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外伤后抗瘢痕第一步:急诊美容缝合
外伤,尤其是面颈部外伤,常常会留下难看的瘢痕。如何让外伤的瘢痕不太明显?
做好第一步:在整形外科急诊进行伤口清创和美容缝合。
深夜的手术室里都发生了什么?本视频详解手术室急诊美容缝合全流程。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一旦磕磕碰碰,家长紧张的不行。3-7岁学龄前儿童极易好发面部外伤,受伤后恢复慢,感染风险高,再加上位置在面部,影响孩子容貌。家长们更是战战兢兢,唯恐一个环节处理不当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我在多年的整形外科工作中,治疗了无数儿童的面部外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孩子家长的沟通中也了解到了家长们的痛点。在这里我把大家的困惑解答一下。
从古到今,人类都怕老,所以,希望和努力,永远长生不老,永不止息。但是千百年后,即使现代医学进步,也有提眉拉皮手术等让人“变年轻”的方法,但一般人对老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以只要有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大家就会用惊异的口吻,耸起大字称“不老传奇”、“万年童颜”、“逆生长美魔女”等等。
衰老使人消沉,要去找医生。
眼部周围皮肤是全身最薄处,同时也是活对动量最大的部位,只要眨眼,一天就有1~2万次之多,加上丰富的表情肌,使其成为最早松弛下垂,产生皱纹,形成眼袋和泪沟的部位,也造就了疲倦、无精打采、忧郁、不易亲近的老态。
而让脸上出现各种老化症状的关键在于:眉毛松弛。由于眉毛(特别是眉尾)下垂之后,眉眼之间(眉毛到瞳中点的距离)会变得更近,从而产生压眉现象,给人一种凶猛、苍老、忧郁、失落的感觉,所以古人说“眉开眼笑”,很有道理。
理想化整型手术的七要素
内窥镜下五爪钩拉皮术,基本上完全符合“理想整形美容手术”的7个要素:
一、没有疤痕:不仅藏在发际里,而且几乎看不见,甚至看不到。
二、自然持久性:手术结果可维持10年以上。
三、快速恢复:只需7~14天。
四、安全性:甚至局部麻醉都可以。
五、高科技:内视镜装置和五爪钩。
六、经验丰富。
七、一举数得:变年轻,改善老态或变形的眼睛,恢复自然的双眼皮,改善眉型,改善下垂的眼尾,改善眉心处的立体感,减少抬头纹和皱眉等。
并发症及手术风险。
效果不佳或过早复发:这与医生的技术水平有关。
感染:由于头皮的血液循环是最佳的,所以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血肿:血肿发生时,恢复期延长。预防性使用引流管,可预防术后血肿的发生。另外,血压过高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在手术前必须得到正常的控制。吃抗凝血功能药物或食物,如纳豆等,则需在一周内先停药。
头皮麻或搔痒:经验丰富的医生,对病人不太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但是因为神经非常敏感、脆弱,所以在松弛组织的过程中,神经可能会受到短暂的拉伤,并产生1~3个月不等的局部头皮发麻或搔痒症状。瘙痒是神经恢复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指腹轻轻敲打头皮可以缓解瘙痒。
瘢痕区压性秃顶:很少人会因手术而出现数月的局部压性秃顶,原因不明,但能完全恢复。
内窥镜手术的装置,使手术视野的图像能被放大并传送到屏幕上,因此,操作更加精确和正确,骨膜和韧带组织松弛,保留精细但重要的神经血管和其他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
面部外伤 在急诊中极为常见,其常规处理原则是及时清创缝合,尽可能使伤口一期愈合。面部外伤术后的护理与将来的预后息息相关,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术后注意事项如下:
1、根据病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2、注意保持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伤口避免沾水,以免增加感染几率。
3、术后2-3天伤口换药一次,根据伤口渗出情况可酌情增加或减少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可外用贝复新等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如果伤口出现搏动性疼痛,周围出现红肿或发烫,则考虑感染可能,及时找医生换药,检查伤口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4、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等。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番茄、橙、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鸡蛋黄、牛奶,以及富含胶原的肉皮、猪蹄、牛蹄筋、软骨等食物。
5、拆线:面部伤口术后5到7日后可拆线,拆线后次日可正常清洗。对于使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线缝合的伤口,通常7天左右线结脱落,线结脱落后即可正常清洗。清洗时避免用力揉搓。
6、伤口愈合后可局部外用抗瘢痕药物,常用药物如施可复、倍舒痕、芭克、康瑞保等,减少瘢痕,抑制瘢痕增生。一般来说需要使用3-6个月。
7、术后半年内注意防晒,出行时可戴帽子、口罩避免阳光照射,以免产生色素沉着。
面部肌肉跳动要就诊神经内科,该症状有可能是局灶运动性的癫痫发作,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肿瘤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面肌痉挛症,该病是由于颅内血管刺激面神经所致。应尽早就诊,完善肌电图,脑电图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面部出现肌肉跳动的患者不可掉以轻心,应重视眼前病情,及时就诊神经内科,在医师的指导下完善上述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当确诊后应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减药。服药期间避免饮酒,以免影响药物代谢。
探索猫界中的巨无霸!缅因猫、挪威森林猫和西伯利亚森林猫,这些猫咪不仅体型庞大,毛茸茸的外表下更藏着温顺的性格。它们不仅是家中的守护者,更是忠诚的伙伴。
11月16日,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多位临床专家、医疗质量管理专家、政策研究型专家出席会议。会上发布新增43项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和4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
