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耳道疖肿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之一。外耳道疖肿多单发,夏秋季节多见,多发生于外耳道外端1/3 处。
外耳道疖肿主要表现为:
外耳道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引起发热、精神萎靡等全身不适。患儿也有特殊表现,如牵拉患耳耳廓、按压耳屏前、咀嚼或吞咽时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引起同侧头痛。疖肿较大或分泌物较多堵塞外耳道时,则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现象。幼小患儿常出现挠耳、哭闹等现象,又因儿童外耳道本身比较狭窄,疖肿发生后更不易被发现,以致病情加重,增加患儿痛苦。
外耳道疖肿的病因:
1.不正确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细菌感染。
2.游泳或洗澡时外耳道进入脏水,导致外耳道感染;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刺激外耳道皮肤,进而引起外耳道局部炎症,继发外耳道疖肿。
4.儿童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外耳道炎症,形成疖肿。
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外耳道炎
2.乳突炎
3.耳道异物
4.腮腺炎
儿童外耳道疖肿的治疗
1.局部治疗 脓肿未形成时可以使用鱼石酯软䯧外涂,脓肿形成时及时行切开引流术,按时换药。
2.全身治疗 可给予抗生素及抗炎止痛药。
儿童外耳道疖肿如何预防
1.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掏、挖耳朵。
2.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清洁外耳道可用医用碘伏轻轻擦拭耳道皮肤。
外耳道疖肿在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由于儿童外耳道狭窄、柔软,易误诊漏诊,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诊,以免外耳道疖肿持续发展,影响患儿正常生活、饮食、睡眠等。
弥漫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的炎症,主要由感染、皮肤病变、外伤等因素导致。
1.感染:可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特别是由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引起的感染。这种细菌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例如游泳池或浴缸。真菌感染也可以导致弥漫性外耳道炎,尤其是由念珠菌引起的感染。真菌感染通常与潮湿环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药物、免疫系统受损等因素有关。
2.皮肤病变:某些皮肤病变,如湿疹、银屑病等,可以导致外耳道皮肤的炎症和瘙痒,从而促发弥漫性外耳道炎。
3.外伤或划伤:外耳道的划伤、刺激或损伤可能会引起外耳道炎症的发生。
导致弥漫性外耳道炎的原因比较多,可导致患者出现耳道瘙痒、耳道疼痛等不适,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慢性外耳道炎是指外耳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的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外耳道疼痛、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等,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合理治疗。
1.症状:外耳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可导致外耳黏膜出现水肿、肿胀等不适,进而出现外耳道疼痛、灼热感以及刺痛感。同时还可出现黄色或脓性的分泌物,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的刺激,可引发瘙痒的现象。另外因为分泌物以及耳道肿胀等现象,可导致耳道堵塞,进而影响听力,导致听力下降。
2.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定期清洁外耳道,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水进入耳道。避免使用耳塞、耳机等刺激性物质,以免加重炎症。(2)药物治疗:对于真菌感染引起的,可采用外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软膏等;如果存在鼓膜穿孔,则避免使用。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如环丙沙星溶液滴耳。其次也可采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倍他米松乳膏等,可减少局部炎症和瘙痒。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中耳炎一般可以用酒精擦,但只适合没有出现耳道皮肤以及黏膜破溃的情况,而且要避免酒精深入耳道。中耳炎是发生在中耳部位的炎症,通常和细菌以及病毒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耳痛以及耳道流水和听力下降等。中耳炎会导致鼓膜穿孔,使得耳朵分泌出脓性分泌物,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耳道皮肤以及黏膜破损的情况,可以使用干棉签蘸取适量的酒精轻轻擦拭外耳道,能够起到消毒、除臭的作用。不过酒精具有刺激性,不能频繁的使用,以免损伤外耳道的皮肤组织,一般一天使用一次即可。在擦拭过程中也不能够太过深入耳道,以免酒精滴到鼓膜上损伤鼓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黏膜撕裂的现象,不能用酒精来清理,以免刺激到鼓膜,导致疼痛加重。
如果耳道中有大量的积液,也不适合使用酒精来清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氧水来清洁。患有中耳炎要及时到医院就医,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治疗,减少疾病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今天有人咨询我耳朵闷堵的原因,我总结了些常见原因。
