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何为太阳证?

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何为太阳证?
发表人:黄继斌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感受阳光了,每天不到7点就挤进铁皮罐头般的公共汽车里,接着在医院的诊室中一呆就是一天,大多数时间与阳光无缘,因为我每天一下班,太阳早已落山了,或者我上的是晚班,一觉醒来已经是黄昏,然后我开始置身于黑夜之中,与那些痛苦的人同在。

 

但是我没有忘记朝阳,因为我是在山区的郊野长大的,我现在闭着眼睛,依然能够体会到朝阳升起时的感觉。那个时候地平线上朝阳已经冒头,那光线并不酷烈,清凉的风贴在我的脸上,万物开始苏醒,露珠一颗接一颗被点亮,然后身旁的树木花草都被染成金色。我也被染得金灿灿的,但是那光照不进我的脏腑,透不入我的骨头,我依然觉得有些冷,我的耳边,眼前,都是风,无穷无尽的清风。

 

 

大地属阳,有风,阳光只能停留在人的肌表,灼烧不了血肉、脏腑和骨头,这就是我对太阳初起的理解。理解太阳初起,是理解“太阳证”的一把钥匙。

 

 经方派医家是怎么认识太阳证的呢?

 

日本汉方医学家山田正珍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并不是指经络学说中的“太阳经”。日本古方派多从此说。清代医家柯琴认为,太阳证是以表证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民国医家陆渊雷赞同此说,他进一步补充到凡正气充足,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力弱,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当代医家胡希恕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这个太阳证就是表阳证。

 

现在让我们回到《伤寒论》原文:

 

条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句是太阳证的提纲。

 

什么是“脉浮”呢?就是“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它提示“病位在表“。伴随着“脉浮”的出现的是“头项强痛而恶寒”。“项”是指脖子的后部。这个“强”读jiàng ,在这儿是“不柔顺”的意思。“头项强痛”指从头到颈,紧绷绷的,不柔顺且痛。“恶寒”,就是畏冷,怕冷。上述症候反应,就是太阳证总的特点。

 

条文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条文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段条文说的是太阳证中两个重要的亚型。前一个是“中风”证,后一个是“伤寒证”。这两个证啊,在共同具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特征的情况下,各有不同。

 

在此我绘制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看这两个亚型彼此的特点:

 

 

从条文上看,中风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伤寒证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在这儿出现了,“脉阴阳俱紧”五字,何解?我曾经谈到过,阴阳是概括,天与地,火与水,昼与夜,上与下,生与死等性质相反的事物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如果将“浮取”称为阳,那么相对的“沉取”就是阴。

 

所以“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句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轻取时感觉“脉缓”,重按时也感觉“脉缓”。这个缓不是“慢”的意思,它是紧的反义词,就是“松”的意思。这个脉啊,轻取呢浮而软,深按呢,还是浮而软。你诊脉,光取寸口脉觉得不全面,那么用遍诊脉法也可以。

 

名为中风,名为伤寒,这个“名为”两字也很有意思。“名为”就是命名的意思,不是说它的病因就是“风”或者“寒”。无论“中风”还是“伤寒”只都是对某类症候群的症状与性质的概括。不是只有外感六淫才会出现“中风证”,“伤寒证”,万病都有可能出现“中风证”,“伤寒证”。一旦出现这两种证型,那么就应该用与之“对应”的方剂。后面我们将会谈到,与其对应的方剂就是“桂枝汤”类方,和“麻黄汤”类方。

 

最后用简单的一句话给这篇文章做个总结:

 

何为太阳证?病位在表,病性属阳就是太阳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太阳证疾病介绍:
太阳证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提起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人会说“喝枸杞茶”“喝当归黄芪茶”“吃阿胶”之类的,总之就是,各类中药吃起来。什么?难道说中医养生就是买买买?NO!中医养生可不是“中药养生”!

     

     

    什么是中医养生呢?

     

    中医养生是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消除不适、已病促愈、病后复原的保健目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其深度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点。《黄帝内经》中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有哪些观念呢?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调整。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阴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则为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保养,更注意心境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二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

     

    千万别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而且养生也不仅仅是为了长寿。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有必要的。

     

    但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的人,养生方法不可“一刀切”。

     

     

    好的身体不是“吃”出来的,而是“顺”出来的。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 中医理论并非源自于哲学,而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果!

     

    疫情爆发后,中医的连花清瘟和刮痧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这之后,中国乃至世界对于“中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1]!