至此,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累计发布 265种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和16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互联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线上诊疗方案,改进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新增43种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发布4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以医疗服务质量为发展基石。此次通过分析线上问诊数据,结合专科医生经验,新增43种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覆盖儿科、泌尿外科等15个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优化问诊模块,新增疾病解释、检查检验建议、重症识别等内容,还增加健康咨询类诊疗路径模板。这些路径已通过多种方式贯穿日常诊疗全流程,帮助医师全方位提升诊疗质量,获得广大医师的高度认可。
会上,京东健康还发布了《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医疗质控评分标准》《排班医师值班管理规范》《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四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本次发布制度是根据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实际运行机制制定,明确了医疗质控管理要求、细化了医疗质控评分标准,建立了排班医师机制和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对医师值班、问诊、病历书写、处方开具等环节做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推动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建设向着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特聘专家现场解读了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政策,并强调医疗机构和医生都要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破时空限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北京市互联网诊疗质控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处长胥雪冬指出,加强互联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对于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模型等创新技术加持,助推互联网医疗更智能、更高效。
在数智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京东健康始终坚持以医生为本,持续推动AI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助力医生在线执业更智能、更高效。
会上,京东健康介绍了以“京医千询”为技术底座、推动大模型落地应用的相关成果,使其在诊前、诊中、诊后等更多医疗场景中发挥更大价值。其中,在诊前,AI智能医生助手实现精准医患匹配和疾病筛查,超一百个科室分诊准确率达99.5%;诊中,智能辅诊平台提升诊疗效率和患者体验,多模态诊断准确率超95%;诊后,覆盖全疾病周期场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数据沉淀。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马骋宇也表示,建立健全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对于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中国医院协会与京东健康在互联网医院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方面已经开展合作,期待后续能为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未来,京东健康将持续携手行业专家同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能力,不断优化规范和专业的流程机制,提高医师线上诊疗质量和效率,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体验,助推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膝盖
长时间蹲或跪着时,膝盖会弯得很厉害,弯得越久,膝盖里面的软骨就越容易受损。而当我们站起来时,膝盖会突然受到很大的压力,很容易让膝盖受伤。
所以,平时最好少蹲少跪。如果确实需要下蹲,也要注意尽量将重心放在脚后跟,膝盖别超过脚尖,以减轻膝盖的压力。
保护膝盖
久坐时,膝关节长期处于屈曲状态,这不仅增加了关节的压力,还可能导致周围肌肉无力。同时,也会减少关节滑液的分泌,从而增加关节磨损的风险。
因此,即使在工作或学习中需要长时间坐着,也请记得定时伸直腿活动一下,让膝盖也透透气、伸伸懒腰。这样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滑液分泌,并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保护膝盖
爬楼梯或爬山时,膝盖负担的重量会瞬间增为平常的3~4倍左右,除了承重增加,还要前后移动、侧向扭转,尤其膝关节前端的髌骨部位承受压力最大,对半月板等关节软组织也会造成磨损。所以尽量避免上下楼梯,尽量选择乘坐电梯。戳文了解→爬山的正确姿势,既省力又不伤膝盖
保护膝盖
加强膝关节周围乃至整个下肢的肌肉力量是保护膝盖的有效方法。通过锻炼肌肉,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为膝盖提供更好的保护。无论是走路、跑步还是跳跃,强健的肌肉都能让膝盖更加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推荐游泳、健步走、骑行等平缓的、不会对膝关节增加太大负荷的低冲击性、不伤膝运动方式。
保护膝盖
善于借助外力来分担膝关节压力,比如使用手推车代替手提重物,扶着东西站起或坐下,上下楼梯借助扶手分摊重力,长途行走可以借助拐杖、助行器等。
保护膝盖
如果您一侧膝盖有问题,上楼时要好腿先上,下楼梯时坏腿先下;手扶栏杆或撑杆爬楼用上肢帮忙使力,并尽量少提重物上下楼梯。
保护膝盖
肥胖是膝关节的大敌,超重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膝盖疼痛,因为额外的体重使得关节过度负荷,减重有助于长期缓解膝盖疼痛。
保护膝盖
想要膝盖好,首先要从脚下做起。选择一双弹性好、舒适度高的鞋子至关重要。这样的鞋子在走路时能够有效地减缓地面对膝关节的冲击,降低膝盖受伤的风险。
保护膝盖
膝盖受凉虽不会导致关节炎,但是会加重关节炎的症状,有膝关节问题的患者日常应注重膝盖的保暖。
保护膝盖
保护膝盖需要量力而行、适度运动,并在膝盖有不适时立即停止运动,不要忍痛运动,不要带病锻炼。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膝关节如有不舒服的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会发现自己逐渐变成了罗圈腿还膝盖疼。很多人以为人老了腿就会这样,是正常衰老的必然结果。真是如此吗?不想膝盖疼痛变罗圈腿,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罗圈腿又叫O型腿,医学上称之为膝内翻。是指当两侧下肢腿部并拢时,两侧膝关节无法紧密贴合,形成一个类似英文字母“O”的形状。双腿用力并拢时,只有足部和踝关节能够相互接触,而膝关节、大腿下段以及整个小腿则出现明显的间隙。
为什么会罗圈腿?
