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颌面外科

简介: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皮肤病专科医院,拥有核定床位260张,在职员工600余人,年门诊量超过100万人次。医院自2020年起成为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承担着重要的皮肤病诊疗和研究任务。 医院不仅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单位,还是国家卫健委/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检验机构和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以及国家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之一。此外,医院还设有临床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致力于促进皮肤专科临床研究和生物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 在专科特色方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颌面外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虽然目前该科室医生数量尚为0,但医院始终秉承“和谐、奉献、仁爱、创新”的院训,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颌面外科专注于治疗颌软骨脱位、颌骨后天畸形、颏部前突等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诊疗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多样式、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光医学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激光研究所和法国贝桑松大学等。同时,医院还承担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硕、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将继续秉承公益性的办医方向,强化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塑造品牌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著名皮肤病医院。颌面外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

详情 查看科室详情
张晓晨主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博士学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血管瘤血管畸形联盟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好评99%
接诊量2209
平均等待2小时
擅长:口腔颌面头颈部各种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术切除及功能外形重建,各种颌骨囊肿及软组织囊肿的精细治疗,血管瘤、脉管畸形及各种牙槽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血管瘤} 1例}
{腮腺炎} 1例}
{糖尿病足病} 1例}
图文¥75起
电话¥150起
更多服务
叶斌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主攻牙颌面畸形,面部轮廓整形,颞下颌关节疾病方面,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四川省科技研发课题项目,获整形美容相关发明专利两项

好评100%
接诊量131
平均等待15分钟
擅长:牙颌面畸形(如地包天、天包地、龅牙、突嘴、大小脸、小下巴、面部不对称等等),面部轮廓整形(下颌角肥大、颧骨颧弓过突过宽,方脸等等),颞下颌关节疾病(关节紊乱病、关节盘移位等)
图文¥79起
电话¥120起
更多服务
刘刚利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杰出青年学者分会 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 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颌面外科医师分会 委员。

好评100%
接诊量13
平均等待15分钟
擅长:智齿、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唇腭裂、颌骨囊肿、颌骨畸形、颌骨骨髓炎、磨牙症、舌系带短、腮腺肿瘤、颌骨骨折、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口腔颌面部囊肿、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口腔癌、口腔溃疡、唇炎、口腔扁平苔藓、口干症、口腔黏膜白斑、口腔单纯疱疹、口炎、黏液腺囊肿、牙周炎、牙龈萎缩、牙髓炎、根尖周炎、龋齿、牙龈瘤、舌炎、舌下腺囊肿   面部轮廓、唇部整形、颌面整形、激光治疗、口腔治疗、注射美容
图文¥39起
电话¥59起
更多服务
李慧敏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07-至今工作十余年

好评99%
接诊量1.7万
平均等待4小时
擅长: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治。牙痛,牙周炎,牙龈炎,智齿冠周炎,牙龈出血,舌苔白,口臭,口腔异味,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口腔炎,舌炎,口腔溃疡,唇炎,唇腭裂,面部外伤,腮腺肿物,颌骨囊肿等。
{冠周炎} 9例}
{牙疼} 4例}
{牙龈肿痛} 3例}
图文¥30起
电话¥30起
更多服务
甘泽坤主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医学硕士,颌面外科。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口腔分会委员,口腔激光专委会委员,国际种植协会(ITI)会员。 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的研究,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6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4篇。擅长微创拔牙、种植牙、各类牙周病的诊疗。

好评99%
接诊量479
平均等待2小时
擅长:微创拔牙、阻生齿、种植修复、牙周炎治疗等
图文¥20起
电话¥60起
更多服务
左良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美容主诊医师 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好评100%
接诊量104
平均等待1小时
擅长: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肿瘤整形、甲状腺肿瘤工作。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游离腓骨组织瓣的制备,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在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辅助下上下颌骨肿瘤术后重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擅长口腔癌、颌骨肿瘤、甲状腺等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及修复重建,对口腔癌、颌骨缺损的修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图文¥39起
私人医生¥390起
更多服务
余自力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待完善