     

     

    自2019年12月末以来,在中国政府在强有力的政策和指挥下,新冠肺炎的疫情基本控制在国门之内,也为世界争取了2个多月的“缓冲期”。

     

    中药为何会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些对“疫毒”相关的现代多种病毒具有广谱性抑制作用的中草药。

     

    如有报道指出:广陈皮、桑寄生、藿香、紫苏叶、佩兰等对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黄芩、黄连、黄柏、银花、柴胡、贯众、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含羞草等对呼吸道病毒有抑制作用;多花水仙、接骨木等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板蓝根、荆芥、薄荷等对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蒲公英、鸭脚木等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等。在抗病毒患者的治疗中也常用苦参等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中药的抗病毒作用,往往不是特异性抑制病毒,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起到阻止病毒侵害人体的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中医对“疫毒”认识系统全面,从“疫毒”的成因、感染途径,到“疫病”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齐备,再到历代医家不计其数的成功治疗案例,均彰显中医辨证论治、局部与整体并重的优势。

     

    而中药复方的“多兵种、全方位”协同作战,更是战胜包括目前新冠肺炎在内的各种新疫病的关键所在,值得重视和推广运用[2]。

     

    以前,“刮痧”备受争议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电影——刮痧。

     

    电影讲的是留居美国的一家人,因为孩子发烧使用刮痧退热,而被美国政府误会“虐童”,最终险些失去孩子抚养权的故事。

     

    但近些年“老外”也开始逐渐接受了“刮痧”这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除了中药方剂之外,中医还有砭、针、灸、按跷、导引等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砭法刮痧也是可以治疗瘟疫的。参考中国历史,刮痧则是中医临床治疗瘟疫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中医角度,顾植山教授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ⅥD-19”疫情的发生,燥、湿、火、寒都有,六淫杂陈,错综复杂。

     

    “伏燥”和“木疬”之气是贯穿始终的病机之本,随时变化的火、湿、寒等是病机标。尤其新冠肺炎的重症,都是内燥较甚者。因此,把新冠病毒感染一概称为“肺炎”值得商榷。

     

    在治疗上,除了中药之法外,中医六术之首的刮痧,具疏通经络,驱邪外出之功,还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且刮痧方便易学,取材亦相当容易,易于推广[3]。

     

    刮痧也能提高免疫力?是真的!

     

    大量临床实验证明,李氏虎符铜砭刮痧发现,刮拭胸腺可有效激活机体T淋巴细胞输出量增加,提升自愈力、免疫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费景兰在临床通过刮拭胸腺对T细胞亚群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在刮痧前、刮痧后30min、24h、72h分别留取血标本检査T淋巴细胞。

     

    结果显示:

    1)刮痧前CD4/CD8、T细胞CD3(+)降低,提示机体免疫力低下;

    2)刮痧后30 min CD4/CD8、T细胞CD3(+)升至正常;

    3)刮痧后24h、72h后CD4/CD8、T细胞CD3(+)均处于正常范围,提示机体免疫力恢复正常。

     

    因此,刮痧可调动人体气血运动,达到强肺补气之功,在治未病及既病防变方面优势突出,可有效阻挡或减轻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希望居家隔离群众或一线抗疫的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都能够采取刮痧等方法,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阻击疫情蔓延[3]。

     

    温馨提示:

    我们在这里郑重的提示您,如果发生了疑似症状,还是不要自己在家中坚持或者拒绝治疗,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医院会根据您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东浩,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A].医学争鸣,2019,06:45-48;

    [2]李济仁,李艳,新冠病毒来袭 中医为何可以发挥作用?[N].健康报,2020-3-18(005);

    [3] 王雷,费景兰,温媛媛,李道政.中医刮痧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https://doi.org/10.13729/j.issn.1671-7813.Z20200182

     

    审稿人 | 京东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袁玉琴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这个患者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他好转得比较快,还因为他在服用中药期间表现出的恐惧感。

     

    是的,很多人质疑中医、中药的疗效,最喜欢用的一个理由就是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效应,就是患者出于对“医师”,“疗法”的信任,所以,虽然接受的是“无效的治疗”,但是由于“心理作用”,使得自己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安慰剂效应,又叫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也是很多人用来批评中医的一个入口。

     

    但是,这个患者不同,这个患者自始至终都对“中医”有一种恐惧感,他妻子也反对他服用中药,这可能和社会上有人宣传中医会损伤肝肾有关。

     

    患者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小三阳,比较怕冷,受寒后容易出现腹部疼痛及腹泻,频率为一周1-2次,平素大便稀溏,于2018年6月9日就诊于我处。

     

    患者身体较瘦,身高1米7却只有48公斤,舌胖,舌质淡而稍紫,舌中及舌根有黄腻苔,就诊时踌躇不安,为了对比,治疗前还专门查了腹部B超,肝肾功能,舌苔如下:

     

     

     

    患者,怕冷,腹痛后腹泻,比较符合痛泻要方的方证,而从舌胖淡来看,患者又有比较明显的脾阳虚。舌略紫,提示有瘀血。舌中和舌根苔略黄腻,提示中焦和下焦有湿热。当然,现在困扰患者的是腹部遇寒则腹痛腹泻的问题,所以,需要先把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患者的中焦,下焦热,也是由于中焦运化失司导致的,所以治疗这种湿热,关键在于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的功能,待脾健湿去后,再加一些清下焦热的药物祛除余邪即可,亦需加一些活血之品。

     

    治法为:温脾利湿,调和肝脾。方药:苓桂术甘汤与痛泻药方合方。具体组成如:茯苓24克、 桂枝12克、 炒白术12克、 炙甘草9克、防风12克、 白芍9克、 陈皮9克、 莲子20克、生姜12克。中药配方颗粒,早晚各一袋,200毫升水冲,饭前温服。

     

     

    甘草是治疗肝病和脾胃病的要药

     

