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程度躁狂症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躁狂症被归类为心境障碍。以下是躁狂症的一些基本描述: ### 定义 躁狂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双相情感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I型和双相情感障碍II型)的一部分。 ### 症状 躁狂症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 情感高涨: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兴奋、愉快或自豪。 - 思维奔逸: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思维迅速、语言增多、难以集中注意力。 - 活动增多: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活动,如频繁走动、做事情、说话等。 - 睡眠需求减少: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需要正常睡眠,或者睡眠时间缩短。 - 自信过度:患者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和未来持有过高的评价。 - 冲动行为:患者可能会出现冲动购物、性行为、冒险行为等。 - 注意力分散:患者可能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 诊断 躁狂症的确诊需要根据CCMD-3标准,结合患者的症状、病程和排除其他疾病。 ### 治疗 躁狂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等。心理治疗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 预后 躁狂症的预后因人而异,但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躁狂症(Mania)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作为心境(情感)障碍(Mooddisorders)中的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功能活动异常;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功能活动异常,因作用于此神经递质的抗癫痫药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有效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②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③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脑,躁郁症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其药物治疗最典型的是锂盐、碳酸锂以及这种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有这种抗躁作用,患躁郁症的患者,治愈后维持一段时间可以逐渐停药,无需抗复发治疗。但是发现复发的症状,如睡眠减少,说话多,活动多,必须立即重新开始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躁郁症患者,治愈后的抗复发治疗必须遵循复发的规律。,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无,首先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可能。其次,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心理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