一、气压变化,火车通过隧道从低海拔环境突然进入高海拔环境等,气压突然发生变化,可能引起耳朵闷堵症状。
二、睡眠不好,睡眠不好可能会影响耳部,导致耳鸣,耳胀,闷堵感等症。
三、鼻部疾病,鼻炎,鼻息肉,甚至肿瘤,可能会堵塞咽鼓管口引起耳闷。
四、盯聍堵塞,如果未清理耳道分泌物,或耳道分泌物过多,堵塞耳道导致闷堵感。
五、外耳道炎,急慢性外耳道发炎肿胀时,患者会出现耳朵瘙痒,发闷等症状。
六、中耳炎,感冒及感染等原因,可能引起中耳积液发炎,出现耳胀,耳鸣,耳闷堵等症状。
此外,也可能是发育异常,导致咽鼓管功能不良,还有可能神经性耳聋,也能导致耳闷堵感,总之,出现了耳闷堵不适感,应到耳鼻喉科检查确诊。
外耳道炎反复发作需根据具体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方式。若是霉菌性外耳道炎,则需彻底清理霉菌;若是因分泌性中耳炎而致反复发作,则需积极治疗中耳炎,待病因控制后可减少外耳道炎的发作。
1.霉菌性外耳道炎:若霉菌团块或霉菌丝定植于外耳道中未能被清理干净,可能会引起外耳道炎反复发作。此时需彻底将霉菌清理干净,可短期内反复用双氧水浸泡,并用碘伏消毒,进而达到彻底消除的目的。
2.分泌性中耳炎:若分泌性中耳炎未及时治愈,常可致分泌物持续刺激外耳道,而使炎症反复发作。为避免反复发作,需积极治疗中耳炎,如应用麻黄滴鼻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泼尼松龙等药物,或选择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等。
待病因解除后,外耳道炎发作可减少。若外耳道炎反复发作,建议及时就诊医院,查明病因后予以积极治疗。
外耳道炎用什么药需根据具体类型予以选择。若是霉菌性外耳道炎,则需选用双氧水等药物;若是细菌性外耳道炎,则需选用抗生素类药物。
1.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在外耳道进水、经常滴用抗生素滴耳液等原因而致真菌在外耳道定植感染而发病。此时需予以双氧水等药物浸泡外耳道,将耵聍及霉菌清理干净。因霉菌繁殖能力较强,且耳道狭窄,多数无法一次性清理干净,需多次进行清理,确保彻底清理。
2.细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因挖耳、游泳等原因损伤皮肤后并发细菌感染外耳道而发病。此时可予以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控制炎症。若耳痛剧烈,可适当予以布洛芬等止痛药物对症处理。当患有外耳道炎时,建议尽早就诊医院,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急性中耳炎听不见通常是由于流脓和鼓膜穿孔影响声波向内耳的传播导致的,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对因治疗。
- 药物治疗:急性中耳炎患者需要及时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防止鼓膜穿孔,例如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等。鼓膜穿孔后再提取脓液进行药敏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患者应使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避免使用粉剂,防止粉剂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 手术治疗:全身症状比较严重,鼓膜明显膨出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时,可以进行鼓膜穿刺术,方便通畅引流,减轻耳痛症状。
- 对因治疗:急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鼻窦、鼻腔、咽部和鼻咽部的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肥厚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等,有助于防止中耳炎复发。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平时禁止用力擤鼻涕,避免游泳或跳水。
耳朵声音一边大一边小可能是正常现象,也有可能是耵聍栓塞、外耳道炎、中耳炎等引起的,若是疾病引起的,需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
1.正常现象:可能是声音发出的位置比较靠近一侧耳朵,就会感觉一边声音大,无需特殊处理。
2.外耳道炎:由于外耳道内进水或免疫力下降等,导致细菌入侵引发炎症,外耳道黏膜会充血水肿,如果一侧外耳道发生炎症,会导致听力下降。可由医生指导局部涂抹抗生素药物治疗,例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有抑菌消炎的作用。
3.中耳炎:当中耳腔内发生炎症时,可导致分泌物增多,对外耳道造成堵塞,影响到正常的声音传导。可由医生指导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例如诺氟沙星滴耳液、妥布霉素滴耳液等。此外,也有可能和鼓膜破裂有关。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查明原因并针对性治疗。
耳朵里面嘎吱嘎吱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 外耳道异物:可能是外耳道内进入飞虫或头发,随着头部活动,外耳道异物也会发生活动,导致耳朵里面有响声。
- 耵聍栓塞:因耵聍分泌较多未及时清理,导致大量耵聍发生栓塞,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有时也会感觉耳朵里面有异常响声。
- 外耳道炎:因病原体对外耳道黏膜侵袭,导致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炎症,耳道内的分泌物增多会出现耳鸣症状,一般伴随着疼痛、耳道肿胀。
- 中耳炎:可能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因病毒或细菌入侵中耳引发中耳炎症,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道内流水、耳痛、耳鸣等症状。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神经性耳鸣、听神经瘤。
如果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配合医生采取检查和治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