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常有病人问冬季如何养生。根据病情我便给予不同的答复,但都要送上句俚语,即“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
冬季昼短夜长,天气寒冷,阳气闭藏,人们更需要借助阳光来振奋、补充机体的阳气、这就是中医学的“天人合一”道理。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负冬日》。他说,冬日在太阳下取暖,会有“和气生肌肤,外融百骸畅”的感受。清代画家高桐轩的养生之道,有一条便是“曝背之乐”。他说,冬日天气暖和,每至日中,或坐场上,或倚北墙。每日晒之,通身温暖,畏寒缩冷之感顿消,既活人筋血,又强人皮骨。医学研究证明,太阳光可使皮肤充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全身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钙、磷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经常晒太阳,对儿童与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对一些慢性病,如气管炎、胃肠炎、关节炎、失眠、贫血、营养不良、老人骨折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它的作用是人参不可替代的。
晒太阳最好在户外进行。一般分为局部照射与全身照射两种形式。局部照射,即用白布单遮掩住不照射部位而只照射患部。全身照射分坐位与卧位两种。坐位照射顺序是先照射背部和下肢,后照射腹部和上肢。卧位照射顺序是先俯卧照射,后再按左侧卧、仰卧、右侧卧依次进行。有“老寒腿”的朋友,夏季可以把腿在阳光下晒一晒,这样可以加速钙质的吸收,祛除腿上的寒气,预防骨质疏松。
冬天晒太阳以上午10~12点、下午2~4点为宜,选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开始以30分钟为好,以后逐渐增加到1~2小时。晒太阳以全身或背部有烘热感、皮肤微红似有汗出为度。切不可在刮风天晒太阳。一般不直晒头部。若晒,要适当遮挡头部,并戴上有色眼镜,以防阳光直射损伤眼睛。如外出活动不便,也可在向阳的窗前晒太阳,但一定要将窗户打开,以免紫外线照射不到。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感受阳光了,每天不到7点就挤进铁皮罐头般的公共汽车里,接着在医院的诊室中一呆就是一天,大多数时间与阳光无缘,因为我每天一下班,太阳早已落山了,或者我上的是晚班,一觉醒来已经是黄昏,然后我开始置身于黑夜之中,与那些痛苦的人同在。
但是我没有忘记朝阳,因为我是在山区的郊野长大的,我现在闭着眼睛,依然能够体会到朝阳升起时的感觉。那个时候地平线上朝阳已经冒头,那光线并不酷烈,清凉的风贴在我的脸上,万物开始苏醒,露珠一颗接一颗被点亮,然后身旁的树木花草都被染成金色。我也被染得金灿灿的,但是那光照不进我的脏腑,透不入我的骨头,我依然觉得有些冷,我的耳边,眼前,都是风,无穷无尽的清风。
大地属阳,有风,阳光只能停留在人的肌表,灼烧不了血肉、脏腑和骨头,这就是我对太阳初起的理解。理解太阳初起,是理解“太阳证”的一把钥匙。
经方派医家是怎么认识太阳证的呢?
日本汉方医学家山田正珍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并不是指经络学说中的“太阳经”。日本古方派多从此说。清代医家柯琴认为,太阳证是以表证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民国医家陆渊雷赞同此说,他进一步补充到凡正气充足,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力弱,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当代医家胡希恕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这个太阳证就是表阳证。
现在让我们回到《伤寒论》原文:
条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句是太阳证的提纲。
什么是“脉浮”呢?就是“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它提示“病位在表“。伴随着“脉浮”的出现的是“头项强痛而恶寒”。“项”是指脖子的后部。这个“强”读jiàng ,在这儿是“不柔顺”的意思。“头项强痛”指从头到颈,紧绷绷的,不柔顺且痛。“恶寒”,就是畏冷,怕冷。上述症候反应,就是太阳证总的特点。
条文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条文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段条文说的是太阳证中两个重要的亚型。前一个是“中风”证,后一个是“伤寒证”。这两个证啊,在共同具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特征的情况下,各有不同。
在此我绘制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看这两个亚型彼此的特点:
从条文上看,中风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伤寒证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在这儿出现了,“脉阴阳俱紧”五字,何解?我曾经谈到过,阴阳是概括,天与地,火与水,昼与夜,上与下,生与死等性质相反的事物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如果将“浮取”称为阳,那么相对的“沉取”就是阴。
所以“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句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轻取时感觉“脉缓”,重按时也感觉“脉缓”。这个缓不是“慢”的意思,它是紧的反义词,就是“松”的意思。这个脉啊,轻取呢浮而软,深按呢,还是浮而软。你诊脉,光取寸口脉觉得不全面,那么用遍诊脉法也可以。
名为中风,名为伤寒,这个“名为”两字也很有意思。“名为”就是命名的意思,不是说它的病因就是“风”或者“寒”。无论“中风”还是“伤寒”只都是对某类症候群的症状与性质的概括。不是只有外感六淫才会出现“中风证”,“伤寒证”,万病都有可能出现“中风证”,“伤寒证”。一旦出现这两种证型,那么就应该用与之“对应”的方剂。后面我们将会谈到,与其对应的方剂就是“桂枝汤”类方,和“麻黄汤”类方。
最后用简单的一句话给这篇文章做个总结:
何为太阳证?病位在表,病性属阳就是太阳证。
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六经辨证多属表证太阳病,多属于营卫不和,正邪交争于皮肤,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治当解表、调和营卫,使邪气随微微汗出而散达到治疗身痒的目的。