在正常的人体中, 膝关节内侧要承担自身负重的60-70%,这就使得膝关节内侧间隙的磨损要比外侧更快;由于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就会导致内侧软骨塌陷、磨损。
但罗圈腿的形成并非上述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老年人而言,罗圈腿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下肢关节退行性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下肢关节(尤其是膝关节)会逐渐出现退行性病变,如骨质增生、关节软骨磨损等。这些变化会导致关节结构异常,进而形成罗圈腿。
2. 骨质疏松: 老年人由于衰老,钙吸收能力下降,同时肌体的骨破坏大于骨形成,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使得膝关节承重的能力逐渐下降。这会进一步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形成罗圈腿。
3. 肌肉软组织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肌肉力量逐渐减弱,软组织柔韧性降低,外侧副韧带张力也加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更加松弛。这些变化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容易形成罗圈腿。
4. 遗传因素与生活习惯: 部分老年人罗圈腿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坐姿不正、站立姿势不良等,也可能对关节造成不良影响,加速罗圈腿的形成。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来预防和减少得罗圈腿的风险。
1. 注意控制体重
肥胖者的体重大多超过了膝关节所能承受的正常重量,导致膝关节受力不均, 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肥胖还会导致姿势、步态及运动习惯的改变,进而导致膝关节一侧磨损以及韧带损伤。肥胖还可通过其他代谢并发症间接影响关节,如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症等,间接促进膝关节损伤的发展。
控制体重,不仅有助于保护膝关节,还可降低罗圈腿和骨关节炎的发生危险。如何减重,戳文了解→ 肥胖,是膝关节的大敌!
2. 减少过度使用
人在做蹲、跪姿势时,膝关节的负重是自身体重的8倍,而当上下山的时候,膝关节的负重是自身体重的3-4倍, 尤其在下山时缺少重力缓冲,身体的瞬时重力会集中加载到一侧关节,增加发生罗圈腿和膝骨关节炎的几率。所以中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长期蹲跪、爬山爬楼等对膝关节有损伤的生活方式。
3. 科学运动
也许您会觉得“减少活动省着用,膝关节是不是就健康了”?其实大错特错!研究发现,健身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为3.5%,而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
因为 适当运动,有助于滑液在关节内流动,起到营养软骨和关节作用;另一方面 锻炼股四头肌,可以提高膝关节稳定性,依靠肌肉力量分担膝关节压力,科学运动还能帮助控制体重!
中老年人要保持膝关节的健康,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健步走、慢跑、游泳(仰泳与自由泳要优于蛙泳)等对膝关节冲击力较小的有氧运动。如果不会游泳,可以做水中运动,比如身着浮力背心的水上慢跑,即使是晚期膝关节炎患者也可以进行。
强健的腿部肌肉是对膝关节最好的保护。居家锻炼方法戳文学习↓↓
温馨提示
1. 任何锻炼请谨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果锻炼过程中疼痛加重,停止练习或减少运动量,不要盲目坚持。
2. 如果你的膝关节正明显疼痛,建议先求助医生对症消炎止痛,不要做任何锻炼。
3. 需要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白领、教师、程序员等等也建议经常做这些锻炼,护膝防患于未然。
一般情况下,罗圈腿的病情发展缓慢,早期时我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比如:通过改变运动的方式、减轻体重、外支架矫正、口服药物等方式,来延缓病情的进展。
而对于病情严重的罗圈腿,我们可以选择微创的手术来进行矫正。对关节外侧畸形明显的,我们可以通过膝关节周围微创截骨矫正手术来治疗;而对于膝关节内磨损明显的,我们可以通过单髁置换来手术治疗。
这两个手术都是微创手术,患者术后很快就可以下地练习,恢复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