    其中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通络化气;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甘草益气和中;白芍养血调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既可除湿,又可散肝舒脾,又可祛除肠风。总之使用苓桂术甘汤是为了振奋中阳且健脾祛湿,使用痛泻药方是为了调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

     

    患者服药后,腹泻,腹痛都消失了。但是患者很紧张,又去查了一次肝功能,结果,谷丙转氨酶为21U/L,谷草转氨酶为22U/L,都稳稳妥妥地在正常范围内。

     

    实际上,使用这个方案我很有信心,不仅仅不会伤害肝肾功能,而且还有一定的保护肝脏的功能,这也是我用来治疗肝脾不和的基础方案之一。

     

    所以,无论什么病,每一位接受我治疗的患者,我都会建议他们在治疗前后系统查一个肝肾功能全套,以及彩色B超看看,如果是乙肝患者,我还会让他们在治疗前后查一个HBVDNA。

     

    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中医西化”,实际上,治病我依然是用中医思维,但是,我主张建立基于证据的中医学,无论声称合理地使用中药可以保护肝肾功能,还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中药会损害肝肾功能,无论是声称中药可以抑制乙肝病毒,还是认为中药会贻误乙肝患者的治疗时机,都应该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的确有一些中药是会伤害肝功能的,例如金不换,何首乌,土三七,千里光,野百合等等,但是另外又有一些中药可以有效地保护功能,例如甘草,丹参,五味子等等,所以,中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药伤肝,中药不伤肝,而是应该在熟悉中药药理的中医的指导下在合适的时机使用中药。

     

     

    一个擅于保护患者,也擅于保护自己的中医医师,不应该拒绝化验、放射、B超等现代诊疗技术,因为让患者治疗前后对比自己的各项指标,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同时,患者的指标如果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变化,也是证明中医的有力证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生病了、产后或者身体的特殊时期,尤其在服中药期间,医生或者老人经常会千叮万嘱哪些、哪些是“发物”不能吃!

     

    您一定特别奇怪,“发物”具体指些什么?

     

    其实发物就是食物,所谓“发”是激发、诱发的意思,也就是有可能损害身体、甚至是加重病情。发物的禁忌在养生和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质是饮食造就的

     

    古时对这类论述的中医著作非常多,涉及的内容和食谱种类也非常广。

     

    中医看病讲究辩证论证,把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型,药物的作用也分为温、凉、补、泻四种,食物当然也能根据本身的性味寒、凉、辛、热,对应疾病的寒、热、虚、实四型性质是否冲突有害,而做出能否食用的判断,什么体质的病人适宜吃什么,不适宜吃什么。

     

    1. 生冷水果类:对于舌苔白、滑、厚、腻的寒湿体质,是不适合食用的;

     

     

    2. 鱼肉海鲜等黏腻食物:舌苔厚腻湿邪阻滞的体质是不适合的;

     

     

    3. 辛辣食物:比如煎炒油炸、辛辣刺激、火锅烧烤等,对于舌质红的热性、燥热体质也不适合;

     

    4. 热性食物:比如食用菌类蘑菇、香菇以及牛羊肉等,易导致动风生阳,触发肝阳头疼、肝风眩晕等疾病。

     

    中西医在“发物”上的异同

     

    1. 现代医学:

     

    过敏体质怕“蛋禽鱼腥”:

     

     

    比如过敏体质的人不能吃含异体蛋白和组织胺高的蛋禽类、鱼虾海鲜等食物,容易构成过敏源导致人体发生过敏反应。

     

    组织胺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以及嗜酸性白细胞增高等,从而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诱发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皮疹、瘙痒等变态反应,甚至严重的引起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炎症。

     

    术后、创伤怕“辛辣刺激”:

     

    1)辛热刺激性食物:酒、葱、蒜、花椒、胡椒、辣椒、牛羊狗肉等容易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体温上升,对减少手术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不利,易引起炎症扩散、疔毒走黄。

     

    2)盐类等:肥肉、海鲜、辣椒、醋酸等食物对水肿病人不利,而杨桃对于属于肾性水肿、肾脏功能差的病人特别不利,因为杨桃易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和上皮细胞损伤而导致血尿。

     

    重油重盐等含钠高的食物,会导致水钠潴留,导致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的阻力增加,并且引起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导致血压的不稳定,影响药物的效果而加重高血压。

     

    2. 中医理论:

     

    一般情况下需要忌口,但有些情况我们却可以借助这些发物的特性来治疗疾病。

     

    抑郁多思宜补气血:

     

    比如平时容易情绪低落、抑郁的人,会建议他们食用一些菌类食物来促进肝气的生发舒达,协助治疗,减轻病症。

     

    对于一些气血虚弱、脾胃虚寒的人,我们反而建议食用一些温热的鸡肉、牛羊肉来改善体力,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

     

    结核病宜两食消散:

     

    对于结节类疾病,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我们会用一些贝壳类海鲜,药食两用的食物来促进结节的消散,来达到软坚散结的目的。

     

    麻疹初期可催发:

     

    比如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使用蘑菇、竹笋等发物,可起到助其透发、缩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发物以催发牛痘等,都是利用发物的特性起到良性治疗作用。

     

    或也可通过食物加工来减轻或者消除食物的发性,这跟中药炮制后减轻或者消除毒副作用的原理一样。

     