好评100%
接诊量12
平均等待15分钟
擅长:智齿,口腔溃疡,口腔癌
{术后疼痛} 1例}
图文¥59起
更多服务
张雷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张雷,男,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同年保送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20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工作至今。2007年9月赴日本大阪齿科大学研修。2007年12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Guy’s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一年,重点从事功能性涎腺外科临床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0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主任医师。2007年起担任涎腺疾病学组秘书,2009年起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秘书。2012年起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肿瘤学组成员兼秘书,2013年起担任中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组秘书长(颌面外科专业)。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头颈学组成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整形外科与功能性外科分会委员,颅底分会常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组成员,国际坚固内固定协会(AOCMF)讲师。目前是多本国内外专业杂志审稿人。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及北京大学课题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参与编译专著十余部。主攻研究方向为口腔颌面部肿瘤与缺损修复重建,涎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尤其在涎腺结石和肿瘤的微创治疗。在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缺损修复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好评100%
接诊量133
平均等待2小时
擅长:各种常见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治,主要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唾液腺疾病诊治,口腔颌面部及头颈部缺损术后修复,颌面部外伤及畸形修复,面部畸形整复,牙齿导致颌骨疾患(颌骨囊肿,牙源性肿瘤),牙槽外科相关疾病及种植牙,复杂阻生牙埋伏牙拔除,特色: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微创治疗
图文¥200起
电话¥150起
更多服务
陈敏洁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领面外科系副主任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领面外科专委会委员 上海口腔医学会口腔领面外科专委会常委 中华口腔医学会题下领关节暨合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领面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好评100%
接诊量8
平均等待8小时
擅长:颞下颌关节疾病及颌面神经痛的诊治
图文¥79起
更多服务
郭燕军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好评100%
接诊量60
平均等待15分钟
擅长: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涎腺肿瘤,颌骨囊肿,唇癌,舌癌,牙龈癌,口底癌等),唇腭裂等先天畸形,上个颌骨骨折等颌面部创伤。
图文¥30起
电话¥30起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颧骨疑似骨折
1714731796000
张口歪开口两指,有核磁原片
1717566309000
我大约一年前左右张嘴就有弹响,两个月前我第一次张不开嘴,持续了十分钟,之后又有几次但不超过5分钟就恢复了,期间去医院看了医生,医生要我回家热敷,这次是昨天中午开始,到现在我都张不开嘴,最大张两指半,然后我因为在箍牙,隐形的那种,我每天晚上睡觉都会不自觉咬紧
您是否有去线下医院就诊的经历?请填写您的用药情况nullnullnullnull不客气
1717221267000
您好医生。今天下午11岁孙女去**九院拔了二颗牙。现在痛得难受。
1716374792000
口腔内部血管瘤
1723546801000
您好代医生,脸部肌肉紧绷感半个月,今天核磁做了一下结果出了麻烦您看看
1717839088000
医生您好,5/5日三天前骑电动车撞了导致右侧颧弓上颌骨骨折,有2-3mm位移,左下颌骨骨裂;当天开口可三指,无复视,眼睛功能不影响。不过后面开始肿胀,这几天吃流食。请问这种可以保守治疗么?后续脸除了会有不对称,还会塌陷么?
1715321728000
5岁男孩跌落,面部骨折
1720361974000
婴儿血管瘤停药后三四个月复查结果,又出来了
1716362444000
颞下颌关节紊乱
首先,请确认您的健康史信息您好,我是智能医助,***医生接诊前,我还需问您几个问题,以便医生更好地服务您。您是否有去线下医院就诊的经历?感谢回答,已为您生成本次问诊卡信息,您可查看并补充内容有做过检查吗?关节盘有可复性前移位可以戴咬合板治疗问题不*大,要及时去治疗nullnull
1720192558000