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邪可人里化热,呈表里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人金银花、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丹参等,湿邪明显者可加人生薏苡仁、败酱草等。同时根据表证及郁热程度,及夹杂湿热程度,还可据证选用小青龙加生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大青龙汤等加减治疗。
身痒,病在皮肤,若无呕(无少阳),清便自可(无太阴、无阳明)症状,即可判定属于表证。虽然身痒临床多见于表证,但亦有不属于表证的情况,因此临床时仍需要详辨六经,确定属于表证的身痒,方可从表论治。
亲爱的京东健康全体员工、医药界同仁们:
今年4月以来,国家医疗保障局开展了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工作,有效遏制了医保药品“倒卖”“串换”等违规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推动了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我国目前药品种类繁多,以零售药店销售情况为例,近一个月全国所有零售药店实际销售药品种类多达21.33万种。采集药品耗材追溯码能够有效防范假药、回流药,显著提升医院、药店发药的准确性,大大促进用药安全。
今年年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扫码支付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此,我们向所有京东健康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医药界同仁发出倡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理解药品追溯码医保监管应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规定,积极响应推进药品追溯码的全链条覆盖;
二、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每盒药品在销售时通过扫描药品追溯码,数据直接上传至医保信息平台,使每一盒药品都拥有唯一的“身份证”,确保药品可追溯;
三、我们要做到对药品追溯码“应扫尽扫”,探索京东平台内医保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一物一码、物码同溯”的药品全过程信息化追溯链条。
我们承诺,京东健康将始终坚持“值得托付的、以用户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经营理念,在医保品种支付时若发现重码等异常情况,将立即报告医保、药监部门,并拒绝追溯码异常药品流出。
让我们携手共建、形成合力,积极推进药品追溯码的全面应用,为实现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以及医保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强有力开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共同落实药品追溯码的全链条覆盖。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一起为公众安全用药保驾护航,一起为国家医保基金安全贡献力量,坚定做健康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的践行者、维护者、推广者和受益者!
北京京东健康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16日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基因疗法KEBILIDI用于治疗AADC缺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批准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基因疗法。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这个病挺严重,还会缩短患者寿命。近年来,大家关注到我们大脑中含有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极其重要的物质,这种病会导致我们脑中无法合成多巴胺。
这种疗法是一种基因替代疗法,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把药物注射到大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基因治疗后的12个月内,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就有了快速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5年。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神经递质分析也证实了患者体内多巴胺的产生增加。改善源头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比如情绪、出汗、体温和眼动危象等方面)得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回到这个神奇的基因疗法,KEBILIDI是一种基于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2(rAAV2)的基因疗法,里面包含了人的功能基因。
注入大脑后,这种功能基因可以增加AADC酶的含量,从而恢复多巴胺的产生,以此来纠正潜在的遗传缺陷。但还需要注意的是,KEBILIDI禁用于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估还没有达到颅骨成熟度的患者。
参考来源:
1.PTC Therapeutics Announces FDA Approval of AADC Deficiency Gene Therapy.
2.Tai CH, Lee NC, Chien YH, Byrne BJ, Muramatsu SI, Tseng SH, Hwu W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adocagene exuparvovec in patients with AADC deficiency. Mol Ther. 2022 Feb 2;30(2):509-518. doi: 10.1016/j.ymthe.2021.11.005. Epub 2021 Nov 8. PMID: 34763085; PMCID: PMC8822132.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