    比如豆类有很好的补肾益脾、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难消化、易产气,会导致腹胀气滞的反应,如果将其水泡、磨浆、加热、发酵、催芽等方式加工后,其食性明显提高,而各种不良发性得到有效抑制。

     

    有迹可循:古典早有记载

     

    1.《灵枢·五味篇》曾言: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2.《本草纲目》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鱼,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不无道理。

     

    3.《素问·热论》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4.《临阵指南医案》言:“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又说“乱进食物,便是热助,唯清淡之味,与病不悖。”

     

    5.《金匮要略》则言:猪肉与生胡荽同食,烂人脐;鸡不可合胡蒜食之,滞气;龟、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枣合生葱食之,令人病;生葱和雄鸡、雉、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窍经年流血。

     

    从古至今“发物”都贯穿在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中,连接了饮食与体质,甚至是家族疾病。所以,现代人在追逐健康的路上,千万要注意各类发性食物是食用问题!

     

    作者 | 扬州洪泉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朱秋波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李晓强

    文章首发于 | 李晓强医师公众号

     

    一监生,中年妻丧,继娶幼室,乃娇态人也。自服补肾助阳之药,以致肾水受伤,不能上制心火,左颧发生一泡,先紫后黑,麻木不知痛痒。凡黑者肾经之毒也,其毒岂浅?且喜疮之四边尚未走散,此犹可取。随用针刺疔上,量别药不济其事,用冰蛳散厚糊作条插入患孔,用糊纸密封,勿令泄气。朝服加减八味丸以滋肾水,午服盖气养荣汤接补真气以滋不足,晚用琥珀蜡矾丸护心解毒。候至十一日外,疔根与药结成一块,根据期脱落,次用生肌敛口、补助调理脾胃之剂,二十日而愈。后因此公不慎调理,失于保节,几及三年,复成虚损劳瘵而殁。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第十七·疔疮治验》

     

     

        解析:

     

         疔疮是中医外科常见病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据中医皮肤浅表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位置。西医以病原学为基础的命名疾病,因此,在西医进入中国时,将很多皮肤感染性疾病命名为中文时,直接用了痈、疽、疖、疮等,没有借用疔的概念,因此,现代很少有人知道疔疮这个曾经广泛使用的名词,至于其确切意义更是知之甚少。总而言之,疔疮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起初多位皮肤浅表感染,后发展迅速,甚至出现败血症等全身症状。正如陈氏在《疔疮论第十七》中说:“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日、五日而不死,一月、半月而终死。”

     

        对其病因,西医以病菌致病说统而概之。而中医却较为多元化。具体如下:

     

        “且如毒气发于心经者,生为火焰疔。其患多生唇口、手掌、指节间,其发初生一点红黄小泡,抓动痒痛非常,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愦,此等出于心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肝经者,生为紫燕疔。其患多生手足、腰胁、筋骨之间,初生便作紫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筋烂骨,疼痛苦楚;重则眼红目昧,指甲纯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愦,此等出于肝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脾经者生为黄鼓疔。其发初生黄泡,光亮明润,四边红色缠绕,其患初生口角、腮颧、眼胞上下及太阳正面之处,发之便作麻痒,绷急硬强;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等出于脾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肺经者生为白刃疔。其发初生白泡,顶硬根突,破流脂水,痒痛骤然,易腐易陷;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咳吐脓痰,鼻掀气急,此等出于肺经之病也。

     

        毒气发于肾经者生为黑靥疔。其患多生耳窍,胸腹、腰肾偏僻软肉之间,其发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疔痛,彻骨髓;重则手足青紫,惊悸沉困,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此等出于肾经之病也。”

     

        此等细致入微的症状描述,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临床医生学习的。虽然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诊断技术和辅助工具,但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医学前辈的观察能力和发扬古人以临床为基础的探索精神。我们必须承认西医在病原学上的成就,但我们应该明白,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病原体并不是全部的“因”。任何结果都是有着多元化的“因”。疾病也不例外。

     

        根据病史和症状本案之病当为黑靥疔,既然病位在肾,那治疗原则基本也就相差不言了。

     

         古人用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从来就不会拘泥于某方,用法也不会拘泥于一日一次或一日两次。很多古人的医案都记述了很多种复杂的中药服用方法,有餐前服、有餐后服、有餐后服、有清晨服、有晌午服、有日暮服、有子时服、有一日一次、有一日两次、有一日三次、甚至有一个时辰(2小时)服一次、有冷服、有热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至于药引那就更是复杂多样了。不知何时几乎所有的汤药都变成了一日两次,试看今天的所有的中医医生,几乎用药都是一日中药,分早晚两次服用。陈氏以早晨服加减八味丸以滋肾水,中午服盖气养荣汤接补真气以滋不足,晚上服用琥珀蜡矾丸护心解毒。这种用药思路恐怕是我们今天的中医人都应该学习和深思的。自古用药之病都有联合配伍、联合方法、多样化、多靶点的治疗思路。西医常用多路径、多靶点的条理分明的体系化诊疗思路。而中医却仅仅满足于方剂内的配伍,给病人仅喝一碗汤药就想要立竿见影,这岂非痴人说梦?