科普文章

对于肾绞痛的病人,以下是一些生活指导:
 
一、饮食方面
 
1. 增加水分摄入: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不少于 2000 毫升。这有助于稀释尿液,防止结晶形成,减少结石的产生和复发风险。
 
2. 合理控制饮食:
 
• 减少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草莓、巧克力等,以降低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几率。
 
• 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避免尿酸结石的产生。
 
• 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因为高钠会增加尿钙排泄。
 
二、运动方面
 
1. 适度运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
 
2. 避免剧烈运动:在肾绞痛发作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疼痛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三、日常习惯
 
1. 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和腹部着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
 
2.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应尽量避免。
 
四、疼痛管理
 
1. 遵医嘱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2. 放松心情:疼痛发作时,可尝试通过深呼吸、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疼痛的感受。
 
五、定期复查
 
1.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2. 如果有结石病史,应更加密切地关注肾脏健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心脏问题 - 心房颤动。

王哥今年45岁,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最近,他总觉得心跳不规律,有时还会感到胸闷气短。起初他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差点晕倒。同事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告诉王哥:"您患上了心房颤动。"

王哥一脸茫然:"心房颤动?那是什么?很严重吗?"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上半部分(心房)跳动得又快又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虽然不是立即致命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中风或心力衰竭。"

王哥听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天哪,听起来真可怕!那我该怎么办?"

医生微笑着说:"别担心,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接下来,我会详细为您解释这种疾病,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相信你们和王哥一样,对心房颤动这个"陌生"的名词充满疑问。那么,让我们跟随医生的脚步,一起深入了解这个常见但又不简单的心脏问题吧!

  1. 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的心房(上面两个腔室)出现了颤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跳动着。但在心房颤动时,心房就像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毫无规律可言。

具体来说,心房颤动时心房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房以每分钟300-600次的速度快速、不规则地收缩。这种快速而无效的收缩使得心房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入心室,从而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

王哥听完后恍然大悟:"难怪我总觉得心跳不规律,原来是心房在'跳舞'啊!"

医生笑着说:"比喻得很形象!不过这种'舞蹈'可不是好事。心房颤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 阵发性心房颤动:症状在7天内自行停止。

  • 持续性心房颤动:症状持续超过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

  • 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和医生决定不再尝试恢复窦性心律。

不同类型的心房颤动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所以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2.心房颤动有哪些症状?

说到这里,王哥插嘴问道:"医生,我之前只是觉得心跳不规律,有时候胸闷气短,这些都是心房颤动的症状吗?"

医生点点头:"没错,这些都是心房颤动的常见症状。不过,每个人的表现可能不太一样。有些人可能会感到:

  • 心悸(感觉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 胸口不适或疼痛

  • 气短或呼吸困难

  • 头晕或晕厥

  • 疲劳或体力下降

  • 焦虑或烦躁

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完全没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定期体检很重要。"

李老,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听到这里不禁插话:"医生,我平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但前段时间体检时医生说我有心房颤动。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解释道:"李老阿姨,您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人的心房颤动可能是无症状的,我们称之为'沉默性心房颤动'。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仍然需要治疗,因为它同样会增加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这也是我们提倡定期体检的原因之一。"

  1. 心房颤动的诊断

说到这里,王哥和李老阿姨都很好奇:"医生,那您是怎么诊断出我们有心房颤动的呢?"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诊断心房颤动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1. 心电图(ECG):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波形。

  2.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如果症状是间歇性的,我们可能需要让患者佩戴一个便携式心电图记录仪,持续监测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3. 可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对于症状非常少见的患者,我们可能会考虑植入一个小型监测器,长期监测心律。

  4. 血液检查:虽然不能直接诊断心房颤动,但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

  5. 超声心动图:这种检查可以让我们看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评估心房颤动可能的原因和并发症。

  6. 胸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心脏大小和肺部情况。

对于每个患者,我们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

王哥听完后感叹道:"原来诊断一个心房颤动需要这么多检查啊!"

