄、颜色发暗、色素沉着有多处瘢痕,窦道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常有脓液和死骨排出,长期反复发作,骨骼多次手术使得骨骼扭曲变形、增粗,因肌肉挛缩出现邻近关节畸形,儿童往往因骨骺破坏而影响骨骼生长发育,使肢体出现短缩畸形。
慢性下颌骨骨髓炎是因为下颌骨受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病变常累及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慢性下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等。在临床上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常见。下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途径主要有三种:牙源性、损伤性和血源性。血源性颌骨骨髓炎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这病常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是最常见的,慢性下颌骨骨髓炎怎样诊断呢,现在就为大家讲解。
如果急性下颌骨骨髓炎不能彻底治疗,可会转变为慢性下颌骨骨髓炎。在慢性下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期的症状一般大部分消退,全身症状不明显,疼痛也不明显。病理变化是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纤维化变硬。瘘管会经常流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可能。病变周围会出现多个牙松动,龈袋会流脓脓。当人体内抗力下降或者引流不通畅的时候,就会导致急性发作。
慢性下颌骨骨髓炎诊断要根据患者长期感染病史,再进行局部检查,根据疼痛、窦口流脓等症状,还结合 X 线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一般抽血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会升高,中性白细胞比例会升高。
慢性下颌骨骨髓炎诊断不算复杂,但是治疗起来相对麻烦复杂,患者需要改善机体营养、免疫状况,要保持窦口引流通畅,需要及时拔除病源牙,并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治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