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6年,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锦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辽宁省三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承担着辽宁省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诊急救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任务。目前,医院编制床位2800张,每年救治来自辽宁、内蒙、吉林、河北等地的门诊患者94万人次,年住院病人7.9万余人次,年手术病人2.5万人次。全院现有教职员工2978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高级职称373名,博士研究生16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20名,硕士学位人员776名,硕(博)士研究生导师195名,国家级学会委员143名,省级学会委员287名。医院拥有百余台国际先进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包括雅培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联影PET-CT、西门子ECT、西门子大孔径CT、东芝640高端CT、东芝1.5T核磁、德国西门子3.0T和美国GE1.5T核磁共振、美国GE128层螺旋CT、荷兰飞利浦256层极速CT、美国瓦里安医用直线加速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和后装机等,为医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医院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国家级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现有临床科室病区82个,研究所1个,教研室38个。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分别为外科学(骨科)和耳鼻咽喉科学;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1个-耳鼻咽喉科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分别为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耳鼻咽喉科、烧伤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病理科、超声诊断科、儿科、麻醉科;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分别为辽宁省高校外科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医学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脑与脊髓损伤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喉癌及喉重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肿瘤临床代谢组学重点实验室;省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3个,分别为辽宁省骨组织工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炎症性疾病诊治工程研究中心和辽宁省变态反应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两个,分别为辽宁省骨组织工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变态反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分别为辽宁省骨组织工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变态反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炎症性疾病诊治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科普基地1个-糖尿病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医院作为锦州医科大学的直属临床医学院,负责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医学检验学系的管理工作,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及高职、继续教育5个层次的临床教学、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任务,年教学时数达5万学时。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强“教学建设”工作,目前已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全覆盖,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诊断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医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外科学教研室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6名青年教师先后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培训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一次、东北区赛二等奖三次、特别奖一次,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首届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医院坚持实施“科技兴院”战略,以精准医学为引领,打造了辽宁省炎症性疾病诊治工程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骨组织工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成了东北地区首个标准的临床生物样本中心,成立了临床分子检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临床质谱研究中心”。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主要学科排行榜:我院变态反应学科排第14位。医院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确立以“人”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行横向、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打造职工满意、患者满意的数字化医院。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战略,打造服务于临床医疗质量和医院合理运营建设的人、财、物精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近年来医院获得多项荣誉:“中国最具公信力医疗机构”、“辽宁省群众满意医疗机构”、“辽宁省卫生系统文明示范窗口”、“诚信服务杯”竞赛活动标兵单位、辽宁省优质服务二十佳医院、辽宁省卫生系统形象工程先进单位、辽宁省“五好四无三满意”单位、社会公认满意医院、辽宁省首届老百姓信得过医院、辽宁省重质量讲诚信单位、辽宁省维权诚信荣誉单位;锦州市“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锦州市最受尊敬企业”等。2018年医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年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医院领导班子将带领全院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攻坚克难,为实现“医院梦”而努力奋斗!抑郁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指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精神颓废的状态。心中极其压抑,时常感到十分烦躁不安。会走极端。,不明,脑,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27.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无,首先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可能。其次,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心理量表,。