医生笑着说:"是的,精确诊断是制定合适治疗方案的基础。不过别担心,这些检查大多是无创的,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3.心房颤动的危害

说到这里,李老阿姨有些担心地问:"医生,心房颤动听起来挺吓人的,它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医生严肃地说:"李老阿姨,您问得很好。心房颤动虽然本身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确实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1. 中风: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心房颤动会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进入大脑血管,就会导致缺血性中风。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

  2. 心力衰竭:长期的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功能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3. 其他栓塞并发症:除了脑部,血栓还可能堵塞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肾脏、肠道等。

  4. 认知功能下降:一些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增加有关。

  5. 生活质量下降:即使没有严重并发症,心房颤动的症状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王哥和李老阿姨听完后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医生安慰道:"不用太担心,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大多数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4.心房颤动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王哥好奇地问:"医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心房颤动的呢?我们能预防吗?"

医生解释道:"心房颤动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但我们知道有一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1.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心房颤动的风险会增加。65岁以上的人群风险明显增高。

  2.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3. 心脏病:如冠心病、心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4. 甲状腺功能亢进:过度活跃的甲状腺会刺激心脏,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5. 肥胖: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6.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

  7. 睡眠呼吸暂停:这种睡眠障碍会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8. 过度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心脏,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9. 吸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和心脏,增加多种心脏病的风险,包括心房颤动。

  10. 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之一。

  11.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李老阿姨听完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年纪大了,又有高血压,难怪会得心房颤动。"

医生点点头:"没错,李老阿姨。不过您别灰心,虽然年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其他很多因素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的。比如控制血压、保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限制饮酒、戒烟等,都能帮助降低心房颤动的风险。"

王哥若有所思地说:"医生,听您这么说,我觉得我应该好好调整一下生活方式了。我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还喜欢喝酒,这些习惯看来都不太好啊。"

医生赞许地说:"王哥,您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治疗心房颤动。"

5.心房颤动的治疗

医生继续说道:"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血栓和中风

这是治疗的首要任务。我们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中风风险来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2.控制心率

对于一些患者,我们的目标是将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不是立即恢复正常心律。这通常通过药物来实现,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3.恢复正常心律

对于某些患者,我们会尝试将心律恢复正常。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胺碘酮)或电复律来实现。

4.维持正常心律

一旦恢复正常心律,我们会采取措施防止心房颤动复发。这可能包括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导管消融手术。

5.治疗潜在疾病

如果心房颤动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我们也需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

6.生活方式调整

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对已经患病的人也有益处。"

王哥听完后问道:"医生,您能具体说说这些治疗方法吗?比如抗凝药,它是怎么预防中风的?"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当然可以。抗凝药物的作用是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最常用的抗凝药有两类:

  1.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这是传统的抗凝药,使用多年,效果确切。但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并注意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这些药物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更方便,但价格相对较高。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凝药物。"

李老阿姨插话道:"医生,我听说抗凝药会增加出血风险,是这样吗?"

医生点头说:"李老阿姨,您说得对。使用抗凝药确实会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抗凝治疗预防中风的益处远大于出血的风险。我们会仔细评估每位患者的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并定期随访。"

王哥又问:"医生,您刚才提到的导管消融是什么?"

医生解释道:"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心房颤动。简单来说,医生会通过血管将一根细管(导管)送到心脏内,然后用热能或冷冻技术破坏引起心房颤动的异常电信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甚至完全治愈某些类型的心房颤动。"

王哥和李老阿姨听得连连点头,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心房颤动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医生接着说:"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心房颤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 定期复查:按时复诊,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

  2. 监测心率:可以使用智能手表或家用心电图仪定期监测心率。

  3. 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健康体重等。

  4. 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心率,改善心脏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5. 戒烟限酒:烟酒都会刺激心脏,增加心房颤动发作的风险。

  6. 注意饮食:如果服用华法林,要注意维生素K的摄入要均衡,避免突然大量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