     

     

        古人的治疗思路连贯有序、严谨慎密,才能仅靠中医治愈复杂多变的疾病。而今,只以一剂汤药之病,当然疗效不佳。自知疗效不佳,便只能佐以西药,既然中西医同用,疾病治愈了,恐怕连医生也不知道是何药起了作用。当然,为并不反对中西药并用,只是忧心本末倒置后,中医就危险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现在不比以前,过去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能顾好自己和家人的温饱就算不错了,现在经济不断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衣食无忧之余,很多人也开始想着养生了。

     


    “养生”说到底就是保养、调理自己的身体,为身体健康做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先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进行针对性地调理。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要进补,就是因为体虚,但体虚也分为好几种,有阳虚、阴虚、气虚还有血虚,这4种虚弱的症状,都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只有了解了自己是哪种“虚”,才能更好地调理身体,少走弯路。

      
    阳虚

     

    我们经常说的阳气不足,其实说的就是阳虚,这种体质的人群基数比较大,也非常普遍。这类朋友通常有手脚冰冷、畏寒、易受寒的症状,需要通过补充阳气来调节。如何补充阳气呢?

     

    首先,要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平时应忌口生冷寒性类食物,即使天气炎热,也要拒绝冰镇西瓜、绿豆汤、海鲜、雪糕等食物。其次,要注意保暖,最近气温开始下降,阳虚体质的朋友容易感染风寒,这段时间应该及时添加衣物,护好头部、脖子、肚脐、腿脚等部位。

     

    如果四肢发凉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在热水中加入花椒、生姜、艾草等物,御寒排湿的效果会更好。泡脚还能疏通经络,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身体回温,调理体质。

     


    阴虚

     

    与阳虚相对应的就是阴虚,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阴虚体质的朋友主要有体内阴液不足的问题,这跟体内虚火旺盛有关。阴虚体质的朋友平时爱吃容易上火的东西,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过旺,导致情绪容易波动,易出虚汗。

     

    这类朋友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寒凉食物,与阳虚体质的人相反,他们则应该少吃牛羊肉,避免火锅、辛辣食物,像豆腐、黄瓜这类食物,都有补阴的效果,可以适量食用。同时,很多阴虚患者饮食上偏爱油腻,这一点也要注意纠正,油炸、烧烤类食物要尽量少吃。

      
    气虚

     

    相信大家平时也经常听到“气虚”这个字眼,“气”是人体的根基,“气”通畅无阻,人则充满活力,而体内元气不足,则会出现浑身无力、容易疲乏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很多年轻人身上比较常见,缺乏锻炼、饮食不当是导致气虚的主要原因。

     

    想要改善气虚体质,则应多吃桂圆、红枣、黄豆等益气补虚的食物,平时不要过度劳累,适当运动,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情绪波动也会损伤元气,希望你能保持良好心态。

      
    血虚

     

    血是滋养各个器官的物质,如果体内血液不足,除了外表会出现面色苍白的症状,体内的器官也会因为滋养不够而出现衰老的迹象。这种现象在女性身上比较常见,因为月经期、生育生产出血过多,很容易形成血虚体质。

     

    这类人群平时在饮食上应多吃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像含铁量丰富的菠菜、黑木耳等都是进补的佳品。有空时也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自身的造血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能预防贫血。

      
    总结:体质虚弱需要调理,但只有了解自己是哪一种体虚,还能更好地补养身体,如果是阳虚体质,却用了补阴虚的方法,反而会让身体遭罪。所以,大家在进补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身上有哪些症状,属于“四大虚”里的哪一种,再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  

    我在乳腺外科转科时,遇到了一个特别的病例。经历了“癌症手术-肿瘤细胞突变-靶向治疗-症状好转”的过程后, 我对靶向治疗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患者是个73岁的老年女性,先前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经过乳房肿瘤切除术、放疗及辅助他莫昔芬治疗后出院。然而3年后,病人出现了憋气,检查发现肿瘤已广泛侵及颈部、肺部和胸膜,考虑为乳腺癌晚期,患者和家属不抱太大希望,只希望后续治疗能减轻点痛苦…

     

    由于患者持续性呼吸困难,主治医生一边着手缓解她的症状,另一边查阅相关了研究,追踪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最终将患者肿瘤组织送到基因检测公司,进行更全面的基因组学检查,由此发现了肿瘤细胞BRAF基因突变为V600E。

     

     

    利害关系权衡后,经该患者同意,决定使用维罗非尼(Vermurafenib)治疗。

     

    • 大约1个月左右,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变;

    • 2月后,进一步的PET成像显示之前颈部和胸部的转移灶明显缩小;

    • 6个月后,患者对维罗非尼的耐受良好,PET显像进一步表明疾病明显减轻;

    • 23个月后患者仍服用该药治疗,疾病状况控制良好,几乎不伴有与其肿瘤相关的症状了。

     

    这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减轻患者症状的同时,还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真是医生、患者、家属三方皆大欢喜的结果。

     

    靶向药是癌症特效药吗?

