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有206块骨骼,每一块骨骼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骨头也是我们身体中比较脆弱的地方,平时不注意就会引起一些骨科疾病,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骨质疏松就是其中一种。什么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又该如何预防?我们可以通过这篇科普了解一下。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据统计,约有1/2至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骨密度减低,其中约1/3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骨折。
一、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钙质流失:糖尿病患者不仅通过尿液排出大量葡萄糖,还伴随钙、磷等矿物质的流失。若不注意补钙,就可能导致缺钙。低血钙会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破骨细胞活跃,造成骨质脱钙和骨质疏松。
胰岛素缺乏影响成骨细胞功能:成骨细胞上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可调节其功能。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导致成骨细胞活性下降,同时影响骨胶原蛋白的合成,骨基质减少,从而加剧骨质疏松。
肾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时,1a-羟化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性激素缺乏:糖尿病患者常并发性腺功能减退,缺乏性激素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
微血管及神经病变:这些病变会影响骨骼的营养供给,导致骨骼营养不良和骨质疏松。
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兼具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症状特点:
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腰背和髋部疼痛、小腿抽筋、驼背、身高缩短等症状。严重者稍遇外力(如咳嗽、打喷嚏、弯腰等)即可骨折,且愈合缓慢。糖尿病患者的骨折多发生在腰椎、髋部和腕部。
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积极治疗糖尿病:有效控制糖尿病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单纯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若未同时控制糖代谢,是不充分的。由于胰岛素对骨代谢有重要作用,因此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纠正不良习惯:吸烟、酗酒、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行为会加速钙的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糖尿病患者应戒除这些习惯。
- 合理饮食:既要控制血糖,又要保证钙、磷、镁等矿物质的摄入。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日钙摄入量不应低于1000毫克。每天饮用1~2袋牛奶,同时增加户外活动,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
- 积极运动:如慢跑、步行、爬楼梯、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合理用药治疗:
- 钙剂:每日补充500~1000毫克元素钙,如钙尔奇D、乐力钙等。
-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 雌激素: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但对糖尿病患者应谨慎使用,以避免对血糖、血压的不良影响。可选用降钙素替代。
- 降钙素: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同时具镇痛效果。
- 二膦酸盐:可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需空腹服用,不能与钙剂同服。
在现代健康饮食中,大豆及其衍生产品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雌激素,因其独特的生理活性而备受青睐。
什么是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存在于大豆及其制品中的植物化合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它们主要有三种形式:大豆苷元(genistein)、大豆苷(daidzein)和大豆苷元(glycitein)。这些异黄酮在结构上与人体内的雌激素相似,因此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似于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主要活性成分
1. 大豆苷元(Genistein)
大豆苷元是大豆异黄酮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大豆苷元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的特性。它能够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助于缓解更年期症状,如潮热和骨质疏松。
2. 大豆苷(Daidzein)
大豆苷是另一种重要的异黄酮,具有类似于大豆苷元的生理功能。研究显示,大豆苷在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水平方面表现出积极作用。此外,它还可能对前列腺健康有益,帮助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
3. 大豆苷元(Glycitein)
虽然大豆苷元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它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初步研究显示,它可能对免疫系统有促进作用,并能帮助抵御某些慢性疾病。
辅助成分的作用
除了主要的异黄酮成分外,大豆中还含有其他一些辅助成分,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增强大豆异黄酮的健康功效。
大豆异黄酮的健康益处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摄入与多种健康益处相关,包括:
- 改善心血管健康: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和血压。
- 缓解更年期症状:减轻潮热和情绪波动。
- 降低某些癌症风险: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 促进骨骼健康: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体内钙流失的问题,易患骨质疏松等,常需要补钙治疗,碳酸钙 D 3 片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补钙用的钙剂。
碳酸钙 D 3 片为复方制剂,每片含碳酸钙 1.5 克(相当于钙 600 毫克),维生素 D 3 125 国际单位;辅料为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聚维酮 K30 ,粉末香精,阿司帕坦,薄膜包衣预混料。
一、碳酸钙 D 3 使用 适应症:
可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更年期妇女,老年人等的钙补充剂,防治骨质疏松症。
二、规格及用法:
每片含碳酸钙 1.5 克(相当于钙 600 毫克),维生素 D 3 125 国际单位。口服,每次 1 片,每日 1~2 次。
三、禁忌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含钙肾结石或有肾结石病史的患者禁用。
四、不良反应:
1 、嗳气、便秘。
2 、过量服用可发生高钙血症,偶可发生奶 - 碱综合征,表现为高血钙、碱中毒及肾功能不全。
五、注意事项:
1 、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 、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3 、对碳酸钙 D 3 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5 、 1 岁以下儿童用量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6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碳酸钙 D 3 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1 、碳酸钙 D 3 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
2 、大量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大量吸烟,均会抑制钙剂的吸收。
3 、大量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抑制钙的吸收,因钙与纤维素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
4 、碳酸钙 D 3 与苯妥英钠类及四环素类药物合用,二者吸收减低。
5 、含铝的抗酸药与碳酸钙 D 3 同服时,铝的吸收增多。
6 、碳酸钙 D 3 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时,因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而易发生高钙血症。
7 、碳酸钙 D 3 与含钾药物合用时,应注意心律失常。
8 、维生素 D 、避孕药、雌激素能增加钙的吸收。
9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一、来源及化学结构
1. 维生素 D:
- 来源:主要有两种,维生素 D2(麦角钙化醇)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及部分补充剂等;维生素 D3(胆钙化醇)主要由人体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合成,也可从动物性食物及补充剂中获得。
- 化学结构:相对较为基础,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两步羟化作用,分别转化为 25-羟维生素 D 和 1,25-二羟维生素 D(即骨化三醇)才能发挥生物学活性。
2. 阿法骨化醇:
- 来源:人工合成药物。
- 化学结构:是一种前体药物,在肝脏经 25-羟化酶作用转化为 1α,25-二羟维生素 D3,即具有活性的骨化三醇类似物。
3. 骨化三醇:
- 来源:人工合成药物。
- 化学结构:本身即为活性的 1,25-二羟维生素 D3,无需经过肝脏和肾脏的羟化激活。
二、作用机制
1. 维生素 D:
- 通过在肝脏和肾脏的羟化作用转化为活性形式后,作用于小肠、肾脏、骨骼等靶器官,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以及调节骨代谢等。
2. 阿法骨化醇:
- 在肝脏转化为活性形式后,与维生素 D 受体结合,发挥类似骨化三醇的作用,调节钙、磷平衡和骨代谢。
3. 骨化三醇:
- 直接与维生素 D 受体结合,调节靶基因转录,发挥促进肠道钙吸收、调节骨代谢、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等作用。
三、适应证
1. 维生素 D:
- 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 D 缺乏症,如佝偻病、骨软化症等。
- 也可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但通常需要较大剂量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2. 阿法骨化醇:
- 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肾性骨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
-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其在肝脏转化,相对更适合使用。
3. 骨化三醇:
- 适用于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肾衰竭尤其是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和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等。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维生素 D:
- 过量使用可导致维生素 D 中毒,表现为高钙血症、高磷血症、软组织钙化等。
- 长期大剂量使用时需定期监测血钙、血磷等指标。
2. 阿法骨化醇:
- 同样应避免过量使用,以防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
- 对于肝功能异常患者需谨慎使用,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钙等指标。
3. 骨化三醇:
- 由于其活性较强,更易引起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
-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总之,这三种药物在来源、作用机制、适应证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和使用。
骨质疏松是因为什么
中年人严重骨质疏松,需要注意什么?
抗骨质疏松治疗需要持续多久?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有什么特点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