  7. 压力管理: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有助于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8. 警惕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如持续的胸痛、严重的气短或晕厥,要立即就医。

  9. 携带病历卡:最好随身携带一张注明病情和用药情况的卡片,以备急需。"

王哥若有所思地说:"医生,听您这么说,感觉得了心房颤动,生活上要注意的事情还真不少啊。"

医生微笑着说:"王哥,您说得对。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但慢慢地这些都会成为习惯。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在正确治疗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下,都能过上正常、高质量的生活。"

李老阿姨也点头说:"是啊,我们要学会和疾病和平相处。医生,那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7.心房颤动的预防

医生说:"说到预防,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很多。但我想再强调几点:

  1. 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少吃盐、糖和饱和脂肪。地中海饮食被认为对心脏健康特别有益。

  2.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3.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肥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4.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要定期监测并控制血压。

  5. 管理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增加心房颤动风险,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很重要。

  6.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要及时治疗。

  7.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等,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问题。"

王哥和李老阿姨听完后,都觉得受益匪浅。王哥说:"医生,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预防心房颤动其实就是要过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啊。"

医生赞同地说:"没错,王哥。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心房颤动,还能预防许多其他疾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医治未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通过王哥和李老阿姨的故事,我们深入了解了心房颤动这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心脏问题。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关键点:

  1.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中风。

  2. 症状可能包括心悸、胸闷、气短等,但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3.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等检查。

  4. 治疗包括预防血栓、控制心率或心律、治疗基础疾病等。

  5. 预防和管理心房颤动需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血压、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等。

记住,虽然心房颤动听起来可怕,但只要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如果你有任何疑虑,请及时咨询医生。

最后,祝愿所有读者朋友身体健康,心脏永远强劲有力地跳动!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话题 - 高血压。相信很多人听到"高血压"这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哎呀,这不是老年人才有的病吗?"

但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王某今年才35岁,平时工作忙,饮食不规律,喜欢吃咸味重的食物,经常熬夜加班。某天体检时,医生告诉他:"王某啊,你的血压有点偏高,要注意了。"王某一听就不以为然:"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得高血压?"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最新的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管理指南,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不分年龄,人人都有可能患上。

那么,这份最新指南到底有哪些重要信息?又该如何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高血压的定义:有备无患,知己知彼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高血压。新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

  • 诊室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 家庭测量: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

  •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平均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或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家庭测量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标准比诊室测量要低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在医院量血压时会紧张,导致血压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白大褂效应"。所以在家里或者日常生活中测量的血压,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1. 测量血压:小细节大学问

说到测量血压,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测准的。新指南给出了一些实用建议:

(1) 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血压计。别小看这一点,没有通过验证的设备可能会给出不准确的结果,误导我们的判断。

(2) 办公室测量时,要先休息5分钟,坐姿放松,双脚平放在地上,背部有支撑。测量时不要说话,手臂要放在桌子上,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3) 家庭测量时,建议每天测量两次,早晚各一次,连续测量7天。每次测量两遍,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

(4)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心房颤动患者,测量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2.高血压的分类:不同程度,不同对策

新指南将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5mmHg

  •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正常高值血压,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个阶段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可能性。

3.高血压的危害:小小血管,大大隐患

很多人可能会问:"血压高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案例:

张阿姨今年65岁,多年来一直有轻度高血压,但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从来不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左半边身体麻木无力。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脑梗塞,原因就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血管损伤。

事实上,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

  • 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 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

  • 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

  • 眼部疾病:如视网膜病变

因此,及时发现和控制高血压至关重要。

4.高血压的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新指南建议,所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具体频率如下:

  • 正常血压者:每2-5年测量一次

  • 正常高值血压者:每1-3年测量一次

  • 高血压患者:根据病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测量

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5.高血压的诊断:不能草率,需要确认

高血压的诊断不能仅凭一次测量结果。新指南建议:

  • 如果诊室血压≥140/90mmHg,应在1-4周内重复测量2-3次。

  • 如果可能,建议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确诊。

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基本检查,如:

  • 血常规、尿常规

  •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

  • 心电图

  • 眼底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高血压对器官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6.高血压的治疗:因人而异,综合考虑

高血压的治疗不是简单地"吃药降压",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

  • 血压水平

  • 心血管疾病风险

  • 靶器官损害

  • 合并疾病

  • 年龄等

新指南推荐采用基于风险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不仅要看血压数值,还要评估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

治疗包括两大方面: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1) 非药物治疗:

  • 限盐: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g

  • 增加钾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4.9之间

  • 戒烟限酒:完全戒烟,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个单位,女性不超过1个单位(1个单位约等于350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

  • 管理压力:学习放松技巧,保证充足睡眠

(2) 药物治疗:

新指南推荐使用以下几类降压药:

  • 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 钙通道阻滞剂

  • 噻嗪类利尿剂

  • β受体阻滞剂(特定情况下)

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强调了联合用药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从一开始就使用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可能更有效。

7.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管理: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1) 年轻人(18-40岁)

别以为年轻人就不会得高血压。事实上,年轻人高血压的发病率正在上升。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新指南建议:

  • 仔细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 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

  • 如需药物治疗,要考虑长期用药的影响,如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2) 老年人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新指南给出了更为灵活的血压目标:

  • 65-79岁:收缩压目标为130-139mmHg

  • 80岁及以上:收缩压目标为130-149mmHg

但要注意,降压治疗要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受性来调整,避免过度降压导致不良反应。

(3) 孕妇

妊娠期高血压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可能影响母婴健康。新指南建议:

  • 孕前和孕早期就要开始监测血压

  • 对于轻度高血压(140-159/90-109mmHg),可以先采取非药物治疗

  • 如果血压≥160/110mmHg,或者出现靶器官损害或先兆子痫症状,需要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 首选药物包括: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硝苯地平

8.耐药性高血压:不妥协,有对策

有些患者即使服用三种及以上降压药,血压仍然控制不佳,这就是所谓的"耐药性高血压"。面对这种情况,新指南建议:

  • 首先排除"假性耐药性高血压",如测量方法不当、服药依从性差等

  • 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

  • 优化现有治疗方案,可能需要增加利尿剂或加用螺内酯

  • 考虑转诊至高血压专科

9.未来展望:新技术,新希望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新指南也提到了一些新兴的治疗方法,如:

  • 导管消融肾交感神经:通过微创手术降低肾交感神经活性,从而降低血压

  • 颈动脉窦刺激:通过植入装置刺激颈动脉窦,调节血压

这些新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结关爱自己,从关注血压开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2024年最新版高血压指南的核心内容。高血压虽然是一个常见问题,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但是,不用害怕!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定期监测血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必要的药物治疗,就完全可以将高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

记住,关爱自己的健康,就从关注血压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后,如果您对高血压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交流。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男性出现早泄的几个常见原因,你是哪一种?

第一:心理原因,例如过性生活时,发生一两次早泄,男性朋友会往坏处想,过度担心自己会再次发生早泄,长时间如此啊,给自己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呢,引发真正的早泄。

第二个呢,就是生理原因,比如包皮过长,可能会刺激龟头,使其过度的敏感,从而呢,导致射精过快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过度用手,你像男人呀,所以会出现早泄,与手淫过度有很大的关系,平时适当进行手淫,能够发泄欲望,调节人体的这种压力,对身体并没有坏处,但是过度的手淫呢,会给健康带来隐患啊,因为长期过度的手淫,会导致整个小鸡鸡的背侧神经啊,以及龟头的敏感度呢,产生异常,大脑记住这些快感的行为以后,就可能会形成条件反射,一旦真正与伴侣爱爱的时候呢,往往会折腾一两分钟就不行了,甚至秒射。