     

    答:化疗药是“空投炸弹”,靶向药则是“制导导弹”。

     

    在全球每新增的100个癌症患者,就有21个中国人。咱们国家平均1min就有7个人确诊癌症,每60秒近5人死于癌症[1]。不仅仅是被确诊,癌症的遗传性也不容忽略。所以癌症的关注度逐年攀升,对于特效的治疗手段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越来越多的新治疗手段逐渐被发现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例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这其中最成熟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靶向治疗。

     

    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就像打仗。

     

     

    传统化疗药物是通过飞机给敌方领土(病人身体里)投掷炸弹,不够精确,在人体的各个脏器炸弹都有可能会爆炸,这就有可能伤及无辜(正常的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就是传统的化疗药物会引起脱发、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的原因。

     

    靶向治疗更像精确制导导弹。

     

     

    在选定好敌人位置后发射,导弹只会在敌人所在区域爆炸,不会影响周围,减少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通过精确的导向,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所以说,靶向制剂使药物在目标处局部形成较高的浓度,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2]。

     

    癌症都可以靶向“轰炸”吗?

     

    答:这与癌症“驱动基因”相关。

     

    顾名思义,用药靶点明确医学上称为靶向治疗。

     

    目前肺癌的驱动基因掌握得最清楚,可以实现直接对准靶点用药,治疗效果最好。白血病、肠癌、乳腺癌的驱动基因掌握得也比较清楚,也可采用靶向治疗,治疗效果也很明显。

     

     

    但是,有些癌症驱动基因掌握得不太全面,无法绝对精准用药,就只能实行多靶点用药,只能作用于肿瘤的微环境。

     

    典型的是肝癌,由于对驱动基因掌握得不太清楚,只能采用多靶点用药,对准的是肿瘤血液供给在内的微环境,最终饿死癌细胞,效果比起直接命中目标自然相差得多。

     

    靶向药会出现“耐药”?

     

    答:不全会出现耐药。仍然有部分患者在治疗6-12个月后出现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3]。

     

    一旦出现了耐药反应,首先要先判断耐药反应的类型,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或者方案。

     

    1.缓慢耐药:在服药过程中,肿瘤没有变小,肿瘤标志物升高了。这时代表可能出现了缓慢的耐药,应该定期检查,避免严重后果[4]。

     

    2.部分耐药:肿瘤有缩小,但是已经有其他地方转移,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对转移部位的针对性处理。

     

    3.完全耐药:靶向药物已经耐药,不仅不能抑制肿瘤生长,且副作用频频出现,这个时候应该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包括:

     

    1)改用化疗:针对不同的肿瘤,改用对应最为合适或者没有使用过的化疗方案,可能对肿瘤能起到抑制作用。

     

    2)改用不同靶点药物:出现耐药之后,应再次做基因检测,寻找潜在突变的靶点,针对性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

     

    3)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根据肿瘤类别,目前最常用的联合方案为:联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者联合放疗,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大部分患者能起到积极作用。

     

    怎么避免耐药性的出现?

     

    1.按照适应症:尽量避免超适应症使用。如对于一些早期肿瘤,禁止使用靶向治疗,因为后期一旦复发,就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2.把控剂量:严格按照靶向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3.联合用药:尽量联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避免单一用药。

     

    随着医学研究和新药发展的进步,特别是肿瘤领域,越来越多新的靶向药物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走进大众的视野。相信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靶向药物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会被逐一攻破,从而更好的为肿瘤患者服务,让他们的生命得以最大程度的延长。

     

    参考文献:

    1.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百度百科:靶向药物

    3.何琪杨,肿瘤异质性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4.菠萝因子:使用靶向药,耐药后该怎么办?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科 临床医学博士 余见洪

    权威审稿 | 北京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 张宁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写在前面的话

    在前面我们聊过了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的一层层变化。第一阶段,外邪犯表,正邪相搏于肌表,虚者汗出发热,实者无汗发热。渐渐地,热邪向肌肉深层传变,不断消耗肌肉津液。患者出现“项背强几几”症状,当用“葛根汤”类方解之,实者用经方“葛根汤”,虚者用经方“桂枝加葛根汤”,若患者病情不重,颈部津液亏虚程度尚轻,也可用时方《医学心悟》的“柴葛解肌汤”。

     

    若治疗不当,肌肉津液匮乏的状态严重下去,就会发为痉病,导致四肢肌肉,难以屈伸,乃至抽搐。此时虚者为柔痉,实者为刚痉。实者用葛根汤,虚者由于津液缺乏程度加深,用瓜蒌桂枝汤,也就是用桂枝汤加上瓜蒌根(天花粉)。

     

    不但太阳病会导致肌肉津液匮乏,发为痉病,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也会导致肌肉津液匮乏,发为痉病,其病机在于: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

     

    此时导致呕吐的,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一点半夏;出现轻微腹泻,但主要矛盾还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仍然可以用葛根汤;虽然有表证,但“利遂不止”,邪气仅仅残留肌表,主要矛盾转移到了胃肠的,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好了,下面,我们将要面对真正的阳明病了!判断是不是阳明病,需要小心谨慎,伤寒论大量的内容都是在讨论“误下”之后怎么办,可见,该不该用下法,这个指针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所以,我们现在来挑战这个艰巨的任务,从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调胃承气汤”谈起。

