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醇中毒俗称酒醉,是由一次饮入过量乙醇或酒类饮料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乙醇对成人的中毒量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纯乙醇250~500ml。饮人的乙醇80%由小肠上段吸收,饮酒后2小时可全部吸收入血液。除引起中枢神经抑制外,还可影响糖代谢,抑制糖原异生,并使肝糖原明显下降,导致低血糖。
症状体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眼部充血,颜面潮红或苍白,兴奋多语,感情用事,或语无伦次,手足乱动,共济失调。甚者出现昏睡、昏迷,呼吸、循环衰竭。长期嗜酒、酗酒,可引起慢性中毒,导致肺脏、心脏、脑、内分泌腺及其他器官营养不良,机体代谢出现显著紊乱。尤其是脑的损害更为突出,以致引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痴呆等症状。乙醇中毒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几乎100%。
诊断要点:
⒈毒物接触史:有明确的过量乙醇摄入史。
⒉临床表现:
⑴乙醇中毒者呼出气中有浓厚的乙醇味,临床表现与患者的饮酒量、耐受性和血乙醇浓度有关。
⑵临床
急性乙醇中毒上分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三期。兴奋期表现为头痛、欣快感、健谈、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有时可沉默、孤僻或入睡。共济失调期表现为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复视、眼球震颤、步态不稳、行动笨拙、共济失调等,易并发外伤。昏迷期表现为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呼吸减慢并有鼾音,严重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⑶无酒精耐受者清醒后,可有头痛、头晕、无力、恶心、震颤等症状,耐受者症状较轻。重症中毒患者常发生轻度酸碱平衡失调、低血糖和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肌病,表现为肌肉肿胀、疼痛或伴有肌球蛋白尿。
⒊实验室检查:
1. 血及呼出气中乙醇含量明显增高。
2. 血液生化检查可出现低血糖、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等。⑶动脉血气分析可有轻度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3. 心电图检查 酒精中毒性心肌病可见心律失常和心肌异常。
治疗
1.对一般较轻的酒醉者无需特殊治疗,可使其静卧、保暖,给予浓茶或咖啡,待自行恢复。
2.对烦躁不安、过度兴奋者可压迫舌根催吐,并肌注地西泮(安定)5~lOmg,或副醛2~5ml。
急性乙醇中毒3.对较重的昏睡者,用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以1%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洗胃,并留置50~l00ml于胃内或注入浓茶l00ml。
4.对昏迷者,可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次,1/5~10min,直至苏醒、呼吸平稳。
5.重度中毒者,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lOOml,同时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20U,肌注维生素B6和烟酸各l00mg。极严重者可予透析治疗。
6.呼吸表浅缓慢而呈呼吸衰竭现象者,以含5%二氧化碳的氧吸入,并肌注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7.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预后及预防
预后
急性酒精中毒如经治疗能生存超过24小时多能恢复。若有心、肺、肝、肾病变者,昏迷长达10小时以上,或血中乙醇浓度大于87mmol/L(400mg/dl)者,预后较差。
预后与疾病的类型和程度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好转,不及时戒酒,难以恢复。
预防
1、要充分认识酒的危害,饮用酒时,应掌握好量,切勿酗酒。
2、不要空腹饮酒。饮酒空腹,乙醇吸收快,易引起中毒。
3、饮酒过量时,用探咽催吐的办法尽快排出胃内乙醇,减少乙醇的吸收,减轻中毒。
4、实行酒类专卖制度,以低度酒代替高度酒。
5、早期发现嗜酒者,早期戒酒,进行相关并发症治疗及康复治疗。
双硫仑(disulfiram)为戒酒硫类药物的通名,又称戒酒硫、双硫醒,是一种治疗慢性乙醇中毒和乙醇中毒性精神病的药物,作为一种戒酒药物已在很多国家使用。应用本药后饮酒会出现恶心、呕吐、恐惧等严重反应,而使酗酒者惧怕饮酒,从而起到戒酒作用。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某些药物,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理与双硫仑相似,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安塔布司。
1 双硫仑样反应特点: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周内饮酒,可出现颜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发红、发热感、口干、头晕、头痛、目眩、心慌、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言语混乱、话语多、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燥、谵妄、意识障碍、晕厥,腹痛、腹泻、咽喉刺痛、震颤感、口中有大蒜气味,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惊慌恐惧、濒死感,有的可出现精神错乱、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急性心衰、急性肝损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此表现与双硫仑抑制了体内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醛化酶等有关,这一组临床综合征的表现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特点:使用有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饮酒,可早在5min即出现症状,一般多在30min,少数在lh内,很少在1h后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小儿应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后,应在停药后2周~3周,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因为小儿肝脏代谢乙醇的功能轻差,即使较低的乙醇浓度即可出现此类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性。谢芳报道用药前3d有饮酒史亦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陈苓报道2岁患儿服10mL藿香正气水后0.5h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1.3 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种类和量的特点\n双硫仑样反应与使用药物的剂量、停药后的间隔时间和饮酒的量成正比,与饮酒种类关系不明确。有报道饮50mL啤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和含有乙醇的饮料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时,常持续2h左右可逐渐缓解,重者可持续24h或数天才能完全缓解。
2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常见药物
2.1头孢类抗生素\n如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盂多、拉氧头孢、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唑啉、头孢克肟。2.2硝咪唑类\n如甲硝唑、替硝唑,不论是口服或静脉给药,不论是何种酒,也不论是饮酒量多少,都会直接与吸收入血的乙醇发生反应,而出现双硫仑样症状。饮酒后要使用甲硝唑,必须禁酒5d,在使用甲硝唑时也应提醒患者应禁酒7d以上,以免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此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