第四,就是说不良性行为,这个特别是在做一些偷摸性的行为的时候,紧张的心理加上对方不停的催促,致使男性呢,打破自己原本的机体耐受力,次数多了之后,就让自己养成了快速射精的一个状态,习惯养成以后,即使在松弛的放松的这种环境中,依然改变不了射精快的这个毛病。

男性平时是需要定期排精的,因为规律的性生活对于男性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所以建议男性一定要保持规律的性生活,定期进行排精。

如果男性很长时间内没有出现排精的情况,这时则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遗精的现象,以及梦遗的情况,这是不利于患者的生殖系统健康的,所以建议患者一定要进行规律的性生活,定时进行排精,这样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早泄是一种习惯

孕早期HCG值低就会“流产”?

性欲太强的人群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性生活次数、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改善,建议性欲太强的人群及时到医院综合内科就诊,采取血常规检查、体格检查、激素检查等明确是否有病理性原因。

1、转移注意力:性欲太强的人群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通过运动锻炼的方式缓解症状,如跑步、游泳等,不要长时间沉浸在性欲太强的状态,而且也要注意不能长时间放任自己的性欲发展。

2、减少性生活次数:有一些人群可能平时性生活比较多,可能会导致机体长时间沉浸在性生活的愉悦中,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平时适当减少性生活的频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不要过于劳累。

3、心理治疗:如果性欲过强的人群通过自我调节没有办法缓解,可能是心理异常所引起,可以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心理咨询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

4、药物治疗:性欲过强也可能是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一种病理性表现,如果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引起性欲旺盛,甚至频繁需要性生活,建议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性欲太强的人群平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可经常清洗私处以去除污垢,在遵医嘱用药期间也不建议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影响药物疗效。

一般情况下,女性在怀孕前并非一定要做泌尿外科的检查。
 
但如果女性有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进行泌尿外科相关检查:
 
1. 有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如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发作较为频繁。此时可能需要进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慢性感染,避免孕期感染加重影响胎儿。
 
2. 有肾脏疾病史,如肾炎等。可通过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评估肾脏功能,因为孕期肾脏负担会加重,原有肾脏疾病可能恶化。
 
3. 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需要检查确定结石是否仍存在,以及评估其对怀孕的潜在影响,因为孕期结石发作处理起来较为棘手。
 
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泌尿外科检查不是怀孕前必做项目,但如果有特定的泌尿系统症状或病史,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相应检查。
女性怀孕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一、身体基础检查
 
1. 血常规:检查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贫血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感染可能对怀孕造成不良影响。
 
2. 尿常规: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等。泌尿系统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孕期可能加重,影响母婴健康。
 
3. 血型检查: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了解血型对于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等有重要意义。
 
4. 肝肾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和肾脏功能是否正常。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孕期药物使用和身体代谢。
 
5. 空腹血糖:筛查糖尿病。孕期糖尿病对母婴危害较大,孕前发现可提前干预。
 
6.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和智力发育。
 
二、传染病检查
 
1.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乙肝病毒可能通过母婴传播,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梅毒、艾滋病等检测:这些传染病可通过母婴传播,孕前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降低对胎儿的影响。
 
三、妇科检查
 
1. 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正常。可以发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评估对怀孕的影响。
 
2. 白带常规:检查是否有阴道炎等妇科炎症。阴道炎可能引起胎膜早破、早产等风险。
 
3. 宫颈涂片检查(TCT):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使宫颈病变加重,孕前检查可提前发现问题。
 
四、其他检查
 
1. 口腔检查:孕期口腔问题可能加重,且治疗受限。孕前进行口腔检查,处理龋齿、牙周炎等问题,可减少孕期口腔不适。
 
2. 优生四项(TORCH):检查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情况。这些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
 
3. 心电图: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孕前检查心脏可提前发现潜在问题。
 
此外,医生还可能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其他检查,如家族遗传病史、不良孕产史等。同时,备孕期间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补充叶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