    阳明腑实证与阳明经证的区别

    以无形散漫的邪热,如大热,大汗,大渴,脉大为疾病的主要方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阳明经证,可以用白虎汤类方的“清法”去治疗;以有形的热实,例如大便秘结,小便数黄,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为疾病的主要方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阳明腹证。

     

    为什么要强调“疾病的主要方面”呢,因为所谓无形的热,有形的热,彼此会交叉,即使是阳明经证,因为大汗,大渴,体内津液极端匮乏,患者也有可能出现便秘——所以关键还是要判断,主要矛盾在哪儿。无形散漫的邪热:阳明经证;有形的热实,阳明腑证。中医是一门活的,流动的,精准的手工技艺。

    调胃承气汤证的病因就与津液匮乏息息相关:

    一、太阳病热邪耗伤身体津液,或者汗、吐、下亡津液,导致胃中干燥,大便秘结。

     

    《伤寒杂病论》对此阐述如下: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论第248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49条

     

    二、太阳过经自传阳明,胃中有热,热结于里,所谓“过经”,就是传经病邪由一经传入另一经。

     

    《伤寒杂病论》对此阐述如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248条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知,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论105条

     

    这个调胃承气汤证,可能出现在患者太阳病津液匮乏时,可能出现在太阳病传于阳明病后,也可能出现在用药错误时(如伤寒论第105条,太阳病传于阳明病,导致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此时当用承气汤类方,却用了巴豆丸。这巴豆性热,味辛,是用于下寒的,现在用于热证,肯定不行。此时患者虽然有腹泻,但因为胃中有热,脉象却是沉而数或沉实有力的——若是真正的阴寒腹泻,就应该是脉微厥——所以,这个下利,是吃错药导致的),我们具体使用时,不应纠结于六经辩证的理论框架,而应直抵病因,直抵现象。

     

    病因是什么?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中燥热,燥热虽有,但痞满尚轻,燥屎结而未甚之证。

     

    热结成实

    那么,调胃承气汤的用药指针是什么呢?

    体现在脉象就是不浮,不弱,而实大。体现在全身症状就是,蒸蒸发热,此热犹如蒸笼之热,热聚于内,气蒸于外,患者发热且有汗出。体现在神志,轻则微烦,重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最重要的就是腹诊了:腹部微满,从剑突下到脐上按起来硬而微痛者。为了慎重,还需看二便:小便数赤,小便次数多,每次量少,颜色深黄,甚至红色。大便干燥,排便困难——若出现便溏,则可能是吃错药(例如温下药)引起的,或者是旁流溏垢,内实仍在。所以判断大便的冷、热非常重要啊!

     

    此外,若患者已用峻药(如巴豆丸)下之,即使有谵语、燥屎也不可在用大、小承气汤等峻下剂,因为胃气已伤,只可用调胃承气汤稍稍调之。判断准确后,便可以用方了。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伤寒论第29条


    芒硝

     

    此方,用药非常小心,服法也很谨慎。方中,大黄苦寒泻下,涤荡热邪;芒硝,咸寒润燥,通便软坚;再用甘草二两,以守护胃气,调和诸药,此乃泻下之缓剂。

     

    服用时,不是一口气服完,也不是分温再服,少少温服之,小口小口,试探着服,目的不是要峻下,而是取其药气稍稍清热润燥,以此达到胃津自复,胃气自和,胃调则诸气顺畅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经方与酒

    中医经方是指汉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子,若再宽泛些还可以加上唐代孙思邈的方子。所以经方也被称为汉唐方,以“普、简、廉、效”,直达病所著称。

     

    汉唐两代酿酒业发达,人豪迈,极其好酒,那时的人喜欢以酒待客,品酒赏舞,用酒祭祖,取酒作诗,汉代焦延寿的“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直抒胸臆,与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遥相呼应。

     

    汉人好酒,酒的特性便也为他们熟知——酒,甘苦辛,温,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所以他们在开药时,常用酒来做特殊的溶媒。所以,经方中自然少不了对“酒”的运用。那么经方中有哪些酒,这些酒的度数大概是多少,今天该用什么来代替它们呢?今天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经方中有四种酒

    《伤寒杂病论》一共45处,提到了四种酒的“称谓”,涉及到32首经方。它们是苦酒,清酒,白酒,酒。

    何为苦酒?

    苦酒是极其重要的中药媒介,最古老的中药书《五十二病方》即用它来入药疗疾。东汉末年的《释名.释饮食》是这样描述它的:苦酒,醇毒甚者,酢苦也。意思是说,这种酒,味道醇正,厚重,“酢”是酸的意思,“酢苦”就是酸苦了。

     

    苦酒被运用于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乌梅丸等经方中。一般认为,苦酒并不是酒,而是指现在的“醋”。醋苦,温,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之功。

    白酒与清酒

    汉代的白酒,《周礼.天官.酒正》称之为“昔酒”,是从冬酿至春,历经两季的“陈米酒”;也有人认为它是“事酒”,也就是刚刚酿成的“初熟的米酒”,相当于今天的“醪糟酒”。

     

     

    “醪糟”是以糯米为主要材料的制作成的酒,它口感醇美香甜,酒精含量极少,色质白而浑浊,是补气养血的佳品,尤其适宜新产妇和体虚者服用,在有办“满月酒”习俗的地方,若赴宴,你多能品尝到这种美味。