2.3其他药物和食物\n呋喃类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脲类降糖药如氯磺丙脲、达美康、甲苯磺丁脲(D860)、优降糖、苯乙双呱、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胰岛素等。\n使用上述药物后7d内饮酒(如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如糖浆类(棕色合剂、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等)或酊剂、食用某些食物(如酒心巧克力、乳酪、动物肝脏、沙丁鱼等富含酪胺、苯丙胺酸、色胺酸的食物和含乙醇的饮料)、乙醇外用(如乙醇擦浴、消毒)和做光量子治疗等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3.2使用双硫仑样药物后饮酒反应过程\n在使用该类药物后,体内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在服用此类药后7d内饮酒,乙醇就不能正常的代谢为乙酸,而使中间产物乙醛浓度急剧升高,积蓄体内而产生双硫仑样反应,这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可抑制乙醛脱氢酶,而出现“乙醛蓄积综合征”。
双硫仑样反应分度
轻度:颜面或全身皮肤潮红.轻度头昏,心慌,无恶心、呕吐、发热、头痛等;中度:头昏、头痛、心慌、恶心、呕吐、发热,但无胸痛、呼吸困难、休克:重度: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
双硫仑样反应的处理,立即停止饮酒,催吐,有条件时洗胃。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和鼻腔呕吐物和分泌物。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一般处理:吸氧、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查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和观察脉搏血氧,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葡萄糖和乙醇
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之一,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为机体供能。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是葡萄糖的主要功能。
饮酒后,酒中的乙醇经胃和小肠在 0.5~3 h 内完全吸收,分布于全身所有含水组织和体液中。乙醇虽在体内分布广泛,但 90% 在肝内分解、代谢。血液中乙醇浓度过高不仅会引起醉酒的一些症状和并发症,而且乙醇在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其能量的来源有赖于葡萄糖的供应。
那么,输注葡萄糖除了为机体供能,对于乙醇的代谢又有哪些作用?
输注葡萄糖的作用
- 加速乙醇排出
- 加快乙醇分解
- 纠正低血糖
输注葡萄糖后,血糖升高,血容量增加,加速体内液体通过肾脏的尿液排出,所以醉酒后输注葡萄糖,通过排尿而加速乙醇的排出,可减轻醉酒的状态。
饮酒后,肝脏分解代谢酒精需要大量的能量,提供葡萄糖可以加快酒精的分解代谢。亦有观点认为输注葡萄糖具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
乙醇代谢过程中,会伴随发生 NADH/NAD 的比例改变、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饮酒后会发生低血糖。低血糖一般多发生在中等量或大量饮酒后 6~24 h,但也可于饮酒后很快发生,血糖浓度一般<1.7 mmol/L。因此,输注葡萄糖是纠正饮酒后的低血糖状态的直捷有效的方法。
输注方法
- 轻中度饮酒者不伴意识障碍者
- 5% 葡萄糖盐水 500 mL
- 维生素 B1 50~100 mg
- 维生素 B6 50~100 mg
- 急性意识障碍者
- 50% 葡萄糖 100 mL,iv
- 维生素 B1 100 mg,im
- 维生素 B6 100 mg,im
- 对烦躁不安或过度兴奋者
可在吸氧、保暖、心电监护的同时静脉输注:
为加速乙醇在体内的氧化,可考虑:
可用小剂量地西泮,避免使用吗啡、氯丙嗪、苯巴比妥类镇静药。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基因疗法KEBILIDI用于治疗AADC缺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批准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基因疗法。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这个病挺严重,还会缩短患者寿命。近年来,大家关注到我们大脑中含有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极其重要的物质,这种病会导致我们脑中无法合成多巴胺。
这种疗法是一种基因替代疗法,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把药物注射到大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基因治疗后的12个月内,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就有了快速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5年。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神经递质分析也证实了患者体内多巴胺的产生增加。改善源头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比如情绪、出汗、体温和眼动危象等方面)得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回到这个神奇的基因疗法,KEBILIDI是一种基于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2(rAAV2)的基因疗法,里面包含了人的功能基因。
注入大脑后,这种功能基因可以增加AADC酶的含量,从而恢复多巴胺的产生,以此来纠正潜在的遗传缺陷。但还需要注意的是,KEBILIDI禁用于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估还没有达到颅骨成熟度的患者。
参考来源:
1.PTC Therapeutics Announces FDA Approval of AADC Deficiency Gene Therapy.
2.Tai CH, Lee NC, Chien YH, Byrne BJ, Muramatsu SI, Tseng SH, Hwu W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adocagene exuparvovec in patients with AADC deficiency. Mol Ther. 2022 Feb 2;30(2):509-518. doi: 10.1016/j.ymthe.2021.11.005. Epub 2021 Nov 8. PMID: 34763085; PMCID: PMC8822132.
当地时间11月13日,两款心电图相关的设备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一款是可佩戴的贴片,可连续14天来监测我们的心电图,当发生心律失常的时便于直接通知医生。
另一款是心电图监护仪,也能直接佩戴在胸部,能及时识别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1-2]。这两款设备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
未来心电图监护仪还将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心电图以更早诊断不同类型的心脏病。这台心电图监护仪还可以生成24小时连续心电图,可以在锻炼的时候使用,还能检测心率等数据。而可佩戴的贴片由有7个心电图导联,在检测心律失常方面准确性高。
1.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有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毫无征兆,这两个设备的获批有助于更早发现;有时会出现心悸或黑矇,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陆的年猝死人数可达54.4万[3]。且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盯上了年轻人,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心律失常等疾病,保护好你的“小心脏”。
2.心律失常检查包括哪些?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