     

    汉代的清酒,是从冬酿至春,历经三季的“米酒”,它用稻米制成。与“白酒”相比它更为清澈,而香味不减,《周礼》中认为它是最好的酒,可以用来祭祀,怀念先祖。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曹操献给汉献帝的“九酝春酒法”就是它的制作工艺之一。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最好的清酒是在日本,酿造清酒,他们追求极致“清澈精细”的境界,要将米磨去外层后再酿,以便提高酒香的“纯度”,他们最好的清酒,可以将大米磨得只剩8%!也就是说,白酒与清酒,白酒色泽相对浊,清酒色泽相对清。

     

    清酒一般用于血脉病变,借其清纯温通之性,通达血脉,推动血行,并且煎煮后有补养阴血之效,代表方剂是“炙甘草汤”。

     

    白酒(浊酒,醪糟)热力极强,有温阳,通壅之力!可以用来振奋胸阳,通堵、镇痛、救急,代表方剂是“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在经方中,除了苦酒,清酒,白酒是特指外,还有仅称“酒”者,这时可以酌情选用清酒,白酒中的一种。不过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在经方中,例如“红蓝花酒”,“下瘀血汤”中的“酒”也是特指,特指“黄酒”。理由是,黄酒乃中医中重要的药引,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是汉民族特有的上古之酒,营养极丰富,被誉为“液体面包”,《伤寒杂病论》不可能弃之不论,而且从药效而言,用黄酒做引,效果确实好——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经方中的酒是多少度呢?

    中国最早的蒸馏酒,源于元代,本草纲目将其称之为火酒,阿剌吉酒。只有蒸馏法才可能酿造出高度酒。

     

    汉代的酒无论清酒,白酒,还是黄酒,采用的都是压榨后自然发酵之法,在酒精浓度达到20%后,酵母菌就很难继续发酵,所以经方中酒的度数大约是在零度至十几度之间,不会超过20°。

     

    所以,在经方中,以酒为药时,必须遵循古法,使用高质量,低度数的清酒,白酒,黄酒,这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绝对不能使用高度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更年期在医学上的学名叫“围绝经期综合征”,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一个女性都会经历。更年期最主要的表现是绝经,同时伴随着性激素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会逐渐下降,导致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出现衰退的现象。

     


    数据显示,女性的更年期一般会在40岁至55岁之间出现,其具体表现为:身体频繁出汗、情绪波动严重、经常失眠、阴道干涩,还有可能会出现神经衰弱的情况。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而且会给日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对于所有的女性朋友们来说,更年期都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目前在医学上有两种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方法,一种是西医疗法,另一种是中医疗法。西医治疗主要以补充雌激素为主要手段,但这可能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因此大部分女性会选择通过中医的方式,来调理身体,达到缓解更年期,重新焕发活力的目的。

     

    对于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主要是由肾虚导致的。在古老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记载。大致意思是:女性在通常情况下,14岁左右会来月经,而在49岁左右的时候,由于肾气逐渐衰竭,导致任脉和太冲脉变得虚弱,进而造成了绝经。除此之外,外表会变得苍老且无法再生育。

     


    不论是古代医学还是现代中医,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更年期的根源是由肾虚引发的。原因如下:

     

    肝主木而肾主水,若是肾水不足,就会使肝木失去了滋润,从而导致虚阳上浮,此时会有面热潮红、时常出汗、脾气暴躁,眼睛干涩,头晕头痛等症状。

     

    另外,肾和心脏是水火的关系,水若是不足就会导致火旺,此时会出现心烦意乱、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的症状。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女性在更年期的时候,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的情况。

     

     


    在传统的中医里,更年期被归为“心悸、百合病、郁证、脏躁”的范畴,治疗更年期应该以滋补肝和肾为主,同时还要通过劳逸结合、控制情绪等方式来辅助治疗。在饮食上也需要多加注意,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还可以强壮体魄。

     

     

    另外,还可通过滋肝补肾、镇定安神、活络血脉的方式,来调节女性的身体机能,从很多方面来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上对更年期的调理,标本兼顾为主:通过滋肝补肾的方法来解决“肾气衰”这个“本”,同时缓解症状来解决这令人异常难受的“标”。

  • 昨天下午,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太阳穴旁边长了一个大包,感到非常担心和不安。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刚开始问诊时,医生助理提醒我可能会辅助医生了解我的病情,方便医生更快地给我诊疗建议,让我感到很贴心。医生很快开始了问诊,并告诉我本次问诊会持续2天,让我感到很放心。

    医生对我非常友善,他说:“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这让我感到很受到重视,也很感激医生的耐心和细心。

    我描述了自己的症状,说是前天突然长的红包,今天就变得很大,有点痛。医生耐心询问了我的症状持续的时间,然后给出了口服阿莫西林和外用红霉素软膏的治疗方案,并提醒我说:“后期成熟后,可能需要去医院切开引流。”医生的建议让我感到很安心,也很感谢他的专业指导。

    最后,医生还特别提醒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非常感谢您的信任!请对话结束后对我的服务作出评价,祝您生活愉快,再见!”医生的细心关怀让我觉得很温暖,也让我对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问诊体验非常愉快,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让我感到很满意。我相信,在这里,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